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典型代表(青铜器的代表作是什么)
传统金工的经典八式
金,自古以来就是富与贵的象征。史书中甚至屡屡提到西汉“多金”,从海昏侯200余斤的最高记录就可窥一斑。
汉朝通行的金分为三个等级,一等是黄金,二等白金,三等赤金,唯有一等才是我们所熟知的华光璀璨的金。金伴随中国这一古老的国度走到今天,仍有不少拥趸,它既是一种相对稳定可通行各国的特殊通货,还是首饰中不可忽略的一抹灿色。
西汉初 马蹄金 南京博物院藏
在古老的中国,匠人们用一双巧手把金变成了手中工艺品的原材料,留下了精美绝伦的八大金工工艺,分别是鎏金、花丝镶嵌、锤鍱、金银错、掐丝、炸珠、錾花和累丝。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传统八大金工艺,看看八仙过海,显何神通。
鎏 金鎏金工艺,近代也称“火镀金”,是最为常见的金工艺之一。这一工艺是将金熔于水银之中,形成金汞剂。然后把这种金汞剂涂在金属器物的表面,再加热使水银蒸发,金泥中剩下的金就附着于器表之上了。
从发掘器物可知,鎏金工艺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汉代时已经成为金工必备技能,名为“金涂”,《汉书》中便有记载说宫殿的髹漆使用了鎏金技法。
西汉 鎏金对兽形铜饰 河北博物馆藏
不过关于金汞剂的记载最早则是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这金汞剂是辅助修丹所用。鎏金真正作为一种技法被记载,则是在《本草纲目》中引用的梁代陶弘景的话:“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
唐时仍有金涂之名,但也另有名称为【镀金】,其位居《唐六典》的十四种金工之一,《唐摭言·矛盾》还直接点破:"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鎏金这一说法实则是后代才有的。
西汉 鎏金对兽形铜饰 河北博物馆藏
鎏金在器物中应用颇广,各种金属器具皆靠鎏金降低成本,同时亦能拥有和黄金一般的煌煌之光。亦可结合碑刻、建筑等,前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正是鎏金所作。
花丝镶嵌花丝镶嵌即“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又叫细金工艺,它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传统手工技艺,其贵重难比,主要用于制作皇家需要的器物。
花丝即以金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制成细丝,细金工艺的名称正源于此。镶嵌则是用挫、锼、捶、闷、打、崩、挤 、镶等技法,把金薄片捶打成型,做成托和爪子型的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
这一技法源于战国时期的金银错和、唐代的金银平脱,在明代达到巅峰阶段,清代更是走向了专业化生产,明清两代的花丝镶嵌金器极尽奇巧细致,佳作多不胜数。
现今存留于世的最著名的花丝镶嵌制品,非明代万历皇帝的金翼善皇冠莫属。这顶金冠是由0.2毫米的细金丝编织而成,其上又加各种金饰,其薄如轻纱,整个金冠仅重826克,一个接头也无,精妙绝伦,令人叫绝。
明 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 明定陵出土
花丝镶嵌这一技法的应用范围甚广,从盒、瓶、花插等实用器,到专用于陈设欣赏的各式摆件,再到日常穿戴所用饰件,都能看到匠人花丝镶嵌工艺的精妙奇巧。
锤 鍱锤鍱(yè),锤,是锤打、锻打;鍱,是将金属捶打成薄片。这种技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在模型内用锤敲打金块,使之延伸展开呈片状,再按要求造成各种器形和纹饰的技法。
这种技法利用了黄金极好的延展性,即在外力作用下能被碾压成薄片或延伸成细丝却不断裂的特点。一般来说,凡隐起的器物和纹饰图案,都是经过锤鍱制成的。
西汉 杏形金饰片南越王墓出土
锤鍱是古代西方常用的一种金属加工技法,在我国或早至商周时期,不过真正的发展还是在西汉以后,尤其是在金银器的黄金年代——唐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如今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还屡屡见到锤鍱技术的身影。
金 银 错金银错亦称错金银,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但春秋时才兴盛起来,战国两汉时期更是大量出现,这一技法应用于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等,通常仅作装饰。
“错”这一字何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错”是“金涂”,清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错,又作措,谓以金措其上也。”
西汉 错金银十八面骰子 观复博物馆藏
这一工艺实际上就是先在铜器表面预做出浅凹的纹饰或字形等,通常是在母范上预刻,然后在铸成后再进一步錾刻浅槽,这一步又被称为刻镂或搂金。
然后在凹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片或金银丝,再用错石打磨使器表更为光亮,使嵌合更为自然平滑。然后器表就会呈现金银和铜的两种光泽,通过映衬来展现各种色彩的图案与铭文。
银错金寿字火碗 故宫博物院藏
掐 丝掐丝这种技法是我们常听到的,它常和“珐琅”一词相连,铜胎掐丝珐琅即先用铜丝做线条在铜胎上捏出各种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其内的一种技法。
单独的掐丝工艺亦差不多,不过使用的是各种金属细丝,这种金属细丝极为柔软,既薄又细,还富有韧性。工匠用镊子按照墨样花纹的曲屈转折掐成图案,再用白芨或浆糊等粘焊在器物上,就叫掐丝。这种工艺的运用范围很广,除了我们熟悉的铜器之外,还可以在宝石、金银器具上运用。
东汉 掐丝镶嵌金羊群 定州博物馆藏
掐丝技术起源于古波斯(今伊朗),因起源较早,五、六世纪时已比较成熟。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东罗马帝国等地,辽时已经传入中国。
不过真正的发展还是在明代景泰年间,因多采用蓝色基调而称之为景泰蓝,亦有有浅绿、深绿、白等等色调。
明中期 景泰款掐丝珐琅狮戏球纹藏草瓶 故宫博物院藏
炸 珠炸珠这一技法颇为有趣,技法也颇多,粗分共四种,分别是滴水法、炭灰法和吹珠法。
滴水法是把滚烫的黄金溶液滴到温水中,溶液因为降温而逐渐凝固,就形成了金珠,不过这样做出来的金珠大小随意,形状也多呈水滴状。
炭灰法还可细分成三种,分别是将熔化的黄金滴到炭灰里;又或是把天然的金砂加热然后放在盛满炭灰的锅内;再或是把金子先打造成薄片,切碎,再放在炭灰中加热,加热的同时要旋转器皿,冷凝的金珠就会在翻滚下变成圆形,也就能得到“金粟”。
吹珠法则是将金银制成细丝,把一端烧热熔化然后吹落,或者不吹落直接附着在金银细丝上留作他用,这一技法主要盛行于唐朝。
把得到的金粟密布于金属胚上烧焊接合,就能成为器表的一种装饰纹理,这种纹理被称为“联珠纹”或“鱼卵纹”,其浑圆立体,饱满生动。
东汉 掐丝镶嵌金辟邪 定州博物馆藏
烧焊接合金粟这一步十分考验工匠对温度的把握,稍有不慎金粟便会化为溶液,甚至使金器本身出现橘皮纹理。
这一技艺不独中国所有,联珠纹正是萨珊波斯文化(今伊朗)的代表纹样,公元一世纪时印度也已经广泛使用了这一工艺,还传承至今,使其成为珠宝上的点缀。
錾 花錾花是一种“隔山打牛”的技法,工匠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纹理不同的錾子,錾子则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以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简单的或仅为线条,复杂的甚至能以此作画来装饰器物。
这种工艺独特在它能不加任何材料,也不做温度变化,更不做重量增减,就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变幻的立体效果。
北宋 錾花金棺 定州博物馆藏
这一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唐时已成特色,至今仍被沿用。
累 丝累丝又名“花作”或“花纹”,是有记录可查的最早的珠宝制造技术工艺之一,也是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
这一技法与花丝相似,即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累丝通常可在细部看到相同组织的金丝。
清 金累丝镶珠石香囊 故宫博物院藏
累丝一道,立体作品制作最难,须事先经“堆灰”的手续。所谓“堆灰”,即把炭研成细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调和作为塑料,塑成人物或走兽等所要制作的物象,然后再在上面进行累丝,用焊药焊连,之后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烧毁,就成就了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精美艺术品,最为精妙者甚至能以此技法做成凤凰、宝塔。
清 金累丝嵌珠宝塔 故宫博物院藏
《红楼梦》七十三回的题目“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中,迎春丢失的累金凤正是一个攒珠累丝金凤,府中仅有迎春、探春、惜春三位小姐拥有这个金凤,可见其贵重。
明 立凤金簪 江西南城益庄王夫妇墓出土
其实古人对金的运用远远不止这八种,我们所熟悉的还有在器表贴金箔的贴金、捶打金箔或金丝附着于器表网格细线中的鋄(jiǎn)金,用金粉调和涂料装饰器表或撰写经文的泥金,更甚至于«唐六典»中提及的销金、拍金、织金、砑金、披金、镂金、捻金、戗金、圈金、嵌金、裹金等等。
但无论是简还是繁,是小还是大,多不胜数的金工工艺使我们看到了金这一种金属的无限可能,基于此的加法更使我们看到了金属器具的无限可能——亭台楼阁,龙凤瑞象,皆披上金光。
明 楼阁金簪 江西南城益庄王夫妇墓出土
以金属,成惟妙万物;山河万象,目遇之而成,手作之而就。
爵、觚、觥、卣、盉、斝……缤纷青铜器 古人怎么用?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三星堆最引人关注的文物就是青铜器。造型各异、夸张华美的青铜器将我们带进了三千多年前的青铜时代。走进各地博物馆,青铜器一般也都是镇馆之宝。但不同类型的青铜器,究竟是什么用处,很多人在打卡博物馆的时候,可能并不太了解。接下来,我们跟随总台记者魏然到上海博物馆青铜馆里走一走,听听专家讲讲“缤纷青铜器,古人怎么用”。
总台记者 魏然:在青铜馆里逛了这么一圈,你可能会好奇,古代人究竟怎么使用这些青铜器?我观察了一下,这些器具,要么跟酒有关系,要么跟食物有关。可古代人也不仅限于吃吃喝喝,这些器具,还是祭祀的重要礼仪,所谓“藏礼于器”就是这个道理。
璀璨的青铜时代,光是酒器,就数不胜数。这些繁复的名称或许会难倒你。爵,用于斟酒或温酒。觚、觯,是饮酒器。觥、卣、盉、斝,这些都是盛酒器。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副研究馆员 韦心滢:有觚就有爵,它通常都是成套出现的。以前都说爵是喝酒的,但是你要想,它上面有两个鋬,一喝就顶到鼻子,所以它基本上是不太适合直接这样子饮的。学界基本上认为,它可能是滤酒的,因为古代的酒杂质很多。
记者:最像酒杯的是什么?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副研究馆员 韦心滢:觯,它其实就是酒杯,就是小型的可以喝酒的。
总台记者 魏然:看!那有一头牛,它可是上海博物馆人见人爱的大明星,不仅有着高颜值,还有着特殊的功用。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副主任 马今洪:它背上有三个孔,当中那个孔有个锅子,把酒放在当中那个锅子里,腹内全部是中空的,旁边就可以注水,注开水进去。当时是一种温酒器,跟现在我们喝黄酒温酒的原理实际上是差不多的。很有趣的地方,它当中有一个鼻环,说明在当时牛已经是可以驯服,所以就推测是不是当时牛已经用于农业生产了。
周公曾发布《酒诰》,以商代亡国为教训,严禁周人饮酒,甚至以死刑相威胁。因此,商人重酒,周人重食。而说到食器,分门别类,也有肉食器、饭食器,有的专门用于蒸熟食物,有的专门用来盛放腌菜、酱料等调味品。
总台记者 魏然:簋是盛放煮熟的饭食的器皿,它的作用跟今天的饭碗差不多。因为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和周代,人们都坐在铺着席子的地上吃饭,所以饭碗做得又高又大,方便使用。
总台记者 魏然:这是我在青铜馆发现的最有童趣的一件展品,与其说是洗手盆,更像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件“玩具”。
盘的底部趴着老虎,两侧则是角龙探水。在盘中间,水鸟、游鱼、青蛙的造型栩栩如生,仿佛置身一个热闹的池塘。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副主任 马今洪:这件东西本身是做得非常非常精巧的,立体的水鸟和鱼,它都可以360度这么转动。在X光上面,盘底杵了一根铜柱子,把鱼和水鸟给套住在上面。盘本身就是一个水器,接水用的。我们现在吃饭是用筷子,实际上在那时候吃饭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的。宴飨之前,祭祀之前一种洗手礼。我们现在看到所有青铜器复原了高等级贵族当时的生活场景,跟老百姓大概差了很远很远。
《礼记》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跟盘配套使用的,往往就是匜。几千年间,贵族阶层的净手礼仪早已转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延续至今。最后,说到青铜器中的王者,国之重器,非鼎莫属。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副研究馆员 韦心滢:鼎的话它是盛肉或者煮肉的这样的一种器具,后来它跟等级制度相结合之后,你用鼎的数量越多就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越高。在古代的文献里面有记载,天子是使用九鼎,诸侯用七鼎。鼎就开始跟权力结合在一起。
“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问鼎中原”……青铜时代为中华文明留下了灿烂一笔。汉朝以后,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中。但那些与时代有关的印痕,却早已刻入这斑驳的绿锈,流淌在所有国人的血液中。
世界十大珍贵顶级文物 看看中国能占几件
文物指的是在人类几千年文明进展中较具代表性、影响力和艺术价值的稀世珍宝,本文为大家盘点代表人类智慧和文明的世界十大珍贵顶级文物。
中国商代后母戊鼎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高133厘米,重约832.8千克的青铜器,是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市武馆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埃及图坦卡蒙黄金面具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目前被收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的深处,出土于埃及南方帝王谷中,是以生活在3300多年前于19岁就神秘离世的埃及法老图坦卡蒙为主人,这个面具也被象征着冥神奥西里斯,面具也被成为是世界上精美的艺术珍品之一。
意大利达芬奇油画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由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宽53厘米,高77厘米的油画作品,代表着那个时期的意大利美学方向,目前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中,每年去到卢浮宫欣赏画作的人数大约在600万左右。
中国西周利簋
西周利簋是于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目前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中的西周早期青铜器,是记载着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体现着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一古老观念的至今发现早的西周青铜器。
中国东汉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又被称为东汉铜奔马,是于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市雷台汉墓的国家级文物,这个造型精美、铜奔马呈疾足奔驰状的青铜器目前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中,被列为镇馆之宝,并在2002年被列为禁止出国展览珍贵文物。
印度舞王湿婆青铜像
舞王湿婆神像是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的铜雕,而整个创作于公元十一世纪的铜像跳着永恒的宇宙之舞,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印度宗教和舞蹈文化,是印度雕像艺术中具神秘主义哲学意味的艺术品之一。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于公元前1776年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较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发电,也是刻在一段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的世界现存的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目前被存放在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中。
中国战国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整体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共有六十五件编钟的战国曾国国君大型礼乐重器,于1978年在湖北随州出土,目前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中的国家一级文物,全套钟齐备十二个半音,可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并对考古、音乐、历史等多个领域有着重大影响。
埃及·奈菲尔提蒂半身像
这个于1912年在埃及由德国人发现的文物,是生活在公元前十四世纪的埃及皇后奈菲尔提蒂,头像由石灰岩制成,整体有着坚挺的鼻子、略翘的下巴和优雅的脖颈,整体传达出安享祥和的意味,目前被收藏于德国柏林的埃及博物馆中。
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是于1947-1956年间在死海基伯昆兰旷野的山洞中发现的古代文献,被誉为是二十世纪伟大的考古发现,经过相关研究证实这个文献是于中国西汉时期写成,可供用于研究伊斯兰教、教和犹太教的发展史。
涨知识啦,原来这些青铜器是干这个的
#青铜器##三星堆是个什么“堆”#
前段时间三星堆的考古挖掘吸引力很多小伙伴的目光,大家不禁对其中造型瑰丽华美的青铜器啧啧赞叹。这让小编想起了以前有过的疑问,这么多种的青铜器它们的名字到底叫什么?是做什么用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小编整理了一些青铜器的知识和目前各种青铜器的名字和用途,大家一起来涨涨知识吧。
青铜器在中国古代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因为其铜锈呈青绿色,所以现在被叫做青铜器。按照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青铜器开始于马家窑至秦汉时期。虽然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青铜器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除了一些杂七杂八的器物外,主要分为炊器、食器、酒器、乐器、盛水器、兵器等种类。
一、炊器炊器顾名其意就是做饭吃的器物,主要有鼎、鬲(li,音历)、甗(yan,音演) 三种。
1.鼎相当于如今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2.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3.甗(yan,音演) 相当于如今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竹制分隔物,叫做箅。上有通蒸气的孔洞。
二、食器一般是盛东西,吃饭用的,主要有簋、盂、盨、豆、簠等五种。
1.簋(guǐ),相当于如今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2.盂,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3.盨(xǔ),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4.豆是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5.簠(fǔ) 长方形,口外侈,有四个短足。有盖,盖、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
三、酒器就是盛酒的器具,酒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很重,古来有“无酒不成礼”之说。一般来说,饮酒主要用爵、斝、觚、觯、角、樽、卣、盉、方彝、勺等。
1.爵,温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2.斝(jiǎ)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3.觚(gū)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4.觯(zhì),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5.角,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6.尊,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7.卣(yǒu),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
8.盉(hé),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9.方彝(yí),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
10.勺,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有柄。
四、乐器青铜乐器是夏商周三代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历史遗存。主要分为铃、铙、钟、鎛、錞于等。
1.铃其形制像两片瓦合在一起一样,平口,有铃舌,上有一环钮。
(就是这么竖着拿的)
2.铙,执钟,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是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
3.钟,基本形式是在两侧尖锐的扁体共鸣箱上部的平面上有一个可悬的柄。
4.镈,打击乐器。镈体趋向浑圆,形制与编钟相似,但口部平齐,可单独悬挂在墙上。
5.錞(chún)于,打击乐器。常与鼓配合。
五、盛水器就是古人盛水的器皿。绝大部分是用于盥洗,因此水器又被称为盥器。
1.罍 (léi,)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
2.壶,盛酒或盛水器。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3.盘,盛水或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
(越看越像夜壶)
4.匜(yí),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5.瓿(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也用于盛酱。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
6.鉴,形如现代的盆。有四种用途:容水、盛冰、洗澡、当镜子用。
六.兵器打仗用的。
(莫名喜感呀)
1.钺(yuè):用以劈砍的兵器。
2.戈:用于钩杀的兵器。
3.矛:用于刺杀的兵器。
4.戟(jǐ),实际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
5.镞(zú),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
6.剑,劈砍刺击用的。
以上就是主要的一些青铜器种类,当然除了介绍的这些,还有很多比较小众的器物,比如灯、炉、熏炉、车马器、度量衡器等等,包罗万众,不禁为老祖宗们点赞啊。
PS:我是吐猫猫的鱼,求关注,不迷路,共同拯救好奇心。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29/169624595739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