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听不到别人说话怎么回事儿(yy听不到别人说话怎么回事)

时间:2024-03-24 02:17:04 来源:网友分享 编辑:煮酒送别

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

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语者”?

来源:9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新华观点

作者:曹林

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在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里,14万余名受“文字失语”困扰的网友集结一堂。这种表达能力的退化,也是我曾经提到的“重视频轻文字”带来的恶果,这种互动联盟是好事,体现了对文字失语的反思自觉。

说文字失语,好像挺不可思议的,哪里像失语呢?他们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是话痨,在群里、朋友圈里、论坛上常常很活跃,抛梗、接梗如行云流水,表情包比谁都多,段子一个接一个,张口就是流行语,喋喋不休,没失语啊?其实,这正是失语的病症之一,离开这些社交平台装置和网络流行语,便不会说话了。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的表达,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未经你的思考和语言生成,梗借助你的指尖和嘴把自己说了出来,你不过是那些梗的通道。久而久之,你的文字表达能力便被梗塞住了,成为“语梗”患者,也就是文字失语,失去自如地用文字表达想法的能力。

“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中,很多组员都想找到一种不那么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来源:澎湃新闻

网络空间和社交空间中,有些人好像特别能“说”,处于表达的活跃状态,但那种表达并非自我的语言创造与生成,而是网络和流行的语言生成。社会学家伯格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装置范式理论”,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的表达和交流越来越依赖那种电子媒介的装置,这些装置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表达,设计得越来越人性化和友好性,便捷易上手,甚至成为肢体的一部分,让人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应用界面、短视频、表情包、流行语、梗、段子,很多人看上去所谓的“能说”,不过是依赖这些“装置”而已,就像一个脱口秀选手依赖着提词器,离开电子媒介装置自动生成的一套语言,进入需要自我生成语言的现实生活或创作场景,便严重失语了:那什么,是吧,你懂的。

有人用当前热门的网络“热梗”编了一段话,有网友说:每一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特别费解……

这便是“重视频轻文字”的电子媒介装置依赖带来的问题,停思,无思,文字断片。必须有意识地跳出那种装置依赖,训练自身在思维中主动去生成语言和文字的能力,才能治好文字失语症。

语言不只是工具,文字也不只是说出、写出来的话,它是一种受思维支配、有活性的、需要保持训练才能自如表达的东西。哲学家梅洛-庞蒂说得好,说话人并非在用言语表达某种既成的思想,而是在实现它。表达是具有创造性的,从“所想”到“说出”是极为艰难的工作。也就是说,言语和文字表达并不是现成的,它是一个生产和创造的过程。依赖梗、表情包、流行语的人之所以“失语”,是因为在“被梗说”“被表情包说”“被流行语说”中,失去了思考过程和文字的自我生成能力。把梗当成现成的外套,渐渐就失去了用自己的语言给“想法”穿上衣裳的文字力。

怎么戒除电子媒介装置,恢复文字自我生成能力?我有三个建议。

其一,多读纸质书少看视频,创造默读和静观的主动思考空间。说到底,再精彩、再有知识含量的短视频,都是代替不了纸质经典阅读的。视频不是用来学习和思考,而是娱乐和消遣的,那种诉诸直观、形象、快感、趣味的画面,只会激发感官刺激和欲望消费。当你看短视频时,多会处于一种节奏感染或放空状态,很少会跟着思考,更不会有“把它说出来写出来”的同步思维。而读书不一样,如一直倡导阅读的文学教授周宪所言:阅读与思考密不可分,文字的理解就是努力通过抽象的能指来理解其后的所指,把握文字的复杂意义,眼睛在页面黑色字体间有序地扫视,不断地在头脑中转换成特定的意义。读书是从容、双向和可以反复的,默读的孤独性和理性思考,有助于建构“理性自主的自我”,让思维在默读和静观中保持文字生成的活性。

原来,脱口秀节目里妙语连珠的易立竞,对面有个提词器。

我们赖以表达的文字思维,不能被那些娱乐你感官的短视频给废了。文字的表达需要文字阅读的激发,所以纸质书的阅读,无须依赖其他装置,有一种自动的文字生成性,促进我们用文字思考并将文字输出。

读书,要读整本书,读原著原作,拿着纸质书去读,千万不要迷信“让别人替你读书”。一个失语者的反思很有道理,他说:“公众号、微博、B站、知乎……有很多地方可以获取知识。一本很厚的书,总有人用一篇推文、一则视频讲完。看这些东西,好像也能获得知识,但就是很不对劲。可能是因为这些东西都很零碎,所以很难帮人建立一个思想谱系,也很难被用于‘再输出’。”是的,那些碎片化的东西都是别人“输出”的东西,营养很低了,很难有维持你“再输出”的营养。读原著,接触完整的原典思想和智慧,才有“再输出”的知识冲动,促进文字思想。

在这样一个新词语大量流行的时代,很多人已渐渐不再努力用差异化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而是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情感。

其二,多创造机会自己去秀,少看脱口秀。脱口秀很少是临场脱口、语言天赋的体现,多是写好的文案然后照着提词器念,营造剧场笑果。看脱口秀只是娱乐,并不能提高你的文字表达和交流欲望,相反,哄堂大笑中甚至会压抑你的表达。那种文案的精彩营造出的现场感染力和语言天赋假象,让人更不敢开口说话,我的语言多无趣啊。让你停留于“别人说得好好啊”的傻乐中,跟着重复那些所谓的爆梗、包袱,“脱口秀”语言也是别人的语言,免除自己去说去写的劳苦,再次压抑了自我文字的主动生成。

少看在网络语言中内卷的脱口秀,实在觉得语言干瘪贫乏的话,多看文学经典积累对美好事物的丰富表达力。柯勒律治在他的《传记文学》中谈到,一群旅行者凝视一股急流,突然喊出“多美”,作为对令人极为感叹的景观的特征的一种含糊表达,他是很鄙视的,觉得退化的词汇“多美”使多姿多色的整个景象失色。伟大的文学作品的一个功能就是,描绘隐于语词之后的生动的情感。王尔德也说过,人们看见雾不是因为有了雾,而是因为诗人和画家教他们懂得了这种景色的神秘可爱性。语言干瘪,张口就那么几个词,牛啊,yyds,说明缺少文学的丰富阅读,无力用文学家教我们的语言表达出大千世界那无穷无尽、一波才动万波随的灵动可爱。

其三,戒除对网语、省略、表情包、奶化语言的依赖,多用完整的文字表达,有意识地用“生活语言”替代那些脱口而出的“魔性语言”。不要把碎片化的朋友圈状态、微博当成表达,养成把想法写成长文字的习惯。不要让网络社交替代现实社交,在网上,那些省略语在小圈子里能创造出亲近感和交流效率,这种“亲近性、排他性”容易形成一种温暖的幻觉,到了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中,就说不出话来了。

不妨试试,坚持一个月,文字能力必能复健。

来源: 新华社

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能交流了?一起“回炉”跟着古人学表达

集美(网络用语,姐妹)、yyds(永远的神)、绝绝子(太绝了)、暴风吸入(超大口地吃东西,也可以用来形容对某事物或知识的疯狂吸入)、跺jiojio(跺脚)……不使用互联网“热梗”,现在的年轻人似乎都不会说话了!最近,“互联网热梗”掀起了网友和学界新一轮的讨论,如果不用yyds、绝绝子,真的就没办常交流了吗?其实,生活中很多的平凡场景,文人墨客都留下了绝佳的形容,记者邀请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几位同学,列出了中学时代必读必背的名篇里的场景,一起来“回炉”,跟着古人学表达。稿子里的每一句诗文,你其实都曾经背过不止一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场景描述

旅游见到美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只要出去旅游,vlog(视频博客)是一定要拍的,plog(图片博客)也行,几张图再配上一句“美景绝绝子”,基本就等着别人来点赞送上小心心了。在你的朋友圈或是抖音里,时下热门的“游记”多半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实在嫌弃“绝绝子”,也有进阶版,站在大海边发个自拍,再配上一句“海蓝时见鲸”,哦哟,文化得不得了!

想要写朋友圈旅游小作文,范仲淹已经做了绝佳的示范,《岳阳楼记》写景和抒情的工整,完全是“入门级”的行文典范。洞庭湖边的美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湖水“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吸引来一批又一批“迁客骚人”来此留下墨宝。自然景观有风雨阴晴,而人的情怀和思想却不能囿于眼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是正道。写景抒情兼具说教,想要啥句子,直接摘!这不比源自网络小说的“海蓝时见鲸”高出了许多段位?

如果你觉得《岳阳楼记》透着一股“看图说话”的味道,还有高阶版《滕王阁序》可供选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已经成为了几代人的高考古诗文填空题。除此之外,古人们外出旅游留下的名篇佳句,足以集句凑出一整篇文章。“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用彩虹来做衣裳,将风当做马来骑,景色“仙气飘飘”,仿佛是神仙下凡了。

假如用“互联网热梗”描写,这段话还能有仙气么?估计简短的一句“天姥山yyds”就能结束一切了。

场景描述

下雨天没带伞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雨天没带伞,不少网友估计会 “气得跺jiojio”。但古人却远比你“心情复杂”。苏轼在《定风波》里这样写自己任性淋雨的“后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阙描述的是“淋雨一时爽”:雨点“穿林打叶”,就苏轼没带伞,周边同行的人都很狼狈,但苏轼却不觉得,偏要穿着芒鞋,拄着杖,优哉游哉看着雨景。这股潇洒劲儿,也就保持到回家为止。下阙的文字里,苏轼记录了自己“秒怂”的后悔,被风一吹,酒醒了,哎呀呀,自己不光微醺,还淋雨吹风了,怎么办?现在开始觉得冷了呢。

这段经历要是换成“互联网热梗”,大约是“淋雨一时爽,感冒‘火葬场’。气得跺jiojio,救命SOS!”和宋词的生动描述比起来,是不是高下立见?《定风波》写的虽然是生活,但字里行间却有着不一样的意境,摘录一段古诗文鉴赏的常用表达: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不仅是淋雨着凉,头疼脑热,苏轼还遭遇过“没带钥匙”的尴尬。《临江仙·夜归临皋》里,他写下了自己晚归“敲门不应”的“悲剧”:“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半三更被关在了门外,陪伴自己的只有江水东流,还有时光长逝。家人终究会醒来吧,门还是会开的。仅仅用了70个字,就把“没带钥匙,没人理我,我想静静”写出了十足的画面感。

场景描述

送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别诗在古诗里已经可以“自成一派”了,由此可见,古人对于送别有多么的重视。当你还在用“小明还是走了,暴风哭泣,人家377(网络用语,谐音生气气)”来别扭地晒图发文的时候,文人留下的送别场景早已可以撑满你的整个朋友圈。比如最耳熟能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样是送别,没能留住人的画面,韩愈写得就深刻许多了。《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里,韩愈同情着董邵南的怀才不遇,又不赞成他去投奔藩镇,此时,光是一句“377”肯定是不顶用的,文章里,韩愈不仅祝福了董生“必有合”,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也暗暗地在字里行间留人了,“圣明的天子在上,快出来做官吧。”韩愈能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可不是光会“生气气”就能当上的哦。

送别诗能“自成一派”,显然是赢在了意境。微博上,曾有网友发起过“白话文运动”,将古人的诗作改编成白话文,虽然幽默,但瞬间意境全无。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完后的版本是“故人西辞黄鹤楼,孟浩然加油,孟浩然加油,孟浩然加油。”《孔雀东南飞》也有新版本,“孔雀东南飞,兰芝别伤心,仲卿正面刚啊,阿母做个人。”

是不是看不下去了?试想一下,意境深远的送别,如果统统都变成了“暴风哭泣”……老天爷都没有这么多风给你刮啊!

作者:杨甜子

来源: 扬子晚报

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能交流了?一起“回炉”跟着古人学表达

集美(网络用语,姐妹)、yyds(永远的神)、绝绝子(太绝了)、暴风吸入(超大口地吃东西,也可以用来形容对某事物或知识的疯狂吸入)、跺jiojio(跺脚)……不使用互联网“热梗”,现在的年轻人似乎都不会说话了!最近,“互联网热梗”掀起了网友和学界新一轮的讨论,如果不用yyds、绝绝子,真的就没办常交流了吗?其实,生活中很多的平凡场景,文人墨客都留下了绝佳的形容,记者邀请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几位同学,列出了中学时代必读必背的名篇里的场景,一起来“回炉”,跟着古人学表达。稿子里的每一句诗文,你其实都曾经背过不止一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场景描述

旅游见到美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只要出去旅游,vlog(视频博客)是一定要拍的,plog(图片博客)也行,几张图再配上一句“美景绝绝子”,基本就等着别人来点赞送上小心心了。在你的朋友圈或是抖音里,时下热门的“游记”多半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实在嫌弃“绝绝子”,也有进阶版,站在大海边发个自拍,再配上一句“海蓝时见鲸”,哦哟,文化得不得了!

想要写朋友圈旅游小作文,范仲淹已经做了绝佳的示范,《岳阳楼记》写景和抒情的工整,完全是“入门级”的行文典范。洞庭湖边的美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湖水“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吸引来一批又一批“迁客骚人”来此留下墨宝。自然景观有风雨阴晴,而人的情怀和思想却不能囿于眼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是正道。写景抒情兼具说教,想要啥句子,直接摘!这不比源自网络小说的“海蓝时见鲸”高出了许多段位?

如果你觉得《岳阳楼记》透着一股“看图说话”的味道,还有高阶版《滕王阁序》可供选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已经成为了几代人的高考古诗文填空题。除此之外,古人们外出旅游留下的名篇佳句,足以集句凑出一整篇文章。“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用彩虹来做衣裳,将风当做马来骑,景色“仙气飘飘”,仿佛是神仙下凡了。

假如用“互联网热梗”描写,这段话还能有仙气么?估计简短的一句“天姥山yyds”就能结束一切了。

场景描述

下雨天没带伞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雨天没带伞,不少网友估计会 “气得跺jiojio”。但古人却远比你“心情复杂”。苏轼在《定风波》里这样写自己任性淋雨的“后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阙描述的是“淋雨一时爽”:雨点“穿林打叶”,就苏轼没带伞,周边同行的人都很狼狈,但苏轼却不觉得,偏要穿着芒鞋,拄着杖,优哉游哉看着雨景。这股潇洒劲儿,也就保持到回家为止。下阙的文字里,苏轼记录了自己“秒怂”的后悔,被风一吹,酒醒了,哎呀呀,自己不光微醺,还淋雨吹风了,怎么办?现在开始觉得冷了呢。

这段经历要是换成“互联网热梗”,大约是“淋雨一时爽,感冒‘火葬场’。气得跺jiojio,救命SOS!”和宋词的生动描述比起来,是不是高下立见?《定风波》写的虽然是生活,但字里行间却有着不一样的意境,摘录一段古诗文鉴赏的常用表达: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不仅是淋雨着凉,头疼脑热,苏轼还遭遇过“没带钥匙”的尴尬。《临江仙·夜归临皋》里,他写下了自己晚归“敲门不应”的“悲剧”:“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半三更被关在了门外,陪伴自己的只有江水东流,还有时光长逝。家人终究会醒来吧,门还是会开的。仅仅用了70个字,就把“没带钥匙,没人理我,我想静静”写出了十足的画面感。

场景描述

送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别诗在古诗里已经可以“自成一派”了,由此可见,古人对于送别有多么的重视。当你还在用“小明还是走了,暴风哭泣,人家377(网络用语,谐音生气气)”来别扭地晒图发文的时候,文人留下的送别场景早已可以撑满你的整个朋友圈。比如最耳熟能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样是送别,没能留住人的画面,韩愈写得就深刻许多了。《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里,韩愈同情着董邵南的怀才不遇,又不赞成他去投奔藩镇,此时,光是一句“377”肯定是不顶用的,文章里,韩愈不仅祝福了董生“必有合”,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也暗暗地在字里行间留人了,“圣明的天子在上,快出来做官吧。”韩愈能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可不是光会“生气气”就能当上的哦。

送别诗能“自成一派”,显然是赢在了意境。微博上,曾有网友发起过“白话文运动”,将古人的诗作改编成白话文,虽然幽默,但瞬间意境全无。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完后的版本是“故人西辞黄鹤楼,孟浩然加油,孟浩然加油,孟浩然加油。”《孔雀东南飞》也有新版本,“孔雀东南飞,兰芝别伤心,仲卿正面刚啊,阿母做个人。”

是不是看不下去了?试想一下,意境深远的送别,如果统统都变成了“暴风哭泣”……老天爷都没有这么多风给你刮啊!

作者:杨甜子

来源: 扬子晚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24/169625476185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