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唐猎天下(大唐之无双猛将)

时间:2023-12-12 22:46:45 来源:互联网 编辑:相见陌路

隋唐两大王朝为何死盯着高句丽不放?

前言:隋唐时期,中原王朝虽说实力强横,可北边有突厥,西南有吐蕃,西北有土谷浑,东北有高句丽。其中实力最强者为突厥,隋有雁门之围、唐亦有渭水之盟。可隋唐两大王朝为何不本着除恶务尽的态度对突厥进行深度打击,反而死盯着东北边的高句丽呢?

对于高句丽来说,先后迎接过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和唐高宗四位皇帝的大军,不知道是该自豪,还是该哭?恐怕高句丽自己到亡国的那一天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错了,竟如此受“待见”。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一、高句丽自古为华夏之地

1、箕子建国

箕子,原名为胥余,是商纣王的王叔,因地封地位于箕地(今山西太谷附近),故被人称为箕子。他在商朝末年素有贤名,常常劝谏纣王改过自新,可纣王压根不搭理他,他又不忍心叛离商朝,便装疯卖傻以求自保,最终纣王将他给关押了起来。周武王灭商之后,念他公忠体国,不仅释放了他,还允许他带着部分商朝遗民东迁到了明夷地区(今辽西)。

周武王为了增加商朝遗民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将箕子封为侯爵,明夷之地由此为箕侯国。当时的“明”字常被读作“萌”,“夷”字常被读作“尸”字,而“萌”字在甲骨文中与“朝”字声形俱同,“尸”字与“鲜”字发音相似,故而箕侯国到了西周后期常被人们称为“朝xian国”。箕侯认为“朝xian”既没有“明夷”的边缘化,也没有“箕”的中原化,用其作为国名更为合适,便干脆将民间的称呼直接搬上台面,正式改国号为“朝xian”。

强盛期的箕朝

春秋时期,东胡逐渐壮大,朝xian国为了避开东胡的威胁,将都城从辽西迁到了今天辽东的辽阳地区。待到战国时期,燕昭王选贤任能,带领燕国走向了强盛。公元前300年,燕昭王本着消除东胡之患、开拓疆域和继续壮大燕国的宗旨,令将军秦开率军北征,先是大败东胡,迫使东胡北迁,后夺取箕朝的辽东、辽西之地。

箕朝碍于燕国兵锋,被迫再次东迁,经鸭绿江到了朝鲜半岛北部,箕朝因此而成为仰燕国鼻息的小国。后来秦始皇派军攻打燕国,燕王喜逃入了朝国,秦军也跟着进入了箕朝,活抓了燕王喜,箕朝国主心想我连燕国都打不过,还能拿秦国有什么办法?于是明智地选择臣服于秦始皇。

衰败期的箕朝

2、汉之四郡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刘邦大封功臣,小伙伴卢绾因功高被封为燕王。给刘邦做异姓诸侯王可是一件高风险的差事,公元前197年,陈豨在韩王信的鼓动下反汉,卢绾奉命讨伐陈豨,仗还没怎么打,卢绾就不想打了,他认为如果陈豨被打败,自己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韩信、第二个彭越,只有保住陈豨,才能养寇自重。不料他的这些小心思全给刘邦知道了。

公元前195年,刘邦派大军攻打卢绾,卢绾麾下诸多将领不敢与汉军对抗,纷纷逃散,有一名叫卫满的将军带着自己麾下士兵一路逃到了箕朝。箕朝国主觉得卫满是个有能力的人,在西边给了他一块封地,让他守好西大门。卫满在自己的封地内不断招收流民,壮大自己,随着实力的加强,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最后使了点手段,取而代之,建立卫朝。

卫朝

卫满成为国主后,一边继续对汉朝称臣,一边不断攻打邻近的小国和部族,使卫朝成为汉朝东北方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待到王位传至卫满之孙时,卫朝狂妄到没边了,竟然和汉武帝叫板,自己不朝贡不说,还阻止其他小国朝贡。汉武帝本着先礼后兵的态度,先派使臣过去晓以利害,结果卫朝国主压根不把汉武帝当回事。汉武帝大怒之下派杨仆等人率军攻打卫朝。

汉军因准备不够充分,初战不利,双方陷入了焦灼。汉武帝为此再次派大臣出使卫朝,卫朝国主这次倒是识趣,表示愿意和汉朝恢复以前的关系,并派自己的儿子到长安拜谢皇恩,以示诚意。结果他这个儿子仅仅是因为害怕汉军报复他,还没走到半路就跑回去了。汉武帝闻此消息后,命令前线汉军加大攻势,把卫朝国内的主和派大臣吓得赶紧先行除掉了自己的国主,卫朝宣告灭亡。汉武帝在其地设立乐浪和真番等四郡,由朝廷派官员进行管理,相当于是将其地直接并入了汉朝。

汉四郡

二、高句丽比草原帝国危害更大

1、文化因素

汉元帝时期,扶余人在辽东建立了“卒本扶余”。“卒本扶余”在兼并了四周的一些小部族后,实力得以明显提升,遂在王莽执政时期攻占了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抚顺附近),顺道将国名改为高句丽。待到隋朝建立之初,高句丽已经是一个神龟了,不仅长寿,龟壳还硬。据史料所载,当时的高句丽已经是一个东西两千多里,南北一千多里的区域性大国了。

高句丽不同于匈奴和突厥等草原帝国,其文化和中原极其相似,同样具有稳健发展的特性,就连他们的国都平壤城都被命名为长安城。高句丽人积极引进中原的耕作技术,种田养蚕,男耕女织,在国内各地修建了大量的城邑,这些城邑大多数还是依山而建的,易守难攻。另外,高句丽高度重视冶铁业的发展,不光铸造较为先进的农具,还搞出了大量不逊于中原王朝的武器装备。

高句丽的起步阶段

高句丽深知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力提倡教育,兴建书馆、学校。据史料所载,高句丽人并非不尚礼仪的“野蛮人”,他们和中原人一样尊崇知识,喜欢读书,读中原的书。他们在读书之余还勤练武艺,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都会在家里专门辟出一个大一点的“扁房”,用以读书和练武。

上到高丽王,下到平民,都有不错的尚武精神,每年的春秋两季,高丽王都会组织大规模的校猎活动。举个例子,高句丽有一个类似中原相国的高官,职名为大对卢,大臣们要想担任此职,得在大对卢任期结束时以武力相争,谁赢了,谁就可以接任,高丽王不管。高句丽如此善于学习,又如此好武,这倒是有些像海对面的那个岛国。

高句丽的士兵

2、地理因素

高句丽如果只是在鸭绿江以东发展,隋唐两大帝国倒也不会有芒刺在背的痛感。鸭绿江以东便是辽东半岛,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辽东地形复杂,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高句丽也知道辽东不可失,屯重兵于辽东城,将辽东城作为仅次于平壤的重镇来经营。

高句丽只要守好辽东,进可以从辽西走廊威胁河北等地,从渤海登胶东半岛威胁山东等地,退可以凭借辽东的地形优势和中原王朝打消耗战,相比中原到辽东的距离,平壤到辽东无疑要近许多,后勤补给等方面都有优势。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多次北征,不就是被高句丽各种消耗吗?隋炀帝甚至把祖宗基业都搭进去了。

南北朝时期的高句丽

如果隋唐夺不回辽东,势必陷入和高句丽的战争泥潭,打又不好打,不打吧,人家打你。国力强盛的时候倒还好,一旦国力衰微,高句丽就变身成了卧榻之侧的猛虎。另外,隋唐当时北面还有个突厥的存在,如果不趁着突厥势微时,集中力量搞定高句丽,等突厥回过神,两方联起手来,隋唐可就难受了。

届时,隋唐无论是打突厥,还是打高句丽,另一方都会使绊子,形势就演变成了三国争霸,如同北宋、辽国和西夏,明朝、后金和蒙古。即使双方不联手,隋唐没有辽东,便无法构筑一条完整的防线,一旦突厥经辽西进攻河北等地,中原将处处受制。既然辽东是隋唐和高句丽都必须要的地方,不打仗,怎么定输赢?

唐朝时期的高句丽

结语

如隋朝名臣裴矩所说,“(高句丽)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又如另一隋朝名臣温彦博所说,“(高句丽)周为箕子之国,汉家玄菟郡耳......不可不亡之”。高句丽所据土地自古便是华夏属地,像隋唐这样强大的王朝,又岂会弃之不顾?

再则,高句丽在文化和地理等方面皆比突厥和西域诸国有优势,隋唐如果不趁着自身强大的时候,消除这个隐患,必危及后世。北宋当初如若是趁着西夏还没成气候的时候就及时给处理好,后面也不会双线作战,陷于被动。这就像唐太宗所说,“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不遗后世忧也”。

参考文献:

《史记》

《旧唐书》

《三国史记》

本文为文史写手鄂G游天下原创作品,欢迎大家的关注与转发!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12/1696259596110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