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叫什么(科举考试)
科举有多难?
▼
在古代,人们也一样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寒窗苦读数十年,就为高中状元时的喜悦与骄傲。仿佛只要“金榜题名”,就能一步为官,自此走上人生巅峰。
唐武宗时期,郑颢高中状元。虽然他有婚约在身,可是皇上很看中这位青年才俊,一定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在宰相白敏中多方劝导下,郑颢最终迎娶万寿公主。
可以说,这个故事非常符合人们对于“状元及第”走上人生巅峰的全部想象了。
▼
不追溯具体的朝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三个阶段。通过院试的被称为“秀才”,之后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只有近三年内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资格参加,考中则为举人。之后再需参加第三级的全国性选拔考试,即会试,考中即被称为贡士。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不,还远远不止。
至此,秀才们才刚刚拿到通往殿试的入场券。殿试是由皇上亲自“面试”。能杀出重围进入殿试的都是凤毛麟角的佼佼者,而有缘高中的前三名分列为状元、榜眼、探花。
要说这么难的考试,得考几次能中?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很少人能像明朝的丁显那样一战成名,17岁即中状元。大多数还是在兜兜转转中屡败屡战,越挫越勇。其中不乏为人熟知的文化名家。比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三次落榜,32岁终得进士;《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71岁才得贡生。
韩愈像
▼
那为什么古代的人们都向往着进京赶考呢?
宋真宗赵恒曾写下《劝学篇》。诗句很直白地说出了读书成才的诸多好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
大致就是说读书的结局会是一片光明。粮食、收入、坐骑、姻缘都会接踵而至。
而且,考中进士,虽不一定迎娶皇上的女儿,却可以加官进爵,成为了“官勋阶级”。
以清朝为例,最低一级的官员,九品文官年俸是白银33两,除此之外,朝廷还有其他福利,包括大米、绢帛等。一两白银,在乾隆时期,相当于267元。而此时江南富庶地区的佃农,一年也才10石粮食,仅仅约15两白银。
▼
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萌发于南北朝,到唐朝更为完善。据《新唐书》记载,唐朝可以参加的科目多达11种,明经成为唐朝多数人科考时的选择,朝廷也给予非同一般的关注。考试侧重于诗赋、策问等。
相比于前朝,唐朝摒弃了“察举制”,改为“科举”,也就是人们可以自己报名参考而不是他人举荐,因此更为公平。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在明经考试加试时务策,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果然古今中外的莘莘学子们都难逃“申论”之苦……
科考之后,迎来二月放榜。备受关注的受封通常需要一些时间。如若在清朝,状元至少会受封为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
为了打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宋朝在维系科举考试公平性方面开创了诸项先河,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典范。宋朝开始,“取士不问世家”,官宦子弟和平民百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对决。它一方面防止选官制度的垄断之弊,一方面可以把人才选拔的权力收归朝廷。
不仅如此,嘉祐五年(1060),宋仁宗废除了明显偏废皇家子弟的“公荐”制,建立“宗子试”制度,皇室宗亲也同样参加科考。为了避嫌,主考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还需要另立考场,改换考官,即“别头试”。
宋朝并没有完全取消“恩荫”制度,但是以此为官的官员子弟,官级、品阶、年限等都要受限;并且官员子弟犯法,亲族及保举人也会一并受罚。
除了制度上的“严”,宋朝士大夫盛行的“家风”教育,也在潜移默化地规训着人们的品行、修为。陆游也曾写下家训,教育后人熟读儒家经典,做人恭敬谦逊。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陆游《放翁家训》
社会风气也很好地约束了官宦子弟的晋升通道。虽然到了明清,舞弊现象多发,甚至京剧票友都能考中进士,但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度本身确实为阶层之间的流动提供了一个开口,也为社会带来了风清气正的结果。
参考资料:
《显微镜下的古人生活》新周刊编著.岳麓书社出版.2020年6月
《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何忠礼. 《历史研究》.1983年02期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金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文字:聆之
图片:网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吴亚琦 王远方
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顺序
等级从高到低: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1、科举考试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一般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2、“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一般情况下,职务是正七品官,和县令一样大,职能和翰林院修撰差不多。
3、“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古代有这么一句话:状元多县令,探花多驸马。这一点,有时探花比状元要快活不少[呲牙]
4、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通过殿试获取进士头衔后,就等待朝廷礼部安排职位。第一甲三人,其他进士,按考试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5、“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据悉在汉代的时候,中国并没有考试制度,朝廷为了寻找人才,都会要求郡国守相荐举贤才。从这个时候开始,“举人”这个名词就开始流传。而后到了唐宋以后,只要是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就被称为举人。而在明清时期,乡试中试的人才被称为举人比如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的故事
6、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俗语常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提起秀才,我们总会想到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读书人
科举考试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揭秘中国古代综合考核人才制度!
科举考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从汉始,青、九殿试的制度就已经形成,但到唐朝,科举考试开始逐渐发展,政府开始采用科举考试作为官员的招收标准,以此来选拔优秀的人才,从而建立起中国古代官僚体系。
科举考试的种类科举考试从唐朝开始,历经几百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青、九殿试,到宋代的年俸科,再到明清时期的殿试、乡试、贡生、进士等,科举考试从容量分为大科、小科,共分为六科、七科、九科等。
科举考试的考试形式科举考试从唐朝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末,考试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初的笔试,到明清时期的口试,考试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宋始,口试已经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考试内容也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知识,同时也考察考生的语言能力、辩论能力等。
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科举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笔试的内容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文学知识,主要考察历史、哲学、文学、诗词等知识,考试的形式也不同,有书法、翻书、读书和答题等。而口试的内容则更加注重考生的实践能力,主要考察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知识,同时也考察考生的语言能力和辩论能力。
科举考试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综合考核人才的一套制度,始于唐朝,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变迁过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也是中国古代招收官员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考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科举考试的种类从初期的青、九殿试,到宋代的年俸科,再到明清时期的殿试、乡试、贡生、进士等,考试形式从笔试到口试,考试内容也由单一的文学知识发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知识,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官僚招收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进士难不难?比考清华还难
又是一年高考季,凤凰花将开,待到花开时,几多欢乐几多愁,这个时候聊聊高考和科举,似乎挺应景也挺有趣。
参考:山西民俗博物馆(山西会馆)
科举考试从隋代创立以来,便以燎原之势迅速在历朝历代传承、壮大开来,今日的高考,从教育角度看,也是科举的另一种延伸。
有人说,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在硬件上有四大发明,而软件上,考试可以算其一。尽管今日,我们觉得高考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确实又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方式,这毕竟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公平、公正、公开的“晋升通道”了。
木有本水有源,既然高考在今日不可避免,那么回顾古老的过去,当时的读书人与现在的我们相比,孰难孰易吗?他们十年寒窗的付出与回报之于我们今日的学海苦学十二年,又是一个怎样的差异呢?
比比进士及第与高考中上清华的难易程度,便可管窥其中一二。
参考:山西民俗博物馆(山西会馆)
一、高考略述一个学子的养成,从咿呀学语到认字用字,再到养成人生观、世界观,共需经历至少四次大考,幼儿园考取小学,小学升初中,中考以及高考,甚至在有些地方,公办幼儿园的入学考试也上升到家世、家长学识、户籍等方面的综合比拼高度,竞争的加剧,使得现在的我们对于读书的认知,不再如十年前那么单纯。
至于考研、读博乃至博士后,与这些前期的考试相比,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人的进修,当广度逐渐缩小时,其实难度是下降的,尽管他们的专业度在不断加强。
因此,很多人便将今日的考试与古代的科举直接捆绑记忆,赋予其不同阶段的可比性,如山西会馆科举之路的说法,进士相当于大学生,举人相当于高中生,秀才相当于初中生,童生相当于小学生。也有人把进士提升至博士或硕士,以示古为今用的理解便利。
事实上,在鄙人看来,古人的竞争真的比我们更激烈。
参考:山西民俗博物馆(山西会馆)
二、科举的晋升程序科举的复杂程度,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科举考试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以清代为例,科举考试共分成三级:第一级童试,为县、府、准省级;第二级乡试,为省级;第三级会试和殿试,为国家级。
科举流程图
第一级是帝国科举的普及层,读书人在未获得功名前,不分年纪统称为“童生”,其步入科举的第一步是参加县一级主办的“县试”,由知县主持,通过后继续参加由知府主持的“府试”,最后为由各省学政或学道在各州府主办的“院试”,这次院试的录取生主要分成三类,成绩最好的为廪(lǐn)膳生,简称“廪生”,由官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其次为增广生,简称“增生”,算是廪生的补充,最后为附学生,简称“附生”,意为附在廪生、增生之后,以上三者均统称“生员”,即传统认知上的“秀才”。
秀才算是科举的第一阶功名,想要获得该头衔要经过三关考试,这些考试并没那么简单,毕竟还有名额限制。
秀才已然是具备相当学识的文人,他们拥有一些“被善待”的权力,同时也要接受官家的定期考核与栽培,根据各自情况分别入县学、府学读书(大部分时候只是挂个名罢了),因此我们经常在府、县志的选举中可以看到某某进士的备注“龙溪学”、“海澄学”,这便是其入学的位置,而这些所谓的“学”大多与孔庙共处一地。
参考:山西民俗博物馆(山西会馆)
既然有府、县学,自然也有全国性的学校,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国子监”。能进入国子监的,主要有贡生和监生两种,贡生又分岁贡、因贡、副贡、拔贡、优贡、例贡等,如岁贡,乃各府、县每年或每二三年选送资深的廪生入监,拔贡则为每府学二名,县学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择优考选保送入监。
至于监生,则有恩监、优监、荫监、例监,如荫监,乃依靠祖、父的官爵而取得入监的官家子弟,例监则是捐钱换来的名额。
因此从国子监的生员来源看,有才、有资历、有钱、有势皆可,算是大熔炉,不见得都是好苗子,当然国子监与府、县学比,明显的优势是部分人可通过廷试直接授官,免去继续闯独木桥的艰辛,坏处也有,便是官职一般不大,都是副手闲职。
参考:山西民俗博物馆(山西会馆)
第二级乡试最容易被忽视,范进中举算是对它最好的说明。举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从古人的实际经历看,考中“举人”真心不容易,否则范进也不用闹那么多的笑话。举人的考试称“乡试”,容易让人误解为乡一级的考试,而实际却是省考,有点类似今日的高考,都是省内的竞争,与外省无关,但乡试也有录取人数的差别,像这种科举大省在名额上自然会高于其他省份,与今日清华在各省录取人数上的差异有些相近。
举人在不参加会试或连年考不上时,一样可以通过铨试进入官场,他们能当的官职大多为县一级的二把手,也就是进士的助手,清官海瑞便是以举人身份但任福建南平教渝,因功逐渐升迁的,这种案例有但却不多,古人还是非常注重进士科班出身的身份。
第三级便是考取进士的终极一战,举人先是参加由礼部组织的会试,这便是各省举人在统一条件下的直接对抗,狭路相逢勇者胜,哪个省更厉害,由会试中选人数就可直接判定,会试在每一届都有不同的录取人数,大约为300人,这些人统称“贡士”,他们中选后需进一步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确切来讲就是排名赛,为这些贡士们划定顺序,一甲共三名,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在本质上也和二甲、三甲一样,统称为进士。金榜题名说的便是殿试的最终获胜者,进士们排序的那个榜单。
如果有人在乡试中考得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中第一名,称“会元”,殿试中第一名,称“状元”,那么他便是荣耀中的战斗机“三元及第”,是无上光荣的一件事。
如此看来,考取进士,真心不简单,而它与高考的差别,自然也是不可同日而语。
参考:山西民俗博物馆(山西会馆)
三、高考与科举的差异1.比拼的对象显著差异
尽管高考是全民皆兵,同一天进行,但每个省份所采取的科目和卷子类别却不一而同,说是全国高考,不如说是省考,学子们不管如何比拼闯关,其对手都是同省之人。
而我们理解的科举,最受关注的进士一级,那可是全国人民中的佼佼者才有的机会,会场设在京城,既要解决舟车劳顿和陌生环境带来的不适应问题,又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三关斩六将。
参考:山西民俗博物馆(山西会馆)
2.准入资格差异悬殊
目前的中小学采取的是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则需要中考努力争取,只要不是差的太多或者缺席考试,一般情况下上个高中并不是什么难事,无非是一中还是普通中学的差别罢了。
上了高中,没出意外都可以顺利参加高考,甚至也可以根据专长选择艺术或体育等科目,减少文化分的要求,如此,上个本科也就相对容易了些。
但,古代的科举可不是这么简单,大部分人上学要么家里自学,要么上个私塾,教育资源之匮乏根据各地经济水平稍有差异,与今日比那是天壤之别。
不管怎样,要获取参加科考的准入条件必须先经过县、府和院三级考试,合格了给予“秀才”的名号,意思是“亲,你可以参加科考了”。好的人家可以上国子监,一般的上县学、府学,之后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地准备,迎接科考。
不幸的是,这个科考,只是省考中争取名额,先是和同省之人比拼,考中了变身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省状元,不过从今日看,过去的解元在今天并不太为人所知。
3.录取率差别甚大
今日,放眼全国,福建的高考录取率及一本上线率傲视群雄,以至于“福建户口”一时成了傲娇的资本,接下来我们便以福建为例,简单对比一下考进士与上清华的难易程度。
参考:山西民俗博物馆(山西会馆)
四、考进士与上清华的相爱相杀2017年福建高考报考人数为18.82万人,各批次共录取16.85万人。其中本科总录取12.02万人,本一录取3.54万人,清华大学录取85人。高考总录取率89.5%,其中本科录取率63.9%,本一录取率18.8%,清华录取率0.045%(占本一人数的0.24%)。
2018年福建高考报考人数为20.09万人,各批次共录取17.84万人。其中本科总录取12.55万人,本一录取3.52万人,清华大学录取87人。高考总录取率88.8%,其中本科录取率62.5%,本一录取率17.5%,清华录取率0.043%(占本一人数的0.24%)。
综上,以近两年数据看,清华在当年度参加高考学子中的录取率为0.044%,在本一中的比例则为0.24%。
科举考试以明代福建为例。
福建在明代各科举人的名额不定,正统六年为60名,景泰四年为90名,万历四十三年为95名,为方便计算,本文统一采用90名进行试算。
《闽书》上记“其入试士,以三千余人中解额者九十”,也就是说乡试中举的比例大约是3%。
参考:山西民俗博物馆(山西会馆)
首先,以学子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做对比
按郑州大学郑民服教授的统计,明代崇祯三年福建人口为10,878,056人,有资格参加省级乡试的秀才人数为3,000人,每科中举90人。以之推算,明代参加乡试的福建秀才,占人口比例为0.028%,举人录取率为0.00083%。
2017年福建人口为3911万人,高考的考生数占全省人口比例为0.48%;本科人数比例为0.31%,上清华人数比例为0.00023%。
因乡试三年举办一次,故举人录取率按年算应为0.00028%,与上清华的比例基本相近,可见范进中举,可是相对于上清华的美事,怪不得把他高兴坏了。
如以进士比例算,明代福建进士数2418名,举人数8376名,举人上榜率为28.9%(高于全国平均值24.02%),则福建进士年录取率为0.00008%,该数值也相当于上清华0.00023%的1/3~1/2。
参考:山西民俗博物馆(山西会馆)
其次,以参考学子比例对比
3,000名秀才考中进士的概率为0.87%,则年录取率为0.29%,较上清华0.044%高出5倍。
因此,以总人口基数看,考进士的难度为上清华的2~3倍,以具备资格的学子总数看,上清华的难度为考进士的5倍,当然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秀才的水平远远比我们现在的本科生要强大些,如以本一人数做基数,则秀才考进士与本一上清华在难度上是相当的。
是不是很惊愕?
综上分析,科举考试能考上进士,其难易程度大概相当于考上清华大学的三倍,能考上前三名那更是惊天地泣鬼神,只有祖上庇佑了。
考进士如此之难,作为今天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不努力呢?想想家庙中的进士牌匾,想想先人为我们创下的一番基业,盛世于今日,不为中国崛起而读书,也为自己争一口气,不奋斗不知自己能耐有多大。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0926/169494783119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