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打王者荣耀平台下载(代打王者荣耀平台)
腾讯诉“代练”公司,赢了!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今天上午9点15分,腾讯诉“代练”公司不正当竞争案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审理。法庭驳回上诉,维持一审判决,即爱代公司构成不正当竞争,立即停止通过旗下软件允许未成年人提供《王者荣耀》游戏代练的行为,同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其他合理开支60万元,并连续30日在其软件首页刊登声明以消除影响。1500万网友在线观看庭审直播。
这是腾讯公司VS“代练”平台的又一次胜利。就在前不久,上海浦东法院对腾讯起诉“代练帮”App运营商不正当竞争案作出一审判决,判令该公司立即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共98.5万元,目前判决已生效。
腾讯VS“代练”公司
腾讯公司旗下的《王者荣耀》游戏一经面世就风靡网络。爱代公司于2016年10月创立“电竞帮”App,从事手游服务,以《王者荣耀》代练为主要业务,“电竞帮”注册用户30-40万、打手5000余人,平台抽取用户代练费用作为佣金,月流水300-400万元。以未满18周岁人员身份信息实名注册的手机号可以登录爱代公司的“电竞帮大神端”App,并可以接受成年玩家下单的代练订单。“电竞帮”及“电竞帮大神端”App在应用市场累计下载量分别为1337.56万、131.76万。
游戏著作权人腾讯公司认为,爱代公司规模化的代练经营行为,影响了游戏平衡。同时,部分未成年人可以通过代练登陆游戏,导致游戏实名制、未成年人防沉迷保护机制落空。因此,腾讯公司以不正当竞争为由提起诉讼,获一审法院支持。
爱代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江苏高院提起上诉。
二审落槌:“代练”公司构成不正当竞争
《王者荣耀》游戏与用户之间的协议约定:不得将游戏账号提供给他人使用,不得作为代打代练等商业性使用,其官方网站也明确对代练即通过代玩游戏,由第三方帮助玩家提高其段位及完成相应成就的行为的处罚范围和处罚措施。
爱代公司在二审中提出,涉案平台是《王者荣耀》游戏产业的衍生产物,与腾讯公司并无竞争关系,两者之间是相伴相生,不存在竞争关系。此外,平台制定了相应的规则来规范游戏代练,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及必要性。代练交易及其成功取决于用户和个人代练之间的磋商选择,并非爱代公司促成这一市场需求,也不因爱代公司的平台而增加。
腾讯公司认为,爱代公司明知代练行为系涉案游戏所禁止,仍无视行业惯例,组织商业化、规模化的代练经营行为,致使涉案游戏内出现账号实际使用人与实名注册信息不一致的情况,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行业内公认的商业道德。腾讯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营造游戏的公平竞争环境来吸引积累用户,确保不同级别的用户公平公正地参与游戏,并通过提供增值服务获得收益。爱代公司的行为,导致游戏公平匹配机制失灵,严重影响了用户对游戏的评价和企业商誉。
如何认定防范未成年人防沉迷保护机制的违反与不正当竞争行为之间的关系,也是庭审的一大争议焦点。
2018年起《王者荣耀》对游戏全体用户实施强制实名校验,未满18周岁的用户受到防沉迷系统的限制,仅能在特定时间进行游戏,充值金额也有限度。
但是有了“代练”平台,未成年人可以通过代练的方式使用以成年人身份信息注册的游戏账号登录《王者荣耀》游戏,从而不受游戏时段和时长限制,最终导致网络游戏实名制、未成年人防沉迷保护机制落空。
二审中爱代公司提出,公司已经明确注册软件应当满足18岁,并据此条件进行了相应的身份审核,爱代公司也通过制定相关规则来规范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腾讯公司将未成年益保护作为本案诉请的重点,但未成年益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和保护的范畴。腾讯公司本身就是未成成年人沉迷游戏的致害主体,更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或者代理人,无权代他人去主张权利。腾讯公司作为游戏企业,未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未成年人,是引发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主因。
腾讯公司则提出,涉案行为将导致游戏实名制以及未成年人防沉迷保护机制落空,妨碍网络游戏运营秩序,增加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风险,不利于网络生态治理和未成年益护,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依法应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的民事责任。
江苏高院二审认为:
首先,爱代公司的行为违反了从事网络游戏等需实名注册账号且不得私自转借他人,以及防沉迷等业内公认的从业规范;同时,其商业化、规模化提供代练行为实质是为用户游戏作弊提供帮助,必然导致网络游戏公平竞争机制落空,明显有违公平、诚信等公平竞争价值观。
其次,虽然爱代公司是提供代练交易机会服务,腾讯公司提供网络游戏运营服务,两者没有形式上的直接竞争关系,但爱代公司提供的服务是建立在《王者荣耀》游戏服务基础之上,双方均是基于相同游戏用户开展业务,且提供代练服务直接影响用户对腾讯公司运营游戏的真实体验,进而影响其业务运营,破坏游戏业的公平竞争生态,两者利益不可分割,业务相互关联。
最后,爱代公司的行为对腾讯公司权益及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爱代公司的行为导致用户游戏体验不真实,可能使正常实名用户对该腾讯公司游戏的公平竞技性产生质疑,继而离开游戏或也被迫请人代练,因此将直接干扰腾讯公司《王者荣耀》游戏业务的正常运行,对腾讯公司的商业信誉也将产生负面影响;爱代公司的行为利用了腾讯公司《王者荣耀》游戏的知名度及其用户黏性,以及未成年人等玩游戏受限等性质,不正当攫取市场竞争优势,获取非法利益,扰乱了游戏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也使得未成年防沉迷保护机制落空,损害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并由于账号转借等而可能产生诸多道德或法律风险,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综上,爱代公司的被诉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商业“代练”=游戏作弊
相信热衷于网游的玩家都对“网游代练”这一行业不陌生。随着腾讯VS代练平台公司案件不断涌现,人们不禁产生疑问:代练这一行为是否合法?
虽然目前法律法规并没有明文禁止游戏代练行为,一些地方也将游戏代练作为新兴职业,并且制定了标准予以规范。但另一方面,不少知名游戏公司在合约中都明确禁止代练行为。
该案审判长、江苏高院民三庭庭长汤茂仁在接受“瞭望君”采访时表示,商业化、规模化的代练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生态,这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法庭作出的判决,也是向社会传递公平竞争、诚信竞争的价值理念。”
他进一步解释,要区分不同的代练行为,法律所禁止的不是发生家庭、朋友之间的个人代练行为,而是有组织、规模化的商业代练行为。“比如考试中,如果我们的孩子找人替考,那么别的家长肯定认为这是作弊,是不公平的,而商业代练本质上也是一种游戏作弊行为。”
撰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敏
海报制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逸潭
图片 视觉中国
编辑: 方思伟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腾讯起诉“代练帮”客户端不正当竞争,上海法院判了
游戏代练平台绕过“防沉迷”机制,鼓励未成年人在内的用户参与商业代练,让未成年人绕过层层监督实现“游戏自由”,这一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吗?
“代练帮”客户端应用描述。上海浦东法院 供图
3月2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记者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浦东法院”)获悉,近日,该院对一起破坏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组织商业代练行为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作出判决。
上海浦东法院介绍,腾讯成都公司是《王者荣耀》的著作权人,并授权深圳腾讯公司独家运营。《王者荣耀》内设公平匹配机制,配有完备的“防沉迷”机制,未成年人仅能在规定时间段内游戏。游戏服务协议还规定,用户不得将账号用作代练等商业性使用。
然而,两公司发现,北笙公司运营的“代练帮”客户端以“发单返现金”、设立专区的形式引诱、鼓励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用户通过其平台进行商业化、规模化的游戏代练交易,故起诉至上海浦东法院。
两原告认为,北笙公司的行为妨碍了游戏业务的正常开展,对自身、游戏用户以及社会公共利益都造成了损害,构成不正当竞争。要求北笙公司立即停止上述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等共计450万元。
“代练帮”客户端接单页面
北笙公司辩称,游戏代练与游戏服务并非同一领域。游戏代练等同于游戏陪玩,是服务性质,不构成不正当竞争。游戏代练增强了游戏用户体验,没有给原告造成损失,反而给原告增加了流量和用户黏性。且北笙公司也没有从涉案经营中盈利,请求驳回原告全部诉请。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为两原告的用户提供商业化代练交易,以其经营活动和用户群体作为自身经营的基础资源,该行为本身具有市场竞争属性。本案中北笙公司的行为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造成三个损害后果:一是破坏了公平竞技的游戏机制,损害了用户体验和合法权益;二是干扰了游戏建立的实名机制及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损害了两原告的商业利益;三是增加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风险,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同时,北笙公司将两原告具有竞争性权益的游戏作为获利工具,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代练帮”客户端还采取措施刻意规避原告的监管,具有主观恶意。原告亦无法通过适当技术手段消除被告行为的影响。
综上,上海浦东法院认定北笙公司提供商业化网络游戏代练服务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立即停止并赔偿两原告经济损失80万元及维权合理开支18.5万元。
法官表示,商业代练行为具有不正当性,应予法律规制。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商业代练长期处于灰色地带,并从最初的有偿帮助他人“通关”发展为更为复杂的商业模式,法律风险日益增多,对游戏行业乃至社会公共利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案中,涉案公司将他人具有竞争性权益的网络游戏作为获利工具,破坏了游戏实名制、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等运营机制,加剧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风险,妨碍互联网生态,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具有不正当性,应予法律规制。
此外,本案明确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互联网专条兜底条款和原则条款的适用边界,并非所有借助互联网技术实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均可适用互联网专条规制,需辨别技术手段和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本案也对特定领域商业道德的司法认定进行了探索,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中,市场主体权益边界尚不清晰,判断行为是否违反商业道德时,需要综合考虑行业规则、经营者的主观状态、对消费者权益、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市场竞争秩序、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等因素。
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明确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规定时间段内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但少数租号和代练平台却继续给未成年人获取成年人游戏账号创造便利,成为防沉迷“长城”中的漏洞。
此前,法院曾就本案作出诉前行为禁令,及时维护未成年益。此次判决再次给这类企业敲响了警钟,互联网发展有赖于自由竞争和科技创新,但须以不干涉他人正当商业模式为边界,更不能以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从长远来看,“防沉迷”还需学校、家庭等多方合力,共同为孩子撑起网络环境“保护伞”。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406/1694945345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