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梗是什么意思网络语言(玩梗是什么意思)
“玩梗”不是年轻人的社交密码
时隔两年,《最强大脑第七季》中的潘周聃意外走红,成为网上的“热梗”。从做核酸、吃辣条到喂猫粮,“万物皆可潘周聃”。对此有媒体质疑:这究竟是无聊还是新潮?“玩梗”真的是当代年轻人的社交密码吗?
当下,“玩梗”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流行文化,但人们仍然很难定义什么是“梗”。或许因为“梗”本身就是一种心照不宣的表达方式,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包,或一个动作、一个桥段,就能瞬间引起知情者的共鸣,体会到其中的笑点和内涵。而对圈外人,那些“YYDS”“AWSL”“集美”……就像是警匪片里的黑话,令人不明所以,一头雾水。也正是因为这一属性,让梗成为年轻人快速辨别同类的“暗号”。
“玩梗”带来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让梗具有了极强的社交功能。中青校媒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年轻人热衷于“玩梗”的原因包括:方便与朋友交流(47.78%),利于语言表达更有趣(75.71%)等。心理学家也指出:建立并加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联,定义自己,让更多的人认同我认同的事物,是网友热衷“玩梗”的几个主要原因。但我们必须注意到,“玩梗”在带来身份认同的同时,也造成了话语鸿沟。尤其是二次元、饭圈、电竞圈等亚文化圈层中诞生的梗,有着与生俱来的排他性和私密性。过度“玩梗”,只能让人在小团体内部圈地自萌,只会让社恐的更加社恐,无助于年轻人拓展交际圈、融入现实社会。
与“玩梗”带来的快乐相比,其弊端相对不显,却持久深远。虽然很多梗听起来幽默有趣,但高度提炼、易复制、同质化等特点,令其缺乏文化内涵,习惯于“玩梗”的年轻人,语言会越来越贫乏,患上表达失语症。另一方面,资讯的高度发达和舆论热点的迅速转换,让网络热梗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如有研究生吐槽说,因为准备论文“断网”一个月,回来后发现看不懂微信群和朋友圈的消息了,感觉跟不上小伙伴的步伐了。这让他反思起“玩梗”的意义:“在一些转瞬即逝的事情上花费时间,真的有价值吗?”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玩梗”有其产生和演化的逻辑,但我们必须警惕它带来的娱乐至死倾向,以及对明确是非观、价值观的消解。
不可否认,“玩梗”是当代年轻人面对压力、焦虑时苦中作乐的窗口。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玩梗”不是万能的社交密码,再新奇的梗也只是一时的“语言狂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终还是要回归平常真实的生活,多一点真诚,多一点思考;不要盲从,不要跟风,做一个有主见有智慧的人。
来源: 南京日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27/1696260020113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