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耙怎么读音读出来的(犁耙怎么读音)
客家农具:犁耙
农耕社会,对于居住在客家山村、以耕田作地谋生的客家人来说,犁耙并不陌生。犁耙作为主要的生产农具,陪伴他们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下面,作浅显阐述。
A 犁
犁头、犁壁、主体框架、附件,是一套完整犁的组成部分。
犁头
犁头是犁的精华,主要起挖掘、掘进作用。犁头呈三角形,类似“∧”状,由特殊的材料(俗称“锅山”,以钢为主,兼有铁质,属钢、铁混合材料)组成。
犁头分正反两面。正面,光滑平整;反面,中间凸起呈“∧”形(便于附件木块嵌入,连接主体框架),两边平整。自犁头顶点至尾端中心点,犁头长度约30厘米,尾端宽度约23厘米。尾端中间有个宽约8厘米、高约2.5厘米的槽口。
犁壁
犁壁紧连犁头正面,主要起缓冲、翻土作用。制作材料和犁头相同,呈曲面,类似于半“S”形,宽度约16厘米,自顶端最高点至底端垂直犁头面,垂直高度约26厘米,距垂直高度中间点左右二边分别有一个把,二把平行,间距约3至4厘米,厚度约2厘米,长度约24厘米。
主体框架
主体框架俗称“承条”, 最早为木质材料。后来,渐渐地被铁质材料替代。铁板、直管、支撑管、把手、翘梁是主体框架的组成部分。
铁板平行置放于嵌入犁头反面的木板上,长度约24厘米,宽度约5厘米。
直管是一根直径约1.5厘米,高度约48厘米,距离犁头顶端中心点距离约10厘米,垂直焊接于铁板的圆柱形铁管。
把手
把手是距离铁板前端约20厘米、与铁板成45度角焊接,长度约8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铁管,尾端焊一长度约8至10厘米的扶手(曲尺状),整体呈“∫”形。把手起掌控方向的作用。
支撑管
支撑管位于把手前端和翘梁的中间点,距离把手前端约24厘米,和把手约成60度角,长度约为30厘米、直径约为1.5厘米,圆柱形铁管。主要起加固作用。
翘梁
翘梁尾端和把手焊接,另一焊接口是支撑管和直管的交汇处。整条翘梁呈弯曲状弧形,前端位置比犁头顶端位置稍长,并留有二至三个圆孔,连接横筒上的犁弯刀,翘梁上面中间点焊有一圆圈,便于系绳挑犁。翘梁主要起受力作用。
附件
附件主要是一块嵌入犁头孔槽的木板。总长度约为50厘米,宽度约为8厘米,厚度约为2.5至3厘米。其中,嵌入犁头背面孔槽约24厘米,自犁头尾端外露约26厘米。
犁的安装
附件木板按规格制成,牢牢嵌入犁头背面槽口。接着,在木板上距离犁头尾端约5厘米处、21厘米处分别钻一直径约1.5厘米的洞(必须和铁板洞孔大小、位置,保持一致),紧接着,由木板底端自下而上分别套入相应规格的螺丝,上面用螺帽加固。这样,犁头和主体框架就连成一体。之后,安装犁壁。前面,和犁头正面紧相连;后面,平行的二个把手置主体框架直管于中央,用木块加固。经过几道工序,犁就安装完整。
犁的操作
牛枷套牢,铁链紧扣牛枷两端铁扣,自前向后平行拉直,将铁链两端横筒上的犁弯刀紧扣翘梁前端铁孔(犁深,扣上孔;犁浅,扣下孔),驶牛者左手拉牛绳、握牛鞭,右手扶把手,一趟上,一趟下。牛驮着牛枷、拉着犁前行,犁尖入土与地面平行向前,泥土源源不断送往犁壁,通过曲面源源不断向右翻盖。
“嘿!”“嘿!”“嘿!”一声声唤牛使劲的声音,回荡山陇塅野,沃壤翻转,泥土芬芳,争相啄食的啊八,着簑戴笠的农夫,点缀其中的耕牛……好一幅田园春色!
B 耙
客家人有句俗语“公不离婆,秤不离砣。”其实,犁和耙就像亲密无间的公婆,好比秤和砣,耕田作地,犁耙缺一不可。
相比犁的结构,耙的结构相对简单。铁质的耙齿、横梁、直梁、翘梁和木质的扶手,几种组合就构成了一张耙。
耙齿
耙齿是耙的核心。上粗下细,类似于铁钉状,长度约19厘米,上端宽度约1厘米,一张耙约有10至11个耙齿,等距离处于横梁下端。主要起松土作用。
横梁
横梁只有一根,总长度约为90至93厘米,下连耙齿,上面左右二边距翘梁约1厘米处分别连直梁。
直梁
直梁高度约60厘米,位于横梁上面,距翘梁约1厘米处垂直于横梁,顶端有二个圆孔,便于扶手穿入。横梁、直梁主要起支撑作用。
翘梁
相比犁的翘梁,耙的翘梁细很多,呈弧形,左右两端距第二个耙齿往内约1厘米处分别和横梁相连,大小、长短大致相等,前端各有一圆孔,连接耙枷铁链上的弯钩。
扶手
扶手俗称木把,木质,位于耙的最上端,平行横梁,自直梁顶部二个圆孔穿入而过,两端各外露圆孔15厘米。扶手主要用于操作。
耙的操作
田土经过翻老坯、撞坯、抠土后,就可耙田了。田地里的水,深浅要求适宜。(耙田主要靠眼力)
套牢牛枷,铁链紧扣牛枷两端铁扣,自前向后平行拉直,铁链尾端的弯勾直接连接翘梁前端的圆孔,两手扶扶手(一手兼握牛绳、牛鞭),先打横耙,再打直耙。如果整坵田高低起伏大,打横耙前,先打斜耙,即把高处的泥耙往低处。沾土,耙用力往下压;放泥,耙用力往上提。
横耙、直耙,均按逆时针方向操作。横耙,每耙一趟,相邻地留一耙路,待下一趟再耙,周而复始。
一坵田,横耙耙完后,就接着耙直耙。方法和耙横耙相同。
横耙、直耙都耙完后,就可以直接栽禾了。
千百年来,客家人靠耕牛、犁耙辛苦劳作,收获一茌又一茌的庄稼,度过一个又一个春秋,繁衍生息。
时过境迁。城镇化建设、劳动力的转移,铁牛的兴起,耕牛、犁耙,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破领耕不休,何暇顾蠃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山谷。”
“羸羸老牯牛,默默数春秋,田里禾苗壮,一步一点头。”……
每每读起一首首诗篇,不免感慨万千!岁月选择了犁耙,时光雕刻着记忆。耕牛,犁耙,功不可没!永载史章!
感恩的心 /文图
客家农具:犁耙
农耕社会,对于居住在客家山村、以耕田作地谋生的客家人来说,犁耙并不陌生。犁耙作为主要的生产农具,陪伴他们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下面,作浅显阐述。
A 犁
犁头、犁壁、主体框架、附件,是一套完整犁的组成部分。
犁头
犁头是犁的精华,主要起挖掘、掘进作用。犁头呈三角形,类似“∧”状,由特殊的材料(俗称“锅山”,以钢为主,兼有铁质,属钢、铁混合材料)组成。
犁头分正反两面。正面,光滑平整;反面,中间凸起呈“∧”形(便于附件木块嵌入,连接主体框架),两边平整。自犁头顶点至尾端中心点,犁头长度约30厘米,尾端宽度约23厘米。尾端中间有个宽约8厘米、高约2.5厘米的槽口。
犁壁
犁壁紧连犁头正面,主要起缓冲、翻土作用。制作材料和犁头相同,呈曲面,类似于半“S”形,宽度约16厘米,自顶端最高点至底端垂直犁头面,垂直高度约26厘米,距垂直高度中间点左右二边分别有一个把,二把平行,间距约3至4厘米,厚度约2厘米,长度约24厘米。
主体框架
主体框架俗称“承条”, 最早为木质材料。后来,渐渐地被铁质材料替代。铁板、直管、支撑管、把手、翘梁是主体框架的组成部分。
铁板平行置放于嵌入犁头反面的木板上,长度约24厘米,宽度约5厘米。
直管是一根直径约1.5厘米,高度约48厘米,距离犁头顶端中心点距离约10厘米,垂直焊接于铁板的圆柱形铁管。
把手
把手是距离铁板前端约20厘米、与铁板成45度角焊接,长度约8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铁管,尾端焊一长度约8至10厘米的扶手(曲尺状),整体呈“∫”形。把手起掌控方向的作用。
支撑管
支撑管位于把手前端和翘梁的中间点,距离把手前端约24厘米,和把手约成60度角,长度约为30厘米、直径约为1.5厘米,圆柱形铁管。主要起加固作用。
翘梁
翘梁尾端和把手焊接,另一焊接口是支撑管和直管的交汇处。整条翘梁呈弯曲状弧形,前端位置比犁头顶端位置稍长,并留有二至三个圆孔,连接横筒上的犁弯刀,翘梁上面中间点焊有一圆圈,便于系绳挑犁。翘梁主要起受力作用。
附件
附件主要是一块嵌入犁头孔槽的木板。总长度约为50厘米,宽度约为8厘米,厚度约为2.5至3厘米。其中,嵌入犁头背面孔槽约24厘米,自犁头尾端外露约26厘米。
犁的安装
附件木板按规格制成,牢牢嵌入犁头背面槽口。接着,在木板上距离犁头尾端约5厘米处、21厘米处分别钻一直径约1.5厘米的洞(必须和铁板洞孔大小、位置,保持一致),紧接着,由木板底端自下而上分别套入相应规格的螺丝,上面用螺帽加固。这样,犁头和主体框架就连成一体。之后,安装犁壁。前面,和犁头正面紧相连;后面,平行的二个把手置主体框架直管于中央,用木块加固。经过几道工序,犁就安装完整。
犁的操作
牛枷套牢,铁链紧扣牛枷两端铁扣,自前向后平行拉直,将铁链两端横筒上的犁弯刀紧扣翘梁前端铁孔(犁深,扣上孔;犁浅,扣下孔),驶牛者左手拉牛绳、握牛鞭,右手扶把手,一趟上,一趟下。牛驮着牛枷、拉着犁前行,犁尖入土与地面平行向前,泥土源源不断送往犁壁,通过曲面源源不断向右翻盖。
“嘿!”“嘿!”“嘿!”一声声唤牛使劲的声音,回荡山陇塅野,沃壤翻转,泥土芬芳,争相啄食的啊八,着簑戴笠的农夫,点缀其中的耕牛……好一幅田园春色!
B 耙
客家人有句俗语“公不离婆,秤不离砣。”其实,犁和耙就像亲密无间的公婆,好比秤和砣,耕田作地,犁耙缺一不可。
相比犁的结构,耙的结构相对简单。铁质的耙齿、横梁、直梁、翘梁和木质的扶手,几种组合就构成了一张耙。
耙齿
耙齿是耙的核心。上粗下细,类似于铁钉状,长度约19厘米,上端宽度约1厘米,一张耙约有10至11个耙齿,等距离处于横梁下端。主要起松土作用。
横梁
横梁只有一根,总长度约为90至93厘米,下连耙齿,上面左右二边距翘梁约1厘米处分别连直梁。
直梁
直梁高度约60厘米,位于横梁上面,距翘梁约1厘米处垂直于横梁,顶端有二个圆孔,便于扶手穿入。横梁、直梁主要起支撑作用。
翘梁
相比犁的翘梁,耙的翘梁细很多,呈弧形,左右两端距第二个耙齿往内约1厘米处分别和横梁相连,大小、长短大致相等,前端各有一圆孔,连接耙枷铁链上的弯钩。
扶手
扶手俗称木把,木质,位于耙的最上端,平行横梁,自直梁顶部二个圆孔穿入而过,两端各外露圆孔15厘米。扶手主要用于操作。
耙的操作
田土经过翻老坯、撞坯、抠土后,就可耙田了。田地里的水,深浅要求适宜。(耙田主要靠眼力)
套牢牛枷,铁链紧扣牛枷两端铁扣,自前向后平行拉直,铁链尾端的弯勾直接连接翘梁前端的圆孔,两手扶扶手(一手兼握牛绳、牛鞭),先打横耙,再打直耙。如果整坵田高低起伏大,打横耙前,先打斜耙,即把高处的泥耙往低处。沾土,耙用力往下压;放泥,耙用力往上提。
横耙、直耙,均按逆时针方向操作。横耙,每耙一趟,相邻地留一耙路,待下一趟再耙,周而复始。
一坵田,横耙耙完后,就接着耙直耙。方法和耙横耙相同。
横耙、直耙都耙完后,就可以直接栽禾了。
千百年来,客家人靠耕牛、犁耙辛苦劳作,收获一茌又一茌的庄稼,度过一个又一个春秋,繁衍生息。
时过境迁。城镇化建设、劳动力的转移,铁牛的兴起,耕牛、犁耙,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破领耕不休,何暇顾蠃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山谷。”
“羸羸老牯牛,默默数春秋,田里禾苗壮,一步一点头。”……
每每读起一首首诗篇,不免感慨万千!岁月选择了犁耙,时光雕刻着记忆。耕牛,犁耙,功不可没!永载史章!
感恩的心 /文图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021/169624628541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