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图片(蝗虫)
蝗虫:农村80后一代的记忆,而现在的小孩基本上都没有见过
今天晚上吃完晚餐在家门口坐着乘凉,忽然发现门口有一只蝗虫飞来飞去,你没有听错,就是蝗虫。于是赶紧将这只蝗虫抓过来放在桶子里面给家里的小孩子看一看,顺便当着一个玩具来玩一玩。
看到这只蝗虫别说还挺大的,虽然说我见过太多太多的蝗虫,但是像这么大的蝗虫还是比较少见的。蝗虫,俗称“蚂蚱”,我们这边也叫做跳蚂蚱,属于四大害虫之一,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
看到这只蝗虫,算是打开了我尘封了许久的记忆。说到蝗虫,对于80后的我来说算是熟的不能再熟了,从小生长在农村,蝗虫也算是陪伴了我们的成长。我们小时候见到的蝗虫主要是稻蝗,也就是生活在稻田里的蝗虫。我们这边种植的水稻,在我们小的时候一年都种植两季水稻,每年7月份下旬也就是暑假期间,收割早稻的时候,稻田里面随处可以见到蝗虫。而我们刚好是暑假假期,小孩子都会去稻田里面帮家人干活,干活之余,就会抓一些蝗虫。
在哪个时候农村都比较穷,物质也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小孩子根本没有什么玩具可以玩,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抓蝗虫,对于抓到的蝗虫,用一根棍子串起来,然后放在火上烤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蝗虫抓得多,还可以用来喂鸡,对于家里养的鸡特别是公鸡来说,蝗虫可是很美味的食物。
其实蝗虫不仅可以用来喂鸡,还可以用来钓鱼,鱼也很喜欢吃蝗虫,不过仅仅局限于草鱼和青鱼等少数几个品种的鱼。不过从我知道蝗虫可以钓鱼开始到现在,尝试了很多次用蝗虫钓鱼,可惜从来没有钓到过鱼。
对于蝗虫,所有的记忆都是停留在小时候,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没有或者很少见到过蝗虫。可能是从水稻由每年种两季改为种一季开始的,因为种一季水稻暑假的时候就不用割稻谷,而等到割稻谷的时候我们都在上学,没有机会去稻田,也就看不到蝗虫了;也有可能是从农药对蝗虫比较有效,将蝗虫全部杀死开始的,更有可能是从水稻的收割是由联合收割机来完成的,没有机会接触到蝗虫。至于还在种田的父亲一辈人还有没有看到过蝗虫,他们也说很久没有见过了。
我们80后的一辈都这么久没有见过蝗虫了,现在的小朋友估计就更很少见过蝗虫了。问过我读三年级的女儿,她说听过蝗虫这个名词,只是在书本上见过图片, 实际上之前没有见过。连我们住在农村的人特别是小朋友都没有见过蝗虫,我估计住在城市里面的小朋友就更没有见过。
当然蝗虫本身也不是什么好的东西,属于四大害虫之一,有机会见一见更好,没有见过也无所谓,也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就像抓到的这只蝗虫,小朋友们看了不到三分钟就不看了,算是玩厌了,也就让它飞走了。
有一句古话叫做“秋后的蚂蚱,蹦哒不了几天”,就是说秋天温度会明显下降,温度下降蝗虫就不适合再生长繁殖,蝗虫就会变少消失了。这个季节已经是秋天了,蝗虫应该慢慢变少了。不过可能是最近几天天气温度比较高,像夏天似的,蝗虫也就蹦哒出来了。过两天天气降温,蝗虫估计也就自动消失了。
反正对我们80后来说,蝗虫见得比较多,而对于现在的小朋友来说,估计都没有见过,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公鸡是我国人民治蝗的主力军,它们和蝗虫作战的样子好帅
前段时间,一则“浙江10万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的新闻,让人忍不住好奇:何事要如此兴师动众,竟然要出动“鸭子做武器”?
其实,还真是一件大事。
2019年6月,一群并不起眼的蝗虫出现在了东非的土地上——六个月后,一个无比庞大的蝗虫群出现在肯尼亚东北部,并吃光了当地农民的粮食后,东非蝗灾才得到国际社会关注。
联合国预估,这次蝗灾中已超过4000亿只蝗虫。
就在非洲蝗灾肆虐之时,一部由央视在6年前出品的纪录片《牧鸡治蝗》突然被网友们赞上了热搜,不仅鸭子能治蝗,中国的鸡也可以。
首先,大家要了解,蝗虫究竟可怕在哪里?
蝗虫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吃,成年蝗虫每天可以吃掉自身体重三倍的食物。而且,蝗虫只吃茎叶中间的部分,会糟蹋大量的农作物。
能吃也就算了,蝗虫还是生育高手,一只雌蝗虫每3个月可下80~120颗卵。
在长期的干旱后,如果土壤的含水量达到10~20%之间,蝗虫卵就会大量孵化,甚至埋藏了几代的蝗虫卵都会一起孵化出土。
所以,古人有云,旱极而蝗。
当大量蝗虫聚集在一起,就演变为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将所到之处的农作物糟蹋地一干二净。
因此,在中国,蝗灾也和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那么,中国是如何治理蝗虫的呢?
最直接的当然是喷洒农药直接杀虫。
但农药喷多了会污染土壤和水源,不利于生态环境。同时,滥用农药容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得更加难以治理。
在认识到农药的危害后,我国更改了治虫策略,以生物防治为主,农药为辅。
纪录片中介绍的牧鸡治蝗就是非常巧妙的生物防治方法,不仅可以预防蝗灾,还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可谓一举多得。
那么牧鸡治蝗的具体原理是什么呢?
很简单,就是在草场上放牧鸡群,让鸡大量吃掉蝗虫,从而预防蝗灾的发生。
原理听上去不复杂,但要想精准消灭蝗虫,里面可大有玄机。
首先,为什么选择了鸡来治理蝗虫?
因为鸡的体型比较小,擅长奔跑跳跃,当牧草高度低于40厘米时,非常适合利用鸡群来灭蝗。而片中的试验区,正好位于比较低矮的草原。
但是,不是所有的鸡都能胜任治蝗任务,普通肉鸡行动迟缓,好斗性弱,治蝗效果并不好。
经过对比分析,河北省最终选定了华北柴鸡作为治蝗的牧鸡品种。
华北柴鸡腿细脚大,肌肉发达。相比于常见的肉鸡,华北柴鸡更好斗,更擅长奔跑,治蝗效果也更好。
其次,有了好的牧鸡品种还不够,治理蝗虫还要会选择合适的时机。
成年蝗虫活动能力强,治理难度大。
所以,在蝗虫的幼虫时期就进行消灭是治蝗的最佳选择。
蝗虫的活动期在6、7、8三个月,一共90天。
蝗虫自出壳后,每蜕皮一次就增长一龄。蝗虫长到二至三龄时,身体脆弱,翅膀还没长成,移动能力也差。这个时段正是消灭它们的黄金时期。
牧民们提前做好了细致的准备,来充分实现牧鸡治蝗的效果。
牧民们会对牧鸡进行15天的草地驯养,相当于让牧鸡适应工作环境。
牧鸡熟悉了工作环境后,放牧员会再对鸡群培训15天,使它们听从统一的指挥。
这样,训练有素的牧鸡们就能恰好赶上蝗虫治理的黄金时间。
那么牧民们是如何训练天性散漫的牧鸡的呢?
答案是:哨子。
放牧员在给小牧鸡喂饲料的时候,就开始吹哨对它们进行训练。这样,等牧鸡长大了,就会跟着放牧员的哨声走了。
放牧员利用哨声,将牧鸡放牧在不同区域,变成了“流动治蝗”。
在5天时间里,可以完成1000亩的治蝗任务。
放牧员不仅是指挥员,还是保育员。
牧鸡不能没日没夜地工作,所以放牧员为它们安排好了作息时间。
晴天时,要避开中午,选择早晚凉爽的时候出牧3到4个小时。阴天时,牧鸡们可以全天工作。
同时,放牧员还会给鸡群定时补水,适当喂食饲料。
这样,受到精心呵护的牧鸡们就能大展身手,肆意享受蝗虫美食——一只优秀的牧鸡,一天就能吃掉70多只蝗虫,控制5亩以上的草原害虫。
牧鸡治蝗7天后,试验区的蝗虫密度从原来的每平方米30多头骤降到了7头,效果很好,生态平衡也恢复了。
牧鸡虽然战斗力彪悍,但它们也有吃草和刨窝等一系列坏毛病。
因此,牧鸡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而是以牧民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饲养。
这样有利于保护草地,也便于牧鸡的转场治理。
在治蝗期,一个鸡群一般3到5天转场一次,一共转场10次左右——这样,鸡群的控制范围就可以扩大到1万亩。
2012年,国家农业部发动河北、等十个地区进行牧鸡治蝗,全国有1.25万农牧户出动了近300万只鸡,对1400多万亩草原蝗虫进行了治理。
可惜的是,随着蝗虫的偃旗息鼓,一部分刚下战场的牧鸡,转眼就要被送进屠宰场了。
这些吃蝗虫长大的牧鸡肉质紧实,是当之无愧的绿色产品,一只能卖100元左右,给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既能治蝗,还能卖钱,这个牧鸡治蝗的方法相当巧妙,也让网友们看的心潮澎湃。
其实,中国防治蝗灾的方法,远比你想象的要多。
不仅是鸡,鸭子和其他鸟类也可以在“灭蝗大战”中大显身手。
2000年5月,新疆北部发生蝗灾,有十万“鸭子大军”被投送到新疆草原投入战斗。
三个月后,肆虐新疆百万亩草原的蝗虫就被这支“鸭子大军”彻底歼灭了。
2013 年,新疆哈密发生蝗灾。新疆地广人稀,监控困难,治理难度更大。
为此,我国引进了 4 万多只粉红椋鸟,不仅消灭了蝗虫,还大大减小了蝗灾再次发生的概率。
我国治蝗方法不仅多样化,而且科学合理,充分体现了农业工作者的智慧。
看到肆虐了我国三千年的蝗灾能在几十年内被治理成如今的状态,我们必须向背后默默付出的我国农业人点个赞!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阳景)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09/169626186212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