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返回上次死的地方指令网易(我的世界返回上次死的地方指令)

时间:2023-12-24 00:27:21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陈情匿旧酒

移动净化升级跟随守护 全新科沃斯AIRBOT沁宝Z2全面评测

空气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细菌病毒的肆虐,沙尘暴的袭击,新房甲醛超标,宠物毛发纷飞......种种因素影响了周围空气质量。尤其是室内的空气污染源时刻都在流动,灰尘、细菌、宠物毛发等过敏源会在室内无规律地流动,实在避无可避。而传统的空气净化器也只在能但某个区域净化空气,覆盖的区域和实现的功能都非常有限。

科沃斯AIRBOT沁宝Z2空气净化机器人

针对这个痛点,科沃斯多年前就推出了首款能移动的空气净化机器人「沁宝」,接着在2021年推出全球首款拥有智能语音与AI视频管家的全能移动空气净化机器人沁宝Z1,让用户足不出户、臀不移座就能享受全屋的清新好空气。而就在最近,科沃斯推出了更灵动的移动空气氛围管家机器人——科沃斯AIRBOT沁宝Z2,在净化系统、自由移动、语音系统、功能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新进阶,具体它会有哪些出彩表现呢?接下来便逐一为大家揭晓。

1 全新五重空气焕活系统,全屋空气“净”情呼吸

室内空气质量与我们的生活健康状态密切相关,加上外界种种不稳定的过敏因素,让用户对空气质量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同时也对空气净化器的净化能力有着更高要求。在沁宝Z1四重空气焕活系统的基础上,沁宝Z2全新升级净化甲醛、长效除病菌、无雾加湿、持久香氛、有感微风五重空气焕活系统,多维度专业守护家庭空气质量,通过移动净化的方式,让用户“净”情呼吸全屋空气。

就如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甲醛和颗粒物而言,它来源于家居装修、儿童玩具、以及建筑涂料等等,并且还可能会随着我们的活动增多而增多。想要真正有效去除甲醛和颗粒物,空气净化器的技术和过滤系统尤为重要。

除菌净化滤芯

除醛测试:

沁宝Z2的实际除醛那么实际效果如何呢?接下来就带大家见真晓。首先。我们在密闭空间将福尔马林中性溶液放置一段时间,使其充分挥发,再使用沁宝Z2净化空气,记录其净化时间与效果。

从测试结果可见,沁宝Z2在最大档位下,可以在5分钟内将接近20㎡空间内的VOC等级从3级降至2级,除醛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沁宝Z2升级了全新除醛技术,以改性椰壳活性炭+超级活性炭作为吸附载体,配合复合除醛净化技术,不仅能够更精准、更广泛地捕捉甲醛分子,将其分解成无毒无害无二次污染的羟甲基衍生物和水,同时还能层层过滤其他空气污染物,去除二手烟、油烟等异味,为用户重新换活全屋空气。

除烟测试:

另外,我们还模拟了室内二手烟的环境,测试沁宝Z2的除颗粒物的能力,在固定区域点燃一根香烟后,再使用沁宝Z2净化空气,记录其净化时间与效果。

科沃斯沁宝Z2在最大档位净化6分钟后,室内的PM2.5浓度已经从999下降至60,净化效果十分高效。有意思的是,沁宝Z2与自带空气质量检测仪进行联动,当沁宝Z2监测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时或者我们双击空气质量检测上的按键,便会自动前往净化,让空气净化更加省心省力了。

实时显示空气质量数值

甲醛于我们而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杀手,平常很难感受到他它的存在。贴心的是,沁宝Z2主机面板升级了甲醛数显功能,可精确到0.001mh/m?,这是少部分的高端空净产品上才具备的检测功能。如此一来,沁宝Z2则能够实时显示实时显示甲醛数值、PM2.5(韩国地区显示PM1.0)、VOC等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空气温湿度数值,家里的空气质量简洁明了,看得见数值才更安心。

得益于可移动设计和除醛技术的升级,沁宝Z2可移动净化高达200㎡的空间,带来4倍除醛效率,远远超于传统净化器固定净化的净化效果。超大户型仅需一台沁宝Z2就能实现全屋净化空气,一台顶多台使用,省去了购买多台产品和预算和空间。当然,使用的时候也不用担心机器内部的污染问题。沁宝Z2的滤芯内设置了三颗UV-C紫外灯,并360度照射在滤芯上,对机身内部进行全方位除菌,并将经过净化除菌的洁净空气排出,不仅能有效防止二次污染,也能减少家人受到病毒细菌的危害。

加湿测试:

可拆卸香薰模块与加湿模块

除了出色空气净化能力外,沁宝Z2还配备了可拆卸的香薰模块与加湿模块,既能实现单独无雾加湿或香氛功能,也能在净化空气的同时,向空气中释放香薰,充当可移动的香氛机与空气净化加湿器,让全屋弥漫沁人的香气。其无雾冷蒸发加湿技术,接近于自然蒸发的加湿方式,不会像普通加湿器散发出“水雾”或“”对健康造成隐患。

经过实测,未开启加湿模式前,25㎡室内湿度为45%rh;开启加湿模式10分钟后,室内湿度提升至58%rh,PM2.5、HCHO指数也有所下降,并且能够持续恒湿,将湿度控制在舒适范围内,加湿后周围地板、墙壁、机身也保持干爽,没有水渍产生。

出风部位采用镂空设计

此外,沁宝Z2的顶部出风口采用镂空设计,同时侧向30度模拟自然出风,吹出来的风轻柔而舒适,颇有微风拂面,舒爽心灵的感觉。

2 人机智能交互更流畅,清新空气“净”在言语中

人机交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能让我们更好地掌握一些智能家居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为我们提供非常高效的智能使用体验,更是促进了人与科技之间的互动,让日常生活变得更便利、高效、舒适。为了进一步提升家庭生活场景的智能交互体验,科沃斯沁宝Z2升级了OKYIKO 2.0系统,支持声源定位及人形识别、多重指令一句搞定、多轮对话等更多样化的人机交流模式,让沟通更流畅,操控更自然,净化更便捷。

“OKYIKO,请到我这来”

在声源定位及人形识别加持下,沁宝Z2可通过声源和AI判断位置,前往指定地点开始净化。比如日常我们可以在沙发、卧室等地方,下达“OKYIKO,请到沙发/床这里来”等具有特定地点的指令,它就能识别到物置,并前往指定位置开始净化。

“OKYIKO,请跟着我”

在移动净化基础上,沁宝Z2载入了智能人形跟随功能。我们只需开口说出“OKYIKO,请跟着我”等相关指令,它便能跟随人走动,并且人形跟随时最高可达0.7m/s,可以适应人正常行走的速度;召唤净化时,移速最高可达0.5m/s,迅速到达指定位置开启原地净化工作。

搭载星光级960P摄像头

沁宝Z2同时也在视频交互上有了新突破,通过搭载星光级960P摄像头,识别多种场景的同时也能轻松应对微光情况,更具象化地为我们守护好家庭环境。即使是没人在家,我们也能远程打开手机APP,实时观看家中情况,随时启动机器开始净化。

强光环境下沁宝Z2视频录像效果

微光环境下沁宝Z2视频录像效果

大数据时代下,很多人都会担心如果家里有摄像头有泄露隐患?实际上,涉及到家庭隐私安全的问题,科沃斯也考虑得非常周到。沁宝Z2获得了德国莱茵TUV集团及APP双重隐私保护认证,守护家庭空气环境也保障家庭隐私安全。同时沁宝Z2配备智能模式,开启后可仅在导航、建图、语音控制前往某地等情况下才会打开摄像头,其余均处于挡片升起的状态。

3 智能移速提升跟随更精准,所到之处“一尘不染”

区别于市面上普通空气净化器只能固定单点的净化某个区域,沁宝Z2最大的优势则是在移动净化的基础上升级了人形跟随。其应用了科沃斯领先行业的TrueMapping2.0全局规划技术以及AIVI™3D2.0全向避障,在移速、越障、建图等方面实现升级突破,不仅能够快速识别家庭布局,实现高效稳定建图,自动生成多个净化点精准导航,同时还能设置多种运动速度智能变速,跟随人型移动,净化更精益求精。

2分钟便可构建客厅地图

3DToF传感器

在建图能力上,沁宝Z2搭载了\"3DToF +星光级960P摄像头+iToF\"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方案,结合新升级的TrueMapping2.0SLAM建图逻辑,实现了更高效的导航规划合建图能力,不管是在强光、微光环境下都能有很好的导航表现。当然,整个导航模块采用封闭式设计,使用时就能避免灰尘入侵影响机器性能的问题。

在避障方面,得益于全新升级的AIVI™3D2.0技术,沁宝Z2的避障能力再度进阶,可自动获取高精度的分辨率和深度信息,精准识别包括鞋类、椅子、垃圾桶等障碍物,也能平稳越过不超过22mm的门槛、地毯等等,实现无忧自主的灵巧避障移动,全屋顺畅行走。

我们通过将一张椅子放置在沁宝Z2返回基站的必经之路上,来测试沁宝Z2的避障反应。可见沁宝Z2在第一时间就发现了前方障碍物,并主动进行绕路规避,畅通地返回基站。另外,沁宝Z2也能轻松越过家里的地毯,不用担心会被绊倒、摔坏的问题。

4 多重人性化体验升级,成为你的全方位空气氛围管家

细节设计决定用户长久的使用感受。而一台优质、高端的家电,不仅需要设计好看、性能优异,也要兼顾使用细节,才得以让用户爱不释手。对此,沁宝Z2升级了多重人性化体验。外观上采用了全新洁白+科沃斯蓝配色,金属质感面板搭配环形灯带,提升了整体视觉效果,整体看起来更轻量化,具备操作灵动性的同时也兼具了外观科技感,实现内外兼修;灯带下方是透明晶状外壳设计,配合内置蓝色风机,便于我们实时观察机器净化时的工作状态。

此外,沁宝Z2也充当着家庭灯光氛围管家,升级了炫彩、娱乐、自定义等多重炫彩灯效,不同主题场景搭配不同灯效色彩,也可以根据空气质量变换灯效,便于我们更直观地了解空气质量,打造沉浸式的个性化净化方案。

针对宠物家庭,沁宝Z2带来了贴心的全新宠AI模式,建图时就可以自动生成一个宠物活动区域。当我们想要进行宠物周边净化时,只需轻点宠物周边净化或者喊一声“OKYIKO,开始宠物周边净化”,轻松开始净化工作。如果想要更彻底的净化家里的宠物毛发,沁宝Z2还支持选购除毛滤芯,对于猫毛、狗毛、羊毛等浮毛都能很好得过滤,对宠物家庭特别友好。

5 体验总结

总体而言,在无惧障碍精准避障、随传随到智能交互、五重焕活高效净化等技术下,沁宝Z2的净化效率与功能实用再度提升。这些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沁宝Z2的智能性和自主性,为更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带来更多可能性。全新升级后的沁宝Z2,化身成为提升家庭生活质量的全方位空气氛围管家,恰到好处地融入家庭生活中,陪伴家人。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以科沃斯沁宝为代表的空气净化机器人会不断进化和升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也为全屋智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8298856)

“红色中华”牌匾“回家”记

这是一块宽30厘米、高55厘米,由樟木和杂木拼接而成的旧木匾。上面镌刻着“红色中华”四个大字,牌匾左侧落款处清晰地写着“中央瑞金红军机关报戈丽书”,右侧时间为“二十一年冬月初七日”。

作为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光辉历史的见证,从江西瑞金到四川雅安,从雅安到北京,这块牌匾在历经90多年风霜洗礼后,终于“回家”,静静地陈列在新华社历史陈列馆的醒目位置。

这块饱经沧桑的牌匾,跟随中央驻守红都,转战长征,见证了新华社因党而生、为党而歌、跟党而兴,始终举党旗、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历史;见证了新华人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见证了新华社始终是党的新闻宣传战线的排头兵、先锋队、主阵地。

“红色中华”牌匾的发现与回归,是新华人赓续红色血脉的思想涤荡,也是新华人传承红色基因再出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洗礼。

“红色中华”牌匾。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强晓玲 摄

“红色中华”牌匾在雅安

在这块题写于1932年12月4日的牌匾上,“戈丽”的落款清晰可辨。90年前,“戈丽”是《红色中华》报女编辑李伯钊的曾用笔名。

1931年11月7日,一场上万人参加的提灯晚会在江西瑞金举行。这一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了。

就在那天夜里,从瑞金一处民房内发出了一条历史性特大新闻——“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发布这条新闻的就是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这一天,也是新华社的诞生日。

红中社成立一个月后的1931年12月11日,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开始出版印刷。这份报纸在江西瑞金叶坪镇一所简陋的民房里创刊,李伯钊是为数不多的编辑之一。

时间来到90多年后的2022年。

已退休多年的原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现新华社研究院)新闻史研究室主任郑德金一直有个计划,“把新华社早期杰出女性的事迹写出来,以纪念她们在新华社90多年历史中的不朽功绩”。他知道,寻访对象一定绕不开“红中社第一个女编辑李伯钊”。

2022年2月的一天,郑德金在电脑上输入“李伯钊 红色中华”关键词后,没想到跳出了一条微博《红色中华牌匾在雅安发现》,并附上了牌匾的图片,文章的作者为“史老师”。

看到这条微博,郑德金禁不住激动、惊喜。作为新华社社史研究专家,郑德金很清楚,红中社时期的文物,太稀缺、太珍贵了!如果能找回,这块牌匾不仅是新华社红色基因的重要物证,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的重要物证。

然而,要找回这块牌匾谈何容易。

几经周折,郑德金终于通过微博博主找到了“史老师”的联系方式。

原来早在两年前的2020年11月,这块刻有“红色中华”字样牌匾的照片已出现在网上,那是四川省雅安市退休工人史晋川通过朋友发布的。

史晋川多年来从事汉砖画像研究,也热爱木雕艺术,经常下乡收集流落民间的汉砖,寻找雕刻的木材。2020年秋天,他从雅安市芦山县朋友处买下此牌匾。

朋友告诉史晋川,牌匾的上一任主人是雅安市天全县的一户农家,后人在翻修房屋时发现了它。由于不知其来历,经人介绍联系到常年在民间收购老物件的他,在天全县仁义镇进行了交接。

在网上查阅大量“红色中华”的历史后,史晋川意识到牌匾的重要性,便通过朋友将相关信息发到网上。史晋川说:“我初看照片,认为这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后来又做了大量案头工作,了解到《红色中华》报与新华社的渊源。我意识到,这块牌匾可能是当年《红色中华》报随红军长征的重要见证。”

郑德金将这一重要线索告知新华社办公厅。自此,“红色中华”牌匾走上了“回家”之路。

2022年3月,时任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惠小勇派记者前往雅安市雨城区看望史晋川,了解牌匾相关情况,并与雅安市委宣传部积极协调沟通。当天,史晋川便向记者郑重展示了牌匾,也表达了想将这一稀有革命文物捐赠给新华社的意愿。

随后,四川分社开始为迎接牌匾“回家”积极准备。分社记者研读史料,寻找线索。但遗憾的是,最初发现牌匾的人家因城镇改造,不知所踪。史晋川的那位朋友当初也没有询问过对方姓名,线索中断。

2022年,成都遭遇了多次疫情考验。同时,“6·1”芦山地震、“9·5”泸定地震也让雅安遭受重创,牌匾交接工作不得不一再推迟,直到今年6月。

“从这块牌匾的工艺上看,它不是雅安的,从这个落款时间上推测,应该是一路跟着红军走过来。”史晋川分析,“既然与新华社的后辈有了这样的缘分,让它‘回家’,是它最好的归宿。”

一纸风行红土地

仔细端详展柜里的“红色中华”牌匾,不难发现“红色中华”四个大字是戈丽(李伯钊)用毛笔写在木匾上,再用刻刀雕琢而成。看字体,四个大字与《红色中华》报创刊初期由首任主笔周以栗题写的报头如出一辙。

目前见到的《红色中华》报,出现过三种报头。最初的报头,被认为是周以栗题写的;第221期开始使用美术字体;到达陕北后的《红色中华》报,使用了同志题写的报头。

这块牌匾的发现,再证当年《红色中华》报和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一块牌子,都叫“红色中华”,一套人马。

新华社建社90周年前夕,记者一行曾到访地处江西瑞金市区东北的叶坪镇。在一间红泥土房前,“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的牌匾映入眼帘。不大的民居里,布展最多的是《红色中华》报。当年,这张报纸发行一度多达4万份,超过国统区有名的《大公报》。

“《红色中华》报定价很便宜,当时根据版面收取一到两个铜板,让每一位普通老百姓都能够买得起。”旧址工作人员黄露芬说,“它的语言风格非常贴近人民群众,并且成立了大量读报小组,鼓励苏区百姓读报听报。”

作为传承《红色中华》报红色基因的新华社报纸——《新华每日电讯》的编辑记者,我们屏气凝神,翻看眼前两大本厚重的《红色中华》报影印合集。一篇篇吹响号角的战斗檄文、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插图漫画,仿佛把我们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一群心怀革命理想的年轻人,在艰苦又充满希望的苏区以笔为枪,书写人民中央机关报的开端,开创真正属于人民的新闻事业。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中国最早的治国理政试验田,人的文韬武略都在这里试验过、预演过。”黄露芬向我们介绍说,“《红色中华》是中国早期红色建设的记录者、宣传者、组织者,更是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早期的见证者。”

在1931年12月18日出版的《红色中华》报第2期上,刊登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任政府人员文告:“委任周以栗为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主笔……”

新华社研究院高级编辑万京华介绍说,周以栗曾协助创办中央农动讲习所,“一苏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担任临时中央政府内务人民委员,是《红色中华》报初创时期的负责人兼主笔。1932年初,周以栗因患肺结核离开红中社休养,1934年11月在转移途中壮烈牺牲,年方37岁,是“新华英烈第一人”。

接替周以栗的是26岁的王观澜,他曾参与红中社第一次文字新闻广播编辑工作,他生前回忆说,“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条件简陋,人员也很少,两三个人,组稿、写稿、校对,什么都干”。

1932年10月,29岁的李一氓接编报纸时,还住在瑞金城,编报在叶坪,相距约十里。那时报社的专职编辑很少,他后来回忆,“发病的时候,也得去叶坪,因为不去就没有别的人去编了”。三个月的时间里,除了编辑,署名“氓”的社论,他写了8篇。

当时21岁的李伯钊是为数不多的女编辑,也是的夫人。她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回忆,“由于要出刊物、报纸,我被调到《红色中华》当编辑兼校对……我每天要校对四版《红色中华》,差不多有12000字,还要编辑苏区的消息。点的是桐油灯,灯光很暗。这是我工作中比较艰苦的一段,那时苏区工作都是很艰苦的。”

在“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的展厅里,墙上展列着《红色中华》报早期负责人、工作人员名单,一张张黑白照片上,周以栗、王观澜、李伯钊、钱希均、李一氓、、沙可夫、韩进、任质斌、瞿秋白、向仲华、廖承志……年轻的面庞,目光坚定。

1996年,回瑞金,来到已摆上陈列品的展厅,坐在“编委会”的办公桌边感慨万千。当年他在这里写稿、办报,“现在回来,拿起这个笔,我感到非常地亲切,就好像是回到了当年”。

红军长征前,《红色中华》报已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影响力最大的一份报纸。而红中社有多少人呢?1934年7月12日,《红色中华》报在第三版刊载关于苏维埃政府中央机关收集被毯供给红军的消息时,提到“红色中华社”时标注:“本社工作人员连新闻台在内十二人”。

“红色中华”的长征路

“‘红色中华’牌匾是随红军长征时留在天全的珍贵文物,是一件原物。”郑德金分析,“当年做这块牌匾时,就地取材,用的是当地生长的樟树和另一种木材。当年,红中社诞生在江西赣南地区,这里大部分地区生长着樟树。樟木不怕虫蛀。而牌匾右边的一小块杂木上面有很多虫蛀的小孔,可以断定它不是樟木。”

记者分别拜访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委党校等单位专家。各方一致认为,“红色中华”牌匾应为红中社先辈随红军长征时留在天全。“红军长征时在雅安停留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留下了诸多红色革命文物和遗迹,这块牌匾应当是散落民间的珍贵文物之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思想(理论)研究所所长杨先农说。

1934年10月,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据记载,长征开始时,中央专门成立了一支由当地青年农民组成的挑夫队,把红军在根据地所有的东西,包括印刷机、无线电台、发电机等能带走的东西,几乎全部带上开始长征。后来,挑夫队解散,剩下的物资就全部由红军战士或背或挑,继续长征。

1934年秋红军长征前夕,红中社的新闻文字广播停止,红中社人员中仅有少数调到部队随军长征。其他则由瞿秋白带领,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出版《红色中华》报。

万京华说,尽管长征路上已没有红中社的机构和业务,但红中社的工作人员仍有不少参加了长征,以“戈丽”之名题写“红色中华”牌匾的李伯钊便是其中一位。

在长征的漫漫征途中,各方面红军队伍共有三千多名女红军参与其中,李伯钊是中央红军30多位长征女战士之一,先后任中央工作团团员、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干事等。

李伯钊多才多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著名的文艺工作者,曾创作和参演多部话剧。在长征途中,她带领的文艺宣传队唱歌跳舞、编剧演戏、培训文艺干部,足迹遍及红一、二、四方面军所走过的地方,为红军长征的宣传鼓动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长征中,李伯钊曾三过草地。对一位女同志来说,在那样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三过草地,需要非常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无论在云雾缭绕的崎岖山路上,还是在茫茫草地的宿营处,她经常不顾疲劳,唱革命歌曲,增强大家克服困难的信心。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增添欢乐,就士气振奋。红军的物质生活极度匮乏,许多同志因伤病、劳累倒下去再也没起来,但她忍受着冻饿劳累,常常拿出自己的一点给养帮助别人。

据记载,红军在雅安天全县完成了休整和补充给养后,又开始了艰难的长征,经过雪山草地,一直向北到陕北。

郑德金认为,“红军在离开雅安北上抗战时,也许是考虑到下一步的条件更加艰苦,于是留下了许多不便携带的物件,这块牌匾应该就是当年红军带到了天全县,后由当地老乡收藏起来的。”

红中社时期的工作人员,除了李伯钊,参加过长征的还有王观澜、李一氓、、任质斌、向仲华、廖承志、李柱南等。王观澜、李一氓是红中社早期负责人。李柱南是译电员,他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和长征后到陕北都在红中社工作,一直到延安时期才从新华社调到新四军部队。他对电码娴熟,译电时可以不查电码本,人称“李本子”。1945年在通过敌人封锁线时牺牲。

“红色中华”谱壮歌

“红中社时期,虽有大量文字记载证明,但是缺乏相应的实物佐证。‘红色中华’牌匾的出现,不仅填补了新华社红中社时期珍贵实物缺失的空白,也进一步印证了新华社90多年来的光辉历史,是对中国新闻史文物的弥补。”郑德金说。

其实,在今天的“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片残破的报纸,它便是国家一级文物——《红色中华》报第264期——中央苏区出版的最后一期报纸。

这张由江西会昌县群众捐出的报纸,被战火烧掉一部分,留下不规则的三分之一部分。残报一经发现便引起了史学界的极大关注,因为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报停留在红军长征前的第240期。

第264期意味着红军长征后,中央苏区至少又坚持出版了24期《红色中华》报。

这24期《红色中华》报因为印发数量不多,加之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中,截至目前国内只保存有5期的内容。

“其中第243期(1934年10月20日出版),是当年‘围剿’中央苏区的北路军总指挥陈诚从中央苏区搜集到的。”瑞金市委党史办工作人员曾告诉记者,“那个时候,《红色中华》报也是了解中央苏区的重要信息来源。”

当年陈诚在占领瑞金后,曾下过一道命令:任何从苏区得到的文字资料,哪怕是片言只字,也要上缴。他将一些珍贵资料收入他的“石叟资料”(即陈诚文库)中,最后赠与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两年前的那次瑞金采访,让我们更加清楚了这24期《红色中华》报的出版背景。瑞金市委党史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年,红军是在绝密情况下转移的,为保证8万大军安全冲破敌人包围圈,中央给留下的中央分局任务很艰巨。中央规定:首先他们要牵制敌人、掩护红军主力部队转移;大军走后要保卫苏区老百姓,并在苏区周围开展游击战;等大军打回来,要配合野战军反击,恢复被敌人占领的地方,重建苏区。”

“中央机关主要的领导人全部都随主力红军走了,但这件事是保密的,不能让知道,所以表面上还要保持现状,以便迷惑敌人。这样,《红色中华》报还要继续出版。”曾任《红色中华》报编委的韩进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编委会就只留下瞿秋白和我两人了,继续坚持出版《红色中华》报,表示中央还在这里。”

事实证明,直到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后近一个月,军队才敢放胆靠近中央苏区核心区域。

这24期《红色中华》报,在稳定苏区人心、迷惑敌人视听、迟滞敌人行动、掩护主力红军转移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年的红中社留守人员发扬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怀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无限忠诚,掩护了中央主力红军突围转移,并持续激励留守苏区的广大军民,是中国革命新闻史上永远值得铭记的悲壮历程。

1935年2月5日,留守苏区的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被敌人重兵围困,危急关头接到中央发来的“万万火急”的“开展游击战争”的突围电报。

中央分局依据指示组织留守红军分九路突围,《红色中华》报社的工作人员将印刷机等分散埋藏,停止了出版工作。行前,在于都井塘村的小山窝里,瞿秋白还主持了中央苏区的最后一场文艺演出,史称“井塘会演”。

2月10日,瞿秋白等人由一个排的红军护送从井塘村出发,经瑞金、武阳往福建方向突围。24日,当他们行至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附近,被民团发现,在激战中何叔衡牺牲,邓子恢突围,瞿秋白等被俘。

“在狱中,瞿秋白与敌人展开了机智的斗争。后因叛徒出卖,他的身份暴露,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瞿秋白始终没有屈服,保持了一名员的高风亮节。”万京华说,“6月18日,瞿秋白沿途唱着《国际歌》和红军军歌在福建长汀西门外从容就义,年仅36岁。”

1935年11月25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中社恢复新闻文字广播,《红色中华》报在陕北瓦窑堡复刊。因为当时并不知道瞿秋白在苏区继续出版《红色中华》报,因而复刊号接续长征前的期码。

1937年1月,随着红中社更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红色中华》报也改名为《新中华报》,1941年和新华社主办的《今日新闻》合并为《解放日报》。

今天,传承《红色中华》报的基因,新华社编辑出版的报纸有全国性时政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有发行量长期稳居全国报纸前列的《参考消息》等。

赓续九十载红色血脉,书写新时代奋斗华章。在《红色中华》报中,我们看见了一批批同样年轻的面孔。我们更读懂了,他们“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的坚定信仰和初心。

2023年6月2日,新华社四川分社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捐赠仪式,史晋川将珍藏的“红色中华”牌匾正式捐赠给新华社。

7月4日下午,“红色中华”牌匾入馆仪式在新华社历史陈列馆举行。秦灿 摄

7月4日,“红色中华”牌匾入馆仪式在北京新华社历史陈列馆举行。

新华社社长傅华在入馆仪式上表示,“红色中华”牌匾所承载的,是新华人与生俱来的政治忠诚,体现了新华社旗帜鲜明讲政治的优良传统;所凝结的,是新华人薪火相传的理想信念,让我们体会到前辈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如磐初心;所书写的,是新华人献身事业的执着追求,向我们传诵着新华人为党和人民鼓与呼的奋斗历程,为新华社留下了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今天的我们,依然是瑞金的我们,是长征路上的我们,是太行山上的我们,是枪林弹雨中的我们,是敢于奉献和牺牲的我们。我们依然牢记,‘新闻人’更是‘革命人’,‘新华人’更是‘党的人’。”誓言铮铮的新华社年轻同志,正接过接力棒,走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创造新的辉煌的道路上。(强晓玲 吴光于)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持续奋战灾后重建,用行动书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原标题: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持续奋战,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

用行动书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再难也要把道路抢通!”8月17日,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一支党员先锋队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清理路面淤泥,一级上士任广学操作装载机铲起淤泥和杂物,快速推到路边的临时堆放点。从8月1日该旅紧急受领防汛救灾任务以来,任广学和战友先后转战8个村镇、16个任务点,始终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指出,防汛抗洪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会议强调,各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始终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慎终如始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

“七下八上”是我国防汛关键期。华北、黄淮、东北等地,暴雨在台风影响下席卷而来,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要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做好受伤人员救治和遇难者家属安抚工作,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风雨同心,使命必达!

一声号令风雷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紧急驰援防汛救灾一线,与广大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共同构筑起防汛救灾、守护家园的坚固防线。

华北大地上、白山黑水间,人民子弟兵冒滂沱大雨、战滔滔洪水,全力搜救失联人员,紧急转运被困群众,抓紧抢修受损道路,积极参与救治受伤人员,倾心竭力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用行动书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紧急驰援,人民子弟兵永远让人心安

华北地区雨过天晴,河流水位持续回落,翻腾的洪水在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奔流入海。望着渐渐远去的洪峰,陆军第81集团军某旅战士申向东长舒了一口气。

脚下,是申向东和战友们用成千上万个沙袋垒起的堤坝;身后,是满身泥渍的官兵们拼尽全力守护的家园。“这样的安宁,来之不易。”申向东感慨。

时间回到20多天前。疾风暴雨中,一份份电文发往各部队。汛情就是命令。第一时间、最快速度,人民军队动若风发,救援行动雷霆万钧般开展起来。

——军委联指中心跟踪研判汛情灾情发展趋势,密切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应急管理部等协调对接,加强对各方向救灾行动的统筹调控,指导任务部队科学有序实施抢险救援;

——中部战区紧急抽调兵力,按照就近用兵原则,迅速组织战区部队投入抢险救灾工作,战区联指中心前置指挥所,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有序支援防汛救灾;

——台风北上,北部战区迅速向黑龙江、吉林方向派出前进指挥所,坚持就近用兵、专业用兵、量情用兵,统筹各军兵种、各领域任务兵力抢险救灾;

——武警部队作战勤务指挥中心24小时运转,根据各方向汛情变化调派兵力、动态协调各类保障,各任务地区武警官兵冲锋在前;

…………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哪里有需要,子弟兵就战斗在哪里!

从永定河到白沟河,从拉林河到牡丹江,在灾区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子弟兵们疲惫却坚定的身影。“危急时刻,人民子弟兵永远让人心安。”“军装的迷彩色,是这个夏天最暖心的颜色!”在相关新闻评论区,网友们表达着对子弟兵的热爱。

闻令而动,他们认真履行使命任务,展现出强大战斗力——

天津警备区紧急动员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百余架次,取空中加水下巡查相结合的方式,科学设定航线,实时回传影像,运用科技手段和力量进行防洪巡堤,为军地指挥决策提供高效、准确的灾险情信息。

战斗力,总是在任务中得到检验。在各战区联指中心指挥下,任务部队灾情信息获取更加迅捷,兵力指挥调度更加高效,诸军兵种协同更加顺畅,任务官兵突击力攻坚力更加强大。

向险而行,他们翻山越岭运送物资,给群众带来安全感——

当在途的K396次列车因暴雨被紧急扣停时,武警北京总队40余名官兵组成先头救援力量,每人背负近百斤救援物资,徒步跋涉4个多小时,将物资送给群众。

“看到你们来了,我们就放心了!”一名乘客激动地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车上人员全部脱困。一句句“解放军来了”不断回响,灾区群众战胜洪水的必胜信念更加坚定。

挺膺担当,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筑起座座战斗堡垒——

8月5日,牡丹江水位快速上涨,北部战区空军某旅党员突击队队员扛沙袋、推小车,主动承担最重的筑堤任务。经过任务官兵连续10多个小时奋战,一道长200余米、高1米的阻隔沙墙牢牢筑起。

“党员骨干就是要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敢于攻坚克难,时刻冲锋在前。”该旅某连指导员沈忱的话语,诉说着抗洪一线党员的心声。他们在防汛抗洪救灾一线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让党旗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高高飘扬。

全力以赴,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是解放军,我们来救您!”8月10日,北部战区陆军某特战旅官兵在黑龙江省宁安市高丽房沟使用无人机侦察时发现4名被困村民,穿过洪水成功将4人救出。

一位90多岁的老人眼中噙着热泪,拉着官兵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感谢孩子们,是你们救了我的命!”

一边是汹涌的洪水,一边是群众的家园。对于将人民群众利益举过头顶的子弟兵来说,这是一场不能打输、不能撤退的战斗。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全力以赴。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北京卫戍区某部官兵奔袭15公里赶到斋堂镇沿河口村,挽起裤腿、背上村民,在湍急的河水中一趟趟往返;

在河北省涿州市,海军后勤部某部官兵跳进齐腰深的洪水,连续搜寻5个多小时,先后将48名受困群众护送至安全地带;

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武警黑龙江总队哈尔滨支队官兵连续奋战19个小时,垒筑起1.5米高、1000多米长的“大堤”,守护一方百姓平安。

在这场保卫人民的战斗中,我们记住了子弟兵许下的铿锵誓言——

“我右手边是大清河,左手边是天津老百姓的家,作为一名员,这个时候我就应该站在中间,死死地将河水挡住。”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班长李江龙说。

他们用行动,践行了承诺。为了应对大清河两侧堤坝可能出现的险情,该旅官兵在巡堤排险之余,加班加点制作了500多个防洪石笼。40米一卷的铅丝网片,他们用了几百卷。大家说,自己少睡点,为的是让天津老百姓睡得更踏实。

在这场保卫人民的战斗中,我们见证了子弟兵无畏的血性胆气——

“同志们,我们是‘守如泰山连’,先辈打仗时守如泰山,如今抗洪抢险我们也要守如泰山。”北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守如泰山连”指导员于峻松一番动员,战士们斗志昂扬,号子声响彻大堤。

一级上士高军孝,之前腰部受过伤,依然坚持跟随连队执行任务;排长李克清一直坚守在最危险的任务区,双手血泡被磨破,依然挺在一线扛沙袋,筑堤坝……任务面前,全连官兵昼夜奋战,没有人退缩。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句歌词,生动地道出了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致敬无畏逆行的勇士”“缅怀战友,致敬英雄”……在吉林省舒兰市人武部门口,许多群众前来悼念奔赴救灾一线途中光荣牺牲的该部上校政治委员周昆训。群众送来的花朵上,一张张卡片写满感情真挚的留言,诉说着对周昆训的钦敬。

8月4日凌晨,舒兰市金马镇汛情告急。已连续奋战15个小时的周昆训,放下刚刚端起的盒饭,马不停蹄赶赴现场应急处置。他乘坐指挥车行进时突遇洪流,导致车辆失控、漂移、侧旋坠入水中。周昆训被洪水冲走,光荣牺牲。在周昆训的宿舍里,桌面上留着他牺牲前写下的文字:“军民同心协力,共守舒兰安宁。”

抗洪一线,挺身而出;攻坚克难,英勇奋战。

事实再次证明,人民子弟兵永远是人民群众美丽家园的忠诚守护者,人民军队永远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军队!

齐心协力,加快重建美好家园

“这些相框要挨个打开,取出照片后用湿巾擦拭。要是照片被打湿了,先放在窗台上晒一晒……”洪水退去,北京卫戍区某团200余名官兵来到北京市昌平区瓦窑村,对文体活动中心、幸福晚年驿站等场所进行清淤消毒。带队执行任务的该团某连连长王德龙叮嘱战士们,清理工作要细之又细。

清淤任务结束后,不少村民赶到驿站,为官兵送来矿泉水、方便面,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该团现场指挥员马鸿旭一边婉拒大家的好意,一边代表全体官兵表示感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人民子弟兵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谢谢乡亲们。我相信,咱们齐心协力,这个坎很快就会过去!”

当前,受灾地区进入生产恢复和灾后重建关键阶段。在华北、东北等地,各任务部队陆续投入到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重建工作中。

在这场重建家园的战斗中,他们争分夺秒、通力协作——

日前,河北省涿州市人武部向全市民兵发出“再造秀美家园”号召,青年民兵积极响应,就近就便参与村镇清淤工作,汇入重建家园的队伍。一支支民兵分队加入到垃圾清扫、淤泥清理等工作中,干得热火朝天。

他们用铁锹、扫把和簸箕迅速将街道上的砖块、垃圾等杂物清理干净;积水严重的地方,乘着冲锋舟,逐段打捞漂浮在河面上的枝干树杈、塑料包装等杂物。“早一点儿完成清理工作,受灾群众就能早一天恢复生产、建设家园。”涿州市人武部指挥员朱宏业表示。

在这场重建家园的战斗中,他们义无反顾、坚持到底——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这是我的责任!”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民兵杨潇穿着雨鞋、手拿铁锹,帮助村民清理屋前的淤泥。

此次门头沟区参与抗洪抢险的民兵中近一半是退役军人,这个消息让杨潇十分振奋:“又可以和战友们一起战斗!”洪水退去后,不少群众的家中淤泥有几十厘米厚。杨潇说,退役不褪色,他会继续和其他民兵一起战斗,帮助受灾群众早日重建家园。

在这场重建家园的战斗中,他们呵护群众、用心用情——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单城镇政久村,有近2/3的农田被淹,数百户村民受灾。政久村曾是陆军第78集团军某旅结对帮扶的村子,得知消息后,刚从拉林河畔执行完抗洪抢险任务归建的该旅官兵,立即带着各类生活物资和药品支援该村。

当天,该旅抽组多支小分队进村入户,医疗小分队为村民检查身体,并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医送药;防疫小分队对水源地、垃圾处理场等进行防疫消毒;清扫小分队上门提供清理垃圾、维修房屋等暖心服务。

“我们是心理医生,有啥闹心事儿就跟我们说说,我们帮您分析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962医院一支医疗队在哈尔滨市双城区希勤乡进行义诊时,听说有村民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便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心理专家印红梅耐心地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

“洪灾发生后,我好几天没睡好觉了”……印红梅静静地倾听村民诉说,轻轻地拉上窗帘,播放舒缓的音乐,村民的情绪渐渐平静。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官兵们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身上长出痱子、红疹,群众自发为他们送去饮用水、痱子粉和热腾腾的饭菜。一位老人拉着官兵的手激动地说:“解放军是我们的亲人。有党和政府在,有子弟兵在,群众重建家园就有信心!”

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在这场抗洪防汛的战斗中,军地合力、风雨同舟,书写了军政军民团结的崭新篇章。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一名武警战士被水流冲倒,但紧抱孩子的双手始终未松开。另一名战士在急流中奔跑上前,第一时间把孩子接了过来。一名网友的留言赢得许多赞同:“洪流中,子弟兵是双永远不会松开的手。”

军爱民、民拥军,是这场抗洪防汛战斗中最动人的“双向奔赴”。当前,我国仍处于主汛期,全国多地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仍然高发,一些流域仍存在洪涝灾害风险。子弟兵这双“不会松开的手”,将永远守护群众、捍卫家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受灾地区一定能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夺取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

(本报记者 徐隽 李龙伊)

云岭保卫战:灵活战法大败敌军

作者:史波波、梁捷

1940年9月,日军为保护其沿江后方交通安全,掠夺秋粮,配合其对重庆等地的进攻行动,从无锡、丹阳、镇江、武进、句容及金坛等,纠集万余兵力,辅之以数十架飞机,对皖南地区发动第二次大“扫荡”。皖南新四军充分利用地形,灵活运用战法战术,粉碎了敌人的企图,打出了新四军的威名,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巩固了皖南抗日阵地。

10月2日,日军第15、第116师团各一部及3000余伪军,共计万余人,兵分三路“扫荡”皖南地区。其中,云岭地区是其“扫荡”的重点目标之一。

云岭为黄山余脉,东接泾云公路,南依青弋江,西靠黄山,北望长江,属青阳、南陵、泾县交界地带,山峦连绵,常年云雾缭绕,是打游击战的好地方。当时,云岭驻有新四军军部直属机关、教导总队、医院、兵站、仓库等单位,并储备有大批粮食和物资。新四军军部位于云岭罗里村,各机关分布在云岭与四顾山之间长达15公里山冲的13个自然村里。云岭一旦失守,皖南新四军将失去立足之地,泾县、青阳、南陵等地将岌岌可危。新四军军部附近仅有第1、第3团和特务营、教导总队,总兵力远远少于敌军,但士气很高。

战前,新四军在驻地云岭陈家祠堂召开了誓师大会,教导总队、特务营和军部机关干部上千人参加大会。据时任军部参谋金冶回忆:叶挺走上讲台,向广大指战员提了三个问题。第一问:“今天我们开的是什么会?”大家齐声高呼:“战斗动员大会。”第二问:“我们开会做什么?”大家回道:“准备打鬼子!”第三问:“打鬼子要流血牺牲,你们怕不怕?”大家整齐雄壮地回答道:“不怕!”叶挺几句话便把大家的杀敌怒火点燃了。他稍停了一下后,高声喊道:“不怕死的举起手来!”“刷”地一声,全场全部举起了手。叶挺还宣布了战场纪律:“自本人起至每个士兵,哪一个退出阵地,就得受枪毙处罚。”全体指战员时刻准备战斗,同时组织云岭一带群众转移并实行坚壁清野。

4日拂晓,新四军第1、第3团根据军部首长命令,在三里店、汀潭道路两侧的山地进行设伏,采用游击战法进行机动防御作战。中午时分,日军以200余骑兵作为先锋,在飞机的掩护下,沿繁(昌)南(陵)大道直驱三里店。日军在所到之处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激起了抗日军民的无比愤慨。当日军骑兵进入伏击圈后,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如猛虎下山一般向日军发起冲击,枪弹、手榴弹如暴风雨般倾泻而下。不一会儿,这股骑兵被打得人仰马翻、尸横遍地。日军急于报复,结果又钻进了新四军在螺丝桥预设的地雷阵。当日军过桥时,隐蔽在桥头两侧的新四军伏击部队发起猛攻,日军不时踩响地雷,伤亡惨重。新四军一部兵力在公路沿线阻击、袭扰、疲惫日军,挫其锐气,主力进至云岭东北约7公里的汀潭附近,抢修工事,待机反击。

同时,新四军在钟鸣街、鲢鱼山、芦家店、方村、铁矿山、梅冲、赤滩、九郎庙、伏龙山、黄墓渡等地痛击进犯之日军,歼其数百人。

7日拂晓,日军5000余人在飞机配合下,攻陷军三里店、马头镇防地,随即大肆烧杀抢掠。三里店周围民房,处处被焚毁,很多村庄仅剩下几堵残垣和几片残瓦。日军在峨岭会合后,大队人马沿公路拥进,直扑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云岭,其中一部日军直插汀潭附近的许村桥。事先隐蔽于桥头两侧的新四军突然开火,战斗持续20余分钟,毙伤日军数十人,日军仓惶后撤。

当日晚,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攻破了汀潭防线。关键时刻,叶挺来到战斗一线,指挥部队在云岭外围的左坑、田坊、草鞋店、吕山等高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此时,特务营和教导总队也投入战斗,与日军展开激烈白刃战,击退日军10余次冲击。

时任教导总队工兵连军事教员严振衡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从2日到7日,新四军沿戴家会至汀潭和三里店至汀潭两条山间公路,在龙洋岗、凤凰山、台山、大小岭、巨坑、蜈蚣山、田方、草鞋店、左坑等险要地段,以轻便小分队,夜以继日地阻击、袭扰日军,使其装备、兵力上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不到20华里的路,日军整整走了六天六夜。”

入夜,新四军派出精干分队,从西、南、东北3个方向,同时向日军发起猛烈突袭。日军仓促应战,边打边撤,被大量歼灭。8日凌晨,日军见形势不妙,遂东渡青弋江,向泾县县城逃窜。新四军乘胜追击,一部截击日军后续部队,收复三里店、汀潭等地;另以一部兵力迂回至大岭、小岭、枫坑一线堵截,歼灭日军一部。驻守泾县县城的军第52师闻讯日军向县城窜来,竟连夜撤出县城。新四军随即围攻泾县县城,在南关激战竟日。9日晨,日军调来10余架飞机轰炸县城,并在城中放火,以掩护其撤逃,仅南街就被烧三分之一。幸亏新四军追击部队克复泾县县城后立即派兵救火,才避免了县城被全部烧毁。新四军攻克泾县县城后,第1团继续追击,将日军一部包围于泾县县城东北的双坑地区。同日,新四军一部在汀潭东北阻击来自三里店的日军一部。日军不敌,向南陵溃退。新四军乘胜占领南陵县城。

10日,15架日军飞机疯狂轰炸泾县县城,城内半数房屋被毁。11日拂晓,新四军向被围日军发起进攻。此时,残敌已弹尽粮绝,在数十架飞机的掩护下,向马头方向突围逃窜。

此次作战,新四军歼敌1000余人,取得重大胜利,震动了大江南北。为团结抗战,新四军于12日主动将泾县县城交给军后返回驻地。期间,新四军帮助群众修复住房,群众杀猪宰羊为新四军举行了一次祝捷慰劳大会。17日,《新华日报》刊文写道:“此次敌进窥皖南行动,终被我彻底粉碎,人民欣喜若狂,欢呼之声,震撼山岳;沿途人民抬茶送饭,扛送伤兵,道为之塞。”(史波波、梁捷)

来源: 中网-解放军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24/16962464584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