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闪击战打了多久(波兰闪击战)
曼施坦因的闪电战究竟有多强?完全打破了传争规律
德国纳粹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是天人共愤的,不过,德国阵营里的诸多名将,却赢得了对手的钦佩。与其说他们输在了战术,不如说他们输给了信仰。
今天要介绍的,是麾下的三大将领之一: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虽然名字读起来又长又绕口,但是他的战术思想却是截然相反的,什么呢?闪电战!
没错,当年德国人闪击波兰、入侵法国,以极快的速度扫荡欧洲大陆的神话,正是出自曼施坦因之手。
可以说,曼施坦因给当时新兴的机械化作战方式指明了出路。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这里得到了实践。自此,闪电战成为德国机械部队的常规作战模式,一时间所向披靡。所以大家送给了曼施坦因一个外号,叫做“闪电伯爵”。
在入侵法国的整个过程中,最精彩的一战,莫过于1940年穿越马其诺防线了。
要说这个马其诺防线,在历史课本中也是屡屡提及,法国人倾全国之力打造出了这座钢铁长城,还指望着靠它保卫家园来着,可惜,他们的对手是曼施坦因。这么一项大工程,到最后却没有派上用场,还成了葬送法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咋回事呢?
原来,剑走偏锋的曼施坦因为了避免正面的交锋,他指挥装甲部队发动闪电战,从中部的阿登山区进行突破。法国人怎么也没有想到曼施坦因这只狐狸竟然把坦克开到了山上,这里没有多少法军驻守,所以德国人完整无缺地穿越了马其诺防线,还断了法军的后路。
可怜的法国人,原本用来御敌的防线,却成了自己的坟地。
在这之后,英法联军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才算逃出了德军的包围,但是仍然一直被德军追着屁股打,后来还是多亏了心血来潮,放慢了行军速度,英法联军才得以完成敦刻尔克大撤退,保留了日后反击的有生力量。
仅仅一个月,号称“世界第一”的陆战强国法国,便被曼施坦因轻松埋葬,这个如同闪电一样出没的将军,彻底让世界颤抖了。
不过,后期伴随着的一系列战略失误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德国人没了当初的傲气,特别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整个南线战场几乎遭受到毁灭性打击,苏联红军的坦克甚至可以大摇大摆地前进。
如果任由苏军挺进罗马尼亚,那德国将深陷同盟军的包围,二战结束便指日可待了。
在这危急时刻,又是曼施坦因跳了出来,撑起了整个苏德战场的重担子。他说服让自己亲率一只突击部队,横插入苏军的前进路线。虽然人数上明显少于对手,不过曼施坦因借助于闪电战术和机械化部队的优势,进行了一系列灵活的流动作战,甚至还围歼了苏军几个重兵集团,并收复了哈尔科夫等地。
有了这个据点之后,溃散的德军也算是有了立足之地,曼施坦因重新整合部队,并在这里布置了层层防线,硬是把苏联红军拦了下来。
在这期间,曼施坦因并没有一味死守,他几度指挥装甲部队发动袭击,让苏联人吃了不小的亏。得益于此,苏德战场的整个南线才算稳固下来,双方形成了对峙的态势。否则,一边倒的颓势足以让二战提前两年结束。
不夸张的说,曼施坦因此时撑起了德军的半边天。
论军事才能,他自是旷古绝今的战争鬼才,只可惜追随了这个狂魔,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惩罚。二战结束后,曼施坦因被处以18年有期徒刑。
不过,因健康原因,曼施坦因1952年就提前出狱,再一次踏入军队,成为联邦德国国防部的军事顾问。确实,像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德国人怎么会让他孤老一生呢?
1973年,86岁的曼施坦因病逝。这个如“闪电”一样的将军,终究活成了传奇。
英事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评价说:“曼施坦因元帅已经证明了他是德国陆军中作战能力最强的军事指挥官。”
经典二战题材电影
一、晴天霹雳——波兰闪击战
波兰陆军拥有30个常备师和10个预备师,还有12个大型的骑兵旅,另外还有250万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动员兵力,这些庞大的兵力让波兰的当局有理由认为他们不仅可以抵挡住德军的进攻,甚至随着英法军队在西线的进攻,他们还可以向德军发起进攻,向柏林进军。即使退一步来说,他们至少也可以做到在英法联军动员完成之前迟滞住德军的攻势。基于这种攻势思维的指导思想,波兰的野战军全面靠前布置,沿同德国的接壤边境线全线展开,结果在德军的闪电战中轻而易举的被包围歼灭,而其动员计划又被德军空军所破坏,波兰的结局已经确定。
二、血洒长空——不列颠空战
这场战争能打赢,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英民的抵抗意志很顽强,二是英国用体系来对抗德国单一兵种。当时德国空军的实力胜过英国不少,但还远未达到歼灭英国空军的能力。当时德国出动了2400架飞机,英国方面战斗机是700架,轰炸机500架。德国比对方多一倍,但英国有完整的防空体系,地面雷达和高炮也能发挥作用。空战一般来说,在飞机是同一代的前提下,进攻方是防守方的3倍以上才有优势,如果差距没这么大,双方依旧胜负难料。
三、千里奔袭——基辅合围战
龙德施泰特元帅被解职并不是在基辅会战的时候,而是在莫斯科会战结束后的1942年夏季攻势,南方集团军群在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下沿着顿河一路南下,最终在罗斯托夫城下龙德施泰特元帅违反了分兵作战的命令,具体的应该是要求南方集团军群分成A、B两个集团军群,分别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但是在顿河一线推进的德军B集团军群又要分兵两线合为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苏军,这就让龙德施泰特元帅十分难以接受了,其实不仅是他就连元首最信任的“凯特尔”元帅一样认为,分兵作战是不可取的。
四、狼行拂晓——偷袭珍珠港
美国当年虽然工业和经济实力上是绝对的强国,但出于孤立主义的原则以及海洋的阻隔,他们在二战前对军力并不是十分上心,只能凑合排到全球第七。而且许多装备以仿造英国为主,整个陆军只有10万人的部队和300辆老式坦克,也就波兰那个档次。
这些表象让日本轻视了美国,产生了许多错误判断,他们认为美国人是油头粉面的小少爷,是吃不起苦只会享乐的公子哥,既怕死又无能。
最终日本人下定了决心,通过偷偷集结的航母群,发动了当时人类历史上还不曾有过的大规模舰载机攻击,也基本完成了“拿下太平洋舰队”的任务。可以说山本五十六的计算相当精确,日本人完成了他们能做到的一切。
只是他们完全没想到太平洋舰队残余的三艘航母突然来了个神级发挥,成了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中坚,并生死奋战到美军那些新船下水。日军虽然控制了东南亚地区,将美英军赶下了海,也拿到了自己急需的石油,却完全无法在疯狂爆兵的美国人面前扛下来,而且那些被称为“怕死的小白脸”的美国潜艇兵,居然英勇的完成了对日军运输船90%以上的破交战,比起德国同行可是牛太多了。
完全可以理解日军的心情,哇凉哇凉的,已经输了却被迫着还得打下去,军国主义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五、短兵相接——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之战,德国失败原因是方面的。首先,德国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重要的因素。
德国以闪电战横扫西欧大陆,连战连捷,连强大的法队也投降了,在进攻苏联之初,势如破竹,以迅雷不掩之势击溃了苏军,一天推进600公里。这时,德军的将领骄傲的情绪渐渐滋长起来,想一举占领苏联,法西斯的侵略是失民心的。于是,失去了人和这一条件。
苏联属北方,寒带。德国士兵受不了苏联的气候,大大削弱了战斗力,被冻死的不计其数,德国又不具备天时这一因素。
德国的机械化部队迅速推进,飞机对斯大林格勒狂轰滥炸,而地面部队行动慢,给了苏联军队以喘息的机会,苏军依靠废墟为掩护,对德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因苏联国土面积大,有很长的战略纵深。所以,德国又不备地利这一条件。
六、航母号角——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海战在1942年6月4日展开,世界第一次航母大作战的珊瑚海海战刚过去仅一个月的时间,偷袭珍珠港过去仅半年时间。
中途岛海战也是一次航母大作战,从此航母取代战列舰成为海上作战的主力。
日军:8 艘航母,11艘战列舰,22艘巡洋舰,65艘驱逐舰,21艘潜艇,600多架飞机。
日军8艘航母是:凤翔号,瑞凤号,龙骧号,隼鹰号,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
但日军兵力分散,直接参与中途岛海战的只有四艘并全部被炸沉: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
日军最高指挥:山本五十六。
美军:3艘航母巡洋舰8艘,驱逐舰15艘,潜艇19艘,舰载飞机233架,陆基飞机172架。
美军3艘航母是:企业号,大黄蜂号,约克城号。
美军最高指挥:尼米兹。
企业号是在偷袭珍珠港时幸存的航母,约克城号刚刚在珊瑚海战中受重伤、匆匆修复。
日本损失:4艘航母(赤城,加贺,苍龙,飞龙),1艘重巡洋舰(三隈),332架飞机(大部分是在航母上被炸约280架,被击落42架),死3500人。
美国损失:1艘空母(约克城),1艘驱逐舰(哈曼),147架飞机(多为被击落),死307人。
日军在中途岛海战惨败的原因:
1,骄兵必败。
日军在之前的偷袭珍珠港、印度洋之战、珊瑚海战,均获得大胜。这让山本五十六趾高气昂,所以在中途岛作战部署中漏洞百出。山本五十六应负主要责任。
2,日本兵力分散
山本五十六虽然准备不足,却野心太大,妄想一口吃个胖子,分路出击。
山本虽有8艘航母,却分成了四个舰队,相互之间没有配合。
北方舰队分走2艘航母,却去攻打没有太大价值的阿留申群岛。
山本五十六的主力舰队有1艘航母,龟缩在后方。
实际参与作战的主要是南云的机动编队:
航空母舰4艘,舰载机266架,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12艘,补给舰5艘
南云的舰队相对于美军的战斗力量,在飞机数量上已经占据劣势。美军集中了350多架飞机。
海上制空权时代来临。
3,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现场指挥失误
首先南云的四艘航母挤成一团。
南云集中兵力是对的,但把兵力集中成一个靶子是严重失误。四艘航母应分散到美军飞机不能同时发现,但又可以协调作战的程度。
否则美军飞机发现一艘航母,等于同时发现四艘航母,一阵狂轰乱炸就把4艘航母全炸沉了。
南云还在战场犹豫,到底是飞机装炸弹还是装鱼雷,航母甲板堆满炮弹,被美军一炸就死菜了。
美军的鱼雷机被日军几乎全部消灭,但美军的俯冲轰炸机击中了日本航母甲板,引发炮弹连锁爆炸,直接炸沉来3艘航母。
七、火海拉锯——瓜岛争夺战
1942年6月,日军派遣大批工兵到瓜岛修建机场、建设军事设施,他们试图将瓜岛建设成为南进的桥头堡。
岛上一改往日的寂静,处处是工地,到处闹哄哄,一夜之间,瓜岛从安静祥和的睡美人变成了张牙舞爪的壮汉。
再接着,美国人也来了,要夺取机场,打破他们南进的计划。
按照尼米兹的部署,美海军陆战队在斐济群岛海域集结,并在潜艇部队的配合下,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登陆作战演习。
从场面上看,作战演习一片热火朝天、井井有条,但实际上内部困难重重。
首先,他们对瓜岛一无所知,甚至连一张军用地图都没有,只能靠一张老掉牙的航海图、一叠传教士拍的照片和一部杰克•伦敦写的短篇小说。
其次是参加登陆作战的官兵们大多都是才招募不久,说白了,就是新兵太多。他们根本没有登陆作战的经验,更谈不上战术水平和战斗力了,结果可想而知,临战演习进行得一塌糊涂。
然而,他们所面对的真正难题,不光是面对日军这一个敌人,还将遇到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更可怕的敌人:丛林。
尽管困难重重,但美军还是按照计划开始了瓜岛行动。
1942年7月31日,特纳指挥南太平洋登陆运输队在“幸运星”弗莱彻特混舰队的掩护下,满载着范德格里夫特率领的海军陆战一师的1.6万名官兵,浩浩荡荡地从斐济出发了。
今天天气很好,晴空万里,微风拂面,海面上波澜不惊,正是适合登陆作战的绝好时机。
可范德格里夫特依然忧心忡忡,这也不能怪他胆小,登陆作战没有地图,就好比盲人冲上快车道,实在让人提心吊胆啊。
更何况他带的都是一帮菜鸟新兵。
现在只能跟着感觉走,他选定的登陆海滩在一个即将完工的机场以东约6公里处,海滩十分宽阔,后面是一个面积很大的椰子种植园,里面排列着整齐划一、高大耸立的椰子树,看上去不像战场,倒像是一个度假胜地。
登陆部队遇到的第一个敌人不是日本人,而是丛林。
如果从天上看,郁郁葱葱的丛林就像人间天堂,但要进入里面,那就是个活地狱。
丛林内的恶劣环境,超过了大家的想象。
一是潮湿闷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让人窒息的恶臭。
二是地上根本没有坚实的土壤,全都是深可及膝的腐物,脚一踩上,像陷入了烂泥潭,带起的酸臭几乎把人熏倒。
三是无数蚊虫像轰炸机一样蜂拥过来,把人咬得又痛又痒。
更可怕的是,像蜘蛛网一样密布的溪流河水里,还藏着许多凶恶无比的巨型鳄鱼。
幸运的是,日本人压根儿没料到他们会这么快就能发起进攻,所以岛上几乎没有像样的防御力量。
机场工地上的2000多名日本工兵,根本不是1.6万名海军陆战队员的对手,只花了不到两天时间,美军便成功登上瓜岛。
美军则一鼓作气,于1942年8月8日黄昏,经过一场激战,又成功占领了瓜岛北部的图拉吉岛!这也是美国在太平洋发动的首次成功的两栖登陆。
八、铁甲搏杀——库尔斯克会战
苏德战争进入了1943年,德军打算在库尔斯克打一次较大规模的战役,从战区地图可以看出,苏德在库尔斯克战区的防御阵地相互交错,尤其苏军在此处有一个突出部,像一个楔子打进了德军防御阵地,变成了一个可以进攻的出发阵地,使德军如鲠在喉,必欲拔之而后快。
德国人所谓的失败是广义的,即没有达成战役目的,输掉了战略主动权,因为纳粹德军在会战中损失的兵力和兵器已经难以得到有效补充,在东线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反观苏军却可以迅速完成兵员和技术兵器的补充,从此,苏德战争的天平倾斜了。
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首次使用了大批新式武器,一度对其寄予厚望,包括“虎式”和“黑豹”战车、“斐迪南”自行火炮和新式作战飞机等,摧毁了大量苏军战车和自行火炮,但是由于数量有限,依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场力量对比,归根到底,纳粹德国缺少与其军力相匹配的人力和资源,这是硬伤。
尽管德军集中了尽可能多的兵力兵器用以这次会战,可是兵力还是不足,尤其是步兵师的缺乏,使得德军不得不使用宝贵装甲部队用以进攻苏军的坚固阵地,德军装甲部队还未来得及同苏军坦克部队做决战之前便被提前消耗了许多。假使德军最高统帅部可以从挪威、法国敢冒一定风险,抽调出足够的部队用于此次会战,在战役前期即在南北两个方向达成决定性突破,也有可能迅速的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在库尔斯克会战爆发之前,苏德双方均有在这个突出部发起的计划。德国方面,由于重型装备的不足和物资的缺乏,作战计划一再延迟,结果到了战役发起时,苏军已经构筑了纵深的防御,大大增加了突破战线的难度。苏军方面,苏军一开始也准备进攻,但是在发现德国正在准备进攻时,改变了战略,开始构筑纵深防线和大量的防御工事,并提前在德军的进攻方向上集结了火力。
战役一开始,双方就都出现了重大伤亡,由于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影响,面对惨重的损失逐渐对战役失去了信心。随着死亡人数不断攀升和英美盟军登陆西西里岛,不得不叫停了德军在库尔斯克的作战,紧急将部队拉往意大利去对抗英美去了。此战苏军伤亡80余万人,损失要比德军大的多,但苏军却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保持了进攻的态势,德军虽然伤亡30余万人,但彻底失去了战场主动权,从此跌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再也没能翻身。
九、摧枯拉朽——诺曼底登陆战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其开始的时间是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为“霸王行动”(英语: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该战役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一、成功组织了战略欺骗,使得德军统帅部判断错误,不仅保障了登陆作战的突然性,还保证了战役顺利进行,对整个战役具有重大影响。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佯动,成功运用了双重特工、电子干扰,以及在英国东南部地区伪装部队及船只的集结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甚至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仍认为是牵制性的佯攻,这就导致了德军在西线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费在加莱地区,而在诺曼底则因兵力单薄无法抵御盟军的登陆。
二、掌握绝对制空、制海权。这是登陆成功的重要原因。盟军投入作战的飞机达13700架,军舰9000艘,是德国飞机、军舰的数十倍。在登陆部队突击上陆的关键时刻,海空军更是给予了极为有力的火力支援,尤其在奥马哈海滩,完全依靠海空军火力支援才取得了成功。
三、充足的物资准备和周密的侦察保障。盟军为确保登陆成功,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准备,而且参战部队多,装备全,登陆前盟军作战物资和装备器材的准备十分充足,还通过空中侦察基本获得了诺曼底地区的德军兵力部署、防御设施等情况,为战役的实施起了重要作用。
四、逼真的战前训练。由于登陆作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作战样式,盟军在登陆前对参战部队的组织和行动进行了反复多次近似实战的模拟演练,以使部队尽快掌握相关的作战技能,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五、恶劣天气的影响。天气是登陆作战中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盟军不仅将登陆时间由1944年6月5日推迟到6月6日,而且在空降作战、海上航渡、火力准备等过程中都受到不小困难。但也正是恶劣天气使德军丧失了必要的警惕,增加了登陆的突然性。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力地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美军从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十、最后较量——柏林攻坚战
“柏林战役”——一部恢弘的史诗!
“柏林战役”,如史诗般辉煌!它不仅是对世界法西斯主义中心摧枯拉朽般的彻底清算,更是伟大的苏联红军血洗国耻扬眉吐气的恢宏一战!
1945年的春天,作为二战元凶之一的“第三帝国”节节败退。随着盟军对鲁尔工业区的狂轰乱炸和西里西亚地区被苏军夺取,德国已经丧失了军工产业和资源产地,战败已成定局。然而还天真地寄希望于盟国间内部出现。为了苟延残喘,他下令全体德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抵抗……
西线德军的抵抗已经崩溃,盟军进展神速。4月1日,由“防御专家”莫德尔元帅率领的32.5万人的德军重兵集团被包围在鲁尔工业区的废墟上。4月11日美军先头部队到达马格德堡附近的易北河,距柏林城只有60英里。柏林西部防线上一点德军的残兵剩将,根本无力阻挡美国两个军团的钢铁洪流。事实上,柏林西部已经门户大开。而此时由朱可夫率领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已经在柏林东部进抵到奥德河上的桥头堡。早在3月29日,苏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攻克了德国防御要塞屈斯特林。当天朱可夫奉命返回莫斯科接受斯大林的指示。斯大林要求:鉴于柏林西部防线彻底崩溃,盟军进展过快,要求朱可夫于4月16日之前必须发起对柏林的总攻,并在15天内攻克柏林。
这的确是一场硬仗!德军在柏林城外围和近郊布置了数个重兵集团。包括舍尔纳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防御专家海因里希大将指挥的维斯瓦集团军群,共计100万人,1万门火炮,1500辆坦克,3300架飞机。并有着坚固的野战工事作为防御依托。苏军的进攻力量为,由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共计250万人,4.2万门火炮,6300辆坦克,7500架飞机。力量对比悬殊。然而力量的优势并不代表一定就能取得胜利,更在于卓越的指挥。1920年由后来的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华沙会战”,也是在优势兵力的情况下以苏联的惨败而告终。因此,此次战役的结局绝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4月16日,朱可夫如期发动了“柏林战役”。苏军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向柏林发起总攻。然而进攻第一天,泽洛高地争夺战役中,朱可夫的部队遭受了惨重的伤亡。但他及时调整部署,终于突破了防线。这样朱可夫从柏林城东,科涅夫从柏林城南,罗科索夫斯基在柏林城北面牵制敌军。三个方面军对柏林发起持续且不间断的向心突击,于4月25日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柏林城外围的敌重兵集团也悉数被分割包围,和柏林城内失去了联系。法西斯集团已成瓮中之鳖……
面对柏林城内的坚固防御工事和顽强抵抗,为避免出现斯大林格勒那样残酷的巷战。朱可夫采取了正确的进攻战术,并调集了要塞重炮,13天里共发射180万发重型炮弹,几乎将柏林城炸成了废墟。1945年4月30日夜,库兹涅佐夫将军的部队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将红旗插上“帝国大厦”的楼顶。而也于当日下午在总理府的地下室内自杀身亡……5月7日,德军放下武器,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整个“柏林战役”画上圆满的句号。
“柏林战役”的胜利向世界证明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主战场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红军!他们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付出了巨大伤亡,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此战也为苏联在新世界格局的形成与博弈过程中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战封神:那场经典到无以复加的闪击战!波兰到底输在哪?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闪击波兰战役,德军共投入了44个师,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共计88.6万人,如果算上预备队则兵力为62个师,160万人,德军钢铁洪流瞬间淹没了波兰。
波兰共投入7个集团军、4个战役集群、870辆轻型坦克和装甲车、900余架飞机,总兵力约100万人。但仅仅35天后,波兰百万大军就烟消云散,波军6.63万人阵亡,而德军仅阵亡10600人。
波兰战役成为惨烈二战的起始点,也是一场经典到无以复加的闪击战。很多人认为波兰军队战斗力实在太差,根本没法和德国人的机械化相抗衡,比如众所周知的“骑兵对坦克”这样一个笑话!
不过这也许只能算是波兰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如果仔细了解这次战役后,会发现最要命的是波军兵力部署出了大问题:众所周知,德军发动波兰战役经过了临时推后,才最终于9月1日发动了正式进攻。
德军原计划8月26日发动进攻,虽然后来临时终止作战,但命令下得太晚,前线甚至来不及通知到所有部队,导致德军个别突击队没有接到终止命令,26日凌晨仍按原计划对波兰发动了进攻。
对此,军事学界普遍认为,德军一些部队26日的进攻提醒了波兰军队,之后的一个星期,波兰人大大加强前沿阵地的防守,给德军9月1日的大规模进攻增加了困难,减少了袭击的突然性,甚至有些部队不得不陷入强攻!总之基本上都是负面评价。
但是仔细看波兰的部署,8月26日德军的进攻暴露后,却起到了一个令双方都意外的结果,那就是:波兰部队本来按梯次在边境之后几十公里纵深进行了配备,8月26日之后,波军后方梯次的部队却开始向边境集中。
这个和波兰人的脑回路有关,虽然当时波兰军队留给世界的印象是孱弱、落后、战斗力薄弱,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波兰对自己的军事实力却十分自信,甚至在战争爆发前曾喊出“三天灭亡德国”口号。
当时一战结束后,波兰是在英法扶持下独立,并成为遏制德国的一颗棋子。战争爆发前,波兰进行了疯狂地军备扩张,短短两年内波军便扩张至50万人,故而能在苏波战争中将苏军打得节节败退。
这也许给了波兰对自己军事实力的错觉,认为对付德国也有胜算。因此波兰参谋部那时甚至还在计划:顶住德国第一波次进攻后,波军将准备向德国本土进行反击,故而将身后纵深阵地的部队调往前线,后方大纵深因此空了出来。
这就间接导致了德军在突破边境之后,更加轻松愉快的进行包抄作战,从而在最快的时间内对波军重兵集团实施了包围,另外波兰的地形太适合德国人装甲部队展开迅速机动了。
而且波兰在外交上和军事行动一样,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按正常的思维来讲,虽然纳粹德国对苏联是“远交近攻”的策略,但苏联人也该明白什么是“唇亡齿寒”。
可结果是侵略波兰的不仅仅是纳粹德军,还有斯洛伐克和苏联,英法两国则是无可奈何。因此波兰实际上是难逃一败的,但波军还在军事部署上出了大问题,所以败得更快!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21/169625795810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