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旗是什么意思(幡旗)
“引魂旗”和“引魂幡”,丧事意义一样吗?
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家有丧事,普遍使用指引逝者魂灵的魂幡。但魂幡的形制有所不同,有的地方使用“引魂旗”,有的地方使用“引魂幡”。“引魂旗”和“引魂幡”的丧事意义一样吗?使用上有啥区别?我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大体上讲,在形制上,单面为旗,多面为幡,或者说平面为旗,立体为幡
“旗”的本义是旗帜,即拥有特定图案(熊虎等)的旗帜。旗是指布帛面料,帜是指特定图案,合起来叫旗帜。
“幡”的本义是旗帜起伏飘动,所以有变动、翻腾、反覆、翻转的意思。“幡然醒悟”就来自本义。《孟子---万章》里有:“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荀子---大略》中也有:“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 幡也指旗帜,统称旗幡。
一般意义上讲,在形制上,旗是长方形或长条形,单面,即就是一条或一面。把旗帜做得特别大或者将多条或多面旗帜组合在一起,就是幡。也就是说,小面为旗,大面为幡;单面为旗,多面为幡;平面为旗,立体为幡。
所以,在具体制作上,旗帜较为简单,一面一杆就行。而幡的制作较为复杂。多面、多条,还有的为圆环形或圆柱形,挑杆也较为粗大高耸。
2、在丧事意义上,“引魂旗”与“引魂幡”是完全一样的
“引魂旗”与“引魂幡”都是指引逝者魂灵的设置,所以丧事意义是完全一样的。使用“引魂旗”的,就不必使用“引魂幡”;使用“引魂幡”的,也就不必再使用“引魂旗”。
引魂幡较大较长较重,执拿不方便。引魂旗执拿相对较为轻便。所以,一般认为,引魂旗是简易版的引魂幡。
一般丧事习俗,引魂幡有长子即丧主执拿,即出殡上路,丧主执幡。但现实生活中,丧事使用引魂旗的,一般习俗要求长孙执拿。而长子捧灵位或遗像。
我们倾向于使用引魂旗,不使用引魂幡。
3、不能把“引魂幡”与“招魂幡”搞混了
一般认为,“引魂幡”和“引魂旗”源于两宋时期的“魂帛”。所谓魂帛,即一块绢帛,上书逝者名讳,标识逝者魂灵,放在“灵座”之上。到明清时期,“魂帛”发展演进出两个方向:一是灵位,一是引魂旗。灵位上书逝者名讳,放在灵堂,标识逝者魂灵。引魂旗靠在棺柩之上,出殡时指引逝者魂灵上路,下葬后插在坟头。
“招魂幡”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按丧礼规范文本《仪礼》《礼记》的规定,“招魂”是古法丧礼的特定程序,必须实施,叫“复”。古人认为,人由魂和魄两部分组成,魂即魂灵,魄即形骸。人死就是魂离开了魄。招魂就是复魂入魄,所以叫复。招魂之后,人还没有活过来,于是确认死亡,之后才启动沐浴、饭含、袭衣、入殓的丧事程序,开始办丧事。
在丧事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到宋元之后,由于佛教道教对丧事操作的冲击,鬼神说教盛行,于是出现招魂幡。即制作大型的旗幡,不是一根,一般制作好多组,执插于棺柩或灵堂的前方,长长的白色纸带、布帛带等随风飘摆,看起来煞气森人。
严格意义上讲,招魂幡属于纸器。即出殡之后,招魂幡与花圈以及其他纸器等一起,除选拿一部分上墓地之外,全部集中焚烧。
招魂幡肯定是民间讹传出来的丧事习俗。按《仪礼》《礼记》《朱子家礼》等丧礼规范文本的规定,招魂之后,人已经死了,再招也招不回来了,所以根本不需再制作招魂幡。
有的地方,将招魂幡当成引魂幡,许多人扛着,在墓地竖起来,错得没边了。
“引魂旗”和“引魂幡”,丧事意义一样吗?
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家有丧事,普遍使用指引逝者魂灵的魂幡。但魂幡的形制有所不同,有的地方使用“引魂旗”,有的地方使用“引魂幡”。“引魂旗”和“引魂幡”的丧事意义一样吗?使用上有啥区别?我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大体上讲,在形制上,单面为旗,多面为幡,或者说平面为旗,立体为幡
“旗”的本义是旗帜,即拥有特定图案(熊虎等)的旗帜。旗是指布帛面料,帜是指特定图案,合起来叫旗帜。
“幡”的本义是旗帜起伏飘动,所以有变动、翻腾、反覆、翻转的意思。“幡然醒悟”就来自本义。《孟子---万章》里有:“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荀子---大略》中也有:“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 幡也指旗帜,统称旗幡。
一般意义上讲,在形制上,旗是长方形或长条形,单面,即就是一条或一面。把旗帜做得特别大或者将多条或多面旗帜组合在一起,就是幡。也就是说,小面为旗,大面为幡;单面为旗,多面为幡;平面为旗,立体为幡。
所以,在具体制作上,旗帜较为简单,一面一杆就行。而幡的制作较为复杂。多面、多条,还有的为圆环形或圆柱形,挑杆也较为粗大高耸。
2、在丧事意义上,“引魂旗”与“引魂幡”是完全一样的
“引魂旗”与“引魂幡”都是指引逝者魂灵的设置,所以丧事意义是完全一样的。使用“引魂旗”的,就不必使用“引魂幡”;使用“引魂幡”的,也就不必再使用“引魂旗”。
引魂幡较大较长较重,执拿不方便。引魂旗执拿相对较为轻便。所以,一般认为,引魂旗是简易版的引魂幡。
一般丧事习俗,引魂幡有长子即丧主执拿,即出殡上路,丧主执幡。但现实生活中,丧事使用引魂旗的,一般习俗要求长孙执拿。而长子捧灵位或遗像。
我们倾向于使用引魂旗,不使用引魂幡。
3、不能把“引魂幡”与“招魂幡”搞混了
一般认为,“引魂幡”和“引魂旗”源于两宋时期的“魂帛”。所谓魂帛,即一块绢帛,上书逝者名讳,标识逝者魂灵,放在“灵座”之上。到明清时期,“魂帛”发展演进出两个方向:一是灵位,一是引魂旗。灵位上书逝者名讳,放在灵堂,标识逝者魂灵。引魂旗靠在棺柩之上,出殡时指引逝者魂灵上路,下葬后插在坟头。
“招魂幡”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按丧礼规范文本《仪礼》《礼记》的规定,“招魂”是古法丧礼的特定程序,必须实施,叫“复”。古人认为,人由魂和魄两部分组成,魂即魂灵,魄即形骸。人死就是魂离开了魄。招魂就是复魂入魄,所以叫复。招魂之后,人还没有活过来,于是确认死亡,之后才启动沐浴、饭含、袭衣、入殓的丧事程序,开始办丧事。
在丧事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到宋元之后,由于佛教道教对丧事操作的冲击,鬼神说教盛行,于是出现招魂幡。即制作大型的旗幡,不是一根,一般制作好多组,执插于棺柩或灵堂的前方,长长的白色纸带、布帛带等随风飘摆,看起来煞气森人。
严格意义上讲,招魂幡属于纸器。即出殡之后,招魂幡与花圈以及其他纸器等一起,除选拿一部分上墓地之外,全部集中焚烧。
招魂幡肯定是民间讹传出来的丧事习俗。按《仪礼》《礼记》《朱子家礼》等丧礼规范文本的规定,招魂之后,人已经死了,再招也招不回来了,所以根本不需再制作招魂幡。
有的地方,将招魂幡当成引魂幡,许多人扛着,在墓地竖起来,错得没边了。
傅肜、王濬只能念对姓,羊祜、文俶靠蒙念对名,三国8人等你来战
孤罔炎史,主攻两汉三国历史。谈历史不演义。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收获。
今日话题:8大难念的三国人物
如果你被题目成功吸引进来,相信我,看到最后,一定不会让你失望。三国故事源远流长,三国人名看着发慌。总有几个人让你念不对,总有几个名让你不敢张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识见识这些难念的人名,一起涨涨姿势。Ready?Go!
一、韩暹暹,读作先。暹的本义是日光升起,暹罗则是古泰国的称谓。韩暹是献帝东归的大功臣。正是有了他的增援部队前往东涧救驾,汉献帝才能曲曲折折地返回洛阳,免去了被李郭劫回长安,甚至惨死军中的厄运。所以到了洛阳以后,韩暹被任命为大将军,兼任司隶校尉、假节。作为臣子,这就几乎是当官当到了极点啊。但韩暹骨子里还是那个出身黄巾军的流氓头领。
他自恃有功扰乱朝纲,所以逼得董承把曹操招进了洛阳。曹操是个人尽皆知的狠人,前脚把献帝请到许县,后脚就把韩暹和杨奉撵到了袁术那里。袁术更是心大,新降的部队就敢派去讨伐吕布,结果被吕布策反,掉头打的袁术部队几乎团灭。不过吕布深知这样的人不可靠,干脆把他们放在外边抄略百姓。后来韩暹败在刘备手上,在返回老家并州的路上被无名小帅张宣杀掉。
二、乐綝綝有三个读音,chēn,止和善的意思;shēn,是盛大美好和服饰毛羽垂落下来的样子;lín则是盛装的样子,但并非古音。百度的解释,说乐綝读chēn,个人存疑。因为乐綝没有留下表字,所以无法通过表字判断綝选择的是哪个字意,也就无从知晓它的准确读音了。如果选择“止”这个意思读chēn,倒是和乐进的名字产生关联。父进儿止,是一个蛮不错的寓意。但乐綝出生于195年,乐进还没获得多大的成就便急于让儿子止步,未免说不太通。取良善的意思倒是怎么都解释得通。
而读作shēn,让儿子再进一步,获得更多成就,可以穿着鲜亮衣服、将家族带领到更加昌盛、美好的地位,也是完全解释得通的。不过,不论哪一种是正确的,反正读lín肯定是错的。乐綝果敢勇毅颇有乐进风采,官至扬州刺史高位。可惜,在诸葛诞反叛的时候,遭偷袭杀害。三国时期还分别有孙綝、袁綝,魏蜀吴各一綝,也是蛮有意思的。孙綝,字子通,大家认为读哪个音更准确呢?
三、文俶俶,读作触。俶本义是开始,又引申出善良美好、厚、建造、整束的意思。文俶这个名,很多人可能会陌生。但一说他的小名文鸯,大家就太熟悉了。文俶鼎鼎有名的事迹便是奇袭司马师,吓得司马师眼球直接从伤口崩出。而在文钦准备退兵后,文鸯只率十余骁骑冲杀司马师近万大军、七进七出杀的司马大军闻风丧胆,好不狼狈。
有说法,罗贯中创作长坂坡之战,赵子龙七进七出的原型便是文俶此举。文俶的人生巅峰是归降晋朝以后,在西凉大破秃发树机能,收编20万胡人。可惜,八王之乱时,被诸葛诞的外孙东安王司马繇诬杀,夷三族。原因嘛,则是文俶当年背叛诸葛诞害得他功败身死。这人不讲道理起来真是理由奇葩,诸葛诞当年反的不正是你司马家吗?
四、羊祜相信很多人把他看作了羊枯,念错了一辈子的也大有人在。其实,人家那个字是衣字旁的祜,读作户,福禄的意思。羊祜实在是太有名了,他的故事不太好讲,我们就先来看看他的家族关系吧。羊祜的姥爷是蔡邕,岳父是夏侯霸,亲姐夫是司马师。祖上更是九世二千石,荣耀无比啊。羊祜这个人,是一个典型的钓鱼发烧友。发烧到什么程度了呢?他镇守荆州的时候,就经常只带十几个侍卫跑出去夜钓,还总是因此荒废政务。
但好日子总会到头的。有一次夜晚,羊祜又收拾好了行装准备出发。走到营门口,被当值的军司马徐胤(念起来有点像许家印)拦住了。“将军镇守一方,一人安危牵扯着整个国家的安危,怎能随随便便离开军营?今天除非徐胤身死,否则这个门是万万不可能打开的!”羊祜登时色变,深鞠一躬向徐胤赔罪,从此几乎再不因私出营了。
五、王濬濬,读作俊。濬有3个读音,读存,是低旋的样子的意思;读逊,只用于浚县,濬是浚的原字;读俊,则有使水路疏通、榨取、掠夺的意思。有人说王濬可以简写成王浚,但这是两个不同的人。王浚也是西晋将领,官至骠骑大将军、幽州刺史,永嘉之乱后被石勒所杀。简写容易混淆,所以还是区分开的好。
王濬曾经修缮自己家的宅院,特意在门前开拓了一条宽达几十米的大道。旁边的人表示不理解,他说:“我要让这路能容纳长戟幡旗的仪仗。”众人哈哈大笑,嘲笑王濬的狂妄自大。但王濬却引用陈胜的话反讥他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濬是西晋灭吴的头号功臣,亲自接受了末帝孙皓的投降。但因为没有遵从当时的最高军事统帅王浑命令,事后被王浑上表诬告。所以王濬晚年贪图享乐,到底是本来如此还是自污呢?或者兼而有之吧。
六、傅肜读傅彤(怎么有点肚子疼)的有情评论区就座。一个是丹,一个是月,不一样哦。肜,读作荣。肜是商朝的祭祀名。傅肜,是魏延同乡,南阳义阳人。猇亭战败后,刘备趁夜突围,傅肜率兵断后。手下的士兵都打没了,东吴将领劝傅肜投降,他大骂道:“吴狗!天底下就没有投降的汉军将领!”于是力战而亡。傅肜的儿子傅佥(音迁),有勇有谋,深得姜维喜爱,在魏国灭蜀之战中,守卫阳安关力战身亡。父子双勇,一门忠烈。
七、爨习爨,读作cuàn。一说古音读chuàn,但古汉语字典里没有查到。爨的字义是烧火,专指灶火。姓氏的来源也和这个字义有关——周朝时期专管灶火的官员后代以此为姓。爨习这个名,读起来就跟窜稀似的,作者就是这么记住它的。爨姓和孟姓一样,都是南中大姓。诸葛亮南征时,爨习归降蜀汉,官至领军(禁军首领)。
八、唐蹏蹏,其实就是蹄的古字。但是有的版本《三国志》却将唐蹏写作唐氾,不知道是怎么搞成这个样子的。唐蹏本是陇西有名的羌族首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年,被时任雍州刺史的郭淮击破。而在4年前,被郭淮讨伐迫降的安定羌族统帅,名叫辟蹏。不知道是蹏这个字在羌族中使用频率高,还是文人们故意恶心异族,非要音译这么个字。
推荐阅读: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权益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立即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19/169624480833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