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诗意简短20字(游子吟诗意简短)
苦吟诗人孟郊为什么会写《游子吟》这样的“大白话”诗
我一直坚持认为“大道至简”,越是深厚的道理,往往蕴含在浅显的事情之中,很深的感情,也都蕴含在日常小事之中。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因此,感动人的诗句,往往不是极尽铺陈和雕饰的。比如中唐诗人孟郊,写了一辈子诗,被元好问誉为“诗囚”,文章写到被欧阳修认为与韩愈可以“韩孟于文词,两雄力相当。”,苏轼与把他与贾岛并称,认为“郊寒岛瘦”,是数得上名姓的大诗人,是愿意把写诗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来做的人,是愿意为了某句诗中的某一个字不停“推敲”的人。但是如果我们翻看孟郊留下的500多首诗之后,那些精雕细刻的诗早就不记得了,留在脑子里的却只有这一首《游子吟》:
(诗意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传诵至今,几乎成了游子远行,思念家乡母亲的代表诗作。何以一生雕琢诗句的孟郊会这样的大白话诗,而这首诗为何又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呢?
孟郊被称为“苦吟诗人”,说的是他吟诗时苦心经营,往往为了一句诗思前想后,往往为了某个这字用的是否准确而苦苦思索,是真正“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的代表诗人。“做诗苦,苦作诗”倒还在其次,其实孟郊的生平也是极“苦”的。
(孟郊像)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县尉,家中清贫,孟郊从小生性孤僻寡言,很少与人往来。青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这一段时间可能是他读书学习的时间段,后来,孟郊开始了他全国游学的阶段,由中原而江南,行踪飘忽不定,完全凭借兴趣所至,除去写诗以外,并没有其他什么事业可以记述。
贞元七年(791年),孟郊四十一岁,才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于是往京应进士试。这是孟郊正式开始他的求仕生涯,这一年,他落榜了。
第二年,他又奉母命又去赶考,又落榜,次年又去赶考,孟郊终于上榜了。这时,孟郊已经四十六岁了,他兴奋之极,写了一首快诗,就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孟郊一生的最高点。
(诗意图)
中进士榜,并不见得就可以当官,还需要漫长的等待,大概到他五十多岁的时候,他才谋到了一个溧阳尉的小官,他身份卑微,不得志,每天能做的事情就是关起门来写诗,做不出来诗,就不出门,甚至因为写诗荒废了公务,被罚了俸禄。这大概是他“诗囚”称号的来历了。
孟郊的结发妻子很早就亡故了,孩子也夭折了,大概在六十岁的时候,他在《游子吟》中写到的母亲也亡故了。此后,孟郊为母守孝辞官,不久抑郁而终,连后事都是朋友们给操办的,孟郊是真的“苦”。
《游子吟》之所以打动人,在于他以平白的语言写出了人之常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其实是两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跟《春江花月夜》五个名词组句是一样的巧妙,也像“枯藤老树昏鸦”一样虽名词并列,但却意境顿出,含蓄隽永。“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主角转换成了母亲,孩子要出发了,母亲把孩子出行的衣服认真缝好,行李认真打好,整理清爽,虽是送行,却异常认真,害怕的却是孩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用典,就是萱草的典故,跟西方人的康乃馨不一样,萱草是中国的母亲花,最早出自《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这里的谖草也始忘忧草,也就是萱草,而背指的是北堂,就是母亲居住的屋子,在古代,游子出行,就会在母亲的房前种植萱草,希望能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关于萱草,孟郊另一首诗曾经反复提及:“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游子》)可见,孟郊这里的寸草,当然是指的萱草。游子心肠与对母亲的思念,贯穿了孟郊的一生。
(诗意图)
《游子吟》写作的场景是这样的:孟郊终于在50多岁的时候,贫寒已过中年的他终于谋到了一个微小的官职,他终于有了微薄的俸禄,他立刻想到了要把在老家年迈的母亲接来享几天福,在那年的春天,在溧水河边,孟郊眼望着远处驶来的小船,望着船头母亲消瘦的身影渐渐清晰,写了一辈子苦吟诗的孟郊,感情再也无法抑制,他再也不需要苦吟,不需要雕琢,他冲口而出写出了这首平白质朴的诗作。游子即将远行,母亲灯下缝补深情而又专注的神情,是温暖孩子一生的光芒,那“密密缝”的针线里缝进的是无限的亲切母爱。但凡有过出行经历的人,应当都有这样的记忆。诗人孟郊剪取了这样一个最简单而又最经典的片刻,凝固在这首传诵千年的诗篇里,深情无绝期。
(【唐诗闲读】之46,图片来自网络)
每日一首古诗词(45)《游子吟》附诗词大意和赏析,欢迎收藏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文大意:慈母飞针走线,赶制着远行孩子的新衣。临行时密密的针线,缝进了母亲的担忧,不知孩子何时才能回来。谁能说像小草那样微小的一点孝心,就能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赏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赞美母爱的诗歌。诗中对母子将离别,母亲为游子缝衣的画面进行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真挚的感情。最后两句的比喻形象新奇,寄托了游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也反衬出母亲高大的形象。
“诗王”白居易,写下一首冬日小诗,仅20字,是唐代最温情的简讯
编辑 | 柳色黄
插画师 | 伊吹鸡腿子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不仅中国人喜欢,在海外也备受尊崇。
特别是在日本,被誉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在日本平安朝时代,“文集”一词,甚至可以作为《白氏文集》的专有名词来使用。到现如今,日本对其依旧称字不称名,在日本文学上是首屈一指的地位。
他有诗三千,而我却对一首短诗情有独钟,短短20字,是唐代版最温暖的短信。
壹
知交刘十九
《孟子·万章下》: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士为知己者死。知己,是友谊最高层级,但日常并没有那么多苦难。
有时候,能有一个人随心所欲地聊聊天,便是最好的关系。
你说的,他都懂。你没说出来的,他也明白。
白居易与刘十九便是能分享心事的朋友。
刘十九真名唤作刘禹铜,是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堂兄,是一位洛阳富商,与白居易经常往来,是关系不错的朋友。
他们之间的友谊,缘起江洲,当时白居易在江洲出任司马,写下著名的《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那段时间,是白居易最失意的时光。
而刘十九便在此时出现在白居易的生命里。
虽然没有确切的记录关于两人的友谊,但在白居易仅有的关于刘十九的诗歌中,却充满朴素真挚的情谊。
最先流露出真情的便是那首《刘十九同宿(时淮寇初破)》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淮西之乱已三年。
名将李愬雪夜奇袭蔡州,获取大胜,平定淮西吴元济之乱。
被贬谪的白居易,并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面对这场战役的胜利,有几分遗憾也有几分失意。
失意的他,约刘十九到家里玩,下棋喝酒,直到深夜,日后还留了一首诗纪念:
红旗破贼非吾事,黄纸除书无我名。
唯共嵩阳刘处士,围棋赌酒到天明。
刘十九是懂得白居易想要的理想,懂得他的失意,懂得他的落寞,所以默默陪着他。
黎巴嫩的诗人纪伯伦曾说: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
与刘十九真挚的情谊,抚慰了白居易失落的心。
这便是友情,充满温暖而治愈的力量。
贰
温暖的诗
冬日里,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我想有一个院子,种着梅花,可以从透明的落地窗看过去,开着一树红色繁花,枝头沾着三分雪,像一颗颗沾着糖霜的山楂。
在温暖的房间里烤炭火,架着铁丝网,用红泥小炉子煮一壶茶,旁边放着一两个橘子,三五颗红枣,七八个花生。
优哉游哉之际,想起一个能一起聊天的,离得近的朋友,用手机给对方发一个短信: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千年前,某个寒冷的冬日,白居易已是暮年,隐居洛阳。
诗人在温暖的屋子里,烤着炭火,收到一壶新鲜出炉的米酒,想邀请朋友一起喝一杯,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便写下这首短诗,寄给亲爱的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酿好的酒,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质朴粗糙的小火炉咕噜噜烧着水,“绿蚁”和“红泥”,两个相差极大的颜色与物品勾勒出朴实而温馨的室内场景,似乎能感觉到诗人舒适的窝在小火炉旁,一边暖着酒,一边悠闲到百无聊赖,要是有个人能陪着自己共饮美酒就好了。这个人当然是刘十九啊,想到做到,白居易挥笔写下邀约。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色渐晚,感觉要下雪了,你要不要过来喝一杯酒啊?
暮色茫茫,风雪将至,家酒新熟,炉火一生,迫不及待等着朋友过来呢。
若是我收到这样一封短信,便也忍不住快马加鞭地赶过去。
一起喝酒小烧烤,围炉夜话。
若非有深厚的情谊,又怎能写出这样犹如日常对话般简白的诗。
在这样一个温暖的风雪天中,有一座温暖的房子,和一个温暖的朋友正等待着你的来临。
我想,谁也无法拒绝这样的邀约。更何况是懂得白居易的刘十九,想必又是一夜“围棋赌酒到天明”。
叁
生活里的唐诗
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
《问刘十九》便是在日常生活中,诗人通过对室内环境与室外天气的细致观察,用细致而简洁的笔触,白描出一幅冬日围炉图,从而在这种松弛而温暖的氛围里,提出诚恳的邀约,使我们在千年后,依旧梦回大唐的那个冬日,在温暖的炉火和香甜美丽的米酒中,感受到诗人与刘十九的神仙友情,感动于诗歌中人性的春晖。
而这些,在唐诗中俯首皆是。
关于母爱,有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临别前夕,母亲在灯下熬夜赶制衣服,用细密的针脚,细细地缝制儿子的衣服,担心他在外面穿不好,担心出行太久,衣服破损。
母爱,从一针一线中溢出来,以至于当我们读到这首诗的时候,都能有母亲灯下赶制衣服的画面感,从而不由得想起我们自己的母亲。
关于爱情,有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先生你知道我已经有了丈夫,还赠送我名贵的礼物,我不是不知道你的心意,但我想,你也是一位光明坦荡的君子,我是不会离开我的丈夫的,现在,我归还您的礼物,祝你找到一个更合适的人。
这首诗告诉我们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第一重是婚外之恋,这是不道德的,应该谴责的,但唐诗中并没有破口大骂,强烈谴责。而是说“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我很感激您对我的欣赏与爱慕,但我此情不渝,今生只能辜负您的心意了。第二重是教会我们面对一个不合适的求偶者,也应该先是感恩,感激对方对自己的爱慕之心。每一颗真心都不能被践踏,所以即使不合适,也不应该去羞辱对方,而是要肯定对方的心意,肯定自己的魅力,再郑重而真挚的回绝对方。
亲情、爱情和友情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情感。我们能在唐诗中一一对应着,品读着那些细腻而赤诚的情谊,不管是伟大的,还是有瑕疵的。
但是在唐诗中,在诗人笔下,在包容而伟大的唐朝,对于现如今来说都不算太光彩的恋爱,都有着超乎寻常的理解与肯定,更光明且更温馨的做法。
当我们读一首唐诗,我们不应该只了解他的写作背景,只了解他那些晦涩的典故,而是在多方面解读后,能够有自己的想法,能够提炼出其中关于人性的温情与宽厚。
将唐诗的温情与美好,投射到现实中来,让唐诗带给我们关于生活的感悟,关于对美的感知,都点滴沉淀着,化作我们自己对于生活美好的理解与追求,努力成为一个光明且宽厚的人。
读懂唐诗,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每天给自己一首诗歌的时间,享受诗词带来的美好与感动。
愿您在唐诗宋词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生活中感受到诗意熏陶。
(声明: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南荒诗词馆,关注我,与我一起读诗。如果大家觉得写得还不错,对您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同样有需求的人吧!苦吟诗人孟郊为什么会写《游子吟》这样的“大白话”诗
我一直坚持认为“大道至简”,越是深厚的道理,往往蕴含在浅显的事情之中,很深的感情,也都蕴含在日常小事之中。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因此,感动人的诗句,往往不是极尽铺陈和雕饰的。比如中唐诗人孟郊,写了一辈子诗,被元好问誉为“诗囚”,文章写到被欧阳修认为与韩愈可以“韩孟于文词,两雄力相当。”,苏轼与把他与贾岛并称,认为“郊寒岛瘦”,是数得上名姓的大诗人,是愿意把写诗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来做的人,是愿意为了某句诗中的某一个字不停“推敲”的人。但是如果我们翻看孟郊留下的500多首诗之后,那些精雕细刻的诗早就不记得了,留在脑子里的却只有这一首《游子吟》:
(诗意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传诵至今,几乎成了游子远行,思念家乡母亲的代表诗作。何以一生雕琢诗句的孟郊会这样的大白话诗,而这首诗为何又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呢?
孟郊被称为“苦吟诗人”,说的是他吟诗时苦心经营,往往为了一句诗思前想后,往往为了某个这字用的是否准确而苦苦思索,是真正“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的代表诗人。“做诗苦,苦作诗”倒还在其次,其实孟郊的生平也是极“苦”的。
(孟郊像)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县尉,家中清贫,孟郊从小生性孤僻寡言,很少与人往来。青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这一段时间可能是他读书学习的时间段,后来,孟郊开始了他全国游学的阶段,由中原而江南,行踪飘忽不定,完全凭借兴趣所至,除去写诗以外,并没有其他什么事业可以记述。
贞元七年(791年),孟郊四十一岁,才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于是往京应进士试。这是孟郊正式开始他的求仕生涯,这一年,他落榜了。
第二年,他又奉母命又去赶考,又落榜,次年又去赶考,孟郊终于上榜了。这时,孟郊已经四十六岁了,他兴奋之极,写了一首快诗,就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孟郊一生的最高点。
(诗意图)
中进士榜,并不见得就可以当官,还需要漫长的等待,大概到他五十多岁的时候,他才谋到了一个溧阳尉的小官,他身份卑微,不得志,每天能做的事情就是关起门来写诗,做不出来诗,就不出门,甚至因为写诗荒废了公务,被罚了俸禄。这大概是他“诗囚”称号的来历了。
孟郊的结发妻子很早就亡故了,孩子也夭折了,大概在六十岁的时候,他在《游子吟》中写到的母亲也亡故了。此后,孟郊为母守孝辞官,不久抑郁而终,连后事都是朋友们给操办的,孟郊是真的“苦”。
《游子吟》之所以打动人,在于他以平白的语言写出了人之常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其实是两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跟《春江花月夜》五个名词组句是一样的巧妙,也像“枯藤老树昏鸦”一样虽名词并列,但却意境顿出,含蓄隽永。“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主角转换成了母亲,孩子要出发了,母亲把孩子出行的衣服认真缝好,行李认真打好,整理清爽,虽是送行,却异常认真,害怕的却是孩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用典,就是萱草的典故,跟西方人的康乃馨不一样,萱草是中国的母亲花,最早出自《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这里的谖草也始忘忧草,也就是萱草,而背指的是北堂,就是母亲居住的屋子,在古代,游子出行,就会在母亲的房前种植萱草,希望能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关于萱草,孟郊另一首诗曾经反复提及:“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游子》)可见,孟郊这里的寸草,当然是指的萱草。游子心肠与对母亲的思念,贯穿了孟郊的一生。
(诗意图)
《游子吟》写作的场景是这样的:孟郊终于在50多岁的时候,贫寒已过中年的他终于谋到了一个微小的官职,他终于有了微薄的俸禄,他立刻想到了要把在老家年迈的母亲接来享几天福,在那年的春天,在溧水河边,孟郊眼望着远处驶来的小船,望着船头母亲消瘦的身影渐渐清晰,写了一辈子苦吟诗的孟郊,感情再也无法抑制,他再也不需要苦吟,不需要雕琢,他冲口而出写出了这首平白质朴的诗作。游子即将远行,母亲灯下缝补深情而又专注的神情,是温暖孩子一生的光芒,那“密密缝”的针线里缝进的是无限的亲切母爱。但凡有过出行经历的人,应当都有这样的记忆。诗人孟郊剪取了这样一个最简单而又最经典的片刻,凝固在这首传诵千年的诗篇里,深情无绝期。
(【唐诗闲读】之46,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18/169624645742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