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城市种子大全(我的世界城市种子)
育种公司的 \"阴谋\"?为什么农民每年都要购买新种子?不能自己留种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种子的演变与农业发展:背后的科技驱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米",这句古训早已深植人心。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农民为何每年都要购买新种子,而不使用自留的种子呢?这一现象背后究竟是一种市场机制的驱使,还是种子的进化与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呢?
当提及种子,你是否想起《悯农》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诗句?或是课本上蒲公英种子飘散的场景?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民对种子的认知渐趋淡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到种子在农业中的关键作用。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种子对农业增产的贡献超过30%。或许这个数字看似不起眼,但要明白农业增产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人工、机械、病虫害防治和化肥等。然而,种子在其中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份额,尤其在我国这个农业大国。
种子在农业中地位举足轻重,然而为何农民如今要购买新种子,而不再使用旧种子呢?首先要明确,旧种子在保存适当条件下,通常在两年内仍能使用。因此,旧种子并非因为不能发芽而被淘汰。
过去为何农民能使用自留的种子,而现在却不再如此?这一现象与种子的基因演变有关。过去的种子大多未经过杂交改良,保持着相对“纯正”的血统。然而,现如今农民购买的多为经过杂交改良的种子,这些种子的后代不具备持续增产或保持优良性状的能力。
这一点或许需要类比来理解。以骡子为例,它是马和驴的杂交后代,继承了马的奔跑能力和驴的忍耐力。然而,骡子却无法繁殖,因为它的染色体无常配对,类似地,杂交种子的后代也无法继续增产,甚至会产生逆效果。
这种现象或许难以理解,但实际上是杂交后代在次代中失去了优势。尽管一代杂交种子能够提升性能,但其后代却无法延续这种优势,导致农民选择不再使用前一年的种子。
然而,农民每年购买新种子并非被强制,而是出于追求粮食增产的目的。以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为例,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仅抗倒伏还能增产,但是否有人会放弃这种种子,而坚持种植传统水稻呢?
关于农民购买新种子是否造成育种公司暴利的问题,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中国报告网数据显示,我国种子公司的收入并未高达想象。尽管大多数公司盈利,但四分之一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就连国内龙头企业登海种业,其毛利润也只是略高于50%。而育种公司的业务范围远不止于种子培育,综合公司主要收入来自动植物培育。
也有人认为,农民每年购买新种子是育种公司的阴谋。然而,这一想法未免过于牵强。粮食产量不仅关系农民生计,也关系国家稳定。我国农业占比仍然巨大,与农业有关的问题直接关系社会和谐。这一点从法国农民因政策不满将蔬菜倒在政府前的场景就可窥见一斑。种子的培育直接影响产量,也与我国粮食储备战略密切相关。因此,购买新种子是一种符合市场规律的选择。
不仅如此,育种公司的努力也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从种植到家畜、家禽养殖,乃至渔业养殖,改良后的品种正在推动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此举不仅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也为我国育种业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逐步减少对外国种子的依赖,我国育种业正步入新的阶段。
综上所述,种子不仅是农业的基石,也承载着科技与创新的推动力。农民每年购买新种子,并非强制,而是出于追求粮食增产和市
场竞争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中,效率与产出是永恒的课题,种子作为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自然也成为农民不可或缺的资源。种子的演变与进化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与时俱进的生产方式的体现。
农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改造。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起点,其优化与升级也成为推动产业创新的源动力。正如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以遗传工程为例,已经在许多作物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对种子的基因进行改良,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能够增强作物的抗性和适应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变的自然环境。这种科技手段的应用,与农民购买新种子的行为不谋而合,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产出效益。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育种公司的商业考量。尽管育种公司的盈利并非暴利,但其作为商业实体,自然会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而,这并不与农民购买新种子的目标相悖。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决定了各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共同推动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不仅种子的改进,还有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民对科技的接纳度提高,他们更加愿意购买新种子,以获取更高的产出。
综上所述,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演变与农业发展紧密相连。农民每年购买新种子并不是被迫行为,而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追求更高的产出和效益。种子的改进与农业科技的创新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农业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种子科技的更多突破,为农业增产贡献更多可能性,让我们的农业持续走向现代化、科技化的新阶段。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一文读懂|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入板标准、如何与全国性证券市场衔接
嘉宾共同为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开板。
8月24日上午,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开板仪式如期而至,首批入板企业数量达到50家。据专板运营主体——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简称“北股交”)介绍,北京“专精特新”专板目前已储备100余家企业;预计今年年底,专板各层次企业数量将突破200家;按照建设方案,到2025年底将力争培育企业累计超过1000家。
专板的开设与建设得到了北京市的大力支持。
记者在现场看到,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以及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市场监管二部、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证监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共同出席北京“专精特新”专板的开板仪式并致辞;同时来自北交所的相关负责人也出席并见证了专板的开板仪式。
多家“‘专精特新’专板贷”合作银行,现场与北股交签约。此外,旨在重点探索研究股债联动相关问题的“认股权火炬研究院”,也在开板仪式现场举行了揭牌仪式。
入板北京“专精特新”专板,需要达到哪些标准?北股交与北京“专精特新”专板为入板企业的高速成长,将提供对接到哪些投融资服务与金融资源?未来,北京的这一专板建设又将如何与更高层次资本市场实现“绿色”通道机制?这些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入板北京“专精特新”专板,需要达到哪些标准?
近年来,“专精特新”已成为北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态势的另一种标志。
《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北京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今年,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再次扩容,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累计培育认定6323家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达到795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6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已累计有142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上市企业总数的27%。今年前5个月新上市的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比达到56%,成为上市主力军。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决策部署,聚合引导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银行等金融主体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6月7日下午,北京市专精特新“千亿畅融”融资路演活动——高端制造专场在深交所中关村路演中心成功举办。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处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是提升北京市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产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推动者和贡献者,也是北京地区目前最优质、最具备投资价值的一批中小企业。
显然,设立专板,为这样一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撑、助力其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一种共识与必然。
北股交挂牌管理部副总监沈航告诉记者,北京“专精特新”专板的准入分为基础要求和分层要求两方面。
按照专板的基础要求,企业需要满足在北京市设立、有规范的治理结构、最近一年的财务会计报告没有虚假记载、没有处于持续状态的违法行为等要求。
从分层要求来看,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包括“孵化层”“规范层”和“培育层”这三个层次。具体来看:
首先,“孵化层”的挂牌企业应属于高新技术企业或创新型中小企业,且主营业务收入占总营收达到50%以上。其次,“规范层”挂牌企业应为专精特新企业或获得过B轮以上私募股权融资的企业。再次,“培育层”挂牌企业应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或是各区的上市后备企业,或营收、净利润两项指标达到沪深北交易所或新三板创新层指标50%以上的企业,以及进入上市辅导期和从全国股转摘牌且具有明确上市计划的企业。
三个层次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培育层”企业,这部分在以北股交为代表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即四板市场)“专精特新”专板挂牌、并以转板等为目标、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将有望成为四板市场与更高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联通的“种子选手”。
据沈航介绍,对于“专精特新”专板“培育层”企业的几项进板认定标准之间是“或”的关系,“也就是说满足任一条件即可。”他解释道。
据悉,目前“培育层”上板企业多数是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一认定标准来申请进板的,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在考察之列。
专板将提供、对接哪些金融资源与投融资服务?
在专板建设的前期调研过程中,沈航和同事们发现,专精特新企业普遍具有三方面的现实需求:
首当其冲的就是融资需求。处于发展早期的专精特新企业处于高成长、高研发阶段,银行贷款不足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而股权融资又存在马太效应,呈现出“强者恒强”的局面。
其次是客户需求(即产业链业务需求)。这些成长期的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的交互并不充分,这就衍生出企业在客户端的现实需求,“他们需要一个信息交互平台,来丰富对接客户的机会”。沈航解释道。
再次就是上市融资的需求。沈航在调研中关注到,专精特新企业都有上市的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因此“(他们)需要上市的相关辅导,以提速合规进程”。
当前,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围绕企业这些需要,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服务体系或解决方案。
例如在融资方面,专板建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专精特新企业双向白名单对接机制,强化交流,增加股权融资的机会;同时利用私募债券产品,拓宽债券融资渠道,并与银行合作打造专板专属贷款产品。
在客户方面,专板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交流会等机制,定期围绕特定的赛道,组织交流活动,增加上板企业的业务机会,拓宽客户来源,并为有并购需求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而上市方面,专板除了向上板企业定期组织上市相关培训和辅导宣讲活动外,还将依托专板“培育层”的上市培育定位功能,建立与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的转板“绿色通道”。
专板将如何开启驶向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的“绿色”通道?
2022年4月《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了“选择运行安全规范、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即四板市场),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加强区域性股权市场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板块间的合作衔接”。
《意见》发布之初即有专家称或可考虑首先与北交所衔接。例如,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曾向贝壳财经表示,依托新三板精选层升级而来的北交所2021年11月15日已经开市,四板市场或许可以考虑先与新三板、北交所进行衔接。
同样在8月,四板市场与全国性证券市场衔接这一制度性破题,已现北交所、新三板。
8月4日晚,新三板的运营主体全国股转公司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公开转让并挂牌审核指引——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型企业申报与审核(试行)》(下称《指引》),这是贯彻关于“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落实中国关于高质量建设“专精特新”专板指导意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机联系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新三板和四板市场制度对接正式破题。
《指引》明确了四板市场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将开通并实施“绿色通道”与“公示审核”两种便利机制,这为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路径。
特别是后者,“公示审核”推出即引起市场关注。
据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介绍,在此机制下,四板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培育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在新三板官网专区将进行20个自然日的公示;若公示期间未接到异议,即可挂牌新三板,无须发出审核问询。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三四板的制度型对接的破题,其实际效果将不止于三四板之间。
2022年底,新三板与北交所推出了挂牌上市直联审核监管机制(下称“直联机制”)。据北交所介绍,通过新三板与北交所的挂牌上市这套衔接制度设计,优质企业可以实现常态化挂牌满一年后1至2个月内即在北交所上市(即“12+1”“12+2”直联机制)。
而据开源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统计,截至8月11日,全国已有20家公司采用直联机制进行挂牌上市,8家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此外,新三板今年新挂牌公司中有35家已进入创新层,其中7家挂牌即进入创新层(挂牌同时发行且满足创新层条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浦峰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
一文读懂|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入板标准、如何与全国性证券市场衔接
嘉宾共同为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开板。
8月24日上午,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开板仪式如期而至,首批入板企业数量达到50家。据专板运营主体——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简称“北股交”)介绍,北京“专精特新”专板目前已储备100余家企业;预计今年年底,专板各层次企业数量将突破200家;按照建设方案,到2025年底将力争培育企业累计超过1000家。
专板的开设与建设得到了北京市的大力支持。
记者在现场看到,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以及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市场监管二部、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证监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共同出席北京“专精特新”专板的开板仪式并致辞;同时来自北交所的相关负责人也出席并见证了专板的开板仪式。
多家“‘专精特新’专板贷”合作银行,现场与北股交签约。此外,旨在重点探索研究股债联动相关问题的“认股权火炬研究院”,也在开板仪式现场举行了揭牌仪式。
入板北京“专精特新”专板,需要达到哪些标准?北股交与北京“专精特新”专板为入板企业的高速成长,将提供对接到哪些投融资服务与金融资源?未来,北京的这一专板建设又将如何与更高层次资本市场实现“绿色”通道机制?这些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入板北京“专精特新”专板,需要达到哪些标准?
近年来,“专精特新”已成为北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态势的另一种标志。
《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北京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今年,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再次扩容,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累计培育认定6323家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达到795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6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已累计有142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上市企业总数的27%。今年前5个月新上市的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比达到56%,成为上市主力军。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决策部署,聚合引导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银行等金融主体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6月7日下午,北京市专精特新“千亿畅融”融资路演活动——高端制造专场在深交所中关村路演中心成功举办。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处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是提升北京市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产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推动者和贡献者,也是北京地区目前最优质、最具备投资价值的一批中小企业。
显然,设立专板,为这样一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撑、助力其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一种共识与必然。
北股交挂牌管理部副总监沈航告诉记者,北京“专精特新”专板的准入分为基础要求和分层要求两方面。
按照专板的基础要求,企业需要满足在北京市设立、有规范的治理结构、最近一年的财务会计报告没有虚假记载、没有处于持续状态的违法行为等要求。
从分层要求来看,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包括“孵化层”“规范层”和“培育层”这三个层次。具体来看:
首先,“孵化层”的挂牌企业应属于高新技术企业或创新型中小企业,且主营业务收入占总营收达到50%以上。其次,“规范层”挂牌企业应为专精特新企业或获得过B轮以上私募股权融资的企业。再次,“培育层”挂牌企业应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或是各区的上市后备企业,或营收、净利润两项指标达到沪深北交易所或新三板创新层指标50%以上的企业,以及进入上市辅导期和从全国股转摘牌且具有明确上市计划的企业。
三个层次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培育层”企业,这部分在以北股交为代表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即四板市场)“专精特新”专板挂牌、并以转板等为目标、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将有望成为四板市场与更高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联通的“种子选手”。
据沈航介绍,对于“专精特新”专板“培育层”企业的几项进板认定标准之间是“或”的关系,“也就是说满足任一条件即可。”他解释道。
据悉,目前“培育层”上板企业多数是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一认定标准来申请进板的,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在考察之列。
专板将提供、对接哪些金融资源与投融资服务?
在专板建设的前期调研过程中,沈航和同事们发现,专精特新企业普遍具有三方面的现实需求:
首当其冲的就是融资需求。处于发展早期的专精特新企业处于高成长、高研发阶段,银行贷款不足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而股权融资又存在马太效应,呈现出“强者恒强”的局面。
其次是客户需求(即产业链业务需求)。这些成长期的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的交互并不充分,这就衍生出企业在客户端的现实需求,“他们需要一个信息交互平台,来丰富对接客户的机会”。沈航解释道。
再次就是上市融资的需求。沈航在调研中关注到,专精特新企业都有上市的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因此“(他们)需要上市的相关辅导,以提速合规进程”。
当前,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围绕企业这些需要,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服务体系或解决方案。
例如在融资方面,专板建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专精特新企业双向白名单对接机制,强化交流,增加股权融资的机会;同时利用私募债券产品,拓宽债券融资渠道,并与银行合作打造专板专属贷款产品。
在客户方面,专板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交流会等机制,定期围绕特定的赛道,组织交流活动,增加上板企业的业务机会,拓宽客户来源,并为有并购需求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而上市方面,专板除了向上板企业定期组织上市相关培训和辅导宣讲活动外,还将依托专板“培育层”的上市培育定位功能,建立与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的转板“绿色通道”。
专板将如何开启驶向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的“绿色”通道?
2022年4月《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了“选择运行安全规范、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即四板市场),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加强区域性股权市场和全国性证券市场板块间的合作衔接”。
《意见》发布之初即有专家称或可考虑首先与北交所衔接。例如,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曾向贝壳财经表示,依托新三板精选层升级而来的北交所2021年11月15日已经开市,四板市场或许可以考虑先与新三板、北交所进行衔接。
同样在8月,四板市场与全国性证券市场衔接这一制度性破题,已现北交所、新三板。
8月4日晚,新三板的运营主体全国股转公司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公开转让并挂牌审核指引——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型企业申报与审核(试行)》(下称《指引》),这是贯彻关于“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落实中国关于高质量建设“专精特新”专板指导意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机联系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新三板和四板市场制度对接正式破题。
《指引》明确了四板市场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将开通并实施“绿色通道”与“公示审核”两种便利机制,这为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路径。
特别是后者,“公示审核”推出即引起市场关注。
据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介绍,在此机制下,四板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培育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在新三板官网专区将进行20个自然日的公示;若公示期间未接到异议,即可挂牌新三板,无须发出审核问询。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三四板的制度型对接的破题,其实际效果将不止于三四板之间。
2022年底,新三板与北交所推出了挂牌上市直联审核监管机制(下称“直联机制”)。据北交所介绍,通过新三板与北交所的挂牌上市这套衔接制度设计,优质企业可以实现常态化挂牌满一年后1至2个月内即在北交所上市(即“12+1”“12+2”直联机制)。
而据开源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统计,截至8月11日,全国已有20家公司采用直联机制进行挂牌上市,8家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此外,新三板今年新挂牌公司中有35家已进入创新层,其中7家挂牌即进入创新层(挂牌同时发行且满足创新层条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浦峰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
专访刘慈欣:努力和运气,是“x乘以y”的关系,一个为0结果全为0
视频加载中...
谈起不久之前删掉不满意的30万字作品,刘慈欣很平淡。“这很正常啊,每个作家都有这种情况,特别是像我这种写科幻小说的。”
这里是他的一间新的工作室,位于他认为是五线城市山西阳泉的中心地带,工作室紧邻的是由原来水泵厂改建的文化园。窗外,几株白杨葱茏的树叶闪烁着夏日火辣耀眼的光影。上个世纪90年代,阳泉水泵厂是全国水泵行业骨干企业,生产的近900个品种的各类泵产品畅销海内外。
刘慈欣曾经工作过的娘子关发电厂办公楼。新华社记者 王皓 摄
相比于现在的“写作困难”,距离这间工作室50公里外,在他曾经工作了20多年的娘子关发电厂,这位当时如周围大山一样沉默无名的理工男,迸发的想象力时常飞越巨大坚硬的冷却塔,构建了包括“三体”在内的后来蜚声海内外的系列科幻世界。
8月15日,以刘慈欣命名的“科幻文化周”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举办。进入园区,红色的砖墙、改建的老旧厂房、高耸的烟囱映入眼帘,路边架设着一幅幅来自全国中小学生创作的科幻美术作品。
小朋友们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内参观科幻美术作品。新华社记者 王皓 摄
像国内很多城市一样,阳泉也曾是工业门类众多的老工业城市,有纺织、电子、矿业等,现在多数都已进入“记忆”,包括刘慈欣工作过的娘子关发电厂也于2009年关停。
位于太行山上的阳泉还有多种文化元素,有以“赵氏孤儿”发生地藏山为代表的忠义文化,有以娘子关—固关为代表的长城文化,有以百团大战主战场狮脑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有以保矿运动为代表的近代工业文化。
即使有影视《流浪地球》系列和《三体》的加持,对于刘慈欣及其作品,问起阳泉人,有的还是茫然。也有本地人说,“学生们都知道他,读过他的书。”文化园区内,“刘粉”确如夏日一般热烈。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购书,有的在追着要签名和合影。在一场题为“现实主义传统和科幻文学高地”论坛的提问环节,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问刘慈欣,“如何成为像你一样优秀的人”。
面对孩子的提问,刘慈欣一改出席论坛会议常有的“木讷”甚至“痛苦”表情,罕见露出笑容,并认真作答:多接受各种知识,将来你的选择就会多。
刘慈欣“不配合”镜头,被很多人看在眼里,他要么扭头要么低头,似乎沉浸在他即时进入的另一个世界。但在给学生颁奖时,他“很在状态”,送上奖杯后,他选择站到边上,把镜头让给学生。
据主办方介绍,这次“娘子关杯”科幻文学作品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作品465篇,其中18岁至35岁作者的作品214篇。
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内展出的科幻美术作品。新华社记者 王皓 摄
34岁的寇妙琦是这次科幻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她坦言,自己一直以来都十分热爱写作,这是第一次创作科幻作品。“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创作了一篇1万5千字的科幻小说《面朝大海指南》,这次经历给了自己很大的信心,希望今后能在科幻领域有所建树。”她说。
不同于年轻人,刘慈欣有危机感,今年他60岁“退休”了,能写作的时间认为只有10年。极少人能破除那个“魔咒”,在盛名之下还能写出超越自己的作品,马尔克斯是个例外,《百年孤独》后仍有《霍乱时期的爱情》问世。刘慈欣明白这点,世间很多事情是这样,即使明白也无可奈何,但他在努力。“如果我想好一个东西,我去写的话会很快的,但是现在能写的选项很多,真的让自己满意的想法很少。”
事实上,自1999年创作至今,刘慈欣已发表作品超过400万字,包括7部长篇小说和近40部中短篇小说,获得世界科幻文学领域最高荣誉“雨果奖”,也是亚洲人首次获奖。
在阳泉刘慈欣工作室内摆放的《三体》日语译本。新华社记者 王皓 摄
很多人感到很科幻的一件事是,这个看着很封闭的小城,如何产生了惊艳世界的作品。刘慈欣依然觉得这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举例,世界公认的科幻作家三巨头之一英国人克拉克,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斯里兰卡一个小渔村创作的。
没有凭空产生的事情,有种子才会发芽。《2001-太空奥德赛》正是刘慈欣从小痴迷科幻的那粒种子,正如陈凯歌的《黄土地》激发了另一个山西人贾樟柯的电影梦。
贾樟柯的名字开始出现在此次科幻文化周邀请嘉宾名单之列,但其最终并没有出现在嘉宾对话现场。倒是山西本土作家杨遥在现场的一个比喻引起一阵笑声掌声,在对比历史上“山药蛋派”文学和科幻创作时,他将刘慈欣称为“当今最大的一个山药蛋”,“我们都生长在同样的土地,吸着同样的空气,晒着同样的阳光,看谁能长成最大的山药蛋”。
刘慈欣在当地人眼里最大的特点确实也如山药蛋一般普通低调。在娘子关发电厂时每天上下班骑着二八式自行车,厂友都称他“大刘”,虽然彼时他的小说已在大学生中间走红。“得了雨果奖那年还在发电厂,冬天戴着帽子裹着围巾,只留着眼睛,走在厂子周围没人认得出他。”一位熟悉刘慈欣的当地人对记者说。
刘慈欣曾经工作过的娘子关发电厂办公楼。新华社记者 王皓 摄
刘慈欣搬到市区后,很多人都知道他每天一早都要到阳泉市体育馆跑步。“他写作还是在家里,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他家装饰得很普通,甚至没有专门的宽敞的书房。”另一位去过他家里的当地人说。
显然刘慈欣不是常人,他当年看了别人听都没听说过的书,后来他学开飞机、学潜水,现在他仍试图突破自身的瓶颈。
“在纽约一家百年书店里,《三体》和《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世界名著摆在一起。”一位科幻创作大赛获奖的大二学生专门从美国赶来领奖,讲述了他的见闻。刘慈欣则不认为他的书有那么伟大,《三体》出版时间不长,还没受到检验,“时间是最残酷也是最终的检验者,读者说了都不算。”
刘慈欣在阳泉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孙亮全 摄
故乡山西·电厂职工
草地周刊:在人们的印象中,山西的作品总是离不开大山、黄土。文学来源于现实,您以前的工作可能和科幻毫无关系,您在这种黄土沟壑中,为什么要写科幻题材?山西的这种环境给了您什么样的灵感?
刘慈欣:确实是这样,山西的文学,它是以厚重的现实主义为基础的一种文学,这块土地也是一个厚重历史的三晋文化,离科幻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写科幻的人和周围的环境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在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一个人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他都能完整地接触到现代社会的各种信息,也能完整地接触到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所以不管是在山西,还是在大都市,我认为科幻文学面临的环境、创作者面临的环境,其实都差不多。
草地周刊:您之前在电厂工作的时候,是什么激发了您创作的第一步?您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刘慈欣:这就要看主流文学,或者说我们的现实主义文学与科幻文学的一个重大区别在哪。有一个名词叫科幻迷,科幻迷是一个亚文化群体,有一个特点,它什么行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从国家元首到外卖小哥,都可以是科幻迷,和自身所处的环境没有太大关系。成为一个科幻作家,我是从科幻迷开始的,这与我周围的环境也关系不大。人们对科幻感兴趣,是源自他们最原始的一种感情,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好奇,对宏大的东西、包括宇宙的一种敬畏感。
草地周刊:您最初走向科幻这条路,是否因为您童年的记忆激发您有科幻这样的一个想法?
刘慈欣:没有哪个事儿,只有一部一部的作品。比如说凡尔纳的作品让我喜欢上科幻,阿瑟·克拉克的作品让我决定开始写科幻,还有一系列无法一一列举的。我的记忆就是由这一部一部的作品构成的。
草地周刊:您的“创作年谱”今天正式发售,在23年时间400万的文字中间,您觉得有一个理念性的东西贯穿其中吗,如果有的话是什么?
刘慈欣:贯穿其中的理念是:科学和宇宙本身就是一部最好的科幻小说。
草地周刊:写科幻的话,您觉得自己是上帝视角吗,甚至更高,还是更渺小?
刘慈欣:以渺小的人类身份,用上帝视角去写。
草地周刊:您创作畅快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写不下去又是因为什么?
刘慈欣:创作顺利时有一种创造新世界的兴奋感,不顺利是因为创意枯竭。
草地周刊:想让您用一句话说说你和阳泉这座城市的关系,您会如何说?
刘慈欣:我是这个城市的居民。
作品回顾·解惑人生
草地周刊:太空电梯是您作品中奔向宇宙常用的工具,这个灵感来源是什么?
刘慈欣:太空电梯不是我的首创,甚至第一部描写太空电梯的小说——阿瑟·克拉克的《天堂的喷泉》,也不是首创。太空电梯很早就被提出来了,甚至是在人类进入太空之前就提出过这样的一个设想,是工程师和科学家提出来的,只是后来的科幻作家把它作为一个文学题材来进一步描写。
草地周刊:您在《三体》中写到一个黑暗丛林法则,用了费米定论,文明不相见,那您认为现在到底有没有外星文明,或者说外星文明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刘慈欣:这不应该问我,我只是个写科幻小说的。
草地周刊:在您的意识中,它是什么样的?
刘慈欣:在我的想法中应该是存在外星文明的,因为至少在我们目前的观测来看,宇宙的各处物理规律是均匀的,换句话说就是在宇宙的各处,它的物理规律、自然规律都是一样的。既然如此,那我们地球上可以孕育出生命和文明,别的地方也有这个可能。
小朋友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内阅读科幻文学作品。新华社记者 王皓 摄
草地周刊:《三体》应该说是中国科幻的高峰,可能也是您目前作品生涯的一个巅峰,接下来的生涯中还会有作品会超过《三体》吗?
刘慈欣:我觉得很难吧。因为像三体这样一部作品它取得目前这样的成功肯定有作者的因素,有作品内容的因素,但是它还有许多外部因素,有各种各样的机遇。有些机遇就有如神助一样,凭你个人的努力,不太可能第二次又让它碰到一块。像马尔克斯这样获了诺贝尔奖又能出来一部那么厉害的作品,确实不多见。任何作品都有机遇在帮助你,一个作品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场合发表,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草地周刊:所以也是靠努力加运气或者机遇?
刘慈欣:这努力和运气不是x加y的关系,是x乘以y的关系,一个为0结果全为0。它就这么一个关系,你说再写出一部这样的作品来,可能性不是太大,但不能因为那样就不去写了,要努力地去写。
草地周刊:对于您目前的人生,您觉得意义是什么?
刘慈欣:我的意义就是尽可能创造出那种能让大家共享的、共同感到震撼的想象世界。这个世界有很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到、看到这样一个想象世界。
草地周刊:生活中的你是怎么样的,听说您每天早上跑步,做饭做家务,您又是如何教育女儿的?
刘慈欣:生活中的我就是普通人的一员,会做一些家务,女儿的成长顺其自然。
漫谈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
草地周刊:您能不能定义一下科幻文学,什么是科幻文学?
刘慈欣: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目前科幻的定义据说有300多个,很少能有哪个得到共同的认可。所以现在我们没有办法给它一个定义,因为随着科幻的发展,它的风格趋向于多样,无论从科技角度也好,从文学角度也好,任何定义都能找出一大堆的例外。就像目前人们对生命没法定义,没有一个对生命的定义能让所有人满意。科幻文学也是这样。我认为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是,科幻文学是一种超现实的但不是超自然的文学,这个定义并不全面,但它击中了科幻文学的实质。
刘慈欣在阳泉接受记者采访。 新华社记者 王怡静 摄
草地周刊:中国的科幻文学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未来会走向哪里?
刘慈欣:中国的科幻文学发展历程很坎坷。中国科幻文学起步并不晚,它在清末民初就起源了,这个离世界第一篇科幻小说诞生的时间并不是太久。但是后来因为战乱、外敌入侵等等中断了。那个时候很多有识之士都接触过科幻文学,像梁启超、鲁迅等,都翻译过或者亲自写作过科幻小说。梁启超写过上海世博会的科幻小说,但因为后来的战乱中断。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又迎来了一次科幻文学的高潮,那个时候苏联的科幻文学进入中国,也催生了中国科幻文学的高潮。那一次高潮也产生了像郑文光、叶永烈这样的作者。上世纪80年代又出现过一次科幻文学高潮,产生了像《小灵通漫游未来》《飞向人马座》等等。而1995年以后,国内的科幻创作更是渐入佳境,一直到现在。
虽然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很长,但是它不断地重新开始,不断地从零开始,然后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总的来说,中国的科幻文学其实还是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状态。
草地周刊:您在三五年前接受采访时说在如今这个时代,中国的科幻文学很难用几句话去概括,又经历了这几年的发展,您觉得中国科幻文学有形成一些自己的特质吗?
刘慈欣: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我到外国去,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使中国科幻成为中国科幻?这个问题不管是中国的科幻作家,还是外国研究中国科幻文学的学者,都没有办法回答,因为没有能概括的共同特点,每一个作家的风格不一样,每个人涉及的题材不一样,表现方式也不一样。只能说我们的科幻现在处于和世界科幻相同的发展状况之中,世界科幻有的题材我们都有,它的作品类型我们大部分也都有。
刘慈欣曾经工作过的娘子关发电厂办公室书柜一角。新华社记者 王皓 摄
草地周刊:您刚才说现在中国科幻文学其实算是刚刚起步的一个状态,但同时它起步时遇到了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时代,您觉得这对其是否有利?
刘慈欣:都有吧,有利之处是科技制造出这样一种氛围,一种很有未来感的氛围,让人们对未来有很多的期待,这也是催生科幻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科技时代的传播方式、效率高了很多,也有很多高技术的表现方式,这对科幻影视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现在科技的发展确实对科幻文学基础的东西造成了打击,就是人们对科学的、神奇的,以及科学可能创造的那种未来的期冀慢慢削弱了,这个对科幻文学的打击是很沉重的。
草地周刊:这两年,《流浪地球》《三体》等影片的上映把中国科幻文学推向大众,您怎么评价资本和市场的影响?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需要警惕的地方?这会不会影响到创作者的取向?
刘慈欣:首先科幻文学本身并不是阳春白雪那么高雅的东西,它本身就是个大众文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和市场、受众、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需要市场、需要读者,它不可能孤芳自赏。举个例子,科幻是从欧洲诞生的,但是欧洲后来就把科幻当作文学来写作,把科幻电影当文艺电影来拍了,结果世界科幻的中心就毫不犹豫地从欧洲移到美国去了。在中国也一样,科幻需要市场,也需要资本,特别是像科幻影视这方面,它都是一些投资很大的东西,它不可能没有资本的介入。所以说任何一个科幻创作者,都应该有一个很清醒的认识才对。没有什么要警惕的,每个创作者都不一样,就看你的目标是什么样子。如果你真的想让科幻文学有活力,有足够的受众,有规模,就必须和资本达成某种平衡。特别是科幻影视,比如我的科幻小说,只是写给科幻迷看的,但一部科幻电影不可能只拍给科幻迷看,那点数量永远不可能支撑起一个电影的票房。所以说,整个的科幻文学也好、科幻艺术也好,我们必须和资本的介入达成某种平衡感,只有产生出足够大量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最后才有可能从海量的作品中间诞生出几部经典的、进入文学殿堂的、进入历史记忆的作品。
草地周刊:如果说未来要让中国科幻文学向着更繁荣的方向去推进的话,您觉得社会应该怎么培植科幻文化?
刘慈欣:社会能做的事情很多。比如说出版业扶持科幻的出版、培养作者等,学校增加对优秀科幻作品的宣传,在教材中增加它的比例等。世界科幻有二百年的历史,每一次繁荣都是被时代推上去的。我们正在这个机遇之中,在未来还会提供更多的机遇。
在阳泉刘慈欣工作室内摆放的多种语言译本。新华社记者 王皓 摄
从科幻文学到科幻影视
草地周刊:很多您的原作都改编成电影,您参与到这个电影的程度是多深?导演表现的画面背后的意思和意义你是认同的吗?
刘慈欣:不同的电影、不同的导演、不同的制片人都不太一样。我是个小说作者,小说艺术、文字艺术和电影艺术不是同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我看过很多电影,是个喜欢看电影的人,但是我并不懂电影。电影的表现十分复杂,所以我是很尊重导演和制片人的,他们做出的选择我不会拒绝、横加干涉。
草地周刊:那您对于《三体》这个剧怎么看?
刘慈欣:我觉得是很成功的剧,它里面的演员很好,至于说剧的情节很难评价。其实我满意不满意并不重要,关键是观众满意。(记者姜锦铭、孙亮全、王皓、王怡静)
监制:姜锦铭
责编:刘小草、吉玲、刘梦妮、雷琨、赵岑
校对:饶小阳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0920/169494907724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