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花中君子是哪四种花(花中君子是哪四种花)

时间:2024-02-08 17:49:52 来源:网络 编辑:牛奶煮萝莉

赞美花中四君子的4首千古佳作,梅竹兰菊各一首,领略它们的风采

梅、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梅,芳香袭人,清丽淡雅,具有傲雪凌寒的特征,一生傲骨。

竹,谦逊,刚正,不卑不亢,潇洒脱俗,一般被看作不同流合污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菊,美丽动人,却不与群芳争艳,故历来象征恬然自处,与世无争的高尚品质。

兰,色淡香青,生于幽僻之处,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今天分享4首关于描写花中四君子的千古佳作,竹梅兰菊各一首。

哪一首最入你心?

梅:傲而不俗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开,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独寂寞得绽开了花,无人知晓。

夜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很孤单了,却又遭到风和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宠斗艳,对百花的排斥和嫉妒毫不在乎。

即使凋落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灰尘了,梅花和往常一样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作者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

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

这首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与坎坷。

赞梅花的精神又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及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的自许。

陆游以饱满的爱国情怀,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遇到怎么样的困难或苦难。

也要学习梅花的傲骨精神,虽然无人问津,不被重视,但依旧笑颜如花。

独自绽放,永不放弃。

竹:轻而不佻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咬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次的磨难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竹子依然屹立不倒、坚忍不拔。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执着的品质。既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郑燮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的颜色不多,却很青翠,并全部用水墨,更显得别具一格、特立独行。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其实是写人。

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性格,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尚品质。

同时,这首诗也给我们生命的感动,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

战胜苦难,像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勇敢坚毅,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向阳而生,永葆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兰:幽而不病

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我最喜欢兰花,因为它与别的花不同,它从不向春天献媚。

只幽静地生长在西风寒露之中,就算无人欣赏,依旧散发着无尽的香气。

该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热情洋溢地讴歌了美丽的兰花。

托物言志,以兰花自喻表达了作者不同流合污,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操。

兰花盛开的地方,孤僻、无人问津,但香味依旧飘向远方。

给赶路的行人,以心灵之上的安慰。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喜欢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

说一些永远实现不了的虚话,当有一天灾难真得降临,他跑得比谁都快。

而一些人,从来不会出现在大众视野,而是一直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当灾难来临之时,他们如勇士一般,保卫着周围的一切。

两者对比明显,你们更愿意成为怎样的人呢?

菊:丽而不娇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好像到了陶渊明的家里。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傍晚。

不是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别的花可以欣赏了。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也没有兰花那样高贵。

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倍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和推崇。

元稹在这首诗中,别出心裁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淡雅高超。

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用朴素淡雅的语言描写。

但与陶渊明不同,作者没有全用意象。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的原因。

但又没有一语道破,留下了想象空间让读者回味、思考。

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结语

梅花傲骨;兰花与世无争;竹子潇洒一生;菊花不趋炎附势。

花中四君子,代表了人世间的四种高尚的精神。

以它们为志,做一个正直而善良的人。即使被全世界误会,也要好好爱自己。

走好自己的路,让别人尽情去说吧。

共勉!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08/16962468554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