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分享屏幕显示账号有风险怎么解决(qq分享屏幕)
QQ突然更新!网友期待已久的功能终于到来,手机将支持分享屏幕
一提到QQ,很多人不禁醍醐灌顶,顿时歪头一想:我都有多久没登录QQ?然后去QQ空间翻一翻以前发表的说说,顿时满满的回忆充斥于脑海之中。到了2020年,现在QQ早已成为了00后的天下,以前上学读书躲在被子里用着5元30M的流量发QQ信息的80后90后早已成为了过客,为了工作、为了社交,信息通讯的软件早已换成了微信,而QQ反倒成了手机里一个若有若无、仅仅接收群消息的APP。
根据腾讯的一份数据报告显示,QQ目前的月活跃量持续在下降,现在已经降到了7亿,而同样出自于腾讯集团的微信月活跃量已经达到了11亿,在2019年全球前十大月活跃App排行榜中,微信位于全球第四的位置,而QQ位列第八,连一个金融工具支付宝都攀到了它的前面。
当然,这一系列的感概都是拿现在的QQ和巅峰时的QQ来比,但如果拿QQ跟其他软件来比的话,它依旧是一个巨无霸级别的超级APP,七亿的月活是多少企业做梦都想做到的成绩,而腾讯不仅有,还有俩!由此可见腾讯在社交领域的绝对霸权地位。
基于QQ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尽管它一直在走下坡路,但这并妨碍它成为腾讯旗下一个持续"下金蛋的鸡"。该有的运营、维护以及更新一直没有落下,最近QQ就突然更新,新增了网友们期待已久的功能,其中最让网友开心的就是增加了手机分享屏幕功能。
从QQ此次的更新日记中能够看出,QQ学习模式非常有利于现在用QQ来上网课的同学们,当你上网课开启这个学习模式时,就可以免受打扰其他事务的打扰,更加专注,学习更高效,非常适合现在还未正式开学,并将持续待在家上网课的中小学生。
相信很多学生们都知道,上网课时最忌讳的就是突然弹出一个消息打扰自己的学习,一收到这个消息,你不去回复吧又心痒难耐,特别是女朋友的信息要是看了不回复那等来的就可能会是一场狂风暴雨,可要是去回复吧,要是你离开期间老师讲了一些重要内容你没听见,很可能之后整个一堂课就听不懂了,所以干脆一了百了直接将消息都给屏蔽掉,眼不见为净,这样女朋友问起来也能有个解释的理由。
而另一个手机屏幕分享功能就更加实用了,特别是对于家里不怎么会使用手机的爸爸妈妈们,如果他们以后遇到一些手机使用上的难题,作为子女们就能够通过这个功能教他们怎么详细使用了,非常的快捷方便。
你们当年为什么会放弃QQ转而使用微信呢?欢迎留言评论!
微信又添新功能,冲上热搜
微信又双叒更新
快看有没有你心心念念的功能
↓↓
微信iOS版 8.0.30 正式版发布
一次性带来了多个变化
1
搜索页面设置变化
搜索页面下方的“页面设置”中
新增“搜索指定内容”的选项
此前,“搜索指定内容”的模块
一直固定在搜索页面的顶部显示
如今可以按需开 / 关
2
订阅号选项调整
在新版本中
在订阅号消息页面中
长按任一文章的封面或标题
会弹出三个选项:浮窗、不再关注、删除
相对于此前只有“浮窗”一个选项可选
这处调整可以有效简化用户
“删除”和“取关”的操作流程
3
朋友圈输入框扩容
在朋友圈给好友评论时
如果文字较多
输入框的区域会自动扩容
4
声音锁设置变化
经历此次更新
声音锁功能可以重新设置或删除了
设置了声音锁的用户
在“我”-“设置”-“账号与安全”-“声音锁”中
可以看到新增“重设与删除”的选项
点击后
能视情况选择
“重新设置”或“删除并停用”
5
“设置备注和标签”页面改进
新版本的“设置备注和标签页面”也发生了变化
具体出现在“描述”模块中
在给好友设置备注和标签时
点击“描述”下方的“添加图片”
可以从聊天记录中选择图片作为备注
6
“我的状态”变化
不仅可以直接设置新状态
也可以在旧的状态基础上调整
可以自由填写状态词
设置状态表情
有网友表示这个改版
让他想起了QQ个性签名
昨晚
#微信新增删除声音锁功能#话题
冲上热搜
网友纷纷留言更需要这些功能
↓↓
你最期待啥功能
欢迎留言区分享
综合:新黄河客户端、深圳晚报、网友评论
来源: 大众日报
千万别接!有人差点被骗160万!这个手机功能赶紧关
这几天,不少网友发帖称都接到了
陌生人打来的FaceTime电话
有人称,接通后发现
除了漆黑的屏幕外
根本看不见对方,只能听到声音
也有人吐槽
对方相当执着
挂了一个还继续打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上海反诈中心
发布重要提示:
高度警惕FaceTime来电!
上海反诈中心称,有骗子假冒电商、银行或社交平台的客服人员,向苹果手机用户发起FaceTime视频通话,利用事先获取的个人信息,编造各种借口让事主转账;也有骗子会引导下载其它会议软件,通过“共享屏幕”的方式获取事主的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实施。
针对通过FaceTime实施的,网上流传的说法层出不穷:“陌生人的FaceTime千万别接,不然会盗取你的苹果ID”“一接电话手机就会被锁死,资料全部泄漏,银行卡的钱都会没了”……接陌生FaceTime的后果真有这么严重?究竟是如何实施的?
专业人士表示,苹果手机的FaceTime通话功能,实际上是一款可以单向拨打的视频电话,本身并不存在安全隐患,不用担心会被盗取苹果ID等问题。但需要警惕的是,FaceTime的视频通话功能可以由陌生人单向拨打,存在被人利用进行电信、发送垃圾信息骚扰和录像的隐患。
多人已中招!
FaceTime如何被用于?
绝大多数人对微信、QQ等社交软件自带的视频通话功能并不陌生,但对苹果手机自带的FaceTime视频通话功能,因为使用较少,并不十分了解。
“手机一弹出这个邀请,前置摄像头就自动打开了,我拿起手机突然看见自己的脸成为了手机屏幕背景,还吓了一跳。”市民陈先生从没用过FaceTime通话的功能,此前也只是知道这是苹果设备之间可以互通的视频聊天功能。7月5日,他接到一则陌生邮件地址发来的FaceTime通话,被他直接挂断了。
近期,不少市民反映,频繁接到陌生人的FaceTime通话邀请。有人称,接通后发现除了漆黑的屏幕外,根本看不见对方,只能听到声音;也有一些人称,接通电话后会显示一些、借贷等垃圾广告信息。
那么,利用FaceTime的是如何实施的?上海金山公安分局接报的案例显示,市民张女士使用iPad,接到自称某贷款软件客服发来的FaceTime通话,对方称她已经和贷款软件签订了电子协议,并向她发送了一份与某贷款平台签订的电子协议。
担心影响个人征信,张女士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了“ZOOM”会议软件,并进行了“屏幕共享”,让对方指导注销账户。一番操作后,张女士收到银行卡内163万余元被扣费的短信。惊慌失措的她立即质问客服。对方又提供了一个所谓的“中国银监会认证账户”,称这个账户既能帮助解除与贷款平台的电子协议,还能将钱款返还。
骗子发送的所谓“认证账户”
张女士再次听信对方,准备输入一组6位数的“验证码”,不料却跳转成了“转账金额”。张女士意识到不对劲,这才挂断对方电话,并拨打“110”报警。警方启动紧急冻结止付程序。银行工作人员查询发现,张女士的163万余元活期存款,其实是被骗子操作转到了她的定期账户,并没转走。为安全起见,张女士重置了支付密码及网银登录密码。
张女士收到银行卡被扣款信息
闵行公安分局也披露了相关案例。市民许先生收到一条陌生FaceTime视频电话,对方自称是支付平台工作人员,称许先生个人征信有问题,需要取消他的贷款渠道。随后,对方以保护资金安全为由,要求许先生将银行卡内的存款转至指定账户,许先生照做后,被骗6000余元。
这两起中,骗子使用的手法还是传统冒充客服,具有迷惑性的是,一些被害人被要求“屏幕共享”,进而可能泄露账号、密码等信息。“FaceTime被骗子作为联络被害人通话工具,手法还是冒充客服的套路。”反诈民警对记者表示,防范的要点是不要“共享屏幕”,不要泄露个人银行账户信息,更不要转账。
被视频录像存安全风险
可关闭FaceTime功能
有网络安全专家对记者表示,网友关于接FaceTime通话导致手机被锁、盗取账号信息、影响财务安全等恐慌,“完全没有必要”。
在业内人士看来,手机被锁一般情况下是由于苹果ID密码泄露。“通过拨打FaceTime电话获取对方苹果ID进行盗号,从技术上来看,几乎没有可能性。更多的情况是,事主被骗子引导,主动泄露账号密码等信息。”
FaceTime视频可以简单理解为视频电话,不消耗电话费,使用的是流量。跟QQ视频和微信视频只能是好友发起不同,FaceTime视频请求允许陌生人发起,因此更容易被用来发起垃圾消息骚扰。
更多安全隐患确实存在。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垃圾信息外,苹果手机用户接收陌生人的FaceTime视频请求,视频影像可能会被对方录像。“对方如果将截取的视频用在其他地方,比如结合AI换脸技术,用来冒充机主身份欺骗亲朋好友,可能会产生其它安全危害。”
实际上,不法分子利用视频录像的方式,冒充熟人开展的情况,近些年时有发生。反诈民警表示,对于通过FaceTime通话来非法获取苹果手机用户脸部截图、录像视频等信息,继而进行网络电信的行为,涉嫌构成罪。
而针对近期多发的利用FaceTime接入的疑似电话,市反诈中心也提醒:陌生人的FaceTime不要接听,如不需要可以通过设置,关闭FaceTime功能。
苹果手机可通过设置关闭FaceTime功能
赶紧转给你的亲友
千万别被骗了!
来源: 百姓关注
防诈提醒:出借银行卡赚钱套路深,小心沦为“工具人”
一张被转借的银行卡,一个被租出的社交账号,一条用本人手机号发出的短信……这些号码“离开”实名注册人后,一部分被转向信息网络犯罪链条。不知不觉中,号码的主人已然落入“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陷阱。数据显示,近年来,帮信罪案件数量跃居各类刑事案件第三位,在校学生成为被不法分子盯上的重点对象。
因为一份兼职,丁凡说他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了”。
“只是借你的银行卡帮忙走个账,什么都不用干,每个月轻松赚几千。”由于毕业季课不多,彼时正在上大四的学生丁凡,打算利用兼职“赚零花钱”。在同学的推荐下,丁凡在学校附近找到一份“银行卡转账的活儿”,每天工作8小时,基本工资5000元。
“刚开始跟我说是游戏客服,只用网上聊聊天,让买家充值游戏卡。”丁凡告诉记者,兼职没几天,公司“上司”就通知员工“拿自己的银行卡收钱转账”。
正是这则通知,最终让丁凡卷入了一起涉嫌帮信罪的案件。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帮信罪司法治理的调研报告》。调研数据显示,帮信罪案件数量跃居各类刑事案件第三位,部分电诈犯罪组织甚至已经将在校学生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什么是帮信罪?为何此类案件近年频发?怎样避免“踩坑”?对此,《工人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因兼职卷入电诈黑灰产业链
“我被带进一间昏暗的小房子,里面乱七八糟摆了几台电脑,屏幕上只有一个游戏聊天框,其余什么都看不到。”丁凡回忆,最初他的这份兼职“事少钱多”,“会有玩家来问怎么充值,我只用给他们发个卡号。”
工作一段时间后,丁凡的“上司”说公司准备拓展业务,要求兼职的学生拿自己或亲戚朋友的银行卡帮忙收钱,“提供卡的人每月多拿2000元提成。”丁凡说。
丁凡称,由于想观望其他同学的提成,加之自己的所有银行卡都暂存在老家,他并没有立即按照通知行动。“介绍我来的那个同学拿过来很多张银行卡,有他自己的也有家人的,他们几个人的银行卡流水有80多万元。”
“兼职不到3个月,同学被抓了。”丁凡说,直至案发,他才从办案民警处得知,那些打着游戏积分名义充值进卡的钱竟然是款,“有人电信拿了钱,充值到我们提供的卡号上,再变成积分,再,或者提现,这样转一手就洗一次……”
2022年4月,在同学被捕一个月后,丁凡选择了投案自首。记者在丁凡提供的检察院不起诉决定书上看到,因其情节轻微,且有自首、认罪认罚、全额退赃退赔、取得谅解等情节,被检察院决定不起诉。
“我当时觉得提供银行卡没什么,并不知道这是犯罪。”丁凡后悔地说,而他的那位同学因犯帮信罪获刑。
在校学生成电诈组织重要发展对象
就这样,本应在毕业后有着美好生活前景的几名年轻人,成了电信的“工具人”。
那么,究竟什么是帮信罪?
“帮信罪即‘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单位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行为。”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虎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帮信罪是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增设的3个新型网络犯罪之一,旨在从源头打击治理信息网络犯罪链条上的各类帮助行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通报,2021年以来,帮信罪案件数量持续大幅增长,被告人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特征明显,在校学生成为部分电诈组织的重要发展对象。
毕业后暂未就业的李上源,同样卷入了一起涉帮信罪案件。
李上源说,因看到一则“出租微信账号,每天300元”的广告,其将自己的微信账号租给了对方使用。一天后,他准备登录回自己的微信,却被通知“因违规被限制登录”。他心里直打鼓:“莫非,这些人拿着我的微信,干了违法的事?”
然而,不劳而获的念头,最终战胜了理智。自此之后,李上源便开始当起了“中间商”,在多个微信及QQ群中发布租用微信账号的广告,并从每个账号中抽取50元左右的利益,而他租来的账号被“上家”用于。李上源最终获刑。
“把个人微信号出租给他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号主的行为也涉嫌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如果再将微信账号转租转售他人,则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以及罪。”审理该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垦区人民法院法官说。
为什么在校学生成为犯罪团伙的重点发展对象?除了社会阅历较少、互联网使用经验丰富、对帮信罪认知不足等因素之外,赵虎认为,“学生之间的固有社交网络”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中间人”分层级租售个人账号、构建犯罪链条的基础。
推进帮信罪预防及诉源治理
“听说有了涉案记录,我不能再考公考编了,被判刑的同学没办法毕业,学位没了工作也没了……”
丁凡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母亲得知自己“犯事儿”后,瘫坐在地上很久都起不来,“父亲头发大把大把地掉,牙疼上火晚上睡不着,奶奶成夜成夜地哭。”
案件判决后,丁凡公开发布了自己的这段经历并创建公益群,以提醒大家警惕帮信罪。“群里有很多年轻人、在校生,有人开始只想兼职赚个零花钱,一念之差就陷进去了。”丁凡说。
在帮信罪案件数量不断提升、涉案人员趋于年轻化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帮信罪的预防及诉源治理?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法官栾广萍提示,“公民个人应自觉增强法律意识,认识到出租、出借银行卡、U盾、手机卡等行为可能已经构成犯罪”,如陷入帮信陷阱或者被胁迫、蒙骗出售“两卡”,应当第一时间寻求司法机关的帮助和保护,及时止损。
“帮信罪的犯罪手法、方式不断变化,很多涉案者对于这项罪名及其危害了解较少,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属于犯罪。”赵虎建议,社会各方集中强化对帮信罪等电信网络犯罪的普法宣传、案件报道和后续追踪,针对帮信犯罪人员低龄化现象突出、在校学生涉犯罪情况频发等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
作为曾经卷入帮信罪案件的涉案者,丁凡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银行卡、手机卡、微信号等个人账号繁多,“自己的东西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还有大好年华,别因为几百几千元,‘卖’了自己一生!”(文中部分受访人为化名)
来源: 工人日报
注意!这个手机功能快关掉!有人因它损失64万
这个手机功能,千万慎开!
有人因为它损失了64万!
没错
骗子的新花样又来了
这次他们盯上了“屏幕共享”
什么是屏幕共享功能呢?
就是你一旦点击屏幕共享
你在手机上的所有操作
对方都看得一清二楚
其实这个功能不少小伙伴用过
↓ ↓ ↓
最近有很多人
因为使用这一功能后被骗
这些真实案例
就发生在你身边!
打开屏幕共享功能
一女子64万不翼而飞
近日,刘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是她户籍所在地的“警察”,让她登录某网站查看“逮捕令”。对方称,目前案件由某地警方侦办,要求她添加办案民警的QQ接受调查。
刘女士登录后,果真看到一份“逮捕令”,她顿时慌了,马上添加对方。
对方称,办案人员不能前往对她进行实地询问 ,而是通过一个社交软件对她进行询问。然后刘女士就按照嫌疑人指示,去到一个宾馆在里面进行操作。
随后,对方要求查验资金流水,刘女士便按照要求下载了某App → 打开共享屏幕功能 → 打开支付宝 →微信和银行卡账户 → 将余额展示给对方查验。
对方叫刘女士不用转钱至“安全账户”,只需将钱转到刘女士本人名下另一张银行卡即可,刘女士就按照对方提示操作,给自己银行账户进行了转账。
刘女士这一系列操作后,不法分子登录了刘女士的手机银行,将64万余元分成20多笔转了出去。
直到对方又让刘女士借钱转入她自己的银行卡时,刘女士才发觉自己上当了。
用某会议App屏幕共享
被骗9万多元
前不久,江苏常熟一名受害人接到陌生电话,称其贷款账户没有注销会影响征信。在对方的诱导下,他下载了某会议App,通过屏幕共享功能,输入身份证和验证码,结果被骗了9万余元。
因为手机这个功能
老人被骗5万余元
近日,浙江海宁长安一位老人向派出所报案,称自己被骗了5万余元。
案发当天,老人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其在某平台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可以进行3倍赔偿。老人一听有3倍赔偿,便立刻按提示添加了对方QQ。
随后,对方将老人拉入一个售后群,不一会儿便称错将十万元转给了老人,老人一听着急了,这么多钱肯定要还给别人,于是按照对方的指示,点击了QQ自带的分享屏幕功能。
就这样,老人在对方的“监视”和“指引”下,把自己卡里钱分几笔,转到了对方提供的陌生账户,直到老人被移出“产品质量售后”群,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共被骗5.9万余元。
什么是屏幕共享功能?
相信不少人都稀里糊涂地用过它
但还并不是很清楚
点击这一功能后会发生什么
今天就来给大家科普下
↓ ↓ ↓
“屏幕共享”相当于手机的录屏操作。它会把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全都记录下来,并同步让对方看到,包括弹框显示短信、微信、其他App推送的内容。
也就是说,你在手机上的任何操作,对方电脑上都能看到,包括输入密码、解锁的过程。
下图是通过QQ
将一部手机的屏幕
分享给一台电脑的实际效果
可以看出,虽然有少许的延迟
但是手机所显示的所有内容
都会原封不动地显示在电脑上
▼▼▼
无论是你的登录账号密码
还是支付密码
只要点击了“屏幕共享”功能
对方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现在“屏幕共享”功能里暗藏的猫腻
大家了解了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骗子的常用套路
01 初步骗取当事人的信任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软件改号,电话联系当事人,并准确报出(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职业、住址等隐私信息,以获取当事人的初步信任。
02 引导当事人开通屏幕共享或视频会议
不法分子通过一些App自带的屏幕共享功能或者视频会议的形式,假借引导当事人进行操作为由,实则实时监控当事人手机上的所有操作,盗取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信息和验证码等内容。
03 转账
不法分子监控当事人手机后,开始引导当事人转账,如被发现,或者当事人迟疑,不法分子将通过偷偷获取的验证码进行转账操作,在当事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转账。
除此之外
还有哪些手机功能要慎用?
小编话你知
↓↓↓
#“免密支付”功能要慎用
近日,有消费者发现,在一些购票APP上购买机票时,只填写一个手机短信验证码就可以完成交易。
虽然免密支付客观上方便了消费者,但也增加了被盗刷的风险。去年12月,杭州市民徐先生的手机曾被同宿舍同事马某盗走,马某利用小额免密支付功能盗刷了4000余元。
在网上搜索关键字不难发现,这种“隐患”并非个案。之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利用支付宝小额2000元免密支付而被盗刷的案件。
看完这些,微信、支付宝上“小额免密”、“闪付”功能你还敢随便打开吗?
# 及时关闭手机WIFI功能
WIFI虽然给上网提供了便利,但也为安全留下隐患。发现免费WIFI千万不要随便登录,这可能是黑客用来入侵你手机的工具。
江西一名男子曾使用没有设置密码就能直接登录的免费WIFI,并用手机输入自己网银卡号密码,结果账户被人转走了3万多元!
# 慎开USB调试功能
安卓手机开启USB调试会产生重大风险,手机一旦开启USB调试模式,就相当于给电脑上的软件开了个后门,你的锁屏密码、绑定账号等很容易被各种应用随意调用,一般不建议开启。
# 微信别打开“附近的人”功能
iPhone手机中,有“常去地点”功能,可用地图显示记住经常去的位置,暴露个人日常活动信息。如有不法分子“惦记”上你,也就相当于向他们敞开了大门。
同理,打开微信“附近的人”功能也可定位你的位置。
iPhone用户可以依次点击“设置—隐私—定位服务—系统服务—常去地点”,关闭该选项即可。
微信用户可通过依次点击“设置—通用—功能—附近的人”,选择“清除我的位置信息”“停用”即可。
# 安装软件少点“允许”
安卓用户安装应用后会被要求允许软件读取相关权限,通讯录、短信通话记录等敏感权限应尽量关闭。
手机安装游戏等软件时,常被要求“使用你的位置”,如果你点击了“允许”,这些应用便可扫描并把手机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云服务器,一旦资料泄露,别人就可能知道你的位置、家在哪里。
再次提醒
警惕陌生人的“屏幕分享”邀约
涉及私人信息
特别是银行卡密码、验证码时
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人员手法千变万化,请大家谨记
“不听不信不转账,多想多问多商量”口诀
务必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来源:今日斗门
来源: 珠海交警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01/1696260598116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