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蒂尔达重坦怎么样(玛蒂尔达坦克)
一战后各国坦克发展史,轻坦蔓延的年代,却带动坦克理论飞速发展
早在一战末期的时候,世界各大军事强国对于坦克都有了最基础的认识,坦克战也日益成为了重要的作战模式,可是对于怎么用坦克这一问题各国基本都没有明确的认知,虽然将装甲力量储备起来用于冲锋或者是反冲锋这一价值已经在此前的战斗中得到了验证,但还是有不同的声音主张将坦克分散部署在战壕用于加强防守,当敌军发动冲锋的时候进行必要的反冲击,但是将坦克分散开来弊端也随之而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后勤维护和保障将变得非常麻烦,有时候一些坦克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维护或者是加油从而变成固定的火力点。
▲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和它的巨著《装甲战》
这时候英国人富勒提出了一个跨时代的理念,他主张将坦克集中起来,然后为支援的步兵提供一种装甲车辆跟随坦克作战,利用装甲部队纵深突破,从而造成敌人战略上的瘫痪,这就是早期的机械化理念(只不过富勒的这个理论只是将坦克当铁甲骑兵使用,然后步兵快速支援,只是一种新的作战样式,他或许从来就没有想着用这种战术打破堑壕战的僵局)。但是这一理念并没有得到各国的重视,直到20年后(富勒是在1918年提出的)一个此前都没有像样坦克的国家用他的理论建立了装甲师(1938年德国成立的三个轻装甲师中,核心是一个坦克营和四个摩托步兵营)。
轻型坦克的起源▲一战期间英国人的惠比特坦克,该坦克计划安装一座炮塔,后来又被取消,在亚眠战役中一辆名为“音乐盒”的惠比特坦克在德军后方整整猖狂了11个小时后才被击毁
早在一战的时候轻型坦克就已经初漏端倪,那就是英国的惠比特坦克,这种坦克和英国的大游民坦克相比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机动性极强,极快的速度和较远的航程使得这种坦克设计之初被用来清扫战场,所以它的武器仅仅是数挺机枪而已。惠比特坦克出自英国人特里顿之手,也就是设计了小游民坦克的那位战地记者,这种坦克仅需三人操作,再设计上首次将战斗室和动力室用隔舱分割了开来。惠比特坦克从来不会出现在正面突击的战场上,而是跟随突击部队深入敌军后方尽最大可能的造成混乱和破坏。在亚眠战役中一辆名为“音乐盒”的惠比特坦克冲到德军后方后用机枪扫射步兵和正在运输的物资,由于缺乏有限的反坦克武器,这辆名为“音乐盒”的坦克直到横冲直撞了11个小时候后才被德军的野战炮给摧毁。
▲一战最成功的坦克FT-17,该坦克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各国的参考复制,直到二战爆发,法军中依然有大量的FT-17坦克服役
与此同时法国也出现了一款跨时代的轻型坦克,这就是著名的FT-17坦克,这辆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坦克由两个人操作,拥有一座全方位旋转的炮塔以及一门37毫米短炮和一挺机枪。作为一辆步兵支援坦克,FT-17在设计上无疑是成功的,但有时候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好事,此后法国设计的一系列坦克都受到了FT-17的影响,即支援步兵,作为一款移动火炮存在,这种理念从一战结束一直持续到了二战爆发,从FT-17一直持续到了夏尔B1。
▲一战德国A7V坦克内构图,当时的技术造不出好的重型坦克,只能造出这种效率不高的应急品
到了战争结束,各国都将精力放在了战后建设上面,对于坦克的需求也就没有了那么强烈,其实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样一来各国就可以认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坦克,而不是一味的选择那些专为战争设计的权宜之作。到了20世纪20年代逐渐出现了一种概念,那就是设计一种又小又快的的坦克,利用机动快速的出击,或许这种小东西带来的效益能远远高于类似于A7V,大游民那样的笨重坦克。不过轻型坦克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也归咎于以当时的技术造不出优秀的重坦克,毕竟那时的发动机和坦克炮技术实在是有限,况且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也让当时的人们以为轻坦是个不错的选择,直到西班牙战争爆发后各国才猛然意识到轻型坦克的不足,但是那已经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
钟爱轻型坦克的美国人▲现存的“卡登-洛伊德”机枪运载车,可不要小看这辆坦克,英国人的布伦机枪运载车,波兰的TKS超轻型坦克,意大利的CV-33设计都源于该车,轻坦的老祖宗
1927年在两位英国平民的努力下,一辆全履带机枪运载车出现了,这就是“卡登-洛伊德”机枪运载车,这辆微型战车是超小型坦克这一概念最早的试验车,这种可以运载武器,牵引轻型火炮的多功能车被各国当做治安车辆以及人员训练车,因为这种车辆一旦被投入到正面战场的消耗战中就会是一场灾难。到了30年代英国人制造出了MK2坦克,虽然该坦克是中型坦克,但是该车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速度极快,能达到47公里每小时,这也使得该车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种“快速坦克”。然而提到轻型坦克,就不得不说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国,一战后孤立主义在美国盛行,很多的美国人以为美军不会再跨出国门作战,顶多就是在菲律宾殖民地和美洲的丛林中作战,这也就使得美国人格外青睐方便在丛林作战的轻型坦克,直到二战末期,美国的各式轻型坦克依旧活跃在战场的每个角落。
▲美军的T1E1、T1E2、T1E3三款坦克,T1E1和T1E2相比较的话后者装备了长身管37毫米坦克炮,T1E3则采用了与前两款完全不同的悬挂
1927年8月美国康宁坎母公司研制出了一款名为T1的试验车,美协委员会在视察了该坦克后将其命名为M1,不过这个命名随后就被国防部撤销。这主要还是远在北美大陆的美国对坦克研制并不上心。后来美军在T2、T5两款原型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美国的第一批轻坦,也就是M1和M2A1轻型坦克。直到二战爆发美国人才意识到轻型坦克已经严重落伍了(各国在西班牙内战后就认识到了轻型坦克的局限性),于是就将75毫米坦克炮直接搬到了此前并不成功的M2中型坦克上面,而美军大名鼎鼎的M4服役那也是1942年的事情。
▲最早的克里斯蒂轮履两用战车的履带状态(上)和车轮状态(下)
此外还有一款名为M1928的轮履两用战车,这款战车也算是坦克发展史上的靓眼一笔,随后克里斯蒂以该车为基础发展出了T3E2轮履两用坦克,这款坦克在车轮状态下最高时速为97千米每小时,虽然该设计在美国并没有被采用,但是英国人和苏联人却看中了克里斯蒂的设计并将其采购回国用于研究,最终苏军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BT系列坦克,该坦克机动好,火力在同类战车中也是顶端水平(BT系列坦克装备了一门45毫米坦克炮,而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轻型坦克装备最多的仅仅是机枪,只有少数的装备了37毫米坦克炮)。在随后的诺门坎战役和西班牙内战中装备45毫米坦克炮的BT系列坦克可谓是出尽了风头,不过谈到苏联早期坦克,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多炮塔。
钟爱多炮塔的苏联人▲法国于一战末期设计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该坦克也是所有多炮塔坦克的起源,该坦克采用的是并不成熟的汽油-电力综合驱动系统,该坦克安装了一门75毫米短炮,后部炮塔安装有一挺机枪
多炮塔的设计可以追溯到一战末期法国人设计的FCM Char 2C重型坦克,纵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坦克,轻型化和多炮塔始终是两大重要特征,而将多炮塔发挥到极致的则是苏联。一战苏俄并没有大规模发展自己的坦克,到了20世纪20年代苏联才开始发展自己的装甲力量,或许是天生喜欢彪悍,当时多炮塔的“巡洋坦克”深深的吸引着苏联的设计师。随后苏联就设计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中型坦克,这就是多炮塔的T28坦克,该坦克虽然设计没有任何新意,但是却拥有着还可以的机动,3挺机枪再加上一门76毫米短炮,这使得该坦克成为了一个不错的火力移动平台。
▲二战多炮塔坦克的巅峰之作T-35坦克,也可以称之为是世界多炮塔坦克的巅峰,不过该坦克中看不中用,上了战场起不了多大作用
随后在1935年苏联人又推出了多炮塔坦克的巅峰T35多炮塔坦克,该坦克装备了一门76毫米坦克炮,两门45毫米坦克炮以及两挺7.62毫米机枪,虽然该坦克风光无限的经历了红场阅兵,但是看似强大的多炮塔坦克却存在的无法解决的协调问题,多炮塔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相互干扰。而且多余的炮塔无端的增加了对机动和防护的考验,使得这类坦克的防护和机动都比较一般,畸形的强大火力又不如单炮塔效率高。
▲上图分别为T-100和K的原型车,后来单炮塔的KV-1逆袭上位,苏联的多炮塔坦克也就走到了尽头,虽然后来有KV-4、KV-5这样的多炮塔坦克,但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顶多停留在图纸上
在1939年爆发的芬兰战争中,缓慢、防御又差的多炮塔坦克在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芬兰军队打击下损失惨重,在接下来的苏德战争中这些幸存的低效率多炮塔坦克又难有作为。可就算是有这两个失败的先例,苏军在接下来的新型坦克研制过程中依旧固执的采用了多炮塔设计方案,即T-100和K原型车,幸亏当时的科京目光长远(当时科京力主单炮塔坦克,使得T-100和K的炮塔从5个降到了2个),让自己的门徒用T-100的边角料制造了KV-1单炮塔坦克,在此后的测试中KV-1取得了全面的胜利,逆袭赢得了苏军高层的青睐,自此多炮塔设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德国人的后来居上▲上图分别为德国的VK-1试验坦克和VK-2试验坦克,和前文的惠比特有些类似,在这两辆坦克的基础上才有了Leichttraktor VK-31坦克,也就是德国的早期试验车
由于一战后的德国不允许拥有坦克,所以直到1926年德国人才开始发展自己的坦克,对德国人来说这是一件坏事又是一件好事,坏事是自己已经和世界脱节了,但是德国人从来没有降低对坦克发展的关注,好事就是后发优势,德国人可以直接跳过此前坦克发展的大坑(比如多炮塔,多炮塔设计不仅仅是在苏联,在美英法等国都掀起了一阵狂潮,只不过苏联人最疯狂),事实证明这对德国确实是一件好事,因为有此前遗留的坦克,各国在制定坦克战术时得以自己的装备为主,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装甲储备。而德国却不同,完全空白的德国人先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确定自己的坦克战术,然后在根据需求设计坦克。
▲德国早期的Leichttraktor VK-31早期试验坦克,本来已经获得了大量的订单,但是后来有了更好的替代者后就不了了之了
德国人此前就密切关注着英国坦克的发展,在1927年英国人建立了用于试验的装甲部队,该部队有一个为全装备坦克的装甲营,还有一个拥有步兵,炮兵等联合兵种的混合营,只不过后来英国人解散了这支实验性部队,好在德国人从第一个全坦克装甲营中看到了全坦克部队的可行性,并打算接下来按照这个思路来。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古德里安,作为富勒理念的坚定支持者,古德里安主张坦克应该集中使用,猛烈冲开敌军防线后造成巨大的打击,此外还得有能跟得上坦克的快速移动步兵和火炮作为支援。既然理论存在了,那接下来的就是生产一款符合需求的坦克了,于是就有了Leichttraktor VK-31轻型坦克,该坦克准备一门37毫米坦克炮。此外还有一款重型坦克的设计,该坦克拥有首尾两个炮塔,装备一门75毫米短管炮,尾部用于防守的炮塔装备一挺机枪,这款坦克被称之为Grosstraktor1。
▲德国早期的Grosstraktor1重型坦克,该坦克可以说是德国超重坦克的起源,该坦克和二战后期设计的很多坦克相似,已经非常落后了,所以到了1933年就被叫停了
就在德国新型坦克还在讨论阶段的时候,迫切希望拥有坦克的德军计划生产一款主要以训练为主的坦克,不过这款初衷为训练的小坦克后来还是被大量生产,并在二战初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随后一款定位于战场的坦克被开发了出来,这就是二号坦克,不过该坦克主要定位是战场侦查,并不适合于大规模消耗战,然而就在此时爆发了一场战争,深深的的影响了各国此后的坦克发展,这就是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战对坦克发展的影响▲西班牙内战中的苏制T-26坦克
在一战结束到二战开始之前,各国的坦克技术和理念虽然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从来没有受到过检验,这时候1936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就成为了检验这些的一个重要机会,虽然这场战争规模远不如一战和二战,但是这场实战却为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坦克使用经验。在西班牙内战中苏制装备45毫米坦克炮的T-26和BT系列坦克轻松击败了装备机枪的德制一号坦克和意制CV-33坦克,但是深入的苏制坦克在没有步兵掩护的情况下被反坦克工事和Pak36消耗殆尽。西班牙内战宣判了轻型坦克的死刑,此后各国都对自己的装甲力量进行了改动:
▲KV-1原型车,除了76毫米主炮外还有一门并列的45毫米坦克炮,KV-1坦克算是西班牙内战的产物
苏联:苏联开始研制防护、火力、机动都更为均衡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放弃了轻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其产物就是KV-1和T-34坦克。受到西班牙战争和苏芬战争的影响,苏联选择将坦克拆开像法国一样用于支援步兵,并解散了机械化军,用坦克旅取代。好在苏联人于1940年又重组了由坦克师和摩托化步兵组成的机械化军,不过苏军的机械化军并不完整,士兵大多都是步行,有时候才可以搭搭坦克或者是其他车辆的便车▲法国的夏尔B1坦克,厚重的装甲,较慢的速度,车身的75毫米榴弹炮,完完全全就是按照支援步兵的理念设计的,
其实第一个永久的装甲师是法国人建立的,1934年,法国人成立了“格勒瑞.迈堪尼克”师,该师下辖三个营,每个营又下辖一个轻型坦克连和若干摩托化步兵,此外还有相匹配的炮兵和装甲侦查部队。但是很可惜的是法国人的这个师主要的职责还是用于支援步兵,始终是围绕着步兵组建的。同样受到支援步兵理念限制的还有法国坦克,不论是夏尔B1还是S-35,法国坦克总是强调支援步兵,厚厚的装甲、偏慢的速度以及用于支援的75毫米短炮。▲A13巡洋坦克配合A12步兵坦克,这样的坦克使用理念一直被英国用到了战争结束
英国:西班牙内战后英国将坦克分为了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一般缓慢且装甲强悍,用于支援步兵,并在敌方的防线打开缺口,巡洋坦克则像一战的惠比特坦克一样依靠速度扩大这个缺口。于是英国人先后制造出了瓦伦丁步兵坦克、A-11玛蒂尔达步兵坦克和A-12玛蒂尔达2步兵坦克,此外还有A-13巡洋坦克。1939年英国人也建立了自己的唯一一个装甲师,这个装甲师由一个装备了轻型坦克和巡洋坦克的轻型装甲旅、一个装备了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的重型装甲旅、一个炮兵团以及一个工兵连组成。▲战前美国人也学英国人将M1划分为了巡洋坦克,M2划分为了步兵坦克,可以看到M2坦克遍布机枪,这或许就是考虑到支援步兵的需求
美国:孤立主义盛行的美国对坦克研制不怎么上心,西班牙内战后各国都基本放弃了轻型坦克,可是美国人却不为所动,学英国人将M1轻型坦克划为了巡洋坦克,M2轻型坦克划为了步兵坦克。直到法国灭亡美国人才惊醒,并在M2A4的基础上研制出了M3/M5系列坦克,并重组了坦克部队,将M1、M2、M3重新定义为轻型坦克,并连忙根据此前T5E2(M2中型坦克的一款试验车,主要试验大口径火炮在坦克上的应用)的经验研发出了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二战早期的装甲师,各式各样的坦克都有,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时候还不如法国,但是前期依靠着先进的战术理念依旧打败了法国
德国:西班牙内战后德国就将精力放在了中型坦克上面,先后下单制造了用于支援步兵的四号坦克(1936年下单)和用于反坦克的三号坦克(1937年下单),于是德国以这四款坦克武装了自己最早的装甲师,并提出了装甲师应该和炮兵、空军等多兵种联合作战的理念。1938年德国成立了三个轻装甲师,该师由一个坦克营和四个摩托化步兵营组成,虽然各营的武器配备各有不同,但是其核心还是坦克以及伴随坦克的步兵。自从一战结束后,各国都在全力发展自己的装甲部队及理论,到了1939年二战正式爆发后,这些多年发展出的坦克和理论被迫迎来了战争的检验,最后的结果是将宝压在富勒身上的德国人经受住了检验。好了,我是武备营,搜集整理不易啊,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吧!如有错误之处或者是不同意之处,欢迎赐教。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25/169625073264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