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乐天(白乐)
KPL解说大全:最可惜的解说——白乐
如果你是位KPL职业联赛的忠实粉丝一定会对解说白乐记忆犹新,在KPL解说台上的白乐形象多变被称为KPL电竞陈伟霆。
在解说台上,他不会像越越似的一潭死水,波澜不惊。也不会像瓶子一样,咋咋呼呼,一到团战就要把喇叭都震坏。当赛事平静的时候,他可以妙语横生,博你一笑,也可以化身暖男,一寸丹心地为你解说。当团战激烈时他也能滔滔不绝,干脆利索的跟上团战的节奏,放眼真个KPL的解说他也算是登封造极的独一份了
可惜的是2020年白乐发文宣布因为要和女友定居在成都无法兼顾在上海的解说工作而告别KPL舞台
随后他便加入AG超玩会,现在担任女队的赛事监训。
不知道以后白乐会不会转为男队的教练,让我们能有机会再在KPL的舞台上一睹他的风彩。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古代日本有“白乐天神社”,白居易在世时就成了活神仙?
作者:赵心放
去年4月,笔者在《写乎》发表了一篇拙文,议论古代中国“出口转内销”的最强品牌是啥?笔者管见,不是瓷器、铁器、茶叶...... 是唐代诗歌里的“寒山”。
可能不少读者不知晓寒山,不要紧,总知道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吧?寒山寺原名枫桥寺,就是因为寒山在此寺圆寂后而改为此名的。
唐代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辉煌时代,也是日本最受中国影响的一个时代。如果把影响分成有N科内容的考试,唐代诗僧寒山的总分名列榜首,因为寒山对日本的政治、社会、宗教、艺术、美学、商业等诸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和深远的影响。如果仅就文学艺术的影响力而言,白居易则是这科的冠军,李白、杜甫两位大牌也相形见绌。
(一组《妖猫传》中的白乐天图片)
(一)白居易的诗文甫到日本就深受青睐迅速流传据《日本文德天皇实录》载,公元838年(另说834年)某天,日本当朝太宰少贰藤原岳守从唐朝商人运来的物品中,看上了白居易的《元白诗笔》,掏钱买来就立即如饥似渴的品读起来。之后多批的遣唐使者陆续带回了更多的白居易作品。日本794-1192年的平安朝,是汉诗文全盛的时代。嗬!白居易的诗文迅速流传开啦。
在这里用数据说话:据《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平安朝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共收录诗歌1110首,白居易的诗有535首,几乎占一半。藤原公任编纂的《和汉朗咏集》,共收录588首,白居易的诗就达139首之多。同时期问世的《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作品中,多处可见引用与活用的白诗佳句。《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诗达106处。《枕草子》中引用的中国文学典籍39处,其中《白氏文集》有13处......由此可见,白居易的诗歌在当时就流传得多么广泛且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二)白居易诗文如同神明般光辉照耀整个日本809-823年在位的52代天皇嵯峨,就是白居易的最高级别铁粉之一,他得到《白氏文集》后,每日都要专门安排时间孜孜不倦的拜读,睡觉时将其藏在枕下,视之为珍宝。其在位期间,十分专注为偶像拉粉丝,推广其作品。
897-930年在位的日本60代天皇醍醐,曾有一句话: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
平安朝中期,日本官方史无前例的开办了白居易的作品展览会。由当时的名士大江唯时亲自为醍醐天皇及945-967年在位的62代天皇村上进行作品详解。此后数代天皇都沿袭了这个传统,并多次举办御前诗会,围绕白诗取题唱和。据悉日本皇室还专门为白居易增设了一个官位——侍读官,这个官位的主要任务就是精研白居易的作品。随着时光的流淌,《白氏文集》与儒家经典具有了同样显赫的地位。
真格如中国现代顺口溜所说“领导带了头,群众争上游”。在历代天皇的带动下,日本王朝贵族把能够熟读白居易的诗文,看成是具有高雅文学修养的象征。民间的文人们就更不用说了,每逢聚会都要起劲吟诵和高谈阔论白居易的诗文,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满腹才华。
当时的日本有三个男性知识分子佼佼者,分别是菅原道真、都良香、岛田忠臣。都良香在《白乐天赞》中,这样描述白居易的作品:集七十卷,尽是黄金。足见白居易在日本文坛上是如何被顶礼膜拜的。
白居易的诗文,不仅男人们喜欢,也是平安朝时期日本知识女性的绝佳精神寄托。当时日本文坛上著名的女作家紫式部长年孜孜不倦地研习白居易的诗文集。由其所著的《源氏物语》与白居易的《白氏文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紫式部还曾作为后宫女官为皇后讲解《白氏文集》,并总结出“凡人总须以学问为本,再具备和魂而见用于世,终是强者。”的格言
日本文学史中著名的散文鼻祖清少纳言,是平安朝日本“后宫文学”中负有盛名的才女,她给自己取了个雅号“草庵”,给人释意:“这两个字来自白居易的庐山夜雨草庵中。”其所著的日本三大随笔文章之一《枕草子》里有这样一段故事,后来被收入日本古代文学的普及性教材:中宫皇后早晨起来想看看窗外的美景,给侍女这样说:“香炉峰雪景如何?”旁边的女官立刻领会其意,应声过去把窗子打开。嗬嗬!不仅是皇后,也包括女官,都熟知白居易的“香炉峰雪拨帘看”诗句哟。
对白居易诗文的研究,已成为日本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高松寿夫所指:“白居易文学在东亚有广泛的影响,曾是这一地域共有的流行元素。白居易研究是一个可以从时空两方面纵横无尽展开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日本每年公开发表的与白居易相关的研究成果远超中国。
(三)为啥白居易赫然成为日本人眼中的文坛活神仙呢笔者在本文前所提到的拙文中,说过寒山诗风靡日本的原因,那就是语言大众化,诗歌意境很符合日本人的民族特点。白居易能在日本火爆的原因也差不多。
与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诗相比,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笔者记得当学生时,老师曾讲过,白居易要将自己的新作念给街坊老太婆听,如听不懂他就继续修改,直到能听懂为止。这种风格使他的诗歌很容易在日本流行,大家想一下,从整体看,日本人是汉文学的学生。学生当然要从简单的入手。就像中国学西方的东西,通俗的东西更容易接受一点。当然通俗易懂不等于是“白开水”,白居易的诗虽然简单易懂,但是他的诗还是很富有哲理的,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白居易富有哲理的通俗易懂的诗,跟日本的精神世界恰好吻合。与世界上的各民族相比,日本人有一种伤情悲物性。国家地盘狭小,所处环境地震等自然灾害多,造就了一种苦哈哈的心理。白居易恰好生活在唐代盛世逐步衰败的时期,他难忘盛世最后一抹颜色,对衰败的景象特别有感触,所以才能写出有关草“一岁一枯荣”的诗句。此句用来形容生命短暂的日本樱花又何尝不对呢?
日本平安朝时期,出现犹如中国一般的藩镇割据,而且越来越烈,皇室实权逐步旁落,那时的王公贵族们对开疆扩土、四处征战也没什么兴趣,沉醉于吟风弄月、纵情山水也就成了社会主流。
(四)补白白居易尚在世的时候,日本民间甚至还建起了 “白乐天神社 ”,把他当神一般来祭拜,就连号称“梨园祖师”的唐明皇生前也没受享受过这种待遇。据考证,在日本平安朝时期,“文集”一词,仅作为白居易作品的独家冠名。
但提醒读者注意的是,日本平安朝的人虽然欣赏白居易、景仰白居易,但对其作品并不是全盘青睐。按白居易自己的说法,其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自叙言:“夫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而平安朝所风靡的,却只是闲适、感伤这类诗歌。对白居易极为看重的讽喻诗,却并没有引起平安朝人的兴趣。他们“中为日用”的观念,体现出了其民族特性。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四川阅读悦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作家。
推荐:
探秘《西游记》里很黄很暴力的风月女魔蝎子精内心的执念
成群妻妾,能不能挡得住大诗人白居易的泡妞步伐?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白居易是这么写他的初恋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汉代如何吃火锅?不仅分餐制,还有调味酱
汉代如何吃火锅?不仅分餐制,还有调味酱
白居易在《问刘十九》里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
雪,能饮一杯无?”如果他生活在四川,那小火炉上煮的恐怕不是美酒,而是火锅。
众所周知,四川人爱吃火锅,无论酷暑难耐,或者寒冬腊月,吃着火锅唱着歌,都别有一番滋味。古代的好吃嘴有没有火锅吃?他们使用什么样的炊具和蘸酱?正在四川博物院展出的“食味人间——饮食文化展”可以为你揭开答案。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院的118件/套文物,以时间为线索,还原了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人们“舌尖上的中国”,其中就包括汉代人吃的火锅。
这个展览里不仅藏着古人餐桌上的智慧,还有不少关于美食的冷知识,被观众评价为一个“看饿了的展览”,吃货速来。不过,建议你刷展览之前先填饱肚子。
壹
汉代流行“小火锅”
秦汉以来,高度的中央集权为实现大一统提供了政治保障,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人民带来生活上的富足。人民安居乐业,青铜食器不仅出现在宗庙祭祀上,更出现在宴饮乐舞的场景中。
在川博“食味人间”展览上,有一件来自国博的“清河食官”铜染器,是位于今山东、河北一带的西汉时期清河国的食具,相当于汉代人涮食用的小火锅。这件铜染器由炉及耳杯两部分组成,炉为四蹄足,一端有供装柄的圆銎,炉侧口沿下刻铭文:“清河食官,右般(盘)重六斤十两。”炉上承耳杯,杯侧刻铭文:“清河食官,右,重一斤十一两。”
染炉在汉代上层贵族阶级中十分流行,有的为炉和杯2件组合,讲究的还要在染炉底下加一个接炭火灰烬的承盘。比如,海昏侯墓出土的一套染炉就由耳杯、炭炉和底盘3部分组成,制作精致,非常讲究。文物专家孙机先生分析,这种组合成套的青铜器应该是一种饮食器具。
贰
“染”是古代调味品
古人把调味品叫做“染”。《吕氏春秋》记载,“染,豉酱也”,染杯中盛放的主要是以酱、盐为主的调味品。展览上铜染器下面配的炉子,则是为了加热酱料。
染器的盛行,与先秦时期的饮食习惯有关。当时,用濡法制作肉食,在汉代较常见,有点类似于“干煎”。首先,人们把肉熬到可以食用的程度,待水分蒸发后,制成类似于肉脯的样子;然后,再蘸加热的调料,让肉脯变软了之后趁热品尝。
染杯相当于现在吃火锅之前调制的味碟。不同于现在味碟里放些葱蒜、香油,用以冷却刚出锅的肉食,便于大快朵颐,汉代人习惯用较烫的调料,所以须用染炉不断地给调料加温。这就有点像点不了鸳鸯锅的时候,有人热衷涮白肉,“重口味”的小伙伴只能在味碟里旋转跳跃,让食物更加可口。
叁
分餐制可别“染指”
汉代始有关于火锅的明确文献记载,不过那时候火锅被称作“锥斗”,是一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美食。
秦汉时期沿袭先秦分餐就食的遗风,人们吃饭时会席地而坐。因为摆放食物的几案很低,盛装器具又大又重,大家围坐在一张几案上吃饭很不方便。所以,秦汉大多一人一桌,分餐而食。
川博工作人员介绍,汉代出土的青铜染器体量都很小,染杯的容量一般只有250—300毫升。整套染炉全器加起来,高度也不过在10-14厘米之间。宴饮时,大家一人一炉,随涮随“染”,是不是很讲究?不过,你可千万别碰到别人的染杯,如果不小心“染指”了别人的调料,那就贻笑大方了。
肆
西汉就有了“鸳鸯锅”
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研究发现,汉代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从材料来看,不仅有青铜火锅,还有铁火锅、陶火锅;从用餐形式而言,除了展览上展出的分餐制的染器,还有可以放不同料汤、煮不同菜品的鸳鸯锅。
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出土的一件分格鼎,证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是一个好吃嘴,而且他吃的还是“鸳鸯火锅”。这个鼎很别致,打开盖子之后,鼎内分布着5个错落有致的小格子,中间圆格外面再分出4格。这种分格鼎与现在的九宫格火锅异曲同工,造鼎的工匠将鼎分成5个区间,既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拥有不同的底料,又能让鸡鸭鱼肉放在不同格子内避免串味,一锅顶五锅。
《三国志·魏书·钟繇传》中有关于分格鼎的记载,并命名为“五熟釜”。东汉末年,曹丕赐给名臣钟繇(音yáo)一个五熟釜,还在上面郑重刻上铭文。由此推测,分格鼎应该是宫廷贵族享用的炊具。
刘非是汉景帝的五皇子。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年仅15岁的刘非有勇有谋,主动请缨攻打吴军。他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令汉景帝十分欣慰,将其改封为江都王,还把他攻占下来的吴国赏赐为封国。在富庶的吴国里,刘非招揽天下豪杰,包括赫赫有名的董仲舒。
做一个安静的好吃嘴,没事涮涮鸳鸯锅,会吃的刘非运气不会太差,最终成为少数得以善终的诸侯。
来源:华西都市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21/169625584691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