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2
《画作中的维多利亚时代2》: 越是往后反省,越看得清前方
BBC纪录片《画作中的维多利亚时代》第2集的标题是“甜蜜家园”。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光怪陆离,一言难尽。
他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而从画家们聚焦家庭的题材上,也能觉察其看法,有美好,有诱惑,有噩梦,有堕落,也不乏罪恶。
可能是画家们的想象力所致,到今天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夸张,哪些是子虚乌有的杜撰。
不过,尽管如此,还是留下了诸多值得思考的印记。
1.
在维多利亚时代,家庭中奉行“男主外女主内”的基本原则,在这一点上好像中西方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父亲是一家之主,赚钱养家,母亲负责料理家务,带孩子。
每天,父亲在外辛苦打拼,若回家能把所有的烦恼关在门外享受甜蜜的天伦之乐,那就意味着还要挣下一份房产。如果实现了,那就是妥妥的成功人士。
那时候,大多数的父亲们尽职尽责,让家庭成为了温暖的港湾,孩子们的乐园,灵魂庇护的栖息所。
但不知是从何时开始,做父亲的不再是忠诚的卫道士,做家庭主妇的母亲也不再满足,聒噪争吵,硝烟四起,相看两生厌,甜蜜化泡影。
生活渐渐度日如年。酗酒。放荡,耻辱,恐惧,贫穷,疾病,一步步侵袭了整个家庭生活的空间与时间。
连当时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也在自己的私密日记中写道,“婚姻就像是抽签。可怜的女人饱受丈夫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这令我一直如梗在喉。”
画家们也不清楚是哪里出了问题,他们企图以一剂道德猛药来挽救曾经的美好。
2.
1846年,画家弗朗兹.温特哈尔特创作了《女王一家》,是维多利亚女王夫妇以及他们的5个子女刚搬进奥斯本宫时的温馨场面。
奥斯本宫是夏宫,建在怀特岛,堪称完美的皇家典范,却没有太重的帝王气息。
女王一家在这里,远离伦敦,远离政治,远离议会,远离君主事务与城市喧闹,像其他中产家庭一样,沉浸在寻常日子的宁静之中。
这幅画一直挂在餐厅墙壁上,是女王的最爱。画上父慈母爱子顺,大人凝望对方,小公主,小王子们神态怡然,活泼可爱。家庭气氛浓郁。
虽然传言女王有点儿过分正经,但她与阿尔伯特亲王并不是政治联姻,而是真正的因爱结合。在17年的时间里,女王几乎不断怀孕。因此,人们把奥斯本宫看作母性圣地,把女王当作圣母玛利亚看待。
猜测,以她的家庭作画,也有作为家庭典范,为公众树立一个榜样的意思。
3.
19世纪70年代,像女王家庭那样生活不是不可以,但世俗的真爱是昂贵的,需要财富垫底。
再加上诱惑披着时尚的外衣,时刻熏染着找不着北的叛逆者,搞得世风日下。
《笨拙》杂志的卡通漫画家林利是家里的顶梁柱,妻子玛丽安.桑伯恩纯洁、慈爱,是个全职太太,家里有两个宝宝。
夫妻二人志同道合,全身心投入到持续建设完美体面的家庭之中。
他们买的房子不算大,在伦敦肯辛顿郊区,然而是倍受羡慕的独门独院。他们绝不过极简主义日子,喜欢炫耀。家里收藏了104把椅子,900多幅名画。
玛丽安的志向很实在,就是成为家庭管理专家。她雇了厨师,管家,女仆,男仆4个佣人。每天除了写信记账,熟读管理手册,就是摆谱,向佣人们发号施令。
这样的家庭生活如诗般美妙,令人心旷神怡。
可是某天,林利突发奇想,要精进业务,在家里弄出了一间工作室,拿自己、妻子、孩子、仆人做模特,不久就大胆雇佣了专业模特。
为了工作,好像也合理。但林利的暗箱操作玛丽安不知道,邻居们也不知道,空气也不知道。
其实,林利也曾信誓旦旦,但诱惑的能量太大了,他的道德观念败得稀里哗啦,渣都不剩。
舆论似乎也很含糊,谁还在意。内在怎么闹幺蛾子,只要保持住外在体面就没什么不妥。所以,说什么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不过一步之遥,轻而易举就跨过了。
4.
1856年在皇家艺术学院展出了威廉.鲍威尔.弗里兹的画作《年年有今日》。这是为庆祝他孩子的生日创作的。
画面中间坐着弗里兹和妻子,12个儿女如同小天使般环绕四周,看上去十分幸福。
一时间风靡,评论家们赞扬,公众群起追捧,纷纷购买其复制品拿回家挂起来。以期待这幅画会为他们的家庭带去和谐美满的福音。
也许,作为画家的弗里兹的送展很多,这一次也是应下景,可没想到 “人怕出名猪怕壮”,让他有点下不来台。
被爆料,他多年来,瞒着妻子,一直经营着两个家庭。正常家庭的房子高档华丽,非正常家庭在破旧的帕丁顿地段。
他妻子也是很偶然知道的。
那天,他正在布伦顿出差。可妻子却在无意中看见他在伦敦西区往邮筒投信,晚上还收到了那封信。信上写着,他在布伦顿玩得挺愉快。
笔者读到一篇介绍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生平的文章。就是在本文开头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那位。
狄更斯初遇妻子凯瑟琳时,喜欢她富裕的原生家庭。当他的地位跃升至作家以后,他就不再是一个为凯瑟琳父亲打工的小记者了,变成了一个可以影响政局的,响当当的名人,因为维多利亚女王也读他的书。
在婚姻存续的15年里,凯瑟琳爱得太深,卯足了劲儿怀孕,一共10次,加上两次流产。肚子几乎没有空档期。身体完全垮掉。
于是,狄更斯就有了一个叫艾伦.特南的情人。他的出轨被一部分人认为是凯瑟琳的邋遢、单调和无趣造成的。
维多利亚时代包养情人,有私生子并非罕见之事,被发现就被发现。是心照不宣的状态。周围的人睁只眼闭只眼,大哥莫说二哥,大家都差不多,你不说我,我不说你,风过无痕。
并且,在那个时代,也比较盛行。据估计,1857年的伦敦,达到了25比1,且多半是已婚人士。
这种事情,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良心上没有半点不安。
但是,还是有但是的,久走夜路必会碰到鬼。
5.
某天,威廉.霍尔曼.亨特展出了他的画《觉醒的良知》,陡然掀开了底牌。
这些不是秘密的秘密被揭露,如同一堆风干的狗屎,不动它没事儿,掀开则臭不可闻,让公众震惊了。
难道周围的世界已经这样不堪了吗?
有人大声疾呼,有人愤怒,有人害怕,有人谴责,有的人不以为然。然而批评家们则缄口不语,莫衷一是,以为风头一过便烟消云散。
但这仅仅是开始。
丑闻“拔出萝卜带出泥”,让深层次的问题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才发觉性泛滥引起的疾病传播已经相当厉害。无数毫无防备的妻子、母亲、幼儿大面积被感染。
下面说的事要先铺垫一下,比较长,敬请耐心。
1861年,年方 23 岁的伊莎贝拉.玛丽.比顿出版了《比顿夫人的家居管理手册》,10年里销售了 200 万册,英国市民几乎人手一本。
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本家庭管理指南,其中包括2000条料理食谱;餐桌礼仪;美食艺术;上菜秩序;细致到头盘,汤羹,主菜和甜点的餐具摆盘。还有1000多页的家居建议,等等。
这本书被誉为英国史上最著名的料理百科全书,比顿夫人因此还被誉为现代家政女神。
比顿夫人的丈夫塞缪尔.比顿是出版商,靠出版《汤姆叔叔的小屋》财富等身。1852年发行了月刊《英国妇女家务杂志》,旨在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生活品质。
比顿夫人说,舒适的中产家庭,不仅仅拥有清洁的茶匙和完美的果冻,还需要有一个正常运行的道德经济基础。
铺垫结束。
比顿夫人说得真好,可万万没想到,讽刺接踵而至,她遭到了欲哭无泪,欲述无话的一闷棍——她感染了梅毒。
鉴于此类事情的严重性,当局建立了有关这方面的解剖博物馆,人们花上六便士就可以随时参观。
馆内用图片、模型和蜡像发出警示,告知人们性病传播会带来哪些危害,梅毒是如何威胁人的身心健康的。
画作《觉醒的良知》并非危言耸听。是提醒人们,在为科技文明长足发展而骄傲的同时,不为自己着想,也应该为家人的安全着想。知检点懂自律。收敛放纵。
6.
维多利亚时代的两头都有人。
有的跨进了工业文明,放肆挥霍,无度。有的还在卷农业社会,规矩繁多,严苛无度。
康沃尔郡的托马斯.查尔斯.埃加尔.罗伯茨是个英国国教徒,其家庭完全按照《1864年的绅士家庭指南》执行不走样。
家里上下有别,男女有别,等级森严,分区管理。
家庭成员与仆人们的行为举止必须正统。各自待在划分的区域内,不得越雷池半步。
为杜绝诱惑,男女分开设立生活区和单独通道,女性从木梯到达阁楼卧室;男性从另一边的石阶上楼,两者绝无相遇的可能。
桌球室专供男士使用,女士不得入内。女人只能在闺房里休憩品茶闲坐。
每个仆人,每项操作,每件设备,每样用具都必须安置于一个且仅有一个恰当的位置。
尽管主人罗伯茨偏执得变态,但他也知道,很快就会行不通。
从他家挂的画就可以看出,画面都是些穿着讲究,楚楚动人的男女,包括仆人在房间里一起愉快聊天的场景。
他清楚,他的一丝不苟的板结固化规范,很快就会失效。
7.
翻开维多利亚时代的儿童题材画作,很少能看到美好的童话。
那个时代流行病肆虐,可怕到每年有上千个幼儿丧生。画里的孩子不是在病榻上,就是在生死边缘挣扎,触目惊心以极。
无论再多钱财,再虔诚的祈祷,都无法阻止结核、伤寒和猩红热的光临。
1856年的春天,猩红热袭击整个教区,人们束手无策,短短5周,坎特伯雷大主教家7个子女,5个相继离去。
大主教家尚且如此,贫民家就不用提了,每年活不过5岁生日的孩子有五分之一。
无数家庭里悬挂的画,内容不是悲痛欲绝的父母亲,就是已然逝去或奄奄一息的孩子。
如果以为这就悲惨到极处了,那还是太天真。
生活条件恶劣,流行病袭击,让母亲们绝望到不顾一切地去忍受骨肉分离的折磨。
当她们看到报纸上登的“收养孩子”的广告后,就主动付钱给中间人,希望孩子能被富裕人家收养,有一条生路。
但这样做的结果成了可怕的噩梦。
1896年3月30日,从雷丁河打捞上来一个被人勒死的女婴。
中间人被抓到后供认不讳,在30年间,他收取母亲们的费用后,将50多个婴儿全部杀害。
这种毫无人性地做法,令人不忍目睹。
8.
还有痛彻心扉的。
就是那些未婚先孕的母亲,在走投无路之时,往往带着腹中孩子跳河自尽。当时有报纸发文指责这些女人道德败坏,自食其果。
可当人们看到画家沃兹创作的《投河的女人》时,心情难以平静,开始反思。
画中是一个被打捞上来的女人,躺在冰冷肮脏的地上,就像一个道德殉难者一样,而四周全是冷漠无情的目光。
她至死都抓着一只小盒子吊坠,那里面无论是谁的照片,都一定是她最爱的人的照片。可想而知,她是不想离去而不得不离去。
这幅画反映了一个事实,但远远不止。在1847年8月的两天里,有5名女尸在泰晤士河被打捞上来。
是否可以证明,在维多利亚时代,一段不正常的关系里,男性可全身而退,而女性却被社会无情抛弃。
这些折翼天使,年纪轻轻就不想留在人世间,那一定是人世间容不下她们。
受沃兹启发,许多画家也纷纷通过作品去呼吁社会关注这些绝境中的女性。
那些画面无一不沉重:待字闺中的女孩因为母亲当年的丑闻而被嫌弃,嫁不出去;遭到厄运的劳动妇女被迫露宿街头、桥洞;卷入性丑闻的尊贵女人,被赶出了家门,落魄下半生;抱着孩子无家可归的女人,独自吞食着婚外情的苦果。等等。
理查德.雷德格瑞夫创作的《被放逐的女人》,画了一个离开夫家,不得不放弃孩子的女人。
还有一种现象,是奥古斯塔斯.雷欧普.艾格创作的《前世今生》所反映的。
画中描绘的是女人倒伏在丈夫脚边,在祈求宽恕。她的丈夫坐在椅子上,手中捏着一封截获妻子情人的信件,脸上满是失望与不信任的僵硬表情,他们的女儿则在一旁惊恐不安。
实际上,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性与女性,对家庭的感觉,往往有巨大反差。男性认为家是城堡,女性认为家是牢狱。尤其是已婚妇女,她们出轨的部分原因不言自明。
任何一种现象都戳破了甜蜜家庭的幻影,但所有后果都由女性承担,且都是非常残酷的惩罚。
画家敏感前卫,不顾对当时来说还算是社会禁忌的话题,直接摊开了那些欺世盗名的画面。
评论家跟画家不同,他们对暴露现状感到恐慌。认为家庭画作就应该给予一种舒适、温馨、安全的感觉,而不是一味地向公众输出黑暗。
他们需要一个看起来与工业文明匹配的心智意识与精神文明。
9.
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审美标准是:精致的妆容,饱满的胸型,纤细的腰围,丰满的臀部,以及由内而外散发的优雅与柔美。
为了让身姿挺拔,端庄得体,并杜绝发生违背道德观念的事情。层层叠叠的裙裾里面必须穿上令人非常痛苦的束带,以塑造丰胸细腰,下摆奔放的效果。
主持杰里米.帕克斯曼说:那个时代认为,女性是为男的,从上到下都应讨男性的欢心。她们被法律制约,被习俗束缚,被宗教。甚至在衣着上也难逃束缚。
实际上,当时的医学刊物文章就警告过女人们,束带把内脏和肋骨都往里收,会戕害身体,有诸多危险。比如内脏移位,难以进食,消化不良。对育龄妇女来说,肋骨被挤压变形,极有可能造成不孕不育。
可想而知,女性能被这种有过之无不及的桎梏永远束缚吗?
不能。
变革终将到来。
今日,现代女性走出了家庭,穿着舒适随意,一身T恤牛仔游走天下。但那也是经过了一百多年来的幡然醒悟才换来的。
想起丘吉尔先生所说,“越是往后反省,越看得清前方。”
深以为然。
End/图片源自网络。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04/169624407730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