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刀刀法基础十三式(刀法基础十三式)
篆刻13刀法介绍
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讲究章法、篆法和刀法,有系统的理论,技法和审美取向。后者主要靠描和修反复而成,并不计较章法、篆法和刀法的艺术。
随着数千年篆刻艺术的发展,也分化为诸多流派,比如歙派,代表人物: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粤派(黟山派)代表人物:黄士陵;浙派(西冷八家)代表人物: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新浙派代表人物:赵之谦;吴派(海派/ 汉印派)代表人物:吴昌硕,等。今天,我们重点讲讲篆刻刀法。
1、篆刻执刀方法
第一种:与执笔法近似,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刀柄,中指抵住刀柄.无名指和小指紧贴中指。刻印时五指齐用刀,小指向前伸.触及印石,起稳定腕力控制平衡的作用。这种握刀法刀转动自如,便于灵活细致地表现印文线条的微妙变化。适用于质地较软的小型印材,刻细劲的朱文铁线篆印。
第二种:用拇指抵住刀柄,其余四指握柄上端,五指合力自上而下运刀。刻印时指掌俱实,全靠手腕的灵活运作。这种执刀方式便于发力,所刻印文线条浑厚富于力度,适宜刻白文大印。
2、运刀的方法
冲刀法:刀柄侧斜,以刀角入石。指实掌虚,五指和乎腕用力推刀,作上下、左右、顺逆的冲刻。其中横冲是以刀外向倾斜,刀锋右角插入石中。运刀时.中指自右外向左推刀。竖冲则以中指拨刀,上下向运刀冲刻。逆冲是以拇指、食指捏刀柄,中指后抵,卧刀柄于掌侧“虎口”,自下向前推冲。运用冲刀法时无名指和小指起定位作用,抵住印面.控制力量,防止跑刀。
冲刀法适宜刻白文印,冲刀要用力适度、均匀,用力过猛或入刀太深,会感到运刀艰涩难行,不能游刃自如;用力过小或不均,入刀浅:则刻出的线痕会飘浮、纤弱。冲刀法便于表现印文圆润流动的笔势,线条遒劲挺拔。
切刀法:五指握刀,刀柄垂直,以刀角入石,运用腕力频频向下按刀,使两刀刀角交替切进石内,将切出的刀痕连接成印文线条。切刻时按刀用力不要太重,使刻出的跳刀痕迹错综不齐,形同锯齿。应使切刻出的线条气势连贯,浑然一体。切刀法所刻印文浑厚苍劲,刀法意味浓厚,并能锲刻较硬质的印材。
冲切混合法:以冲刀为主,运行中参用切刀,切冲互补,增强刀法的表现力,丰富用刀韵味。
3、刻印文的方法
双刀法:在印文笔画两侧施刀,用两刀或两刀以上把印文笔画的实线刻出。朱文印是沿笔画两侧刻出外廓,用切戳的方法将笔画之外的印底剔铲掉,使印文笔画凸起在印面上。刻朱文印用刀要求通畅贯气、线条均匀。成功的朱文剖面呈泥鳅背状,产生书法中锋用笔所具有的力透纸背、浑厚饱满的艺术效果。
用双刀法刻白文印,是沿印文笔画内侧两面施刀,把笔画实线刻掉,保留平整的印面,留下凹入的笔画线条。刻白文要求用力均匀利索,印文轮廓线清晰、光洁。 双刀法每一笔画都要两次或更多次用刀刻出,运作方式是固定刀位和运刀方向,转动印石,基本上都是在线条右侧施刀.最后用切刀将线条起止遗留的燕尾和茬口修整好。
单刀法:指印文笔画用单线刀迹完成,用于刻细白文。在印文笔画实处用刀。单刀法不是只用一刀一次刻成,也可以采用重刀复刻。不过所有用刀要走向一致,不能显出复刀的刀迹。单刀刻法要求运刀隐健、肯定,构成生辣自然、不加修饰的效果。
刀法是篆刻艺术形式美的表现手段。具有熟练的刀法技巧,能够操刀自如尽随笔意,达到起止凝重、达刀流畅、转折灵动,能肯定,准确地表现印文线条的的韵律美和造型美.同时刀法运用得好,也具有形式美感。像不同用刀产生出的流动、毛涩、斑驳、冶铸痕等金石韵味。成功的刀法是刀中见笔意,笔中寓刀韵,刀笔互不相害,韵吐隽永、和谐统一。
总结◆正入正刀法:正锋入石,刀干与石面略有角度。
◆单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划。
◆双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两刀成一划,方向相反。
◆复刀法:侧锋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划时,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冲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向前推进。
◆切刀法:侧锋入石,向下压切。稍具前推之势。
◆涩刀法:侧锋入石,磨擦前进。
◆迟刀法:侧锋入石,用力重,稍退即进,行动缓慢。
◆舞刀法:侧锋入石,一左一右,回荡前进。
◆轻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力轻浅刻。
◆埋刀法:正锋入石,刀锋压低,贴近石面。
◆平刀法:刀口平贴石面,铲平底地用。
◆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无刀可言,只用於转折处之虚笔。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经解释后,即知实在没有多少玄奥之处,而只是切冲两式刀法的活用,正锋与侧锋的不同而已。
在刻印过程中,有不称意的地方,可以用复刀或补刀方法修饰整理。复刀是在原刻不尽如意时迫加用刀以弥补,或用力不足再同刻,一刀使效果完满。复刀应注意后加刀与原用刀在方法上要一致,不要显出复刀的痕迹。补刀是在作品完成时,对表现不够充分,或技巧发挥不够理想的地方加以调整修饰。补刀的刀法可区别与原刻刀法,不拘一格地兼施剔、刮、削、旋诸法。复刀和补刀是为了精益求精,避免节外生枝.画蛇添足反伤印文的形神和原刻刀法的韵味。
击残是借鉴古玺印流传久远形成的斑驳残缺美意趣,增加印面形式美感的一种手法。如白文印布白块面较整,显得呆板时,可用刀角戳残,铃印后即可显现透气的感觉;朱文印的笔画繁复拥挤处,可将某线条敲断或减弱,以求疏松灵动;或将过于方正严实的外框、印角击残,增加自然生动的趣味。“击残”应是出于构图和印面艺术效果通盘规划的艺术处理,看似随意的击敲,如无驾驭材质机理和用力适度的能力反而会功亏一篑,弄巧成拙,因而不要在无把握时滥用。
篆刻13刀法介绍
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讲究章法、篆法和刀法,有系统的理论,技法和审美取向。后者主要靠描和修反复而成,并不计较章法、篆法和刀法的艺术。
随着数千年篆刻艺术的发展,也分化为诸多流派,比如歙派,代表人物: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粤派(黟山派)代表人物:黄士陵;浙派(西冷八家)代表人物: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新浙派代表人物:赵之谦;吴派(海派/ 汉印派)代表人物:吴昌硕,等。今天,我们重点讲讲篆刻刀法。
1、篆刻执刀方法
第一种:与执笔法近似,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刀柄,中指抵住刀柄.无名指和小指紧贴中指。刻印时五指齐用刀,小指向前伸.触及印石,起稳定腕力控制平衡的作用。这种握刀法刀转动自如,便于灵活细致地表现印文线条的微妙变化。适用于质地较软的小型印材,刻细劲的朱文铁线篆印。
第二种:用拇指抵住刀柄,其余四指握柄上端,五指合力自上而下运刀。刻印时指掌俱实,全靠手腕的灵活运作。这种执刀方式便于发力,所刻印文线条浑厚富于力度,适宜刻白文大印。
2、运刀的方法
冲刀法:刀柄侧斜,以刀角入石。指实掌虚,五指和乎腕用力推刀,作上下、左右、顺逆的冲刻。其中横冲是以刀外向倾斜,刀锋右角插入石中。运刀时.中指自右外向左推刀。竖冲则以中指拨刀,上下向运刀冲刻。逆冲是以拇指、食指捏刀柄,中指后抵,卧刀柄于掌侧“虎口”,自下向前推冲。运用冲刀法时无名指和小指起定位作用,抵住印面.控制力量,防止跑刀。
冲刀法适宜刻白文印,冲刀要用力适度、均匀,用力过猛或入刀太深,会感到运刀艰涩难行,不能游刃自如;用力过小或不均,入刀浅:则刻出的线痕会飘浮、纤弱。冲刀法便于表现印文圆润流动的笔势,线条遒劲挺拔。
切刀法:五指握刀,刀柄垂直,以刀角入石,运用腕力频频向下按刀,使两刀刀角交替切进石内,将切出的刀痕连接成印文线条。切刻时按刀用力不要太重,使刻出的跳刀痕迹错综不齐,形同锯齿。应使切刻出的线条气势连贯,浑然一体。切刀法所刻印文浑厚苍劲,刀法意味浓厚,并能锲刻较硬质的印材。
冲切混合法:以冲刀为主,运行中参用切刀,切冲互补,增强刀法的表现力,丰富用刀韵味。
3、刻印文的方法
双刀法:在印文笔画两侧施刀,用两刀或两刀以上把印文笔画的实线刻出。朱文印是沿笔画两侧刻出外廓,用切戳的方法将笔画之外的印底剔铲掉,使印文笔画凸起在印面上。刻朱文印用刀要求通畅贯气、线条均匀。成功的朱文剖面呈泥鳅背状,产生书法中锋用笔所具有的力透纸背、浑厚饱满的艺术效果。
用双刀法刻白文印,是沿印文笔画内侧两面施刀,把笔画实线刻掉,保留平整的印面,留下凹入的笔画线条。刻白文要求用力均匀利索,印文轮廓线清晰、光洁。 双刀法每一笔画都要两次或更多次用刀刻出,运作方式是固定刀位和运刀方向,转动印石,基本上都是在线条右侧施刀.最后用切刀将线条起止遗留的燕尾和茬口修整好。
单刀法:指印文笔画用单线刀迹完成,用于刻细白文。在印文笔画实处用刀。单刀法不是只用一刀一次刻成,也可以采用重刀复刻。不过所有用刀要走向一致,不能显出复刀的刀迹。单刀刻法要求运刀隐健、肯定,构成生辣自然、不加修饰的效果。
刀法是篆刻艺术形式美的表现手段。具有熟练的刀法技巧,能够操刀自如尽随笔意,达到起止凝重、达刀流畅、转折灵动,能肯定,准确地表现印文线条的的韵律美和造型美.同时刀法运用得好,也具有形式美感。像不同用刀产生出的流动、毛涩、斑驳、冶铸痕等金石韵味。成功的刀法是刀中见笔意,笔中寓刀韵,刀笔互不相害,韵吐隽永、和谐统一。
总结◆正入正刀法:正锋入石,刀干与石面略有角度。
◆单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划。
◆双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两刀成一划,方向相反。
◆复刀法:侧锋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划时,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冲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向前推进。
◆切刀法:侧锋入石,向下压切。稍具前推之势。
◆涩刀法:侧锋入石,磨擦前进。
◆迟刀法:侧锋入石,用力重,稍退即进,行动缓慢。
◆舞刀法:侧锋入石,一左一右,回荡前进。
◆轻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力轻浅刻。
◆埋刀法:正锋入石,刀锋压低,贴近石面。
◆平刀法:刀口平贴石面,铲平底地用。
◆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无刀可言,只用於转折处之虚笔。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经解释后,即知实在没有多少玄奥之处,而只是切冲两式刀法的活用,正锋与侧锋的不同而已。
在刻印过程中,有不称意的地方,可以用复刀或补刀方法修饰整理。复刀是在原刻不尽如意时迫加用刀以弥补,或用力不足再同刻,一刀使效果完满。复刀应注意后加刀与原用刀在方法上要一致,不要显出复刀的痕迹。补刀是在作品完成时,对表现不够充分,或技巧发挥不够理想的地方加以调整修饰。补刀的刀法可区别与原刻刀法,不拘一格地兼施剔、刮、削、旋诸法。复刀和补刀是为了精益求精,避免节外生枝.画蛇添足反伤印文的形神和原刻刀法的韵味。
击残是借鉴古玺印流传久远形成的斑驳残缺美意趣,增加印面形式美感的一种手法。如白文印布白块面较整,显得呆板时,可用刀角戳残,铃印后即可显现透气的感觉;朱文印的笔画繁复拥挤处,可将某线条敲断或减弱,以求疏松灵动;或将过于方正严实的外框、印角击残,增加自然生动的趣味。“击残”应是出于构图和印面艺术效果通盘规划的艺术处理,看似随意的击敲,如无驾驭材质机理和用力适度的能力反而会功亏一篑,弄巧成拙,因而不要在无把握时滥用。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31/169624690744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