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四英杰文言文翻译注释(东吴四英杰)
“东吴四英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什么他最牛?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非常贬低东吴谋士的故事: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
说的是曹操南下讨伐荆州,刘备一方告急,在这危难时刻,诸葛亮亲自到了东吴,劝说东吴君臣与刘备结为联盟,一同抵抗曹操南下;孙权召集群臣商议此事,帐下的文臣谋士们与诸葛亮就结盟的必要性展开争论;诸葛亮仅凭自己一人之力,与东吴的文臣谋士们开始了激烈的唇枪舌战;最后,诸葛亮凭借其卓越的才智,竟辩得江东众文臣谋士们哑口无言,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形成。
历史上的东吴,难道真的没有像样的人才吗?
在众多的文臣谋士之中,就真找不出一人能与诸葛亮智谋相当吗?
如果东吴英才荟萃,那么,谁才算得上东吴顶级的人才,能与曹操、刘备的武将谋士们不相上下呢?
长期以来,由于《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叙事主线,让东吴孙权成了不耀眼的配角;但历史上真实的东吴,虽没有曹操一方强大,但实力却远在蜀汉之上!而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也只是个故事,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找不到任何史料方面的记载!
舌战群儒,不过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才智而编写的小说情节罢了!
历史上真实的东吴,从来都是人才济济!
在孙权的帐下谋士中,不止有张昭、张纮、步骘、诸葛瑾等一众优秀的谋臣;还有三国时期,文武双全的“东吴四英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可以说,“东吴四英杰”的综合素质,都能与诸葛亮比肩!其中优秀者,甚至在诸葛亮之上!
那么,在这四人之中,谁才是首屈一指的英杰呢?
与小说影视作品中的描述截然相反,东吴“四英杰”中,首屈一指的,正是被《三国演义》所丑化了的周瑜!
在《三国演义》中,东吴的孙权、周瑜在罗贯中笔下,那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而周瑜也被丑化为气量狭小之人,被诸葛亮三气而亡!
——这实在是对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最大的误解!
可以说,周瑜不仅谋略不在诸葛亮之下,战功更是卓越!文武双全,综合势力也在诸葛亮之上!
您不信?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到底有多厉害:
周瑜,三国时期的70后,安徽庐江人,与孙策同龄,比诸葛亮大6岁,比孙权大7岁。
公元195年,20岁的孙策,在父亲孙坚死后四年,率领着所剩无几的兵马,到了历阳(现安徽省和县附近),准备东渡长江,回家乡发展自己的势力;于是,孙策写信给同龄的周瑜,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一起开疆拓土。
周瑜收到信后,率兵迎接孙策,给予了他全力的支持;此后,周瑜跟随孙策,攻克了安徽境内的横江、当利,进攻江苏境内的秣陵,一路攻占了湖孰、江乘,并进入曲阿,孙策的兵马,也发展到几万人。
——正是周瑜,早期跟随孙策,为东吴打下了最早的根据地!
公元199年,孙策向西进军,开始攻打荆州,周瑜为中护军,随军出征。周瑜跟随孙策一起,攻破皖城、寻阳;第二年,又回兵平定江西境内的豫章、庐陵。再一次为东吴拓展了势力范围!
公元200年,孙策被许贡的门客刺杀射伤,伤重不治,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18岁的孙权。当时,江东偏远险要之处的山越等地,尚未归附孙氏,内忧不断;又要面临曹操、刘表等外部各路势力,外患尚在。而东吴各个州郡的英雄豪杰,也还没有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存的稳固关系。时局艰难!
此时,周瑜在这危难之间,和张昭一起,倾尽心力,全力辅佐孙权。稳住了江东阵脚,为以后,东吴的开疆拓土又一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202年,曹操责令孙权送人质以示忠诚,周瑜引经据典,为孙权分析道:“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的边上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贤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几个仆人、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守道义,拯救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孙权依计行事。
——周瑜的此番分析,稳住了孙权的心;仿佛当年,曹操手下的顶级谋臣荀彧、程昱在兖州之战时,力劝曹操不要给袁绍送人质的情景。
公元206年,周瑜又立战功:率军讨伐麻、保二屯,俘万余人;敌方大将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进攻柴桑,周瑜率军反击,俘虏了邓龙;黄祖手下将领甘宁前来归降。
公元208年,26岁的孙权,第三次征讨江夏黄祖,34岁的周瑜为前部大督,经由此战,抓获荆州刘表手下大将黄祖,报了父仇的同时,又拓展了东吴的势力范围。
同年秋,曹操率军南下,占领荆州,向孙权进逼;大军压境之际,鲁肃劝孙权,紧急招回在鄱阳的周瑜。周瑜回到孙权身边,为孙权做了详尽的分析,指出:曹军远途跋涉,疲惫不堪;天气寒冷,马没有草吃;北方人惯习陆战不擅水战,水土不服;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而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所得刘表新降得七八万人,人心不齐。
——从此番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周瑜对天下大势看得不仅清楚,而且对时局也分析得也十分精准,丝毫不逊于曹操手下的荀彧、郭嘉等一流谋士,也丝毫不在、庞统等刘备谋臣之下!
随之而来的赤壁之战中,周瑜、程普等诸将,领三万人抗曹;两军在赤壁相遇,周瑜领军击败曹操,曹操引军到了长江以北。随后,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用火攻曹军,周瑜认可,命黄盖诈降 ;曹操中计,船舰烧毁,随后北还南郡。
接着,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和曹操手下大将曹仁隔江相持。
周瑜先派甘宁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兵马包围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留下凌统守卫后方,率军驰援夷陵,大破曹军于夷陵城下。
此后,周瑜又率兵屯驻北岸,大战曹仁,历经一年多的交战,曹仁弃城而走。
——此番此景,与荀攸为曹操谋取官渡之战的胜利;日后为刘备谋汉中之战的胜利,何其相似!
到了公元210年,周瑜又提出了三国时期,整个南方最宏大的战略规划,这一规划,远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之上!其可操作性,也远远高于诸葛亮为刘备的谋划!如果周瑜没有英年早逝,可以说,天下再大,刘备恐怕也难有立足之地了!历史舞台上,也就没有了日后所谓的三国鼎立之势!而重现出当年刘邦项羽的楚汉双雄的局面!就连曹操,恐怕都不是东吴的对手!
——到底,是什么样的战略规划呢?
公元210年,那时的周瑜,已经36岁,无论军事经验还是对时局的认知分析,都到达了一个巅峰。那年,统领益州蜀地的刘璋,经常受到来自益州北面汉中张鲁的侵扰,而当时的曹操大后方不稳,也腾不出手来参与南方战事;周瑜认为这是攻占蜀地兼并张鲁,并与西凉马超联合,共图北方的最佳时机!
——西凉马超,因为其骁勇善战的骑兵,一直以来被曹操忌惮!而马超亦对曹操不满,联合马超,操作上不难;而提前攻取益州,断了刘备西行之路,也能限制刘备的发展,凭借周瑜的军事能力,也有胜算。
于是,周瑜向孙权建议,与奋威将军孙瑜一同出击,进而攻取蜀地。孙权同意了周瑜的出征计划。可惜的是,周瑜却在争夺天下的这个关键时刻,病死在了巴丘(今湖南境内的岳阳),远非《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样被诸葛亮三气而亡。
可见,周瑜的才智,绝不在曹操五大谋士之下,也完全不输刘备的三大谋臣,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周瑜不仅能文能谋,军事水平也是一流,绝对的文武双全!论综合能力,更是在三国时期,谋臣们之上!
所以,周瑜这样的杰出人才,不能简单地划归到谋士之列,也不能轻率的归到类似于曹魏“五子良将”、蜀汉“五虎上将”之类的武将系列。
因此,后来的人们,对于三国时期,东吴周瑜对这样文武双全的顶级人才,给了特定的称号——“英杰”。
而“东吴四英杰”之中,周瑜,首屈一指,独占魁首,当之无愧!
东吴四英杰及十二虎臣
东吴四英杰看过三国演义的大多知道东吴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大都督,这主要归功于演义的影响。
在陈寿著《三国志》中,翻阅四人的传记,“大都督”的称呼仅在陆逊传被提及过。
除陆逊外,被提及担任吴国大都督在正史中仅能找到三人:全琮、施绩、朱异。也有人将担任过大督这一职位的朱然、吕蒙这二人也视为大都督,然而从狭义说,“大督”与“大都督”实际在概念上是不同的,不能一并混淆。
但我们也知道,不管史书怎么写,官位怎么给,大家心目中的四大都督始终是周、鲁、吕、陆四大都督。他们皆是孙权的心腹近臣和孙吴的股肱之臣,先后为孙吴的建立立下了功勋大业。
周瑜,字公瑾,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的故事人尽皆知,但在历史上,两人实际并无过节,也无正面交锋,只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贬低了周瑜。历史中真实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在其它三国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有关周瑜“量窄”的记载。
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历代对周瑜评价也较高,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鲁肃,字子敬。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
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东吴夺取了荆州三郡,鲁肃率兵抵御关羽,并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而关羽不敢相逼。
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吕蒙,字子明,少年时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孙权统事后,吕蒙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从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进占荆州南部三郡,并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掩护孙权逃生。在濡须数御魏军。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吕子明白衣渡江,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彻底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
219年年末,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早年果敢有胆,后来折节读书,识见精博,渐能克己让人,有国士之风。他孝顺母亲,举国皆知,鲁肃、甘宁皆敬拜其母,因为他们都佩服吕蒙。他义结同僚,助徐顾等抚育孤儿,又宏量不计较与蔡遗、甘宁间的私怨,反而在主上之前替其作美言。他于军务倥偬之际,仍勤於修学读书,并致诸实用,俾成一代名将之资。
陆逊,字伯言,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
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善于忍辱负重,不计较当前得失。巧夺荆州一战,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专注于樊城之战。而夷陵之战中,作为吴军主帅的陆逊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相机破敌的战略。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不顾手下的非议,静待时机。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巧用火攻大获胜利。从指挥艺术上说,作为一军之帅,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使曹魏无隙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
太史慈为何进不了十二虎臣传?说十二虎臣之前先说一下太史慈,经常见有人问这个问题,太史慈为何进不了十二虎臣传?这个应该是没有看过《三国志》才会问这个问题。
太史慈,字子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曾为救孔融而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pán],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
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太史慈在大多人眼里,和程普黄盖差不多,都是东吴的将领。仔细看《三国志》才会知道,太史慈传,出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他和刘繇、士燮两个割据诸侯同传。刘繇和士燮都是一方诸侯,太史慈则是曾经当过刘繇的部下,在刘繇死后,也是太史慈收拢了刘繇的部下。而三国志中的吴书不是写东吴的历史,而是吴地的历史。既然是吴地的历史,就要先写吴地的几个主要诸侯。孙家父子排在最前面,然后是刘繇太史慈他们。
太史慈是作为一方诸侯列传的,他的传记结束后才轮到吴国的妃嫔、宗室、高级文官、都督,再往后才是十二虎将。
大家以为把太史慈放虎臣传抬高了身份,其实恰恰相反,如果把太史慈放在虎将目录里面,反而是降低了太史慈的身份。太史慈的身份是远远高于十二虎臣的。
十二虎臣东吴帐下虽然没有蜀国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却也有着自己的虎将,那就是江表十二虎臣。按照正史《三国志》为其列传的顺序依次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这些将军为孙吴基业的开辟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功勋。他们虽然名字并列,但是出现年代却迥异。年纪最轻的丁奉出现在后三国时代,而最为年长的程普、黄盖却是孙坚的旧部。
荡寇将军程普
程普,字德谋。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曾跟随孙坚讨伐黄巾起义军,继而参加讨伐董卓的战斗,斩华雄、破吕布。孙坚死后,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曾作战不利,程普将孙策救出重围。在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赤壁之战与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打败曹操,之后大破曹仁于南郡。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在“江表之虎臣”中位列第一位。
偏将军、武陵太守黄盖
黄盖,字公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赤壁之战后,武陵发生蛮族叛乱,进攻城邑,黄盖运用战术,斩杀数百人,并斩杀其领袖,平定所有的乱事。
石城侯韩当
韩当,字义公,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数次冒险犯难,攻陷敌人、擒拿俘虏。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
右护军蒋钦
蒋钦字公奕,早年随孙策平定丹阳、吴郡、会稽和豫章四郡。平盗贼,迁西部都尉。讨会稽贼吕合、秦狼等,徙讨越中郎将。又与贺齐并力讨平黟贼。从征合肥,因功迁荡寇将军,领濡须督。后召还都拜右护军,典领辞讼。蒋钦贵守约,性豁达。219年,孙权讨伐关羽,蒋钦率领水军入沔水。回军途中病逝。
陵阳侯周泰
周泰,字幼平,孙策平定江东时随孙策左右,从征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数有战功。后来,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吴将朱然、徐盛等因此对其拜服。从征黄祖,在赤壁之战抵御曹操,皆有战功。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的功绩,而赐给他青罗伞盖,使他留督濡须。
偏将军陈武
陈武,字子烈,年轻时仪表堂堂,跟随孙策征战江东。孙策死后,拥立孙权,督五校。由于陈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孙权,下至乡里的敬爱。陈武又屡建战功,每战皆所向无前,封为偏将军。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突袭东吴军队,陈武奋命战死。
偏将军董袭
董袭,字元代,身高八尺,武力过人。曾随孙策讨伐山阴贼黄龙罗、周勃,董袭亲自斩下黄龙罗、周勃二人首级。199年,董袭跟随孙策攻打皖,在寻阳征讨刘勋,到江夏讨伐黄祖。孙权登位后,平定鄱阳贼彭虎等人叛乱,西讨黄祖居功至伟。曹操攻濡须口时,董袭跟随孙权抵御。孙权派董袭率领五艘楼船到濡须口。至夜深时,暴风狂袭,五艘楼船都要倾覆,董袭死守在船上,最终溺死。
西陵太守,折冲将军甘宁
甘宁,字兴霸,少有气力,好游侠,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人称锦帆贼。青年时停止抢劫,熟读诸子。后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未受重用。208年,甘宁率部投奔孙权,开始建功立业。曾经力劝孙权攻破黄祖占据楚关,随周瑜攻曹仁夺取夷陵,随鲁肃镇益阳对峙关羽,随孙权攻皖城擒获朱光。率百余人夜袭曹营,斩得数十首级而回。在逍遥津之战,他保护孙权蹴马趋津,死里逃生。孙权曾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吕蒙曾说:“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
甘宁性情意躁,易于激动,发怒时动辄要打人甚至杀人,而且有时不完全听孙权的命令。但他勇敢坚毅,豪爽开朗,足智多谋,器重人才,轻财好施,关心部属,士兵乐于从命。孙权善于用人,“不求备于一人”,能“忘其短而用其长”。在孙权手下,甘宁发扬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成为三国时代有名的“斗将”。
偏将军凌统
凌统,字公绩,少有盛名。208年,孙权再次攻打江夏,凌统部队为先锋,斩敌将张硕,破其水军,吴军最终得以斩黄祖,大胜而还。之后,随周瑜在乌林大败曹操,攻打曹仁所在的江陵,使曹仁退走。又随吕蒙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任右部督。从益阳回来后,跟随孙权攻打合肥。孙权未能攻下合肥而撤军。撤军时,前部军队已经出发,魏将张辽等突然出现在津北,包围孙权。凌统率亲近士兵三百冲入敌围,护卫孙权突围而出。凌统回身再战,左右士兵全部战死,凌统也身受重伤,依然亲自斩杀数十敌兵。直到孙权彻底安全后才退还。
凌统在军旅中亲贤礼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217年,受命去接纳山中之人,一路上很受敬仰和欢迎,得精兵万余人。事毕病卒。
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徐盛
徐盛,字文向,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盛的建议在建业外围筑上围墙,曹丕中疑城之计而退走。
溧阳侯潘璋
潘璋,字文珪,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之战、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但其为人奢侈贪财。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获得财物,但孙权念其有功未予深究。
吕蒙偷袭荆州后,关羽自麦城逃走,潘璋与朱然一同率部拦截关羽,他部下的马忠生擒关羽及其子关平等人。
安丰侯丁奉
丁奉,字承渊。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一员虎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持短兵,大破魏军前营。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官拜大将军、徐州牧,开始掌握吴政大权。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
吴国最后的名将陆抗,字幼节,陆逊次子。
孙亮、孙休在位时,陆抗先后参与过对曹魏的几次军事行动,因功授予征北将军、镇军将军。264年,孙吴末代皇帝孙皓即位,升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西陵之战,使陆抗一战成名。
孙皓在位,残暴不仁,重用宦官,导致朝政混乱,民不堪命。陆抗虽多次劝谏,但均不被采纳。陆抗无奈,只好尽忠职守,保守边境安全。
陆抗临终前,劝谏孙皓重视边境防御,仍不被采纳。280年,西晋灭吴。其军事谋划,一如陆抗所预料。
东吴四英杰,他们到底谁强谁弱?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进攻荆州,当时刘表病逝,刘表的次子刘琮因畏惧曹操的进攻,于是他出城投降,荆州就此尽数落入曹操手中,等屯兵新野的刘备得知曹军来袭时,曹操的军队已经十分靠近他了,不得已,刘备只能率众南逃。虽然在半途中,刘备被曹操击败,但也成功突围至江夏,并就此与孙权达成联盟。后来周瑜作为大都督,带领孙刘联军于赤壁击败了曹操,就此让曹操一统天下的美梦破灭。就此,周瑜就成为了世人心中东吴的第一任大都督。而在周瑜之后,鲁肃、吕蒙和陆逊先后成为东吴的大都督,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既然如此,那东吴四英杰如果按能力排名,应该如何排?
从综合能力来看,自然是周瑜第一的。周瑜是战术与战略都不凡的人才,很多人认为周瑜的战略不行,但实际上,从孙策去世之后,周瑜与张昭一同支持孙策上位,再到后来力排众议,联合刘备对抗曹操,甚至在身死之后推荐鲁肃接手自己的位置,成为东吴的下一任大都督,这些行为都是战略高度的象征。至于说战术方面,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周瑜抓住时机主动出击,都是其战术方面的体现。
而周瑜之下,就是鲁肃。鲁肃是战略高,但战术比较普通,这里并不是说鲁肃的战术能力不行,只不过他在任的时候,东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战役,因此看不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但他可以与周瑜为友,同时又能获得蜀汉高层的敬重,可见鲁肃绝非不能打的人。治愈战略方面,鲁肃提出了东吴版的隆中对,对于东吴的影响很大。
而强如陆逊也只能排到第三,因为陆逊是典型的战术高却战略低的人,陆逊本身没有大的格局,所做的更多是为了东吴这些门阀家族,而非东吴这个割据势力。至于说吕蒙则是四人中能力最差的,他属于战略与战术能力都不高的类型。虽说吕蒙白衣渡江击败了关羽,但这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毕竟如果不是糜芳与傅士仁阵前倒戈,东吴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拿下江陵,从而占据荆州,而在战略上,吕蒙比陆逊更没有大局观。
所以我认为,此四人虽然在后世被并称为东吴四英杰,但仅能力而言,周瑜最强,吕蒙最差。
大意失荆州是关羽的过失?其实这是东吴四英杰早就设下的阴谋
由于《三国演义》是一本重蜀抑魏、轻视东吴的小说,因此后世对东吴的认识不深,总认为东吴没有什么人才,但其他人或许可以不提,东吴的四位大都督却不得不说。在东吴,有四位先后执掌东吴水军的大都督,按接任顺序,分别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虽然政见不一,但都对东吴有着非常大的贡献,后世统称为东吴四英杰。这四人虽然政见不一,但在荆州的问题上,做出的贡献是一致的,在他们四人的努力下,荆州尽归东吴所有。
在东吴的战略规划中,始终离不开夺取荆州。当年鲁肃到江东后,就曾为孙权指出,东吴若要想争霸天下,首先就是要占领荆州。而这个观点让孙权深信不疑,为此即便是托孤重臣张昭对鲁肃颇有微词,孙权也视而不见。正因如此,在刘表死后,鲁肃以吊丧为名来到荆州,实际上是打算乘荆州内部混乱,让东吴来分一杯羹。
然而当时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鲁肃深知曹操势大,只能徐徐图之,因此鲁肃才不得已与刘备取得联系,两家联手抵抗曹操。后来鲁肃力劝孙权借南郡给刘备,其实也是为了借助刘备的威名抗拒曹操的强兵。当曹操得知孙刘两家是联盟关系后,曹操一时间不敢对东吴动手,这也给东吴收拾山越,自己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鲁肃与刘备交好,就是为了麻痹刘备,让刘备对东吴掉以轻心。当时北荆州已经被周瑜率军夺取,仅剩荆州南部在刘备手中。于是,东吴方面执行了下一步计划,夺取南荆州。
在陆逊代替吕蒙守陆口后,曾亲自修书一封交给关羽,声称他自己对关羽多有敬仰。而关羽见陆逊是一介书生,自然放松了对东吴方面的警惕,就此,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在此之后,孙权为了守住荆州,不惜向曹魏称臣,足见荆州对东吴的重要性。可以说,正因为东吴四英杰都志在荆州,因此无论是不是关羽坐镇,荆州都会被东吴不惜一切代价的夺走。因此大意失荆州的并非关羽,而是整个蜀汉!
笔者认为,东吴对荆州方面的布局,先后持续了二十余年,前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孙权甚至为此不惜向曹魏俯首称臣,东吴有此夺荆州之心,蜀汉确实防不胜防。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19/16962459383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