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人活菩萨是什么意思(活菩萨是什么意思)
“活菩萨”陈光静:13岁修道,靠香火钱养活72弃婴,80岁含笑羽化
佛教有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这是佛教中,对于救人的态度,在我国传统的道家中,却很少提及救人一说。
在大众看来,道教中人清心寡欲,很少出世。
大部分时间,都忙着为自己修炼,又哪来的时间去顾及他人呢?
这种说法,未免太有失偏颇。
道教并非不救人,而是不像佛教那样,“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即使没有任何功德,在有人遭受苦难时,他们该出手时也会出手,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浙江平阳就有这样一位道姑,名叫陈光静,13岁修道,一生未嫁,无儿无女,终身都在研习道法。
53岁时,她遇到了一道坎,在山上捡到一位弃婴,看他可怜,便将他带回道观。
从此,陈光静开启了作为“道姑”妈妈的传奇一生。
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她一共收养了72名弃婴,无论他们身患怎样的残疾,何种疾病,陈光静都对他们不离不弃,悉心照料他们长大成人。
如此功德,足以当得起一声“活菩萨”。
这位传奇道姑,在成长的过程中到底遇到了什么,为什么十三岁便遁入道门?
在收养弃婴的这20年里,又发生哪些沁人肺腑的感人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活菩萨”陈光静的传奇人生。
1940年,陈光静出生于浙江平阳一个普通家庭。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陈光静的出生,就如同照进这家人的一束光,将家人全身上下都染上了色彩。
于是,父母给婴儿取名陈光静,希望她能像光一样美好,成为一名文文静静的女孩。
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十分骨感。
在那个经常挨饿的年代,一家人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饿肚子的感觉并不好受,陈光静不止一次在家里闹,但即便如此,父亲也拿不出更多的粮食。
吃都吃不饱,陈光静自然也没有去学校学习的机会,她的童年,全部都交给了大自然。
这也为她之后沉迷道法,埋下了伏笔。
童年时候的陈光静,性格十分顽皮,她经常瞒着父母,一个人钻进家旁边的小树林。
在小树林里,她见识到了自然的美好。
阳光是那么地温柔、草木的芳香气息、动物的嬉戏声、昆虫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仿若交响乐。
仿若一股春风,吹拂在她的身上,她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放松,整个心灵都得到了解放。
她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想要将自己得到的灵感告诉父母。
却没想到,不仅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反而被大骂了一顿。
“你知道那里有多么危险吗?以后可不敢再去了!”
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从这之后,陈光静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
她不再和父母诉说心里话,有时候不开心,她就会一个人跑到树林里,去感受这份属于她的美好。
时光荏苒,随着年龄的增长,陈光静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
她不再只局限于小树林,将探索范围扩大到方圆几十里,并且更热衷于发现新鲜事物。
一天,她偶然间发现,在一座名为“三台峰”的山上,坐落着一处名为三台道院的道观。
鬼使神差般地,陈光静走进了道院,看着正在打坐的道士,一种温暖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
这些人虽然看着清心寡欲,但精神面貌要远超常人,仿佛一群不出世的仙家。
从那之后,陈光静经常一个人到道观里溜达,一段时间后,和道观里的很多道士都成了朋友。
陈光静将自己在小树林中的感悟告诉了道士们,道士们点点头,若有所思的笑道。
“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你这小姑娘,还挺有慧根的嘛!”
听到道士们这样说,陈光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对自然的感悟,都是道教修炼的一部分。
从这之后,陈光静彻底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时间越长,她越想找个地方,将这些事情前前后后想清楚。终于,她鼓足勇气,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
“我想清楚了,我要出家当道士!”
那一年,陈光静只有13岁。
“你疯了吗?小丫头片子还没结婚生子,谈什么出家?你要把你父母气死吗!”
对于陈光静的疯狂想法,父母自然是不同意。
但此时陈光静已经打定主意,十匹马都拉不回来,最终,她在自家小镇所在的道观,凤凰道馆成功出家,成为全真派的一名道士。
想当好一名道士并不容易,除了需要杜绝自己的欲望外,每天还要完成大量的功课。
那个年代,很多人之所以出家当道士,并不是为了修炼,只是为找个能躲在躲难的安稳之所。
这些人,又怎么可能在道观中安心修道呢?
在他们眼中,做任何事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陈光静,反而成了异类,是他们除之而后快的目标。
“我们都是同一种人,装什么大尾巴狼?”
面对突如其来的欺负,陈光静只是默默地承受,从来不生气,只是安安静静做自己的事。
久而久之,这些道士也大概了解到,陈光静是真的一心向道,也就不再打扰她,权当她不存在。
一段时间后,道馆里的生活越来越苦。
很多道士为了寻求更安逸的生活,纷纷辞别师傅,下山回归到普通的生活中。
他们其中有的人,在走时还劝陈光静。
“你还年轻,大把的时光在等着你,道观的日子这么苦,你还是和我们一起下山吧!”
面对同伴们的劝说,陈光静只是笑着说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们不能因为难,就对一件事半途而废,你们走吧,我不会走!”
久而久之,山上的同伴几乎走了个精光,只留下和师傅两个人,依旧守在这破旧的凤凰道观内。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傅将她叫到边前。
“早点下山,去找一个属于你自己的道馆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山上的几十个春秋,陈光静事必躬亲,修身养性,人到中年,依旧保留一颗赤子之心、菩萨心肠。
于情于理,都到了出师,自立门户的程度。
再留在山上,只会影响对道法的研习,想要更进一步,出世也无用,更重要的是入世。
想通这一切后,陈光静拜别师傅,最后一个下了山。
关于去处,她在下山前就已经想好。
依稀记得在童年时,她曾经领略过三台山三台道观的美好风光。
那里,毫无疑问就是她修行、传道的最好去处。
三五间砖房,一小块菜地,一口水井,寥寥几名道士,便是三台道观的全部。
就这样,陈光静成为三台道观的道长,就此安顿下来,她本以为,自己可以在这一缕清静之地,潜心修习道法,走过人生的后半途。
却没想到,自1993年的那个冬天开始,一切都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1993年腊月很冷,走在上山路上的陈光静,突然听到一阵婴儿的啼哭声。
声音十分微弱,却清晰可闻。
害怕孩子出事,陈光静赶紧循着声音找过去,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一名尚在襁褓中的女婴。
“好可怜的宝宝!”
陈光静不敢多耽搁,赶紧带着婴儿跑回道观中,给她喂了些粥糊,看着婴儿狼吞虎咽,陈光静这才长舒一口气。
“孩子的这条命,算是保住了!”
陈光静知道,孩子肯定是被父母抛弃在道观的。
令她感到奇怪的是,婴儿身上明明没有残疾,脸色也十分红润,看上去十分健康,并不像有什么疾病的样子,为什么父母要把她丢弃呢?
摇了摇头,陈光静想不通,干脆不再去想,无论女婴是否有疾病,她都会将之抚养成人。
就这样,女婴在道观中住了下来。
时光荏苒,女婴转眼间到了能跑能跳的年纪,陈光静这才知道,孩子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原因所在。
一天,孩子从外面回来,脸色涨得铁青,无论陈光静问什么,她都不说话,不一会儿便陷入了昏迷。
陈光静赶紧下山,将孩子送进了医院,经过检查后这才得知,原来她患有很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
想要治好,至少需要花费2万元手术费。
2万元不算多不算少,但对于没有收入的三台道观来说,这笔钱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为了给孩子治病,她只能在道观中立起功德箱,靠游客们的香火钱,来给孩子攒手术费。
终于,在游客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陈光静终于攒够了手术费,将孩子送进了手术室。
手术非常成功,孩子被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陈光静内心十分激动。
她并不为自己积攒功德而沾沾自喜,只因为,这个无辜的小生命,未来终于可能无忧无虑地成长下去。
这件事之后,陈光静在当地渐渐有了些名气,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三台道馆开始频繁出现被父母丢弃的弃婴,他们其中大多数都是女婴,或是有先天残疾和疾病的男婴。
对于这些弃婴,陈光静来者不拒,且从来不给他们分门别类,全部收留进道观,抚养他们长大成人。
20多年来,陈光静收养的婴儿一共有72个。
他们有的孩子,已经被陈光静抚养长大,走进社会,成为一名参加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
另外一部分,则被前来拜神的香客收养,离开了山门。
但即使如此,跟在陈光静身边的孩子,依旧有19个。
想要抚养这些婴儿并非易事,首先吃饭就是个大问题,靠着功德箱里的那些钱,他们只能吃上稀粥。
为了保证孩子们的营养,陈光静带领道士们,在后山又开辟了一块菜地,用来种植瓜果蔬菜。
如此一来,便解决了孩子们的吃饭问题。
至于功德箱里的钱,陈光静全部攒了起来,用于给孩子们上学的学费。
没有上过学的她知道,学习有多么重要。
对于这些一无所有的孩子来说,上学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帮他们一把。
后来,随着网络的普及,陈光静的事迹被越来越多人所知晓,她也因此被温州政府评为“温州好人”。
三台道馆也因此得到当地部门的大力扶持,不仅给道士们盖了新道观,还对孩子们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进入校园,能够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安心读书。
看到这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陈光静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了,陪伴他们成长了20多年,陈光静的生命,也到了弥留之际。
2020年11月19日,陈光静笑着在三台道馆羽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0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回顾陈光静的一生,看似平平淡淡,实则在用最清心寡欲的方式,做着最轰轰烈烈的大事。
她当得起重于泰山四个字,是真正的“活菩萨”。
#社会#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515/169625022461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