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分析简介(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分析)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重点人物介绍,都是考试中出现热点内容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重点人物介绍,都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热点内容,提前发给大家,认真看一下哦。
语文八上期中复习《红星照耀中国》人物梳理
《红星照耀中国》人物梳理
一、领袖人物
肖像
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出身
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父亲管教严格,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革命家。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孩子气地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天真质朴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
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
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
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
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生活节俭,平易近人
使人感动他有一种在必要时当机立断的魄力。
他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
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
童年经历
他反抗心理非常强,自尊心也极强。他自己讲的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他几乎从来不服父亲的管教,甚至敢于当着众人的面与父亲顶撞。有一次父亲气得要打他,他也气鼓鼓地跑到门外的池塘边,威胁父亲敢打他,他就敢跳塘。父亲怕他真的跳下去,自然也就不敢打他了。
参加革命的起因
在县城里读书的比大9岁的表哥文运昌,借给了他一本郑观应1894年创作的《盛世危言》。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的现代工业技术、政治军事先进。一口气通读了十几遍,他才意识自己国家正处在民族危难之中,需要新的人才,决心为国奋起。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922年 任湖南省委书记 领导工人学生罢工 “三大”后,以个人身份加入,开始参与筹备国共合作事宜,任中 国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1926年 任第六届农动讲习所所长1927年8月7日 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派的总方针。
在发言中提出“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1927年9月 湘赣边秋收起义后,率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1934年10月中旬 开始长征1935年 选举为政治局常委,与周恩来、王稼祥负责指挥全军的行动。
❤.具体事件
1、生活简朴:
身为最高领导人,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
2、刻苦努力,精明博学:
(1)在校常年成绩第一(2)离开学校时,非常擅长自修。
(3)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
3、勇于反抗,勇敢无畏:
(1)公开反抗父亲,保卫自己的权利。(2)组织并创办的新民学会,专门反抗湖南督军张敬尧。
(3)组织秋收起义(4)组织秋收起义期间被捕,险些被枪决,最后死里逃生,继续工作。
4、质朴纯真,真诚老实,平易近人:
(1)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真诚老实。斯诺有机会核对他的许多话,结果往往发现这些话是对的。
(2)经常毫不惹眼地坐在群众大会和红色剧院的观众中间,玩得很高兴,在剧社看戏休息的时候,群众一致要求和来一次合唱。
5、自尊心极强:
他对于当时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而且坚持己见,虽然对斯诺的说法有兴趣,但并不同意。
6、精力过人,身强体健:
(1)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二三点钟才休息
(2)强健的身体来自于读书期间的艰苦锻炼-----长途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
(3)有一次,他花了整整一个夏天走遍他的家乡湖南全省,他靠挨家挨户替农民做工换饭吃,有时候甚至靠行乞。
7、感情深邃:
(1)有一两次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发的暴动发生死人事件时,他的眼睛是湿润的。
(2)有一次,他把自己的上衣脱下来给一位,在前线受伤的弟兄穿
(3)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
8、落拓不羁,不拘小节:
(1)一天,在和斯诺谈话的时候,他心不在焉地松下裤带,搜寻着什么寄生物。
(2)有一次斯诺访问的时候,小窑洞里非常热,他把身子向床上一躺,脱下了裤子,向着壁上的军用地图,仔细研究了20分钟。
9、立场坚定,十分理性:
(1)喜欢憨笑,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目标的信念。
(2)一直忠于民族主义,绝不为了升官发财而叛变投向。
(3)阶级仇恨对他来说大概基本上是一种理性的产物,而不是本能的冲动。
二、周恩来
★肖像: 个子清瘦, 中等身材,骨骼 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黑又长, 外表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性格特点:头脑冷静, 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态度温和,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爱。
出身与家庭: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妻子是地下党工作――邓颖超。
★童年的经历:从小有突出的文学天赋 .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受教育情况:在民族党醒时期里受的教育,在南开大学会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成绩优异,在南开的三年都靠奖学金维持,后去了法国,在巴黎学习两年,又到德国学习了一年。
★参加革命原因: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要转折。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坚定了主义的信仰。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1920年 1月,领导天津。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 春,加入巴黎主义小组(中国八个发起组之一)。
1922年 参与组织旅欧中国少年。
1923年 2月,担任中国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书记。
1925年8月8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
1924年 9月,奉调回国抵广州。后任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25年 1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四大。2月和10月,先后参与两次东征的领导工作。8月,与邓颖超结婚。
1927年 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后,力主出师讨伐。7月,任临时中央常委。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
★具体事件
1、温和文雅:初遇斯诺时热情友好地用英语接待他。
2、忠心耿耿:
(1)对民族解放事业矢志不渝,鞠躬尽瘁。
(2)北伐时,周恩来奉命去上海准备起义,他到上海时毫无起义经验,唯一的武器是他的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3、吃苦耐劳:为了保住小小的苏维埃,周恩来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甚至没有盐吃,不得不用人的铁的意志代替。
4、不折不挠:
广州公社失败后,周恩来转入地下活动。直到1931年,他终于“闯破封锁”,到达江西和福建的苏区。
5、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周恩来和上海的工人领袖一起组织了五万名工人纠察队,从军阀那里得到经验,训练了武装力量,进行了上海工人总罢工,占领了城市,使上海不攻自破。
6、生气勃勃,热爱生命:
当周恩来陪斯诺走在回到百家坪的路上时,他就像神气活现的走在他身边的红小鬼一样,显得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
7、爱护士兵,平易近人:
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与他同行。
8、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
(1)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成了同时在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的创建人。
(2)26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秘书,后来因他在激进的学员中影响很大,不得不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3)成功组织了上海工人总罢工。
(4)组织著名的广州公社,到苏区后,先后担任政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三、朱德
外貌与言谈举止
在长征的红军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年已五旬、面容坚毅而又慈祥的指挥员,在队伍中激励广大指战员。这就是红军总司令朱德。由于他年纪已大,衣着与战士一样破旧,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伙夫头”,而他本人也以这个绰号为荣,因为这体现了人民军队官兵一致的精神。
出身与家庭
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父亲彭民言,早年身体健壮,靠贩茶为生,后来因劳累得了哮喘病,不能下地耕种了,只能以给人家装殓死人挣口饭吃。
受教育的情况
朱德从小在私塾念书,还上了小学、中学,后来考入了成都的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他逐渐接受了革命反帝的思想,思考怎样救国救民,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从成都高师体育科毕业后,他回到仪陇担任了高小
体育教师。
参加革命的起因
朱德在蔡锷将军的影响下,虽然有了军事救国的思想,而且转战南北,功名赫赫,但究竟怎样救国,仍没有明确的答案。他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索。朱德为了追求革命,寻找,不远万里到了法国,又到德国柏林,见到了周恩来。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他实现了参加中国的愿望。
参加长征后的经历
1925年年内返回柏林,当选为中国驻德支部执行委员,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德国政府逮捕,并被驱逐出境。
1925年7月到苏联学习军事。
1926年夏回国,受中央派遣到四川军队中进行革命工作。
1927年初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培训革命军事干部。
1929年1月和率部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进军,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1月在贵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的正确主张。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不久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协同军队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尔后指挥八路军各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许多抗日根据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在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连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具体事件
1、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
(1)担任全军统帅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
(2)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一起讲故事打球。
(3)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
(4)朱德向弟兄们讲话时往往脱下他的帽子
(5)长征途中,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6)有时要是不十分忙,他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
(7)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
2、爱好广泛:
(1)他喜欢运动,乒乓球打得挺好,篮球也打个“不厌”;
(2)他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
3、负责,诚实可靠:
妻子康克清认为朱德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
4、聪明睿智,经验丰富:
将在印度支那边界与匪帮作战的经验和学校学到的知识结合,形成了特殊的游击战术,这些战术为后来红色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5、身先士卒,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1)打仗时总在前线指挥;
(2)他以无数次战役再三证明他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
6、执着追求、意志坚定:
为了寻找,朱德谢绝了军阀给他的师长的职位,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终于在1922年成为中国最老的党员之一。
7、忠诚谦虚,服从指挥:
(1)所以能够对红军保持严密的控制,朱德对“文职”领导的忠诚和服从,是原因之一。
(2)朱、毛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朱德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也能发布命令-----这是革命军队的领导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因素。
8、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罕见的人品:
在长征期间,他的部下在经受了重重围困和各种艰难,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二精神的罕见人品。
四、彭德怀
★性格特点:愉快爱笑,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出身与家庭:彭德怀出生于一个富农家庭童年的经历:彭德怀自己的家庭是富农,但因为六岁时母亲早逝,继母憎嫌他,后被后母赶出。,他在老师学堂中,被老师打时接了一下,而将他赶了出来,父亲将就签字,就将他送去了一个婶母那里,婶母将他送去了一个新学堂,他结识了一个激进派老师,认为不信应该孝敬父母,他告诉婶母后就不让他去上学了,她的祖母先是经常祈求上天打死这个不孝子,后因彭德怀从炉子上取下了他的大烟盘要将他溺死,所有人都不反对,就在族人准备溺死她的时候,舅舅救下了她,但是他得离开家,于是年仅九岁的彭德怀着一身衣裤,身无长物的开始了,闯世界的生活,他做过放牛娃、矿工,等等,这些工作都又累又苦,而且没有钱,最后他去修水渠,终于拿到了工资,两年攒了一些钱,但换了年阀后,他又成了一文不值。
★参加革命的起因:湖南发生大饥荒,彭德怀因愤怒于大地主的为富不仁,带领农民工大了那个大地主的家,把地主的存粮都运走了,为此他只能再次逃命,这次他已经到了参军年令,他抢了俊俊不久后成了一个革命家。
★参加革命的经历:18岁当了排长,同被北洋军阀赶出湖南的孙逸仙一起逃命,奉命从事课报活动,被叛徒出卖,被抓受尽各种刑法,但不屈服,最终被放,被放后回到家乡找表妹,但表妹已死,不久后任军官到军校学习,毕业后当了营长到家乡驻防,1926年,他与一个中学女生结了婚,但在革命期间分手了,1927年加入办马斯克主义政治训练班,成立士兵委员会,1928年七月举行平江起义,遭到失败,红军长征时,他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胜利进入陕西。
★具体事件
1、生活简朴:
彭德怀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
2、爱护部下,平易近人:
(1)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伤的同志骑。
(2)在看演出中途,他把棉衣披在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3)尽管被高额奖金悬赏缉拿,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且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
3、活泼,有孩子气:
(1)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2)在向我讲述青年时代和斗争的情况时,他手里执着一个用蒙古马鬃做的苍蝇拂,为了强调语气,漫不经心地随手挥舞着,在屋子里踱来踱去,说说笑笑。
4、善于驰骋,吃苦耐劳,精力过人:
(1)有一天红二师进行学习,斯诺正好同彭德怀在一起,他突然叫大家冲上小山顶上去,接着就一路领先,在到大家到达之前先到达山顶。
(2)又有一次,他们在骑马时,彭德怀也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
(3)他迟睡早起,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
5、喜欢、尊重孩子:
(1)他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
(2)斯诺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的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6、有正义感:
在看到大地主拒绝饥民要求平价卖米的情形时,他挺身而出,带领农民工打大地主的家,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
7、坚强不屈:
在被捕期间,尽管受尽各种刑罚,他也没有招供屈服。
8、才能出众:
(1)行伍出身,军校毕业后,因才能出众,迅速提升,年仅28岁就已任旅长。
(2)何键发动湖南”农民大“,因为彭德怀极孚众望,他也不敢贸然下手。
9、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彭德怀在介绍中国采用游击战争的主要原因和游击战术的主要原则时,头头是道,均是经验之谈。
五、贺龙
★他的外貌: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
★他的出身: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他的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湖南人都传说他年轻时的许多英勇故事。他的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一天别的武官请他去赴宴。他把儿子贺龙带去。做爸爸的吹嘘自己儿子如敢无畏,有个客人想试他一下,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他们说贺龙面不改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具体事件
1、勇敢无畏:
在一次酒宴上,有个客人想试一下贺龙是否真如他的父亲所说的那么勇敢,就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贺龙面不改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2、有勇有谋:
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1928年,贺龙躲在一个村子里,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这时有几个收税的来了,他就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用一把菜刀杀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卫队的武装,缴获了足够的武器来武装他的第一支农民军。
3、有感召力和影响力:
(1)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父亲的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
(2)可以手无寸铁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向哥老会说出自己的身份后,组织起一支队伍来,曾经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兄弟收编进红军。
(3)从湖南苏区撤出后,尽管在长征路上死伤惨重,但是由于贺龙的个人感召力和他在中国农村的影响,他的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离去,在长征路上又有成千上万的穷人参加红军,最后他率众约两万人(大多赤着脚,处于半饥饿和筋疲力尽的状态)到达西藏,与朱德会师。
(4)瑞士传教士波斯哈德在刑满释放后,并没有对外讲贺龙什么坏话,反倒说“如果农民都知道是怎样的,没有人会逃走。”
4、爱护部下、平易近人:
(1)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
(2)即使他还在当的将领时,他的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
5、不计较个人财物,但喜欢马:
(1)即使他还在当的将领时,他的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
(2)但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被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将马夺了回来。
6、忠诚谦虚:
(1)他参加中国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
(2)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7、仇视有钱人、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何键“农民大”时期,许多农民都抱着深仇大恨来投奔贺龙,如果贺龙还在两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土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8.判断明智
贺龙除了在军事方面以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并不是个无知的人。他很快懂得革命的意义,但是他经过了慎重的考虑,同他的部下商量,最后才同意加入。
9.同情穷人
贺龙到一九二七年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但是唐生智、何键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军阀不仅处决人,而且处决大批农会领袖、工人、学生,这是贺龙才毅然投向。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完全同情穷人,这种激起他的愤怒。
六、徐海东
★外貌形象和言谈举止
外貌形象:面孔有些发红,是很天真的。一开口,露出了唇齿间的一个窟窿,是两个门牙占据的地方,这表情显得他有点孩子气而顽皮。他长着一对宽阔的孩子气的肩膀,身材修长,四肢灵活。
言谈举止: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在谈吐上也是如此。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为自豪,他常常笑称自己是个“苦力”。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因此行动稍有不便,尽管全身多处都受过伤,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的印象,好像刚从水田里上来,卷起裤角,参加了一支路过的”自愿参加”的战士的队伍。
★出生与家庭
于1900年出生于汉口附近的黄县,他的家庭世世代代都是做客工的,祖父一代曾经有过属于自己的地,但由于旱灾、水灾、捐税,后来就贫化。他的父亲和五个哥哥在黄陂的一个客里做窑工,仅可糊口。因为大家都不识字,所以对徐海东怀有相当的期望。
★童年的经历
1.徐海东上学第四年,也就是十一岁那年,参加了一场”富人打穷人”的吵架,一群富家子弟把他逼到墙角里,他扔出去一块石头打破了一个姓黄的地主家孩子的脑袋,那孩子哭着走了,不久带着家人回来,对徐海东拳打脚踢,先生又打了他一顿,便脱离学校,不再回去。
2.去窑厂当学徒,在学师的几年里没有工资,他十六岁满师,在三百个工人中工资最高,因为他能做很好的瓷器,还和任何一个中国窑工一样快。
3.有一次,窑厂工人去看戏,绅士们及其官员们的内眷也都在那里看戏。工人们好奇心重,不免要向那些严密保卫的官眷们频频注目,要看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对于工人们的行为,绅士们大为不悦。他们命民团来驱散我们。于是工人和民团打起来了。厂主只好设宴招待那些受辱的贵眷,厂主想要从工人身上刮取宴席损失的钱。可是工人们立刻发动斗争,厂主不得不断此念头。
★受教育情况
上过四年学,因卷入“贫儿对富儿”的斗争而被打,便再也不肯去了。
★参加革命的起因
21岁时,徐海东因家庭纠纷离家,步行到了汉口,接着又到了江西,做了一年窑工,本打算回家,却因得霍乱花光了积蓄,就参加了军队。他对军阀的军队感到厌恶,和一个军官一起开了小差,逃到广州,参加了张发奎将军的第四军。
1927年春,军队分成左右两派,徐海东站在左派一边,不得不逃亡,他偷偷地回到了黄陂。这时,他在一些学生的宣传影响下己成了员,便在黄陂立即建立党支部。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927年四月发生右派,被迫转入地下。但徐海东却觉得采取独立行动的时机己经成熟。他把容工还有一些当地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只有17个人,一支手枪,八发子弹的湖北省第一支”工农军队”,这就是后来发展成为有六方人的红四方面军的核心。
徐海东成为红军指挥员后,他的家族中有66人被杀死,许多红军指挥员家里都发生了这样的事,他家损失最大。
有一天他骑马在路上驰骋,马蹄碰了一个战士,他拉紧缰绳想看看那个战士有没有受伤,马一受惊,把他撞在一棵树上,两个星期后他苏醒过来时,发现他的门牙己嵌在那棵树上了。
★具体事件
1、阶级意识强:
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意识”,他大概是除了贺龙外,红军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
2、有强烈的自豪感:
(1)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自豪,他常常笑称自己是个“苦力”
(2)他对自己的部队极感自豪,他说:“一个红军抵得上五个。”
(3)他对自己的几个师长中有两个也是苦力出身,感到很自豪。
(4)他对列宁俱乐部,他们的艺术化招贴,都感到自豪。
3、热情真诚:
(1)热情地邀请斯诺去采访他的部队
(2)因真诚而受部下拥戴
4、爱护部下:
有一天他骑马在路上驰骋,马蹄碰了一个战士,他拉紧缰绳想看看那个战士有没有受伤,马一受惊,把他撞在一棵树上,两个星期后他苏醒过来时,发现他的门牙已嵌在那棵树上了。
5、大胆无畏:
(1)他在被迫转入地下工作时,却觉得采取独立行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组织起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红军”。
(2)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全身多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
6、勇于反抗:
(1)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在“富人打穷人”的吵架中,他扔石头打破了一个地主儿子的脑袋。
(2)又一次,窑工们盯着包厢想看看豪绅们足不出户的太太们长什么样子,结果阔佬们命令民团把他们赶出戏园子,双方就打了起来,厂主想要扣工人们的工资来办酒席向阔佬赔罪,窑工们表示罢工反对,厂主才作罢。
七、刘志丹
★出身与家庭
这个乱世的勇士,生于陕北保安的山村中,是一个中农的儿子。
★受教育情况
到榆林进了中学,随后离开榆林,考进广州的黄埔军官学校。一九二六年毕业后即成为员,在广东担任军职。
★参加革命的起因
怀着西北山居者对于富人的憎恨,对于闹饥荒时所凸显的严重贫富差距感到的气愤使他开始行走于战场之中。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他是一个现代侠盗罗宾汉,对有钱人怀有山区人民的一贯仇恨。
他的名字带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也了惩奸除恶的天鞭。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927年秘密地在上海做中国的工作。
1928年与几位过去的同志重新建立联系。隔年在陕西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并产生了陕西的第一只游击队的核心。
1929—1932年几次死里逃生。
1931年建立一支有组织的独立军。
1933年,第一个陕北苏联埃和正式的行政机构建立。
1935年,苏联埃已经统治了陕,甘两省22县。同年七月,刘志丹任红军第十五军团副总指挥兼陕甘晋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6年3月受重伤,被载回陕西后与世长辞,葬在瓦窑堡
八、
★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很能干,从未出过国,不会任何外语,但是他不到三十岁就博得了红军内外人士的尊重他身经百战,可从未受过伤。他很热情,邀请我为他的学生讲话,并请我吃面条宴。
★出身与家庭:是湖北省一个工厂老板的儿子,生于1908年,家庭富裕。
★.童年的经历:他的父亲因苛捐杂税而破产,但还是设法读完了中学,进了广州的黄埔军校学习。他在那里成绩优秀,在及其首席顾问俄国将军布留赫尔手下,受到了紧张的政治军事训练。他毕业不久,北伐开始,被提拔为上校。到一九二七年,他刚二十岁就成了张发奎领导下的著名的第四军里的一个上校。
★受教育情况
9岁入私塾,13岁起就读于林育南、恽代英等在黄冈八斗湾创办的浚新学校
15岁转入武昌共进中学,后考入广州黄埔军官学校
★参加革命的起因:大革命失败后,选择了革命道路,参加了南昌起义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1927年八月,南京发生右派后,他率领所属的一团军队在南昌起义中参加了贺龙和叶挺领导下的第二十军。
2.一九三二年,负责指挥红军一军团当时该军团有两万只步枪,成为了红军最厉害的一部,从没打过败仗。
3.后来,他成为了红军大学的校长。
九、徐特立
★肖像:白发老翁,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出身:原来是一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他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上了六年学后在清朝当个塾师,后来上长沙师范,毕来后留校教数学。后去法国勤工俭学。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叛逆。在国民革命期间,他在省党部很活跃,他同情,他向学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不气馁。幽默。
十、林祖涵(林伯渠)
★肖像:五十五岁的长征老战士,白发苍苍、神态庄严,满面春风,身上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
★出身和经历:林祖涵是湖南一个教员的儿子,生于一八八二年,自幼学习经史,在常德府入师范,后留学东京。他在日本时遇见被清廷放逐的孙逸仙,就参加了他的秘密组织同盟会。孙逸仙把同盟会与其他革命团体合并组成后,林祖涵就成了创始党员。他后来遇见陈独秀,受到后者很大影响,就在一九二二年参加了。但是他仍在孙逸仙手下工作,孙逸仙吸收员参加,林祖涵先后担任司库和总务部长。孙逸仙逝世时他在身边。
国民革命开始时,林祖涵是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年资高过的几个元老之一。他在广州担任农民部长,北伐时任程潜将军指挥的第六军政委,程潜后来任南京的参谋总长。在一九二七年开始镇压时,林祖涵反对他,逃到了香港,然后去了苏俄,在主义大学学习了四年。他回国后乘“地下火车”,安全抵达江西,任财政人民委员。
林祖涵自从一九二七年后没有见过已经长大的子女。他在四十五岁那年放弃了他的名誉地位,不惜把自己的命运同年轻的人结合在一起。
林祖涵是财政人民委员,任务是使红军入够敷出,收支两抵。他曾一度担任过的司库。
十一、红小鬼
★ 数量大:西北苏区一共有少年先锋队员约四万名。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
★年龄: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
★ 精神面貌:热爱红军,对红军的忠贞不贰、坚定如一。
原因:在红军中,他们生平第一次受到人的待遇。他们吃住都像人;他们似乎每样事情都参加;他们认为自己跟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当中没有有谁挨过打或受欺侮。他们做通讯员和勤务员当然“受到剥削”,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活动自由,有自己的组织保护他们。他们学会了体育运动,他们受到初步的教育,而且他们对简单的马克思主义口号有了一种信仰——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口号对他们来说只是意味着帮助他们开枪打地主和师傅。
刚毅坚忍,令人叹服;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有许多人是出征山西期间加入了红军。
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
做事认真负责。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也不能例外。
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待人宽容。
七上语文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红星照耀中国》是七年级上册要求阅读的一本纪实文学作品,曾易名为《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书中斯诺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领袖和红军将领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
为了便于清晰直观地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特制成了表格列出不同人物的形象和名著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情节,具体详见下表(高清图片,点开文件即可下载):
知识链接:
1.如何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梳理人物的主要经历,标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摘录作者评论人物的关键词。试着按照下面表格列出的内容分析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刘志丹、徐向前等人物形象。
2.写作经历: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1928年来到中国,1936 年 6月至 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这4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他写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拍摄了30卷胶卷,成为了第一个向全世界报道红军长征消息的人。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
3.《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
美国新闻记者、历史学家和小说家白修德曾这样评价:“斯诺对中国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斯诺用不停地行走与采访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的情况,是第一个客观报道中国的西方记者。请翻开这本书吧,以读书的去发现未知的世界,这里有让人惊奇的事,让人敬仰的人,还有关于精神与信仰,阅读要与思考同在!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01/16962469924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