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商店指令不吞币(我的世界商店指令)

时间:2023-09-19 20:32:18 来源:网友投稿 编辑:舍我其谁

爷青结!全球十几亿人用过的软件,如今彻底凉了

了解更多热门资讯、玩机技巧、数码评测、科普深扒,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

----------------------------------

那个陪伴我们上网冲浪二十年的青春,要结束了。

微软前段时间官宣:明年将停止支持IE浏览器。

对于一个软件而言,停止支持更新与死亡没有任何差别。

意味着IE浏览器彻底凉凉,被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淘汰,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

PS:本篇为长文,建议分段观看。

IE是无数人的启蒙浏览器,相信在座的小伙伴和它有着许多共同回忆,哔哥也是。

第一次上网冲浪,第一次注册QQ,第一次玩4399小游戏,以及第一次打开不可描述的网站.....

借着这次机会,哔哥想跟大家聊聊,老伙伴IE浏览器25年间的故事。

在二十多年的峥嵘岁月中,IE曾以碾压之势击败对手,登顶高峰睥睨天下,也被后辈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最终走向没落黯然收场。

下面一起来看看,一度占据95%市场份额,有着世纪霸主之称的IE浏览器,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灭亡。

IE诞生的契机:网景

提到IE浏览器,必须先讲讲大名鼎鼎的互联网先驱者、缔造者【网景】。

上能开辟网络,下可猛锤微软,一家充满传奇色彩的公司。

有多传奇?

网景创始人之一马克·安德森说过一句话:在互联网的光辉下,Windows只能充当一堆设计拙劣的设备的驱动程序。

推动世界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缔造了现代互联网的雏形。

(中年的马克 安德森)

历史上唯一一家风头盖过微软,逼得盖茨付出巨大代价打造IE,动用一切手段摧毁的互联网公司。

也正是网景的出现,才让互联网迅速发展起来,提前普及全民,我们得以享受到无处不在便利。

由于年代久远,90后的小伙伴可能不认识网景,但换成“Firefox”火狐浏览器,大家应该会很熟悉。

火狐浏览器使用的内核“GECKO”正是由网景开发,可以说是网景惨遭微软绞杀后留下的残骸,互联网史上第一场战争的证明。

网景与微软这场世纪之战,被后人称作《互联网门口的第一滴血》。

(火狐浏览器)

在开始IE制霸浏览器市场的故事前,我们先来聊聊网景的故事,因为有它的存在,才催生出IE。

互联网的前身叫【阿帕网】,1968年冷战时期美方为对付苏联研发的产物。

在1969年下放给斯坦福、加利福尼亚等四所美国大学使用,实现了4台计算机的连接,这就是最初的互联网,名为“internet ”。

直至1991年第一个面向大众的互联网接口被开发出来,普通人才有了接触互联网的机会,在此之前只给科研机构、学校、军方研究实验使用。

而网景浏览器,正是为了帮助90年代处在互联网早期的人们上网所创造,IE浏览器则是微软为毁灭前者制造的武器。

它的诞生源自于网瘾患者最后的倔强,整个过程充满了打工人逆袭的励志正能量,

网景创始人马克安德森是个典型的混子,1992年正在读大三的他,秉承有课尽量逃,考试全靠补的原则,20岁就开始了佛系人生。

直到那年他被安排到伊利诺伊大学的国家电脑试验中心实习,也就是NCSA(美国超级计算应用中心)的分部之一。

接触到互联网这玩意,从此沉迷网络不可自拔,成为最早的网瘾患者之一。

你们懂的,科技产品的第一代往往充满缺陷,满身毛病,早期的互联网更为糟糕。

你永远无法想象在浏览器出现以前,上网需要经历多少复杂的操作与繁琐的步骤。

安德森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难度:为了上网,你得期待自己成为一个科学家。

那会的上网环境十分原始,没有成批打包好的软件给你下载使用,连简单的发送电子邮件,都得手动敲代码输入一个个命令行实现。

更没有好看的图形界面,屏幕上显示的只有密密麻麻的代码与文字。

排版?图片?抱歉,不存在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将新华字典全部内容压缩在一张白纸上的画面。

复杂的联网过程,丑陋的画面,让安德森等网瘾患者痛苦不已,直呼这是啥破玩意,恨不得当场敲出一个 Google chrome。

早期互联网给安德森带来噩梦般的体验,同时也撒下网景萌芽的沃土。

俗语有云:人不逼一下自己,永远不知道潜力有多大。

在重度网瘾的驱使下,佛系混子安德森下定决心搞一个使用简单,方便自己上网的程序,后世称这类程序为浏览器。

可一个人的开发速度实在太慢,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完成伟愿。

上网心切的安德森,厚着脸皮找电脑主管帮忙喊人,希望借助团体的力量加速进程。

1993年,电脑主管找来了六位大学生程序猿,一起奋斗六天六夜后,开发出了基于Unix系统的浏览器【Mosaic】,在古希腊中有着“天然艺术品”的意思。

小伙是不是觉得这名字很眼熟?

没错,翻译过来就叫【马赛克】,不过它跟男人一生之敌,画质克星马赛克没有任何关系,单纯同名罢了。

PS:安德森亲手开发的Mosaic,后来化成微软的IE,捅死了自己创办的网景公司。

(Mosaic)

Mosaic不是第一个浏览器,但它却是第一个民用浏览器,且能显示图片,给网民带来的冲击与震撼不亚于iPhone 4发布那天。

短短几周有数十万人下载使用Mosaic,一年之内用户数突破200万,一度登上纽约时报。

海量的用户意味巨大的利润,NCSA组织化身丑陋的资本家,将Mosaic占为己有,在受到记者采访时丝毫不提核心开发者安德森的贡献。

安德森心灰意冷,不愿意为背刺自己的大学干活,毕业后远赴到硅谷当一名老实打工人。

兜兜转转一年后,硅图公司创始人、硅谷套现鬼才吉姆克拉克博士突然找到键盘敲得飞快的安德森,跟他说:

小兄Dei,想不想发财翻身当老板?想不想过上大鱼大肉的生活?想,那就跟我干!

(吉姆 克拉克)

安德森虽说是个纯情小程序员,但人不傻呀,岂会听信克拉克的鬼话。

见语言攻势不成,克拉克反手掏出金闪闪的400万美元,发动万恶的金钱攻势。

安德森见状,果断扔掉手里的键盘,朝天大吼道:老子再也不当打工人!

就这样,两人牵着手蹦蹦跳跳地跑到加州,创建了马赛克公司,也就是网景公司的前身。

二十多年的事实证明,给打工人画大饼的方法早已行不通,谈钱才是硬道理。

公司成立之初极度缺乏人才,安德森想起了曾经在大学陪伴自己通宵达旦敲代码的6个青春蓬勃程序猿。

他们年轻,有着浓密的头发,健康的身体,是当打工人的好苗子。

第二天安德森偷偷摸摸回到伊利伊诺大学,拿出克拉克那套传销话术,对着马赛克开发小组的6个程序猿开始施法:

想不想翻身当老板?想不想过上大鱼大肉的生活?想,那就跟老子干!

作为发明者的克拉克也没忽悠成功过,模仿者安德森自然更不可能了。

最终承诺让他们每个人当上老板,获得公司1%的股份,天真的程序猿们才欣然接受。

立马掀翻电脑桌,把鼠标键盘抛向天空,兴冲冲跟着安德森回到公司,准备迎接美好新生活。

克拉克、安德森以及6位即将脱发的程序猿,8个人在公司成立了互联网第一个“复仇者联盟”。

他们要向NCSA复仇,顺便干翻大事业——开发一个比Mosaic强大10倍的宇宙•狂拽•逆天•真•浏览器。

就这样,6名勤快的程序猿被分为三组,分别开发Unix、Mac、Windows三种系统的浏览器,在电脑前经历一天又一天,不分昼夜的秃头之旅。

开发进度十分顺利,短短6个月新浏览器【Mosaic Netscape 0.9】测试版呱呱落地。

运行速度是Mosaic的十倍以上,稳定性史诗级强化,乃当时最强大的民用浏览器,没有之一。

在1994年10月13日向外发布,立马成为最热门的浏览器,用户海量涌来,Mosaic根本不是对手,安德森团队取得巨大胜利。

后因公司名字侵权的马赛克缘故,被所有者NCSA告上法庭,公司不得不改名叫【Netscap】,于是乎网景公司就这么诞生了。

随着测试版的大获成功,安德森团队快马加鞭,在1个月后发布了正式版【Netscape Navigator 1.0】浏览器,中文名叫网景导航者。

它是第一个支持框架(frame)的浏览器,你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可以打开多个窗口和网页。

(Navigator1.0)

以Navigator领先竞品好几年的技术,若采取全面付费策略定能赚个盘满砵满,但会极大限制住产品的扩张速度,不利于公司发展,倘若免费开放的话,自己很可能会饿死。

安德森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推出试用版与专业版两种版本,前者免费试用不要钱,但阉割部分功能,后者收费39美元,功能齐全体验最好。

并且免费提供给学生、老师等教育工作者使用,博得一片美名。

既避免了没有收益,公司难以为继的问题,又利于吸纳新用户推广新品,建立良好口碑,完美!

网景浏览器Navigator的出现,改变了连网复杂、画面丑陋的现状,让普通人也能愉快的冲浪。

仅需启动浏览器,通过“点击与滑动”即可上网,如此简便舒适的连网过程,是过去无法想象的事情。

更神奇的是他们发明可以显示图片的img标签,实现了网页第一次同时显示图片与文字。

原本单调枯燥的文字多了几张形象的图片,网页顿时生动具体起来,赋予网民从来没有过的梦幻体验。

在开发过程中他们还创造出了养活无数前端工程师的Javascript语言,以及保障浏览器安全的SSL协议,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

得益于浏览器的成功,网景获得巨额财富,两周时间公司收入突破36万美元,3个月累计1200万美元,创造美国新营收神话。

当年他们想做有钱人,过上大鱼大肉生活的梦想,此刻实现了!

见势头正猛,安德森团队趁热打铁火速迭代了第二个版本【网景浏览器2.0】,该版本最大的特性是支持通过网页发邮件,无需再安装一个软件。

发布之后再度席卷整个美国,短短8个月,网景吞噬了浏览器市场70%的份额,公司一个季度的营收高达4000万美元,平均每个月翻一倍!

创下商业公司有史以来最恐怖的增长记录,拼多多乐视瑞幸也望尘莫及。

Navigator卓越的性能,简捷的操作,独一无二的完美体验,俘获了大量用户的心。

网景一举成为20世纪互联网的霸主,碾压一众对手,无人能敌。

更可怕的是,1995年8月9日,刚成立1年多的网景公司光速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27亿美元,开创互联网公司上市的先河。

金融专家称网景是“互联网上的微软,一个新生的帝国”,隐约有超越软件巨人微软的势头。

(网景员工为公司上市欢呼)

伴随网景上市,安德森被刊登在时代杂志的封面,称他为开创互联网时代的“黄金极客、技术马克思主义、无限制资本家”,家喻户晓的造富神话。

就是下面这个男人,靠着几串代码白手起家,获得了5800万美元的财富,妥妥的命运之子。

上市那天,他只是个刚毕业两年的大学生。

(年轻没秃头的安德森)

上市响起的钟声,是登上极巅的欢声,亦是命运终结的哀歌。

为干翻网景而生—— IE

同一时间,微软因网景的崛起而饱受华尔街的奚落,高盛公司下调微软股票的评级,股价应声大跌。

投资圈大佬们均不看好盖茨的领导,认为他被过去的成功蒙蔽了双眼,过度膨胀缺乏眼光,没有认识到浏览器的重要性,从而错失商机弄丢大蛋糕。

过去盖茨确实想错了,他觉得计算机技术的未来是操作系统,而不是像浏览器这样提供互联网连接服务的简单工具。

所以在Windows 95里嵌入一个连网的小程序,迟迟不开发自家的浏览器。

如今盖茨彻底醒悟,主宰未来世界的不是电脑或操作系统,而是连接万物的互联网。

他十分担忧,因为网景牢牢掌控着互联网入口,同等于拿到通往未来的钥匙。

一旦实现彻底垄断,掌握话语权,网景完全可以推出新的系统替代Windows,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威胁,足以让微软走向毁灭。

PS:二十年后的今天,PC没落,移动互联网兴起,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无一不证实了互联网才是未来的推测。

更可怕的是,网景已经在尝试研发一种集成在浏览器内,可远程操作处理文件的技术。

无需在电脑上安装本地系统,通过一个浏览器就能实现一切功能。

理念与当下的“云电脑”略有几分相似,但受制于网络环境与技术落后,程序依旧在本地运行,而非云端服务器。

该概念触及到操作系统领域,且理念更为先进,如利剑般悬在微软的咽喉。

一旦开发成功,取代Windows不过是举手抬足的事情罢了。

微软意识到自己完全落后于对手,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他们使出“钱中生友”的小计谋。

采用无往不利的投资入股策略,打算以大吃小吞下网景,使其成为旗下子公司,忠实的盟友。

和过去一样,微软展示出一贯的巨头嚣张霸道姿态,派代表前往网景总部恰谈战略合作的事宜。

与其说是洽谈,倒不如话是威胁,微软代表给出的条件十分苛刻,要求网景的软件只能运行在旧版本Windows上,同时出让股权,允许微软进入董事会。

网景创始人之一的克拉克博士可是硅谷老油条,精明得很。

他深知之前跟微软合作过的公司没一个有好下场,IBM被背叛,苹果被抄袭正是血淋淋的案例。

答应,以微软的实力控制网景轻而易举,届时网景的生杀予夺,不过盖茨老头子一句话的事情罢了。

不答应,很可能落得跟Lotus Software(莲花公司)一个下场,被各种手段打压至破产被收购。

微软所谓的合作,说白了就是红雷哥用40米的大刀架在你脖子上,问这瓜保不保熟,横竖都得死。

然而网景是谁?开创了一个新行业的伟大存在,被华尔街捧为奇迹之子,前途不可估量。

他们雄心万丈,有着更宏大的梦想:建立一个比微软更庞大,更广阔的互联网帝国。

克拉克和安德森有十足的信心迎接微软的挑战,果断拒绝合作请求,开口便是一句:滚犊子。

在《时代周刊》上公开奉告微软:老家伙,大意了呀,劝你耗子尾汁。

互联网是一个不宽容错误的地方,如果这次微软错了,它就永远也找不到正确的道路

(左:网景CEO克拉克巴克斯代尔 右:有钱势力代表比尔盖茨)

谈判破裂,盖茨大怒:麻蛋,你等着,这就喊一车的码农弄死你。

盖茨遂将网景公司视为生死大敌,调用近20亿美元的资金,组织公司所有工程师全力开发自家的浏览器,不惜代价干掉它!

互联网第一场大战,拉开帷幕。

虽然微软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师,最充沛的资金,然而摆在眼前最大的难题是:自家在浏览器市场一片空白,甚至连对口的专家也没有,咋办?

从零做一款浏览器,光开发内核得半年时间,等出来黄花菜都凉了,更别说抗衡眼前的大山网景。

好在微软家大业大,什么都不多,唯独钱最多,庞大的财力足以收购市面上99%的产品。

它使出了百试百灵的老方法:买与抄!

很快,微软看中了小公司Spyglass手上的Mosaic浏览器。

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此Mosaic(马赛克)正是安德森他们在大学时期开发的超简陋浏览器。

因为被Navigator 打得差点魂归西天,NCSA不得不把Mosaic低价转让给Spyglass公司,以维持生计那样子。

安德森与盖茨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仅9000行代码的小破浏览器,日后成为了摧毁网景公司的重要武器。

微软小手一挥,洒出零花钱200万美元买下Mosaic的源代码授权。

加以改良后推出了人生第一个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1.0(互联网探险者)。

(Internet Explorer 1)

然而IE1.0一个屁没放呢,却摔死在家门前。

微软怕美国反垄断部门找麻烦,不敢把IE内置在Windows上,而是采取网络下载的方式,用户安装起来超级麻烦,赶跑了大量尝鲜者。

剩下的一点忠实粉丝,也因落后的功能,不得不转投到更成熟完善的网景Navigator怀里。

安装复杂,体验极差,加之缺乏名气,无人知晓,IE理所当然被网民扔进互联网角落里。

不择手段,摧毁网景

微软见状不妙,通过购买、自研、合作多种方法,在95年11月份迅速发布第二代:IE浏览器2.0。

IE2.0吸取了教训,采用微软两大妙招之二:师夷长技以制夷,好听点叫借鉴,难听点叫抄袭。

针对行业标杆网景浏览器开发了一系列程序,从功能到设计做到一比一精准复刻,网页渲染也跟上主流水平。

比如支持将别人家的书签收藏夹一键迁移过来,兼容网景HTML专属标准,好让IE2.0打开更多网站,降低用户更换浏览器的成本与门槛。

(IE2.0)

网景辛苦建立的东西,顷刻间被微软化为己用,削弱对手优势,增强我方实力,以夷制夷,妙法哉。

上天还给微软派来一个好队友:美国最大的网络供应商AOL(美国在线)。(类似于国内的三大运营商,提供宽带服务的公司)

AOL与微软的MSN部门经营着相同的网络业务,是你死我活的宿敌关系。

而网景恰好是微软当时最大的对手,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AOL想与网景合作,实现共赢。

双方达成合作的话,网景将获得AOL的数百万用户,扩大规模,甚至可能取得背后的网络供应商势力支持,进一步稳固地位,而AOL拥有广告投放的独到优势,可充分利用网景庞大的流量进行变现。

本是一件双赢的事情,然而网景CEO巴克斯德尔十分傲慢,自认为垄断了整个浏览器市场,AOL别无选择,提出一个无理的要求:

想跟我合作?掏几百万大洋的使用费再谈吧。

送上门的大姑娘AOL当场炸了,主动献身还要倒贴嫁妆?马保国都没你离谱。

另一边盖茨得知AOL与网景闹翻的事情,主动抛出巨额彩礼:主流Windows系统将加入来自AOL的网络服务,相应的AOL客户改用微软的浏览器。

要知道微软坐拥数千万电脑用户,这么一句话足以让AOL的营收翻番,而AOL手里的大量客户,也将转变为IE的忠实使用者,一举两得。

AOL毅然转身踏进了微软的大花轿,从此开启了恩爱甜蜜,幸福美满的生活

留下网景这只单身狗独守大房,望天空流泪。

得益于网络供应商的加入,IE浏览器占有率成功突破到个位数,迈出翻盘的第一步。

对比市占率90%的Netscape浏览器不值一提,起码让微软看到逆袭的希望。

自此之后微软加足马力,将网景的死亡进度条光速拉满,那速度堪比罗翔老师判决法外狂徒张三死刑的时候。

有前两次的失利在先,微软彻底抛弃Spyglass的源代码,狠下心来抽调出所有精英,耗费海量资金,逐行逐行代码从头敲起。

1996年8月,由内到外彻底蜕变的【IE3.0】出炉,吹响了逆风翻盘的号角。

它是第一个支持CSS的民用浏览器,具有显示jpg、Gif动图,播放MIDI音乐,播放动画多样丰富的功能,取得颠覆性的进步。

同时优化了布局与外观,显得更加简洁与美观,我们熟悉的标志“e”,也是从这一始出现。

(IE3.0,右上角e的标志)

性能之强大远远抛开同类,处于顶级的水平,如果说IE2.0是唯唯诺诺的弱鸡,那么IE3.0就是凶狠彪悍的猛兽。

一改过去小打小闹猥琐发育的做派,果断重拳出击,隔空向Netscape发出单挑请求,我称之为:互联网公司的第一次在线Solo。

也是在这一年,微软开始不讲武德,各种卑劣手段尽出,从多个维度偷袭网景。

先是利用自身的供应链话语权,强制电脑硬件商家不得安装网景浏览器,否则取消产品的代理资格。

再通过行业影响力笼络AOL等一批网络供应商,将客户的默认浏览器改为IE,它们代表着网络最底层的设施,每个人上网必须经过它们的服务器,重要性可想而知。

最后要求网站开发者,开发仅能IE打开的专属网页,进一步削弱网景。

网景大意了没有闪,被连环三拳精准击中,造成了大量的伤害,新增用户不断减少,差点昏厥过去。

幸好没有动摇到根基,毕竟改变用户习惯可不是三头两日能搞定的事情。

然而更恐怖的后招留在后头。

微软冒着违反反垄断法的风险,动用了终极武器“捆绑战略”。

在新出售的Windows系统中预装IE3.0浏览器,如此一来,所有购买者必然成为IE的核心用户。

同时实行永久免费制,随意使用不限时长不限用途,对比收取45美元高昂费用的网景浏览器,显得无比良心。

在功能相仿的情况下,一个免费使用出厂预安装,一个收费还要主动下载,你觉得用户会选谁?答案不言而喻。

以微软的垄断地位,捆绑一出,基本奠定了胜利的局面。

没有人顶得住免费的诱惑,没有人不想白嫖,捆绑战略大获成功,网景用户一夜间哗啦哗啦地流向了IE,呈摧枯拉朽之势。

犹如投放了一颗核弹在网景心脏位置,刹那间的闪光中,曾经建立起的一切荡然无存。

在1997年9月推出IE4.0版本后,随着新系统的出货光速拿下40%份额,IE成为浏览器市场主导者之一。

反观对手网景,伴随用户大量流失,营收暴跌,第四季度亏损了8800万美元。

安德森在这一刻,仿佛看见遥远的非洲有位黑人辛勤地给网景刨着棺材。

说到捆绑战略,可能小伙伴疑惑,既然这招如此厉害,为何微软不早点使出,提前结束战斗?

哔哥此处解释一下,那是因为在1990年Windows系统霸占几乎所有电脑后,微软触犯反垄断法,被美国法院紧紧盯死。

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利用Windows系统捆绑销售任何软件,防止破坏美国的商业环境,扼杀创新,陷入一家独大的恶性循环,否则立马拆分。

后来关于IE捆绑垄断案,盖茨在法庭上把IE解释为是嵌入在系统里的功能,它无法卸载和安装,非单独的软件,所以不是捆绑,没有违反法律。

你看直到2020年的今天,Win10依然没有预装Office套装,要我们主动下载,原因就在于反垄断法的限制。

网景不过是一家成立3年不到的新公司,根本没法跟世界最有钱的公司玩烧钱大战。

自知无法对抗,网景将业务重心转移到toB的企业市场、网络服务等领域,避开攻势,寻找新出路。

例如和通用电气公司开发出一个网购系统,可以让企业在互联网上订货付款,为AT&T等多家公司提供电子邮件发送等数据交换服务。

用人话总结就是:做成了钉钉+阿里巴巴的结合体,以前为消费者服务,现在为企业打工。

实现转型之后,网景的客户迅速增加,业绩不降反升,向微软挥出一记强力的回击。

然而微软在业内向来以“狠辣”著称,不动手则已,一动必取人性命。

微软强迫所有Windows用户使用自家的网络服务,仗着雄厚的资金,再次对实施无坚不摧的免费大招,誓要杀死网景。

胜者高歌,败者消亡

时间往后推移,到了1998年初,网景被微软的免费+捆绑战略打得节节败退。

IBM、苹果等科技公司陆续倒向微软,与其达成协议,旗下所有产品出厂即绑定IE。

大型网络供应商AOL、CompuServe及AT&T纷纷改用IE作为默认浏览器

IE浏览器一举鲸吞下70%市场份额,大获成功,网景毫无还手之力。

有趣的是,IE团队为庆祝取得佳绩,偷偷地在网景公司门放置一座雕像。

雕像底部是IE浏览器的标志“e”,底下刻有NETSCAPE NOW的字母,暗示人们从此厌烦网景,奔向IE。

与IE团队一片欣欣向荣的状况相反,网景前路可谓布满黑暗,渺无希望。

先是被微软的一套连环核爆全方位制裁,炸得遍体鳞伤,失去诸多合作伙伴,其他业务无半点进展,裁员不断。

再后是公司股东连连抛售股票,致股价暴跌,营收锐减,面临倒闭的危机。

网景CEO巴克斯德尔更是公开表示认输:我们在心理上已经准备打输这场战役,我们是以失败的心态来准备我们的策略。

万分危急之下,网景的核心团队迫不得已赌上整个公司,发出自杀式袭击以博取一线生机:

向全世界公开Netscape的源代码,旗下所有产品全部免费使用。

(网景的核心团队)

这是一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招,成,原地复活,败,万事休矣。

源代码是软件的生命之源,公开源代码,意味着网景将自己的生命全盘托出,失去最大的收入来源,公司倒闭的概率达到99.99%。

但是,如果源代码得到所有程序员的认可与应用,那么Netscape将成为浏览器的至高标准,网景则是制定标准的人,地位崇高无上,无人可撼动。

日后浏览器长什么模样,该如何发展,网景一人说了算,真正意义上掌控了互联网入口。

好比如今的谷歌,牢牢控制着安卓系统,说一不二,所有安卓手机厂商与用户皆得听命于他。

届时任凭微软使出浑身解数,也动不得网景半分。

经历2个月的准备,一个承载着全公司希望,名为Mozilla Suite的开源软件,在1998年3月31日10点被上传至网络。

(Mozilla 代表着对微软反击的意思)

期待中的逆境求生没有到来,有的仅是无边无尽的黑暗。

Mozilla发布之初激起了一波热潮,但响应的人很少,力量不足以改变既定的命运,更无法影响浏览器市场的格局。

随着Windows 98的推出,IE浏览器带着崭新的设计彻底融入操作系统,朝网景挥下必死之剑。

全世界有多少人用Windows,就有多少人用IE,再无Netscape的立足之地。

最后在1998年11月24日,雄心万丈的网景以十分耻辱的结局收场。

被它曾经瞧不起,素有企业冥灯之称的AOL,以42亿美元免税换股的方式收购,沦为囊中之物。

苦苦挣扎数年后,在2003年7月15日解散,大量程序员被解雇,标志也从办公楼拆除。

仅留下Mozilla基金会和火狐两个遗产,以及成就无数程序员,构筑互联网的javascript。

每个时代皆会造就英雄,如果说苹果乔布斯是开创智能手机时代的英雄,那么网景安德森则是缔造互联网时代的英雄。

可惜在微软的大手前,英雄脆弱似湖中的小船,抬手间消逝,被稳稳地合上棺材盖。

以非正常竞争手段歼灭了对手的微软,乘着IE的东风一路畅通无阻,股价节节攀升,2年内翻了2倍有余。

同年,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以510亿美元资产,连续四次蝉联福布斯富豪榜榜首,远远甩开第二名,刷新纪录。

失去对手的IE,在2002年和2003年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拿下95%市场份额,成为全人类上网的必备软件。

全世界所有人都在使用IE浏览器,它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蓝色的“E”标志象征着网络,传遍每一个角落。

就这样,互联网第一场大战,以微软的强势碾压,再创辉煌,网景的黯然退场,烟消云散作为结局。

整个大战过程中网景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它失败的最大原因,是没有建立自己的护城河,没有创造一种让用户只能在你这获得的独有资源,将用户死死地圈在池子里。

反而沉迷充当工具人,安分守己固步自封做一个浏览器,殊不知工具随时可替代,你有别人也有,并且总有人比你做得更好,根本留不住用户。

倘若当初答应AOL的请求,联合背后的网络供应商势力,从源头控制用户接触网络的渠道。

再与网站开发者合作,驱使他们开发专属标准的网页,独占互联网上所有内容,如此一来,除了你这儿,用户想上网获取信息再无其他选择,实现了资源上的垄断。

到时任微软手段尽出,亦撼动不了网景厚实的城池。

当然以上都是事后诸葛亮的屁话,在那个互联网初开,一片混沌的情况下,谁又能看清未来呢?

无论迎战的是谁,这注定是一场不平等的竞争,一场以微软碾压式胜利告终的战争。

微软像是流氓头子,无需创造新事物新技术,仅需依托强大的实力,以蛮横霸道的姿态抢夺他人之硕果。

总结就是一句话:不懂就买,买来不好用就抄,抄不过就打压,总有一招弄死你。

与网景相同遭遇的公司还有Novell、Borland、WordPerfect等8090年代的知名科技公司,它们都是微软曾经的对手,下场不是破产就是被收购,甚至凄凉。

在《乔布斯传》里,乔布斯如此形容盖茨:

他(盖茨)真的从来不懂技术,基本上没有想像力,也从未有发明过什么,他只是无耻地掳夺别人的创意而已。正因为如此,“我觉得他更适合做慈善事业,而不是技术工作。

Windows借助IBM统治操作系统市场,IE依靠Windows垄断浏览器市场。

用垄断再创造垄断,不断吞噬新生市场,壮大自身,此即为微软的“发展之道”,IE正是此道孕育出的杰作。

然而IE浏览器即便背靠苍天大树,亦没有完全制霸互联网,反倒被后来者虐得痛哭涕流,千疮百孔,当场魂归西天。

这位后来者你们一定认识,它便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旗下的“chrome浏览器”。

关于chrome扳倒IE,谷歌弯道超车微软的故事,留着下半部与你们分享。

敬请大家留意哔哥的长篇巨作《IE消亡史(下)》。

----------------------------------

点击文章顶部雷科技头像,私信回复“搞机”,即可获得玩机技能合集。

把Stable Diffusion模型塞进iPhone里,做成APP一分钟出图

选自 liuliu

作者:liuliu

机器之心编译

机器之心编辑部

Stable Diffusion 可能很快就会在移动端普及。

在 iPhone 上运行 Stable Diffusion 到底难不难?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篇文章,作者给出了答案:不难,而且 iPhone 还剩余 50% 的性能。

众所周知,每年苹果都会推出一款声称在各方面都更快、更好的新款 iPhone,这主要得益于新的视觉模型和图像传感器的快速发展。就拿拍照来说,如果回到 10 年前,你能用 iPhone 拍出高质量的图片吗,答案是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是渐进式的,10 年时间,足够提高手机拍照技术。

由于技术的这种发展模式(渐进式),在一段时间里有些程序即使运行在最好的计算设备上,也几乎无法使用。但是这些带有新启用场景的新程序吸引了一些用户的注意力,人们愿意研究它。

本文的作者就是被吸引的其中之一,在过去 3 周里,作者开发了一个应用程序,可以通过 Stable Diffusion 来生成(summon)图像,然后按你喜欢的方式编辑它。该应用在最新的 iPhone 14 Pro 上生成图片仅需一分钟,使用大约 2GiB 的应用内存,另外还需要下载大约 2GiB 的初始数据才能开始使用。

应用商店链接:/d/file/gt/2023-09/bnxpax0ptjp iPhone 的热度。」

「这个寒冬,可以把手机当暖手器用了。」

不过在大家调侃手机发热问题的同时,他们也给与这项工作极高的评价。

「这简直不可思议。在我的 iPhone SE3 上生成一张完整的图像大约需要 45 秒——这几乎和我的 M1 Pro macbook 用原始版本生成的速度一样快!」

内存、硬件同时优化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的实现过程:

想要完成在 iPhone 上运行 Stable Diffusion,还能结余 50% 的性能,面临的一大挑战是需要在 6GiB RAM 的 iPhone 设备上将程序运行起来。6GiB 听起来很多,但如果你在 6GiB 设备上使用超过 2.8GiB,或在 4GiB 设备上使用超过 2GiB,iOS 就会杀死你的应用程序。

那么 Stable Diffusion 模型究竟需要多少内存来进行推理?

这还要从模型的结构说起。通常 Stable Diffusion 模型包含 4 个部分:1. 文本编码器,它生成文本特征向量以指导图像生成;2. 可选的图像编码器,将图像编码到潜在空间 (用于图像到图像生成);3. 降噪器模型,它从噪声中缓慢地去噪图像的潜在表示;4. 图像解码器,从潜在表示中解码图像。

第 1、第 2 和第 4 个模块在推理过程中运行一次,最大需要约 1GiB。而降噪器模型占用了大约 3.2GiB(全浮点数),并且还需要执行多次,因此作者想让该模块在 RAM 中保存得更久。

最初的 Stable Diffusion 模型需要接近 10GiB 才能执行单个图像推理。在单个输入(2x4x64x64)与输出(2x4x64x64)之间,其中夹杂着许多输出层。并不是所有层的输出都可以被立即复用,它们中一部分必须保留一些参数以供后续使用(残差网络)。

一段时间以来,研究者围绕 PyTorch Stable Diffusion 进行了一番优化,对 PyTorch 用到的 NVIDIA CUDNN 和 CUBLAS 库,他们保留了暂存空间,这些优化都是为了降低内存使用量,因此 Stable Diffusion 模型可以用低至 4GiB 的卡运行。

但这仍然超出了作者的预期。因此作者开始专注于苹果硬及优化。

起初作者考虑的是 3.2GiB 或 1.6GiB 半浮点数,如果不想触发苹果的 OOM(Out of Memory,指的是 App 占用的内存达到了 iOS 系统对单个 App 占用内存上限后,而被系统强杀掉的现象),作者大约有 500MiB 的空间可以使用。

第一个问题,每个中间输出的大小到底是多少?

事实证明,它们中的大多数都相对较小,每个都低于 6MiB (2x320x64x64)。作者使用的框架 (s4nnc) 可以合理地将它们打包到小于 50MiB,以备复用

值得一提的是,降噪器有一个自注意机制,它以自己的图像潜在表示作为输入。在自注意力计算期间,有一个大小为 16x4096x4096 的批处理矩阵,对该矩阵应用 softmax 后,大约是 FP16 中的 500MiB,并且可以「inplace」完成,这意味着它可以安全地重写其输入而不会损坏。幸运的是,Apple 和 NVIDIA 低级库都提供了 inplace softmax 实现,然而 PyTorch 等更高级的库中没有。

那么是否真的使用 550MiB + 1.6GiB 左右的内存就能完成?

在 Apple 硬件上,实现神经网络后端的一个常用选择是使用 MPSGraph 框架。于是作者首先尝试使用 MPSGraph 实现了所有的神经网络操作。在 FP16 精度下峰值内存使用量大约是 6GiB,显然比预期的内存使用量多太多,这是怎么回事?

作者详细分析了原因,首先他没有按照常见的 TensorFlow 方式使用 MPSGraph。MPSGraph 需要对整个计算图进行编码,然后使用输入 / 输出张量,进而处理内部分配,并让用户提交整个图以供执行。

而作者使用 MPSGraph 的方式很像 PyTorch 的做法——当作一个操作执行引擎。为了执行推理任务,许多已编译的 MPSGraphExecutable 在 Metal 命令队列上执行,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可能持有一些中间分配内存。如果一次性提交,那么所有这些命令都持有分配内存,直到完成执行。

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简单方法是调整提交速度,没有必要一次性提交所有命令。实际上,Metal 的每个队列有 64 个并发提交的限制。作者尝试改成一次提交 8 个操作,峰值内存就降低到了 4GiB。

然而,这仍然比 iPhone 能承受的多 2 GiB。

为了使用 CUDA 计算自注意力,原始 Stable Diffusion 代码实现中有一个常见技巧:使用置换而不是转置。这个技巧很有效,因为 CUBLAS 可以直接处理置换的跨步(strided)张量,避免使用专用内存来转置张量。

但是 MPSGraph 没有跨步张量支持,一个置换的张量无论如何都会在内部被转置,这需要中间分配内存。通过显式转置,分配将由更高级别的层处理,避免了 MPSGraph 内部效率低下。利用这个技巧,内存使用量将接近 3GiB。

事实证明,从 iOS 16.0 开始,MPSGraph 不能再为 softmax 做出最优分配决策。即使输入和输出张量都指向相同的数据,MPSGraph 也会分配一个额外的输出张量,然后将结果复制到指向的位置。

作者发现使用 Metal Performance Shaders 替代方案完全符合要求,并将内存使用量降至 2.5GiB,而不会出现任何性能下降。

另一方面,MPSGraph 的 GEMM 内核需要内部转置。显式转置在此也无济于事,因为这些转置不是更高级别层的「inplace」操作,对于特定的 500MiB 大小的张量,这种额外的分配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切换到 Metal Performance Shaders,项目作者又回收了 500MiB,性能损失约为 1%,最终将内存使用量减到了理想的 2GiB。

参考链接:

https://news.ycombinator/item?id=33539192

https://liuliu/eyes/stretch-iphone-to-its-limit-a-2gib-model-that-can-draw-everything-in-your-pocket/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0919/16949491072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