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是几点到几点的时间(辰是几点)
中国古代十二时辰,分别对应现在几点钟?
现在我们采用的是24小时计时,可是在古代就是以12个时辰为一天。那么按照同样的计算,古代的一个时辰就相当于说现在的两个小时。
之所以会有小时这个称呼,是因为当时钟表刚刚传入中国,那个时候就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然后新时间的那个点就叫做小时。随着钟表的广泛的普及下来,所以大时这个词就消失了,大家普遍沿用了小时这个词。
古代的一天有12个时辰,那么它们分别对应我们现在的几点钟呢?
古人非常的聪明,他们当时没有现代的计时器,于是他们就采用中壶滴漏的方法来计时,那么一整天就可以分为12个时辰,即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子时对应的就是半夜的11:00~1:00,亥时对应的就是1:00~3:00,寅时对应3:00~5点距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以此类推,就可以算出时间的分布。
如果将十二个时辰,具体的对应现代的时间,如下:
【子时】又叫子夜,它对应现代晚上11点到1点,古人这个时候早就睡觉,不会像我们现代还在熬夜。
【丑时】叫做鸡鸣, 它对应现代晚上1点到3点。
【寅时】又称黎明,它对应现代晚上3点到5点。这个时间段就是快要天亮的时间,如果想要看日出的话,就要在这个时间段里起床。
【卯时】又名破晓,它对应现代晚上5点到7点。破晓顾名思义就是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也就是天亮了。
【辰时】被叫做食时,它对应现代晚上7点到9点。这个时间段就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其实和现在吃早餐的时间很相近,这个时间进食最为合适。古代人一般就是两餐制,所以这个点吃早饭很合适。
【巳时】又称隅中,它对应现代晚上9点到11点。这个时间接近中午。
【午时】叫做正午,它对应现代晚上11点到13点。在电视剧中时常出现的午时三刻,就是对应着这个时间。因为太阳处于最中间的位置,最热也是阳气最为集中的时候。一个小时有4刻,一刻大概在14.44分钟,粗略等于15分钟,午时三刻就是中午11时 43.2分。
【未时】又名日跌,它对应现代13点至15点。 日跌,也就是太阳要下山的时候了。
【申时】叫做夕食等,它对应现代15点至17点。这就是晚饭的时间。很喜欢古人以吃饭的时间来命名时辰,非常的贴切合适。
【酉时】就是傍晚,它对应现代17点至19点。在这个时间里意味着太阳落山了。
【戌时】叫做黄昏,它对应现代19点至21点。看到这里就会想起一句诗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时候就是去看夕阳最好的时候了。
【亥时】叫做人定,它对应现代21点至23点。这就是大家该睡觉时间了,人们都安定下来,所以9点到11点是最佳的睡觉时间,古人对时间的把控也是非常完善的。古代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继承和保留正确的就很好。
古代的十二时辰,每个时辰都别赋予了很好听的名字,多一点用心,就让生活多了美。
这个点是吃早餐的“理想时间”!快看看你是不是吃晚了?
作为一天中的第一餐,早餐摄入的能量占人体一天所需能量的30%,对人体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
那么,您习惯每天几点吃早饭呢?
答案是:早9:00之前。
2023年6月刊发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与8点前吃早餐的人相比,9点后吃早餐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59%。
研究人员表示,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这是因为不吃早餐会影响血糖控制,以及胰岛素水平。
而在中医理论中,也早就提出了相同的观点。
中医认为,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十二时辰与人体十二经络相对应,辰时即早晨7点到9点足阳明胃经当令,此时气血流注于胃经,人的食欲最旺盛,消化能力也最强,在此时间段摄入早餐最容易被身体消化吸收。
了解了最佳的早餐时间,我们还得避免吃早餐时容易碰到的一些健康陷阱。
否则,不仅没能补益身体,反而还伤身!
很多人不把早餐当成正餐,每天吃的都一样,营养过于单一,或仅仅用零食当早餐,这容易出现微量元素匮乏、营养失衡、亚健康等状态。特别是有些人特别喜欢拿油条、油炸糕、甜甜圈等高油高脂肪食物当早餐,长期如此,不仅容易发胖,还可能引起甘油三酯、胆固醇等的升高,增加心脑疾病风险。
正确的早餐应包括四种类别的食物:
✿以提供能量为主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的粮谷类食物,如粥、面包、馒头等;
✿以供应蛋白质为主的,主要是肉类、禽蛋类食物;
✿以供应维生素和矿物质为主的,主要指新鲜蔬菜和水果;
✿以提供钙为主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的,主要是奶类与奶制品、豆制品。
上班一族经常喜欢在路上解决早餐,路上随便买个煎饼果子、鸡蛋灌饼,然后边走边吃。
这样很容易将空气中的尘埃、微生物、有害气体吃到肚子里,不仅不卫生,还影响健康。
加之,走路的频次、幅度都会影响肠胃的消化和吸收。当身体忙于应付耗费较大的肌肉活动时,血液供应会从胃肠等消化系统转移到肌肉,由此引起消化不良。
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要注意“剩荤不剩素”。
肉菜类比如丸子等比蔬菜好,因为蔬菜经过反复加热营养素损失严重,而动物性食物的蛋白质和矿物质不易流失。
如果要将剩饭菜作为早餐,应该额外加一杯牛奶或新鲜蔬菜,补充营养。
一些人为了让早餐更丰盛,大量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如奶酪、汉堡、煎炸食品等。
这些过于“营养”的早餐只会加重肠胃负担,对身体有害无益。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于康教授建议:一顿合格又营养丰富的早餐,应具备4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样要全,务必得有主食,最好能粗细搭配。
第二个条件:有优质蛋白质。例如鸡蛋、酱牛肉等。
第三个条件:维生素。早餐也得有蔬菜,赶时间的话可以吃黄瓜、西红柿等。
第四个条件:干稀搭配,不能都是干的。例如喝杯奶,或者豆浆,或者是杂粮粥。
这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就是一个很完美的早餐。
有的人喜欢配一点小的酱菜,比如酸黄瓜或酱豆腐,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吃这类食材时要控制好一天中总的食盐摄入量。
资料:中国中医药报、吃好每天三顿饭、CCTV生活圈、养生中国
编辑:杨军慧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凝聚靠谱“新”青年,共画普陀同心圆!
真如铁三角科技园被纳入国家级张江高新科技园区
这个街道地铁口共享单车治理显成效
带你走进普陀这家爱心流动驿站
@曹杨人,社区(老年)学校2023年秋季班开始招生啦!
吉林十二时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①:陕西省援助吉林核酸采样及检测队队员乔光娥收到东北电力大学学生送的画。李勤慧供图
图②:2021年春季,查干湖投放鱼苗场景,今春投放工作尚未开始。(资料图片)
图③:珲春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不误农时,抢前抓早进行春耕生产。图为英安镇新明村农民在播种早春作物。张 然摄
图④:4月9日,长白县援助长春工作队协助茗月社区工作人员搬运居民急需生活物资。张 野摄
图⑤:参加抗疫的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网格长。于 艳供图
图⑥:吉林市昌邑区中京城小区里,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志愿者为封控单元居民配送生活物资。王 贺摄
壬寅仲春,疫情突袭。
吉林省迅速集结力量,投入抗击疫情的战斗。
这是一场与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较量:百姓居家,服从静态管理;一线抗疫人员无畏逆行,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无数平凡的身影,以各自的方式默默奉献,汇聚力量。
这也是一场在艰难战疫中保春耕保生产的赛跑:应急生产预案接连出台,纾困措施陆续发布,一边抓疫情防控,一边保春耕备耕、工业生产。
吉林,夜以继日,在较量和赛跑中奋力向前。经过45天的艰苦鏖战、奋力冲刺,4月14日,吉林省各市州均实现了疫情防控社会面清零目标。
我们通过吉林省抗疫的“一天”——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时辰,24小时,来记录和展现这片土地矢志坚守、勇毅前行的力量。
查干湖的金光
卯时 05时至07时
5时刚过,东方既白。
第一缕阳光洒向松原市查干湖,几只野鸭、鸥鸟迅速从水面掠过。“鱼把头”张文打开家门,走到20米外的查干湖边,伸手探了探水温。2018年9月,总书记在查干湖考察时强调,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他祝愿大家“年年有鱼,年年有余”。当时的场景犹在眼前,张文心里盘算着:“4月下旬,应该可以投放鱼苗了。”
吃完早饭,他和手下3个捕捞队的负责人一一通了电话,嘱咐他们做好防疫和健康监测,并捋了捋各自手头的活儿:网具早已维修好,尤其是3000米长的明水大拉网,捕捞船还得再检查检查;抽空去鱼池看看鱼苗,确保它们不缺氧。“一解封,我们就要立刻忙起来啦!”张文说。查干湖开湖后,等到风浪较小、水温适宜的日子,渔民们就要着手将2两左右一条的鱼苗投放到查干湖。想到鱼苗放养的热闹景象,张文满是期待:“这可关系着查干湖一年的收成!”
查干湖春季鱼苗投放既关乎查干湖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是渔业生产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重要性不亚于冬捕。今年查干湖预计将投放鱼苗1100万尾。7时许,张文停下手上的活计,抬头看向屋外,查干湖上已是一片金光。
王医术的线上课
辰时 07时至09时
王医术起了个大早。7时刚过,她打开电脑查看网络是否稳定,又反复翻看PPT。8时,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师王医术的《病理学》准时在线上开讲,157名学生无一缺勤。
3月8日晚7时30分,王医术接到紧急通知,3月9日起全部转为线上授课。当天夜里,教学团队召开紧急会议,研讨应对措施。第二天,吉林大学当日2000多门课程准时开课。
居家授网课近1个月,王医术每日关心疫情的变化,关心在医院闭环工作的丈夫,关心自家备战高考的孩子,更关心自己的500多名学生。学生们表现出空前的凝聚力,许多学生表示,疫情让自己意识到医护工作者的伟大,更坚定了学好专业的决心。
受疫情影响,吉林大学5万多名学生被封闭在宿舍内学习生活,为了保障学生的正常生活,学校每天为所有学生提供充足物资保障。“大家都抢着报名当校内志愿者,希望助力抗疫。”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翟强宇说,“我们在吉林大学的宿舍里很安全,也很安心!”
黑土地开启绿色通道
巳时 09时至11时
上午10时,四平市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在线上开展大豆玉米间作技术讲座。“国家号召种粮扩豆,我们想在技术上做一些探究,研究如何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基础上扩大大豆生产。”王贵满说。
王贵满长年从事黑土地保护相关工作,对于今年的春耕,王贵满心中有数。“目前,梨树县种子到位率超过90%,化肥超过80%,农机检修基本完成,梨树县开通‘绿色通道’,保障农资供应和农民出行。”4月25日到5月5日是玉米播种的关键期,“目前农民正在整地,到了4月下旬,应对春耕没有什么问题。”王贵满说。
吉林省其他一些地区,春耕来得更早一些。4月7日清晨6时,程少伍和10多个村民一同坐车到长春市九台区红光村劳作。“我已经在这里干三四天活了,主要工作就是水稻育苗。”程少伍说,“九台区疫情暴发时,我十分担心春耕农资运不进来,现在踏实了!”为了保证农资及时到农户,九台区开设了农资运输的绿色通道。
“下沉就要下到一线”
午时 11时至13时
车窗外,正午阳光正好,长春市二道区熟悉的建筑物快速闪过。车内,韩长鹏忙着与下一个点位负责人电话沟通。
3月20日以来,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管理处韩长鹏和1名同事在组长带领下,组成一个下沉小组,主要负责对长春市经开区和二道区涉疫生活垃圾、医疗废物、污水处置的现场监督检查。像这样的下沉小组,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共派出了15个。
63个封控小区、24个隔离宾馆、1个传染病医院、1个方舱医院、1个污水处理厂,这是韩长鹏和同事定期需巡查的二道区点位。“下沉就要下到一线。涉疫垃圾是否及时转运,收储是否规范,生活污水消杀流程是否完善,都要逐一巡查。”韩长鹏介绍,巡查中一旦发现问题,他们会通过一款带经纬度定位的软件拍照,即刻发布到工作群,相关点位负责人半小时内就会作出响应,并及时跟进。
网格长的网格化
未时 13时至15时
13时,于艳整理完微信群里居民的需求信息,便拎着刚刚运来的蔬菜包走进了单元楼。几百袋蔬菜包,要一整个下午才能全部分发给自己管辖区内的居民。
于艳是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的网格长。自3月10日该社区实施封闭管理起,包括于艳在内的20名网格员便肩负起社区防疫的重任,还要解决社区内3100户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长山花园社区老龄人口多,一些居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于艳便爬楼上门统计需求,挨家挨户敲门通知做核酸检测。居民有事都会给她打电话,于艳的手机几乎不停地响,作为网格长,她每一天的时间早已被居民大事小情网格化。
居民李杰所在楼栋,是社区唯一被封控的楼栋,网格员无法进入。为了保障楼内居民的基本生活,社区网格员便将食物和日用品装在包裹里,再让居民用吊绳拉上去;楼内垃圾也用同样的方式运出来,再由网格员消毒处理。“社区替我们想得特别周到,虽然居家隔离了这么久,但我一点都不紧张。”李杰说,自己每天在家照顾居家学习的孙子,“而网格员们却1个多月都没回家,十分辛苦,我特别心疼。”
有一次,住在封控楼栋5层的老人无法拉动十几斤重的蔬菜包,2楼、3楼、4楼的邻居相互接力,共同帮助老人把蔬菜包传递进了家中。这一幕,令于艳感动不已。“吉林百姓吃苦耐劳,吉林人民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千方百计保生产
申时 15时至17时
编写代码、画图纸、开电话会议,15时,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研发总院智能网联院院长周时莹正和同事们在线上忙碌着。
“未来3年,红旗将有26款新车型投入量产,我们根据每款车的时间节点,倒排工作量,任务具体到每个星期。”周时莹说,尽管目前网联院近800名员工全员居家办公,但是工作节奏丝毫未受影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汽集团迅速形成了保生产、保研发、保供应的多套预案。此外,近年来,一汽研发端数字化能力显著增强,线上开发平台可支持1000名工程师同时在线画图纸、编写软件。
刚刚获悉的一季度销售数据让所有一汽人感到欣慰:红旗、解放、大众的销量均较去年同期增长,虽然受疫情影响,新车交付周期会有所延长,但并未影响用户的消费热情。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周时莹已做好复工后的工作计划:通过增加实验批次、实验样件、实验样车、周末加班等方式,追回实验周期,确保6月30日2款新车如期投入量产。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酉时 17时至19时
17时,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内,一场调度会正在进行。每天此时,副院长王允野都要向国家赴吉林医疗救治组专家汇报当天院内情况。
王允野所在的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是此轮吉林疫情中收治新冠肺炎合并尿毒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方式。为了确保血透患者的“生命线”,王允野和同事们紧急研究方案,连夜改建了门诊透析大厅,规范设置分区。为了保障透析的顺利进行,医院还改装了部分原有透析机,安装了部分新机器,共投入30余台透析机和7台血滤机。同时,为保证患者安全,还在透析区备齐了输氧、抢救设施及药品。
“我是陀螺人”
戌时 19时至21时
“我马上出发去九台街道,有问题我们随时联系。”已是19时,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院长邓立权发来一条信息,随即前往街道了解当天的感染数据和具体情况,开会研讨进一步的防疫方案。
3月16日,邓立权从吉林市疫情防控一线返回长春,立即被调派至九台区。邓立权迅速展开实地调研,针对全员核酸检测效率低,阳性人员转运不及时导致社区传播,医疗机构入院、转诊、出院环节存在堵点等问题,他提议通过建立扁平化指挥体系、加强横向沟通、畅通数据流、强化检测各环节协同、加快方舱医院建设等措施,打通堵点,畅通痛点,补齐断点。
20多个日日夜夜里,邓立权陀螺一样忙个不停,从区医院到方舱,再到街道社区、集中隔离点。邓立权笑着说:“我是陀螺人。”
“国家利益事大”
亥时 21时至23时
丁丽梅抬头看向时钟,已过21时,最后一组医疗队员差不多该回来了。她起身,捏了捏口罩的鼻夹,戴上一次性手套,穿上蓝色隔离服,拿起桌上的消毒喷壶,向宾馆大门走去。
丁丽梅是长春辰雅夏日宾馆的前厅主管,也是本轮疫情发生以后,这家宾馆2名留守工作人员之一。不一会儿,一辆大巴车停在宾馆门前,几位医护人员走下车。丁丽梅走上前为他们喷洒消毒液。医护人员通过独立通道回房间后,丁丽梅和后勤主管王宝华一道,再次对大厅地面、门把手、墙壁等处进行消毒。
3月10日,长春市政府与辰雅夏日宾馆负责人程彧联系,希望征用宾馆。得知这个消息,有员工劝她,一旦被征用,大面积、高频次的消杀会对酒店设施造成影响。程彧说道:“企业损失事小,国家利益事大。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贡献一份力量!”
3月25日,一队来自西安的医护人员住进宾馆的43间客房。丁丽梅和王宝华承担起日常服务和消杀工作。临近23时,二人做完所有工作,写下工作日志:今日消杀完毕。
临时党支部的力量
子时 23时至1时
进入子时,气温比白天降了十来摄氏度,红蓝光交替的警灯在黑夜里闪烁。吉林市长桥子检查站里,民警正对过往车辆进行检查。作为疫情防控中的一道关键屏障,这个检查站的刑警执勤警力由吉林市公安局船营分局刑警大队调度室安排。
此刻,正是调度室主任姜伟一天中最忙的时候。3月2日以来,姜伟所在的刑警大队共有93名正式民警奋战在抗疫一线,参与流调、深入社区、协助转运病人等,24小时备勤。
回想起这段时间的工作经历,在方舱医院的12天,无疑是最让姜伟难忘的。3月21日,因感染新冠肺炎,姜伟住进吉林市第五方舱6号楼,进行隔离治疗。这座楼共有5层,除一层办公区外,每层有29间病房,每间病房住5—8人不等。人多,难免有小摩擦。“我是警察,理应处理好这些问题。”姜伟联合楼内6名党员,成立临时党支部,任党支部书记。12天里,这个临时党支部解决了20多起纠纷,保证了方舱的有序运行,也赢得了患者的理解与支持。
志愿者一呼百应
丑时 1时至3时
已过凌晨1时,手机铃声响了两声,张杨迅速接起电话。
从3月3日组织志愿者投入吉林市抗击疫情战斗开始,张杨已习惯工作到下半夜甚至通宵。作为吉林市医疗志愿者协会会长,张杨在很短时间内就招募到2000多名志愿者,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工作。
成长迅速、积极主动,是这些志愿者留给张杨最深的印象。徐华良是吉林大学在读博士,吉林市发生疫情后,他立即从长春市返回家乡吉林市,报名成为志愿者,主动带队前往距离市中心20公里的经开区,配合医护人员入户采样。私营业主张楠提议组建消杀队,3月21日至4月14日,消杀队服务总时长2100小时,喷洒消毒溶液12吨。
让张杨感动的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4月4日中午,一位肿瘤患者家属在网上发布求药信息,张杨第一时间转发到各个志愿者群。“13时24分转发,14时24分就有志愿者传来了确切的药品购买信息。”张杨说,“志愿者们不分昼夜,一直在与时间赛跑。”
努力跑在病毒前面
寅时 3时至5时
夜色浓重。陕西省援助吉林核酸采样及检测队队长王建华,结束了当天在吉林市船营区的工作。4月8日,吉林省宣布,吉林市已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陕西省设在吉林市的采样队即将撤离。回到长春已过凌晨3时,王建华又赶到长春市儿童医院,他的队员们正在那里对当天送到的样本进行检测。王建华召集队员开会,再次强调安全防护细节。
“一旦队员出现感染,我们不但不能给吉林省雪中送炭,还会给当地疫情防控雪上加霜。”王建华始终高度重视队员的安全防护。自3月18日抵达吉林省至4月8日,这个315人的队伍共完成130万人次的采样工作和5.3万余管检测工作,做到了零感染、零差错、零外溢。
“抗疫就如救火,消防员不能跟在火势后头,而要跑到前面,迅速清理出一片防火区。我们也一样,要努力跑在病毒前面。”开完会,已近凌晨5时,王建华终于可以回驻地休息,当班检测人员将工作到早晨8时左右。
几乎同一时刻,同在长春的湖北省援助吉林核酸检测医疗队队员王威,也在紧张工作,交接样本、录入信息、核酸提取、核算点样、核算扩增和结果的分析判读,她所在的班组一个班次将检测近7000份样本。短暂的休息空隙,她会想起武汉家中的两个孩子。“希望长春疫情早日结束,我能赶回去为大宝庆祝10岁生日。”(本报记者 李 舫 尹 婕 何欣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15日 第 12 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18/1696261861123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