销金帐赫莲非非免费阅读(销金帐)
蒙顶山茶代表茶诗赏析(下)
七、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
此诗句出自北宋卓越的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得雷太简自制蒙顶茶》。梅尧臣(公元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曾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是北宋诗新运用的主将之一,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梅欧”。曾参与编撰《新唐书》。诗现存2800多首,其中茶诗有55首。
该诗全文为:“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比来唯建溪,团片敌汤饼。顾渚及阳羡,又复下越茗。近来江国人,鹰爪奈双井。凡今天下品,非此不览省。蜀荈久无味,声名谩驰骋。因雷与改造,带露摘牙颖。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顷。汤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初分翰林公,岂博士冷。醉来不知惜,悔许已向醒。重思朋友义,果决在勇猛。倏然乃于赠,蜡囊收细梗。吁嗟茗于鞭,二物诚不幸。我贪事事无,得以似赘瘿。”
梅尧臣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茶文化开始兴起的时代。上层社会崇尚佳茗,与欧阳修同为诗友的梅尧臣,与欧阳修、苏东坡相比,则更垂青蒙顶茶。梅尧臣是一位地道的茶客,他咏茶喜用长诗,大多在二十韵以上,可见其对茶的感受是很深的,尤其是对蒙顶茶更加器重。
他这首诗与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叙述“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顷。汤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的过程。不同的是,梅尧臣在夸赞雷简夫改造并亲自自制的蒙顶茶后,反而觉得有点不配饮用这样的好茶,自己这样的身份有点对不住如此高贵的茶叶和隆厚的情义。
雷太守,名简夫(公元1001年-1067年),字太简,同州郃阳(今陕西合阳)人。历任坊州(今陕西黄陵)、简州(今四川简阳)、雅州(今四川雅安)、虢州(今陕西宝鸡)、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尚书职方员外郎等职。雷简夫一生的最大功绩是他任雅州知府时,慧眼识才,因向成都太守张方平、当朝宰相韩琦和当朝翰林学士、文坛权威欧阳修举荐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使三苏父子同榜进士及第轰动京师而名闻天下。
宋仁宗时期,雷简夫任雅州知府,他管辖下的蒙山,是盛产茶叶的名山。当时宋王朝对茶叶实行官营。“茶马互市”是当时的国策,是宋王朝与西北贸易的茶产地,有时全国贸易的茶叶半数产自名山,因此在名山设立了专管茶叶收购、转运的衙门—茶监(正七品衔)。因为是国策,每年边销茶产量必须保证完成,但对久负盛名的蒙顶细茶生产重视不够,导致品质下降。雷简夫一心想要重振蒙顶贡茶,决心恢复其历史声誉。他微服出访,几上蒙山,遍寻制茶高手,终于找到了恢复历史名茶的制茶工艺,发展了唐代久享盛誉的“蒙顶先春”的制作工艺,制出冲泡发声的散芽茶,也就是蒙山名茶“玉叶长春”和“万春银叶”。他曾亲自督促茶叶采制并急送在京为官的好友梅尧臣。梅尧臣品尝此茶后大加赞赏,特写诗一首答谢故人,并将此茶分送京城各名流,蒙山茶从此又名声大振。雷简夫因此深得巴蜀人民敬重。
元代李德载在其撰写的一组共10首小令的元曲《中吕·阳春曲·赠茶肆》中的第三首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中称赞:“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
“蒙山顶上春光早”言指蒙山顶上春茶早,早即贵也;“扬子江心水味高”意指水品位高。在李德载看来,“蒙山顶上茶”是极品之茶,而“扬子江心水”则是泡饮茶的最佳水,可见当时茶肆广用中泠水冲泡蒙顶茶来招待饮者,已是极高的境界。而事实上,早在唐代、宋代,蒙顶茶就扬名中外,对于蒙顶茶的文字记载多见于名人诗中,其中,李德载的小曲用“好水配好茶”的对应之说成为旷世经典。
后来,明代陈绛在其《辨物小志》中写到:“世传: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可见,这联名句已从李德载的小曲中脱胎出来,演变成脍炙人口的谚语,又被人们用为茶联,广泛流传至今。
天下好茶,皆需好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已成好茶好水的千古绝唱,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八、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此诗句出自有“诗豪”之称的唐代中晚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洛阳,曾任监察御史,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他与白居易同岁,并有许多唱和之诗。写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传世有《陋室铭》《竹枝词》等名篇。
该诗全文为:“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馀。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这首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详尽描写了寺僧欣然为客人现场摘茶、做茶、煎茶和宾客欣然试茶的过程以及感受,不仅写得生动感人,而且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唐代制作炒青茶的珍贵资料,还是一篇很重要的茶史文献,在茶叶史和诗歌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从全诗内容看,描写的是刘禹锡在苏州西山的寺庙(兰若为梵语音,即寺庙)中,受到寺僧以茶相待之礼的过程。诗歌的第一大段,即前面十句,形象地描写了苏州西山炒青茶的制作情况。从描写的内容看,是诗人到寺庙去拜访和尚,和尚为了招待客人,立即到后檐的茶园采摘刚刚冒出新芽的“鹰嘴”,并且立即炒、煮,那煮出来的效果真是太好了:“骤雨松声人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鼎中茶水的沸腾声,如同松涛乍起;冲到碗里,茶的雾气就像白云一样缭绕,泡沫宛如花一样在碗中浮动。诗句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炒青烹煮以后的美妙效果。
第二大段也就是接下来的八句,诗歌从茶树生长的地方写起,继而说,神农氏炎帝虽然尝过百草,而饮茶起于后世,因此他不知道这种煎烹的方法,就是后来陶弘景的《本草序》里说到的桐君,他著的《采药录》也只“说其花叶形色”,而不知其味道。言下之意,这种现采现炒的方法是今天的新创,因此他说道“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赞叹这种新方法的佳妙,既快又好。通过这种方法制成的炒青,它的香味连木兰沾露也不及,它的颜色比那临波瑶草还要碧绿,真是美不可言了。这一段着重赞美炒青方法的创造,诗人对和尚们的制茶工艺给予了高度评价,表达了景仰。
第三大段也就是最后八句,作者变化手法,通过和尚的口吻,介绍炒青的特点,也进一步赞美炒青的佳美。和尚说,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在我们寺庙这样幽寂的地方,用刚刚采来的新芽招待嘉宾,才能吃出其美味。如果寄到您的郡斋,时间久了,又是用普通的井水和铜炉来烹煮,那就鲜味大减了。何况像四川那么远的蒙顶茶,还有浙江湖州顾渚山的紫笋茶,做好了远远地送来,经过风尘仆仆长途运输,茶叶也要受损,也没有新鲜味了。所以,和尚最后说:“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践石人。”想要真正领略到这炒青的清醇味道,还得像我这样眠于云间坐在石上的山里种茶人啊!诗歌到这里戛然而止,诗人不仅借和尚之口,赞美这山中“幽寂”之地的茶叶如何美好,还对幽栖隐居于山野的人,寄予了深深的理解。诗人自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遭到贬官外放的打击以后,对于污浊的朝廷政治,也有了厌弃的感觉,他到苏州做刺史,也是待罪之身,故而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隐居的向往,也含蓄地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
成书于825年的大唐官方正史《国史补》,更是将蒙顶山所产的“蒙顶石花”载为全国贡茶之首:“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当时作为贡茶的蒙山茶用白泥封口,加盖红色官印,快马加鞭,扬起风尘,由不得半点耽搁,直奔京师,可想见其盛况,其风头一度超过了官焙顾渚茶,成为皇家御用的宠儿,不少文人甚至为陆羽未能在《茶经》中详叙蒙山茶而感到遗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皇帝在春天刚到就快马加鞭、风尘仆仆催交贡茶的做法的不满和无奈。
九、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
此诗句出自唐朝末期著名诗人郑谷《蜀中三首》。郑谷(公元849年—911年),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曾官至都官郎中。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存有《云台编》。
该诗全文为:“夜无多雨晓生尘,草色岚光日日新。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杨雄宅在唯乔木,杜甫台荒绝旧邻。却共海棠花有约,数年留滞不归人。”
该诗构思巧妙,从侧面烘托蒙顶茶:早春晴朗,山色秀丽,蒙顶茶园,露珠泛光。由此联想到浣花溪边女诗人薛涛的诗笺,大文豪杨雄的故宅以及大诗人杜甫的遭遇,一连串古蜀文坛上往事,逝者如斯夫!尽管唐朝到唐僖宗在位时已是气数殆尽,大夏将倾,但蒙顶茶依然春雨带露,草色岚光、鲜美清新,令人倾心。“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道出了人们对蒙顶茶的美好印象。
十、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此诗句人称“郊寒岛瘦”的唐代诗人孟郊的《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诗》。孟郊(公元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他仕历简单,为人耿直倔强,一生穷愁潦倒,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有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代表作有《游子吟》等。
该诗全文为:“道意忽乏味,心绪病无踪。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锦水有鲜色,蜀山绕芳丛。云根才剪绿,印缝已霏红。曾向贵人得,最好诗叟同。幸为先寄来,救此病劣躬。”
中唐之后,饮茶在士大夫阶层已蔚然成风,被当作一种幸福生活的标志了。饮茶之风大众化后,蒙山茶更是脱颖而出。当时,一般职级卑微的下层官员是不易获得蒙山茶的。诗人一生穷困,常年颠沛流离,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小官。宦途失意,饱尝世态,在诗中流露愤恨和真情感肺腑。“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的意思是说,越地产的高级茶碗空空如也,自己原有的好茶叶喝完了,茶叶罐都空了,看不到蒙山茶了,你快先寄点给我吧,救救我这喝不到蒙山茶已想起病的人,表现出诗人对蒙山茶的向往是何等急切,也体现了诗人对蒙顶茶的情有独钟。
十一、玉杵和云舂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此诗句出自元代诗人、蒙元之际的大政治家耶律楚材《西域从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诗中第四首。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一1244年),字晋卿,契丹族,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太宗窝阔台汗时大臣,曾官至中书令,为元朝入主中原颇有建树。善诗文,著有《湛然居士文集》14卷。
该诗全文为:“酒仙飘逸不知茶,可笑流诞见麴车。玉杵和云舂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试将绮语求茶饮,特胜春杉把酒赊。啜罢神清淡无味,尘嚣身世便云霞。”
在茶文化史上,元代一直被认为是上承两宋、下接明清的过渡时期。不管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的方式,都出现了不小的变革。除了沿用宋朝的团饼茶外,又出现了经揉、炒、焙加工而成的散茶,饮用方式为沸水冲泡直接饮用的端倪。换句话说,元代处于从团饼茶为主向散茶瀹泡法的过渡阶段,两种饮茶方式都存在,但散茶冲泡逐渐兴起。
蒙顶黄芽是中国黄茶的杰出代表,即使就是在“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元代,也极受追捧。“玉杵和云舂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这句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军帐外明朗的月光下,用佩刀从黄茶饼上挑下些许小块,置入舂中捣碎研细的情况。历代王公贵族钟爱黄芽,寻其究竟,自然有其道理。
十二、铛聊复煮蒙山,清兴末与当年别。
此诗句出自清高宗乾隆皇帝《烹雪叠旧作韵》。乾隆皇帝本名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年-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为清高宗,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该诗全文为:“通炭室酿春,积素龙樨云遗屑。石铛聊复煮蒙山,清兴未与当年别。圆瓮贮满镜光明,玉壶一片冰心裂。须臾鱼眼沸宜磁,生花犀液繁于缬。软泡何妨滥越瓯,大烹讵称公鸳列。排登即景试吟评,檐间冰柱拟阶坼。我亦因之悟色空,赵州公案犹饶舌。忽忆江南灾馑余,抚字心劳荒政拙。九重岂宜耽晏安,大君原为斯民设。安能比护免饥寒,三代高风真邈绝。”
本诗开头四句,表现出天子的派头,烧的炭是制成兽形的,极端奢侈,把他茶室烘得春意浓浓,雪水好似古老如龙的银桂花遗下屑末,用如石样的紫砂陶罐烹煮蒙茶,这样的兴致与当年作王子时雅趣一样。紧接着描述了煮水烹茶、品饮的全过程,思想几乎进入参禅悟道的境界,唱道:“我亦因之悟色空,赵州公案犹饶舌”。但蒙山茶终竟是清心提神之物,使他清醒,遂写道:“忽忆江南灾馑余,抚享心劳荒政拙。九重岂宣耽晏安,大君原为斯民设。安能庇护免饥寒,三代高风真邈绝。”神清气爽了,想入非非的瞬间,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上古时的三代皇帝关心百姓相比还差的很远啊。全诗主要描述了乾隆皇帝在品尝蒙山茶后,发出的赞叹和感悟,表现的是一个圣明天子情怀和“石铛聊复煮蒙山”的逸兴,体现的是皇帝对作为贡茶的蒙顶山茶的由衷褒奖。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5岁,现任四川省雅安市茶办副主任。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茗边、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现为雅安市作协全委会委员、雅安市茶业协会和茶叶学会常务理事、雅安现代诗歌学会副会长、吴理真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05/16962457193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