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将排名第一(中将排名)

时间:2023-11-24 06:03:56 来源:网友分享 编辑:孤僻成性

55位开国上将怎样排名?萧克为何排第一?排序规则原来这么简单

55位开国上将怎样排名?萧克为何排第一?排序规则原来这么简单!

1955年的我军第一次大授衔中,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十大元帅、十位大将以及55位开国上将。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的排名历来是军迷朋友关注的焦点,至今在街头巷尾都有很多议论,留下了无数传奇。

而55位开国上将的排名显然不像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那么热,但仍有很多军迷朋友十分感兴趣,因此也有一些疑惑,也流传着很多“解读”。

55位开国上将让人最感兴趣的是,这个排序到底是什么规则?萧克为何排在第一名?真是“萧克镇上将”吗?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就是在55名开国上将的排名中,有不少副兵团级的上将排名居然在正兵团级之前,这是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到底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

经过分析,就会发现,在我们最常见的排名中,55名开国上将的确有排序规则,而且这个规则并不需要考量各种参数,也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简单到了极点,能回答所有疑问。

顺便说一句,1955年授衔的开国上将只有55名,王建安上将和李聚奎上将是后来授衔的,因此没有算进来。不过,在55人名单中虽然没有王、李二将,但这两人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不应被忽视,王建安和谭震林在碾庄圩总攻黄百韬兵团的表现,李聚奎在后勤方面的突出贡献,都值得后人大书特书。

萧克镇上将的说法存在不存在?

关于萧克的军衔历来都是关注的焦点问题,他的资格很老,是主席亲手带出来的好学生,早在红军时期就当过红6军团军团长,在长征中又担任了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是红军中年轻指挥员的佼佼者。

萧克的高光时刻是抗日战争,红二方面军和部分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之后,萧克担任副师长,而且,萧克是八路军3个副师长中唯一的一名中将,另两名副师长徐向前和聂荣臻的军衔都是少将!

到1955年授衔时,八路军正副师长一共6人,有5人都是元帅:、贺龙、、聂荣臻和徐向前,只有萧克一人是上将(曾经有一个授衔方案,大将共15名,其中就有萧克)。所以从那时起就传出了“萧克镇上将”的说法:萧克以元帅的资历才是上将,别的弄着争衔的人资历能比得上萧克吗?

如果是从这个角度看,确实存在“萧克镇上将”的说法,也有一些回忆文章指出,有些对军衔不满的人去找或周恩来,要求高一级的军衔,和周恩来只是淡淡地说:“萧克也才是上将。”于是这些人就没话了。确实,要论资历和曾经的职务,有几人能比得上萧克呢!

据说闹着要大将军衔的是。但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出史料出处。倒是又看到了另一版传说:要大将军衔的时候,周恩来又淡淡地说:“粟裕也才是大将嘛。”于是就不说话了。

这样的传说很多,但我没有找到出处,可能是水平有限吧,知道具体出处的朋友可以指出。

“萧克镇上将”的说法可以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而且,根据我们分析55名上将排序名单之后,发现“萧克镇上将”的说法只是一个结果而非原因,萧克排在上将之首是个巧合。

55位上将的排序有一个无法理解的现象:有的副兵团级排在正兵团级前面。

除了“萧克镇上将”的传奇之外,还有一个很难理解的现象,那就是在55位开国上将的排序中,有不少副兵团级上将排到了正兵团级前面,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

我们知道,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是非常讲究排名的,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考虑到了资历、战功、各历史时期的贡献、代表性等各种维度。比如朱彭作为解放军的正副总司令,显然要排在前面;有“双一”资历(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红1军团),八路军115师师长,解放军东野代表,战功又大,因此排第3无可争议;贺龙虽然在解放战争没有突出的表现机会,但有南昌起义、红二方面军和八路军120师这三面红旗,地位无人可代,因此也必须是元帅,而且要靠前;陈老总在南昌起义、井冈山、新四军和华野的代表性非常突出,因此必须名列元帅,等等等待……

但如果55位开国上将也这样排,那工作量就太大了,也没有这个必要。但55名上将的排名也并非是随机排的。

到今天为止,我们看过好几个版本的排序,比如以萧克为首的是最广泛的排名,但也看到过以张宗逊排第一的版本,还有一种版本是以姓氏笔画为序的,那样的话排第一的就应该是王平上将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标准使得有些副兵团级的上将反而排到前面了呢?

比如,排第8和第9的彭绍辉上将和张爱萍上将,他们都是副兵团级,排名可以说是相当高了,而在他们后面的就是正兵团级杨成武上将,再之后是副兵团级的韩先楚上将,而后面又是副兵团级的李涛上将……只是读名单脑子就会乱掉,很难总结出规律来。

其实,这个标准非常简单,简单到出人意料。

55位开国上将的排名标准:看你的工作单位。

简单吧?

首先,如果你的工作单位是中央的,就排名靠前一些,如果是地方的,就靠后一些;其次,如果同是中央的,国防部靠前,而军委各大部门就靠后一些。

这么说有点难以理解,举例说明:

如果是中央的,又是国防部,那就排最靠前。国防部严格来讲是国务院部门,不属于军队系统(就像很多国家的国防部部长是阁员,属文官而不是军职),但由于情况特殊,国防部的高级领导人都是军人,因此上将排名第一位就是国防部。

55位上将中,萧克和李达排名前两位,因为他们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部长是彭老总,是元帅。如果他也是上将的话,无疑将排第一名)。

国防部之后是总参谋部,所以在萧克和李达之后的几位上将都是副总参谋长。这几位副总参谋长中,有正兵团级,也有副兵团级——在副总参谋长之后的上将,不管你是正兵团级还是副兵团级,不管你的职务大小,统统都排在这几位副总参谋长之后。

当时的总参谋长是徐向前元帅,如果徐向前也是上将呢?如何排名?显然是排在萧克和李达两位国防部副部长的后面、诸位副总参谋长的前面了!

副总参谋长之后是总参的其它部门,然后是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

中央的各部门之后就是各兵种:海军、空军、炮兵、公安军……所以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排在海军副司令员王宏坤和海军副政委之后,因为空军排在海军的后面!

最后是各大军区。

其实,只要我们把55位开国上将的职务列出来,这个排名标准和规则就一目了然了。

55位开国上将怎样排名?萧克为何排第一?排序规则原来这么简单

55位开国上将怎样排名?萧克为何排第一?排序规则原来这么简单!

1955年的我军第一次大授衔中,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十大元帅、十位大将以及55位开国上将。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的排名历来是军迷朋友关注的焦点,至今在街头巷尾都有很多议论,留下了无数传奇。

而55位开国上将的排名显然不像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那么热,但仍有很多军迷朋友十分感兴趣,因此也有一些疑惑,也流传着很多“解读”。

55位开国上将让人最感兴趣的是,这个排序到底是什么规则?萧克为何排在第一名?真是“萧克镇上将”吗?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就是在55名开国上将的排名中,有不少副兵团级的上将排名居然在正兵团级之前,这是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到底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

经过分析,就会发现,在我们最常见的排名中,55名开国上将的确有排序规则,而且这个规则并不需要考量各种参数,也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简单到了极点,能回答所有疑问。

顺便说一句,1955年授衔的开国上将只有55名,王建安上将和李聚奎上将是后来授衔的,因此没有算进来。不过,在55人名单中虽然没有王、李二将,但这两人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不应被忽视,王建安和谭震林在碾庄圩总攻黄百韬兵团的表现,李聚奎在后勤方面的突出贡献,都值得后人大书特书。

萧克镇上将的说法存在不存在?

关于萧克的军衔历来都是关注的焦点问题,他的资格很老,是主席亲手带出来的好学生,早在红军时期就当过红6军团军团长,在长征中又担任了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是红军中年轻指挥员的佼佼者。

萧克的高光时刻是抗日战争,红二方面军和部分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之后,萧克担任副师长,而且,萧克是八路军3个副师长中唯一的一名中将,另两名副师长徐向前和聂荣臻的军衔都是少将!

到1955年授衔时,八路军正副师长一共6人,有5人都是元帅:、贺龙、、聂荣臻和徐向前,只有萧克一人是上将(曾经有一个授衔方案,大将共15名,其中就有萧克)。所以从那时起就传出了“萧克镇上将”的说法:萧克以元帅的资历才是上将,别的弄着争衔的人资历能比得上萧克吗?

如果是从这个角度看,确实存在“萧克镇上将”的说法,也有一些回忆文章指出,有些对军衔不满的人去找或周恩来,要求高一级的军衔,和周恩来只是淡淡地说:“萧克也才是上将。”于是这些人就没话了。确实,要论资历和曾经的职务,有几人能比得上萧克呢!

据说闹着要大将军衔的是。但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出史料出处。倒是又看到了另一版传说:要大将军衔的时候,周恩来又淡淡地说:“粟裕也才是大将嘛。”于是就不说话了。

这样的传说很多,但我没有找到出处,可能是水平有限吧,知道具体出处的朋友可以指出。

“萧克镇上将”的说法可以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而且,根据我们分析55名上将排序名单之后,发现“萧克镇上将”的说法只是一个结果而非原因,萧克排在上将之首是个巧合。

55位上将的排序有一个无法理解的现象:有的副兵团级排在正兵团级前面。

除了“萧克镇上将”的传奇之外,还有一个很难理解的现象,那就是在55位开国上将的排序中,有不少副兵团级上将排到了正兵团级前面,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

我们知道,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是非常讲究排名的,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考虑到了资历、战功、各历史时期的贡献、代表性等各种维度。比如朱彭作为解放军的正副总司令,显然要排在前面;有“双一”资历(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红1军团),八路军115师师长,解放军东野代表,战功又大,因此排第3无可争议;贺龙虽然在解放战争没有突出的表现机会,但有南昌起义、红二方面军和八路军120师这三面红旗,地位无人可代,因此也必须是元帅,而且要靠前;陈老总在南昌起义、井冈山、新四军和华野的代表性非常突出,因此必须名列元帅,等等等待……

但如果55位开国上将也这样排,那工作量就太大了,也没有这个必要。但55名上将的排名也并非是随机排的。

到今天为止,我们看过好几个版本的排序,比如以萧克为首的是最广泛的排名,但也看到过以张宗逊排第一的版本,还有一种版本是以姓氏笔画为序的,那样的话排第一的就应该是王平上将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标准使得有些副兵团级的上将反而排到前面了呢?

比如,排第8和第9的彭绍辉上将和张爱萍上将,他们都是副兵团级,排名可以说是相当高了,而在他们后面的就是正兵团级杨成武上将,再之后是副兵团级的韩先楚上将,而后面又是副兵团级的李涛上将……只是读名单脑子就会乱掉,很难总结出规律来。

其实,这个标准非常简单,简单到出人意料。

55位开国上将的排名标准:看你的工作单位。

简单吧?

首先,如果你的工作单位是中央的,就排名靠前一些,如果是地方的,就靠后一些;其次,如果同是中央的,国防部靠前,而军委各大部门就靠后一些。

这么说有点难以理解,举例说明:

如果是中央的,又是国防部,那就排最靠前。国防部严格来讲是国务院部门,不属于军队系统(就像很多国家的国防部部长是阁员,属文官而不是军职),但由于情况特殊,国防部的高级领导人都是军人,因此上将排名第一位就是国防部。

55位上将中,萧克和李达排名前两位,因为他们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部长是彭老总,是元帅。如果他也是上将的话,无疑将排第一名)。

国防部之后是总参谋部,所以在萧克和李达之后的几位上将都是副总参谋长。这几位副总参谋长中,有正兵团级,也有副兵团级——在副总参谋长之后的上将,不管你是正兵团级还是副兵团级,不管你的职务大小,统统都排在这几位副总参谋长之后。

当时的总参谋长是徐向前元帅,如果徐向前也是上将呢?如何排名?显然是排在萧克和李达两位国防部副部长的后面、诸位副总参谋长的前面了!

副总参谋长之后是总参的其它部门,然后是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

中央的各部门之后就是各兵种:海军、空军、炮兵、公安军……所以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排在海军副司令员王宏坤和海军副政委之后,因为空军排在海军的后面!

最后是各大军区。

其实,只要我们把55位开国上将的职务列出来,这个排名标准和规则就一目了然了。

开国第一少将、第一中将、第一上将、第一大将、第一元帅,是谁?

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2022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73周年。

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国家领导人的正确决策,更离不开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士们,正是由于他们的浴血奋战,才促使了新中国的成立,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

这些革命烈士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不惜失去生命,他们是国家的英雄。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将士也理应受到国家奖章,并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

直到1953年,我国才根据苏联军事的政治体系和我事专家的建议,将中政部门最初设定的六个等级和18级军衔做以调整。

国家根据功勋为这些开国将领授予相应的军衔,1955年总共授予了一千多名将领功勋,其中有开国元帅十人、大将十人、上将少将中将几百人等等。

高级开官里面包含了少将、中将、上将和大将,其中大将作为开国将军之首,地位仅次于元帅,最开始拟定了十五人。

最后,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多次的审批、多次的审核,将最初的十五人确定为十人,这十个人统一称为“开国十大将军”。

其中开国第一少将、第一中将、第一上将、第一大将、第一元帅,更是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才能配得上第一的称谓。

这些可以被授封将军的都是为中国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而且都是骁勇善战之辈,他们身上的战功赫赫。

1955年9月27日,中国第一次进行“授军衔”,这次的授军衔按照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顺序进行授衔。

当天一起授封的还有十大元帅,在进行授封的当天,大家都认为第一元帅应该是第一个上台,因为他对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在授封当天,第一元帅却是最后一个上场的,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在中国“压轴”代表最后一个出场,同时也表示了这个人是所有人中最重要的一个,所以要“压轴”出场。

这样的压轴出场也代表了第一元帅的地位,同时也是因为十大元帅的身体原因,年龄较大而且身体因为征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于是中央就把他们安排到最后出场。

这次十大元帅的军衔和功勋,都是毛主席亲自颁发的;其中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中将的军衔和功勋是由周总理颁发的。

那您知道这五个“第一”分别是谁吗?这些都是各级将军之首,那这些英勇的将军又有怎样的事迹呢?

01 第一元帅——朱德

朱德1886年出生于一个务农家庭,不仅身负卓越军功,而且是国家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朱德可以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造者”,朱德同志在建设新中国时期,无时无刻不发挥着自己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朱德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一生都在为解放新中国、解除封建压迫、推翻资本主义而做努力和斗争。

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朱德都在其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起初朱德想要加入中国的时候,被陈独秀直言拒绝了,而陈独秀拒绝的原因是,朱德在军中担任过高管,也有着丰厚的工资。

陈独秀认为朱德不会一心为中国奉献自己,所以拒绝了朱德的申请。

朱德有着坚定的意志力,后来留学回来后由周恩来介绍才加入了中国,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加入之后的朱德,并没有因为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反而是和将士们同吃同睡,一起用扁担挑粮食。

在抗战时期,也是朱德带领将士们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第一仗,朱德曾经在身边协助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66年,在城楼之上,记者问:“您目前为止有什么遗憾呢?”

“老娘去世的时候,没有在床前端过一杯热水”朱德回答道。

记者又问:“您老以后的心愿是什么?”

“当一个合格的老兵就够了,我没有别的愿望”年过八旬的朱德颤颤巍巍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02 第一大将——粟裕

粟裕出生于1907年,是中央军委中唯一一位少数民族的军事家,同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军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大将。

粟裕在18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中国,当年还参加了中国领导的,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主义青年团。

1927年,由于战争原因,粟裕和同学们撤离到武昌,在这里,粟裕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的军事训练。

在武昌,粟裕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以及政治思想教育,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这样的艰苦环境和磨难,才成就了之后的粟裕。

粟裕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大将,毛主席对他青睐有加,而粟裕也完全当得起开国大将的名号。

粟裕是中队中的战神,在许多战役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和事迹。

从南昌起义开始,粟裕就参加了中国。

粟裕擅长指挥士兵作战 所以长期担任作战指挥官,而且粟裕创立了很多的革命根据地,并且在当地开办学校创办民间训练队。

1927年6月,粟裕正式转为中国党员之后,开始投身于各大战役中去,粟裕多次反击围剿中央根据地的战役。

在战役中,粟裕可以做到冷静处理,沉着冷静,粟裕多次担任参谋长的职位,正是由于经验累积,才让粟裕从一名普通红军成长为一名最高指挥官。

粟裕不仅英勇善战,而且还为中国革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擅长指挥的粟裕创造了歼灭日军次数最多的记录。

粟裕的名声扬名内外,有着“常胜将军”的美誉,称粟裕为“战神”,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粟裕依旧没有放任自己,依旧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去,心系新中国的安危问题,更是关心新中队的建设问题。

粟裕努力建全新中国的军队建设,可以说现在中国的军队建设和战争规划的背后离不开粟裕的付出。

03 第一上将——萧克

萧克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在军校内就是佼佼者,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指挥将领。

1926年,19岁的萧克带着七块大洋就离家出走了,直接去往广东参加了革命运动,参加了北伐战争之后,加入了中国。

革命失败之后,萧克放下了自己的家庭身份和军官身份,一路进行乞讨,也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最初想法,依旧南下找组织找队伍,申请继续加入战斗。

25岁就可以成为军长;27岁担任了红六军军团团长;29岁被任命成为了红二军副总指挥官。

30岁任职为120师副师长;40岁参与野战军进军中南,成为了中国的最高级将领。

无论是长征途中,还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萧克将军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萧克不仅是一名虎将,而且文采也很好,可以说是能文能武。

晚年的萧克将军致力于文学方面,主要研究军事、政治、党史、战争等方面。

萧克主编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出版《萧克回忆录》《萧克诗稿》等等作品,萧克一直表明只有历史才是书籍最大的证明。

1981年,在讨论建党60周年党史研究会上,萧克讲到“不认真调查和研究党史,这样是行不通的,不能以为有了历史和资料就不进行研究。”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求实存真的态度,需要根据历史和资料做出正确的结论。”

正是因为有了萧克将军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修改了很多不符合历史的问题,让这些党史、军史问题得以修改指正。

“党内要倡导讲真话,党史要提倡讲真党史”萧克将军的这句话,一直铭记于每个人的心里。

这一原则对于正确对待历史、党史、正确评价党史人物都有着推动作用。

萧克将军是寿命最长的开国将领之一,2008年因病去世,享年102岁。

但是第一上将的功勋、英雄事迹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将会永远流传下去,这些精神财富将会永久激励世人。

04 第一中将——徐立清

徐立清将军生于1910年,生在安徽一个普通人家,由于家境不好,也没有读过几年书,曾参加过苏区反围剿战斗,也曾走过万里长征解放战争时期。

1929年,19岁的徐立清就加入到了农民自卫军,隔年加入中国,入党的他敢打敢杀,很快就受到了重视。

徐立清将军担任过西北野战军政治主任、第一野战军兵团政委、属于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高级将领了。

按徐立清将军的丰功伟绩,在授封中,本应该封赏为上将,但是徐立清将军却三次让衔,让位又让衔,只敢当中将。

1951年2月10日,中央颁布《关于干部评级工作指示》,由徐立清负责这项工作,有很多的干部找到徐立清,希望徐立清可以“开个后门”。

徐立清为了杜绝这种行为,他以身作则主动要求将自己的职位调降,将自己的正兵团级降为副兵团级。

第二次主动降级发生在1955年的首次授衔仪式上,中央拟授徐立清为上将,但徐立清却再次主动降级为中将。

按道理和贡献来评判的话,徐立清完全有资格被评为上将,但是徐立清认为只有自己降级了,才能更好地做工作。

第三次是发生在授衔之后,徐立清身体开始出现问题,徐立清怕耽误中央工作,于是向上申请要选择年轻人接替自己的工作。

1956年,徐立清向中央请求免去他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的职务,以便有接替工作,徐立清的想法就是绝不能耽误中央的工作。

徐立清将军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中央的工作,以及中央对他的信任。

徐立清将军高风亮节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干部的徐立清为人处世公平公正,是中国人民军队的楷模。

05 第一少将——解方

解方是出生在吉林,属于地道的东北人,家庭开始比较富裕,解方自己也热爱学习,15岁考入了当地贵族学校。

解方学习成绩优异,曾在日本留学,还与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交情甚好。

1928年,解方得知济南惨案爆发,想要马上回到祖国,但是张学铭拉着解方,让他把日本的军队技术学到之后再回去。

为了学习先进的战术经验,在日本参加过陆军培训,学校毕业后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东北军队的队伍。

留学回来的解方,深深地知道当时的政治问题,知道中日之间难免要有恶仗要打,于是解方毅然决然地投入到战争之中。

张学铭称解方为外交全才,白天解方可以和日本人面对面会谈,晚上可以带着保安队和日本人干起来。

“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对于日本开始执行“不抵抗”政策,这样的情况是解方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他开始接触主义。

1936年,通过地下党开始秘密为地下党获得情报并且出谋划策。

当时的解方属于的军官,当时已经拥有了少将的军衔,后人们称它为双料少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当初加入的时候是秘密加入,为我国的反侦查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东北革命的发展就离不开解方的功劳。

在战斗中有着运筹帷幄的计策,可以说是彭德怀身边的小诸葛亮,彭德怀称解方为“称职的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正是由于他的指挥,使得许多战役都获得了胜利,推动了国家解放事业的步伐。

地下党身份曝光后,1940年代回到延安,毛主席亲切地握住解方的手说“回来了就好,中国就要解放了,你以后就叫解方吧”。

所以,解方的名字是从这来的,解方的本名叫解如川。

解方开始指挥八路军作战并在抗美援朝战争、解放战争中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重大战争中,许多将军都选择相信解方的计策和谋划。

开国将帅们改变了国家人民的命运,他们的功勋被载入史册,让我们后人得以铭记。

不只是第一少将、第一中将、第一上将、第一大将、第一元帅为祖国做出了贡献,更有许许多多军人、百姓都为解放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国将帅们已经越来越少,他们的离世是我们国家巨大的损失。

在我们享受当今的生活之时,应该时刻记得先烈们的付出,他们为解放中国而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斗争,为子孙后代而斗争。

不忘先辈们的英勇牺牲,继承先辈们的顽强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当代青年人应该肩负起发展中国的重担。

时代在发展,中国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会越来越强大,祝祖国繁荣昌盛!

(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中网:朱德故居赋——赵献东

2、中国新闻网:“摆平”陈毅粟裕之争

3、中国新闻网:创作中国版《铁流》萧克将军与他的《浴血罗霄》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24/169624609440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