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amd最强核显cpu(amd最强核显cpu)
AMD锐龙7 5700G/锐龙5 5600G天梯榜首发评测:目前桌面最强核显
AMD在零售市场的APU其实很久没有更新过了,虽然说去年的锐龙4000G系列是有桌面版,但它们仅面向商用与OEM市场,一直都没出现在零售市场上,此前最新的桌面APU其实是更早期的Zen+架构的锐龙5 3400G和锐龙3 3200G。今年4月份AMD发布了锐龙5000G系列APU,不过当时是仅供商用,而在8月5日,全新的锐龙7 5700G与锐龙5 5600G处理器将会正式开卖,零售市场的APU终于迎来了更新,让消费者在使用8核或6核处理器的同时也能使用性能强劲的核显,满足那些不需要独显又想要多核心处理器的用户的需求。
桌面版的锐龙5000G APU和目前在售的锐龙5000系列处理器差别还蛮大的,锐龙5000系列处理器的代号是Vermeer,内部在由一到两个Zen 3架构的7nm CCD加上12nm的IOD所组成的,而锐龙5000G APU的代号是Cezanne,其实就是今年年初发布的锐龙5000系列移动处理器,现在AMD把它搬到桌面平台上了,以往AMD的锐龙APU基本都是这样操作的。
AMD 锐龙5000G架构简介Cezanne与上一代的Renoir有很多共通点,基本上只是把Zen 2的内核换成Zen 3的,CPU最大还是8核,L3缓存从8MB翻倍到16MB,并且从Zen 2架构的两块独立4MB融合成Zen 3的一整块共用的16MB。其他部分基本没变动,核显还是Vega架构,最多8组CU。PCI-E控制器也没升级,依然只有3.0,一共有24条PCI-E通道,由于有4条要用来连接FCH芯片,所以实际可用的是20条。 内存支持方面全部都支持DDR4-3200,和目前桌面版的锐龙5000系列一致。
Cezanne的核心尺寸为180mm2,比上一代的Renoir增加了15%,新的处理器拥有107.8亿个晶体管,较Renoir增长了10%。
锐龙7 5700G是8核16线程,基础频率3.8GHz,最高加速频率4.6GHz,拥有16MB L3缓存,核显拥有8组CU,频率达到了2GHz,TDP 65W,售价为2599元,与上代锐龙7 3700X上市价相当。
锐龙5 5600G是6核12线程,基础频率3.9GHz,最高加速频率4.4GHz,拥有16MB L3缓存,核显拥有7组CU,频率为1.9GHz,TDP 65W,售价为1899元,接近上代锐龙5 3600X的上市价。
其实还有个4核8线程的锐龙3 5300G,不过AMD官网上很明确的写着OEM Only,所以它是不会出现在零售市场的,不过想要的在特殊渠道应该还是能找到。
锐龙7 5700G/锐龙5 5600G图赏锐龙7 5700G与锐龙5 5600G的包装风格基本和现在的锐龙5000系列处理器一致,包装的右上角多了AMD Radeon的标志,并且标明了里面有内置显卡,这两款处理器都有配散热器的,不过对于这些65W TDP的处理器,AMD现在都是配最小巧的幽灵Stealth。
测试平台与说明测试锐龙7 5700G与锐龙5 5600G用的是微星MAG B550M MORTAR主板,毕竟这两个处理器搭配B550主板使用的可能性比搭X570大多了,AMD上一代锐龙4000系列并没有零售所以不纳入对比范围,因此对比用的前代APU就直接变成锐龙5 3400G了,它在B550主板上没法使用,所以它用的是华硕TUF B350M-PLUS GAMING主板。AMD锐龙7 5700G与锐龙5 5600G两款处理器的对位产品其实是酷睿i7-11700与酷睿i5-11600,但这两款非K处理器我们手头上没有,所以直接用了酷睿i7-11700K和酷睿i5-11600K,测试时会依照Intel的功耗限制,不过这样CPU性能依然会比非K的好不少,但核显性能是一样的,两颗Intel处理器用的是微星MAG B560M MORTAR WIFI主板。
内存用的是芝奇焰光戟DDR4-3600 8GB*2套装,但锐龙5 3400G的内存频率根本上不了这么高,它只能跑在3200MHz,此外款处理器只会测试涉及核显的部分,CPU性能与其他的差太远了,放出来也没意义。
内存延迟测试其实我在没测试之前以为Cezanne这种只有一颗芯片的CPU内存延迟一定会比Vermeer这种分CCD与IOD的低,然而实际测试结果并不是这样的,锐龙7 5700G的内存延迟达到了67ns,而锐龙7 5800X只有59ns,当然了单一芯片就不存在CCD与IOD之间IF总线传输瓶颈的问题,锐龙7 5700G的内存带宽明显高于锐龙7 5800X,特别是内存写入性能要好得多。
基准性能测试两颗锐龙5000G的整数性能在两个测试中都要比对手弱不少,但浮点性能锐龙7 5700G是要优于酷睿i7-11700K的,锐龙5 5600G的浮点性能也与酷睿i5-11600K不相伯仲,要知道对手在处理器多媒体是用X-512来跑的,Zen 3架构的锐龙5000G用X2也可以打平说明AMD这代架构在浮点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国际象棋的测试,锐龙7 5700G在单线程上与酷睿i7-11700K和酷睿i5-11600K齐平,而且多线程锐龙7 5700G与锐龙5 5600G均能战胜自己的对手。
SuperPi是一个完全比拼CPU频率的测试,是单线程的测试,AMD给两颗锐龙5000G的功耗设置有点保守,这导致它们的CPU频率都不算高,但它们的对手的最高睿频一个是5.0GHz一个是4.9GHz,所以有这个结果也很正常。
wPrime的结果也和SuperPi差不多,多线程的差距相对来讲要少一些。
7-zip使用内置的Benchmark测试,锐龙7 5700G在压缩测试中不敌酷睿i7-11700K,但在解压缩测试里赢回来了,锐龙5 5600G则在两个测试里面都战胜了对手,也就是说实际使用时锐龙5 5600G处理器在压缩与解压缩文件时会比对手更快。
3DMark最新的CPU Profile测试,两颗锐龙5000G对抗对手带K的高频处理器还是蛮吃力的。
创作能力测试x264以及x265是两个老牌开源编码器,应用相当广泛,这次我们使用了新版本的Benchmark,它能更好的支持X 2指令集,此外x264的测试是支持X-512的,但从结果来看支持得不怎么好,两个测试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x264测试里面是两颗锐龙5000G表现更好,x265测试的结果则反了过来。
Corona Renderers是一款全新的高性能照片级高真实感渲染器,可以用于3DS Max以及Maxon Cinema 4D等软件中使用,有很高的代表性,这里使用的是它的独立Benchmark。锐龙7 5700G与酷睿i7-11700K的测试结果相当接近,而锐龙5 5600G则要比酷睿i5-11600K略微低一点 。
POV-Ray是由Persistence OF Vision Development开发小组编写的一款使用光线跟踪绘制三维图像的渲染软件,其主要作用是利用处理器生成含有光线追踪效果的图像帧,软件内置了Benchmark程序。单线程性能其实就锐龙5 5600G稍微低一点,其他三个基本上没啥区别,多线程测试里面两颗锐龙5000G都战胜了对手。
Blender是一个开源的多平台轻量级全能三维动画制作软件,提供从建模,雕刻,绑定,粒子,动力学,动画,交互,材质,渲染,音频处理,视频剪辑以及运动跟踪,后期合成等等的一系列动画短片制作解决方案,我们使用的是2.93版本,使用官方的Benchmark工具,只测试了里面的bmw27与classroom两个项目,上表是两个项目的总耗时。 锐龙7 5700G的耗时是最短的,比酷睿i7-11700K短10%,锐龙5 5600G用时稍微比酷睿i5-11600K多一点,但差距非常少。
CINEBench使用MAXON公司针对电影电视行业开发的Cinema 4D特效软件的引擎,该软件被全球工作室和制作公司广泛用于3D内容创作,而CINEBench经常被用来测试对象在进行三维设计时的性能,我们使用最新版本的R23,跑的是默认的最少运行10分钟的测试。单线程性能的话还是两颗11代酷睿好些,但锐龙7 5700G的多线程测试结果是要优于酷睿i7-11700K的,锐龙5 5600G的多线程性能则和酷睿i5-11600K差不多。总体来说,AMD的锐龙5000G处理器在渲染方面还是挺有优势的,CPU渲染效率都要比对手高。
上面的测试只是单纯测试CPU的性能,而下面的测试会调用核显进行加速,核显性能也会影响测试结果。
PCMark 10测试就很能看出锐龙5000G强劲的核显性能,常用基本功能测试里面大家的性能其实都差不多的,但生产力与数位内容创作两项可调用GPU加速,结果就是两颗锐龙5000G APU大幅领先,所以PCMark 10的总分是要比对手高很多的。
UL Procyon的图片编辑测试,会使用PhotoShop与Lightroom两个软件,其实可以把图片修饰测试看作PhotoShop的结果,而批量处理看作Lightroom的测试结果,锐龙7 5700G整体都要优于酷睿i7-11700K,而锐龙5 5600G的性能与酷睿i5-11600K相近。得益于性能强劲的核显,在它的加速下锐龙7 5700G与锐龙5 5600G可比对手更快完成工作,特别是图片与视频相关的应用对显卡加速优化非常好的,这类应用这两款APU的实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游戏性能测试酷睿i7-11700K与酷睿i5-11600K配的都是UHD 750核显,虽然说是最新的Xe架构,但 桌面版的比移动低电压版的规模缩减了很多,实际上这个UHD 750挺菜的,看各个3DMark的显卡分数大概只有锐龙7 5700G的核显的一半左右的性能。其实在这么多个CPU里面核显规模最大的是锐龙5 3400G,它的Vega架构核显拥有11组CU,锐龙7 5700G的核显只有8组,锐龙5 5600G只有7组。
但锐龙5000G系列的核显胜在频率够高,锐龙7 5700G核显频率是2GHz,锐龙5 5600G是1.9GHz,而锐龙5 3400G只有1.4GHz,所以出来的结果就是锐龙5 5600G的核显性能比锐龙5 3400G高出8.5%,锐龙7 5700G的核显又比锐龙5 5600G高8.6%。
游戏测试是在1080p分辨率下进行的,具体画质设置请看上表,各游戏都有所不同,其实这没什么好比的,即使锐龙5 3400G都要比那两个11代酷睿要强,而两颗锐龙5000G的性能则更强,核显性能根对手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在1080p分辨率下用中高画质玩网游完全不是问题,A3大作在低画质下其实也是可以流畅运行的,此外这几个APU都是支持FSR的,游戏支持的话可以进一步提升帧率,这点我们此前在AMD的移动处理器上验证过,在游戏原生画面之下只有30帧左右的情况下,开了FSR超级模式之后帧数可以去到40多,质量模式下甚至可以达到50多,已经是可以比较流畅的打游戏。
温度与功耗测试在功耗测试方面,我们使用专用的设备直接测量主板上CPU供电接口的供电功率,但也会给出软件记录的CPU Package功耗数据,虽然CPU的供电主要来源是CPU供电接口,但我们也发现有一小部分是来自24pin接口的。
此外必需说明的是,目前我们测量的是主板上CPU供电接口的输入功率,并非直接的CPU供电功率,因此从该理论上来说应该是略高于CPU的实际供电功率,而且会更因为主板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但是这个测试数据仍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电源实际上是对主板进行供电而非直接对CPU进行供电,因此对于电源的选择来说,直接测试CPU供电接口的供电功率更有实际意义。
所有处理器均是按照官方的功耗规范来进行测试的。
功耗测试AMD锐龙处理器使用7nm工艺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两颗锐龙5000G的待机功耗只有个位数,比对手低一个数量级,由于没有独立的IOD所以对比起锐龙7 5800X与锐龙5 5600X都要低不少,此外他们的待机频率CPU-Z与系统的任务管理器回报都有问题,我这里只是记录一下数字,实际上待机并不是这个频率。温度方面大家都差不多。
两颗Intel处理器的峰值功耗其实就是它们的PL2功耗,而CPU Package功耗是AIDA 64 FPU烤机10分钟的均值。很明显AMD的功耗控制相当之稳定,两颗处理器的输入平均功耗都不超过75W,而Intel的两颗酷睿处理器功耗则高出一倍以上,这就是7nm对14nm工艺的优势所在。
锐龙7 5700G超频测试首先我们先来试下Ryzen Master的自动超频功能,直接把CPU与GPU的频率拉高200MHz,在运行3DMark Time Spy测试时核显从原来的2000MHz提升到2200MHz,CPU最高频率从4.65GHz提升到4.8GHz,但全核频率没有变化。
手动对CPU进行超频的话全核频率最多能超至4.75GHz,电压已经要加至1.41V才可通过稳定性测试,电压相当之高,温度也高,不过此时CPU Package功耗也不过146W。
最后是CPU与核显一齐超频的测试,CPU维持超频到4.75GHz的情况下,核显频率最多能超至2.4GHz,如果拉到2.5GHz的话就会花屏,此时3DMark Time Spy测试的CPU得分是9867,比默认状态下提升了7%,显卡分数为1639,比默认时提升了9%。
总结锐龙7 5700G与锐龙5 5600G表现出AMD APU一如既往强劲的核显性能,虽然核显规模比锐龙3000时期有所缩减,但得益于7nm工艺让GPU可工作在更高的频率,两款锐龙5000G的核显性能都要比锐龙5 3400G的高得多,基本上是超过GT 1030这种入门独显了,可以说是目前桌面处理器里面最强的核显了。
CPU迷你天梯榜 (完整CPU天梯榜)
得益于强大的核显,在一些可调用显卡来加速的应用里面锐龙5000G处理器就能表现出比对手更为强劲的性能,此外他们的CPU是最新的Zen 3架构,其实性能一点都不弱,当然了受限于65W的TDP设计,他们的频率普遍低于锐龙5000系的X系列处理器,较低的频率对性能还是有影响的,从天梯榜上可以看到锐龙7 5700G的多线程性能在锐龙7 3700X与锐龙7 3800X之间,而锐龙5 5600G则比锐龙5 3600X要好,单线程性能比上代的Zen 2好多了,当然了带核显的锐龙7 5700G与锐龙5 5600G更倾向于商用、办公,或者给那些不用独显的超小型ITX机箱使用。
当然了目前显卡的价格依然处于高位,锐龙7 5700G与锐龙5 5600G也拥有不错的核显,在买不到心仪显卡的时候拿来临时充当游戏处理器也是可以的,只用它们的核显也可以在1080p分辨率下相当流畅的运行各种网游,不少配置需求低的游戏甚至可开高画质运行,已经可以提供不错的游戏体验,等日后显卡价格回归正常再买一张加上去即可。当然了如果你现在已经有显卡的话,建议还是直接上锐龙5000X系列处理器吧。
锐龙7 5700G的售价是2599元,锐龙5 5600G的售价则是1899元,前者的定价正好填充了锐龙7 5800X与锐龙5 5600X之间留下的巨大价格区间,定位其实更接近上一代的锐龙7 3700X,而锐龙5 5600G的售价则低于锐龙5 5600X,让Zen 3架构处理器的市场进一步下沉以获得更多的客户,它们的出现丰富了AMD Zen 3架构处理器的产品线。与对手的11代酷睿相比,两颗锐龙5000G在CPU性能方面只能说是互有胜负,但核显方面是彻底完胜的,无论是游戏性能还是对软件的GPU加速表现都强得多,再加上7nm对14nm的工艺优势,能耗比是AMD这边完胜的,我相当期待这两款处理器的市场表现。
8月5日21:00,JD将会全面开卖AMD锐龙5000G系列处理器。
A730M跑分超RTX 3060!入门和主流级移动显理论性能排行
如今的笔记本无论搭载的是酷睿还是锐龙处理器,肯定都自带核显,部分产品还会武装额外的独显来提升游戏动力。那么,最强的核显和入门级独显之间差距多少,我们有必要盲目相信所谓的独显吗?
为此,笔者汇总了时下热门核显,包括第12代酷睿i5-12450H和i7-12650H这类小众处理器集成的UHD48和UHD64,常见的锐炬Xe 80、锐炬Xe 96、Radeon 660M以及Radeon 680M,在搭配DDR5高频内存及较高功耗状态下,在3DMark基准测试软件Fire Strike和Time Spy项目中的GPU子项分数。
同时,还加入了英伟达GeForce MX450~RTX 3060,AMD Radeon RX 6600S以及英特尔锐炫A370M和A730M独显的参考分数。其中,100W的RTX 3060、50W~60W的RTX 3050其实就是所谓的“Max-Q”版,用于集轻薄与性能于一身的全能本(又称创作本,设计本),它们与各自的满血版之间存在较大的性能差距。
从天梯图可见,AMD锐龙6000集成的RDNA 2核显无愧于最强之名,哪怕是“残血”的Radeon 660M也不输锐炬Xe 96,Radeon 680M更是超越了GeForce MX550独显。英特尔锐炫独显的表现也不差,A370M相当于MX570,A730M的跑分甚至超过了满血的RTX 3060。
需要注意的是,3DMark只能反映一款显卡的理论性能,实际玩游戏时的帧数,还会受到处理器、散热和供电等方面的影响。在更多实际游戏测试中,RTX 3060的表现要高出A730M不少,英特尔独显在驱动优化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大陆专供 新锐龙78/7940H处理器什么水平
最近,使用Zen4架构的AMD锐龙7000系列移动端新品迎来了爆发,不少厂家都推出了搭载R7-7840H或者R9-7940H处理器的新品。这两款处理器作为AMD面向中国大陆独家供货的型号,一大特点就是集成了RNDA3架构的Radeon 780M核显,12CU,核显频率2.8GHz。
跑分方面,这两款处理器的规格大致相当,都是8大核16线程设计,三级缓存也都是16MB,主要是频率方面有所不同。
在Cinebench R23中,R9-7940H单核得分1773,多核得分16271。这里我们使用的是一款功耗为默认54W的机型,如果进一步提升功耗的话,成绩应该会更高。
理论性能上,R9-7940H相较于老对手的i7-13700H互有胜负,单核性能i7-13700H更强,多核性能R9-7940H更胜一筹。
核显方面,内部集成的Radeon 780M核显采用了4nm工艺,显存位宽为128bit。
或许因为兼容的原因我们只在3DMark的Time Spy模式下进行了跑分,780M的表现如下。取得了2617的显卡分数。这个分数大概相当于1050Ti的水平了,对于核显来说已经很厉害了。用来玩一些诸如《LOL》、《CS:GO》、《DOTA2》之类的网游不成问题。
综合来看,虽然这代AMD在移动端再度发力,让自己的性能提升了一大截,但相比于Intel,并没有拉开明显差距,反倒是核显上弯道超车,凭借更先进的工艺领先了对手。综合来看,目前Zen4新架构的锐龙7000系列笔记本还是非常值得购买的,毕竟价格方面也有很大优势,最近想要换机的朋友不妨考虑下。
(8245421)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06/169625733898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