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是现在的哪个省(魏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时间:2024-03-23 11:59:41 来源:互联网 编辑:龙行天下

战国时魏国越过太行山迁都大梁,是祸还是福?

三家分晋之前,占据山西高原上的晋人,始终是秦国东进的最大阻碍,这种情况并未随着晋国解体而得到太大改观。韩赵魏升格诸侯之后,非但没有从整体上削弱三晋的实力,反而在短时间内演化为三个强势的军事集团,其中赵国继承晋国的北部领土并得到太行山以东的邯郸地区,韩国得到上党高地及其以南地区,魏国分得河东、河西和太行山以东的邺一带。起初,三家国土犬牙交错,尽管后来相互交换部分城池,但魏国依旧被韩国一分为二。

从地图上分析,假设魏人将东西两片国土中的任何一部分与韩国进行置换,魏国的国土都可以连成一片,但魏国人不愿意这样做。魏国的西半部分是晋国的龙兴之地,这里包含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和河西之地,自晋人分封至此便开始经营,历春秋近三百年的耕耘,是魏国当之无愧的大本营。至于其东半部分则在河南河北的结合部,土地肥沃且人口稠密,于当时而言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韩国贫瘠的上党高地,魏国不论拿出哪一部分来交换都觉得吃亏,如果魏国不能做到东西并向发展,就只能通过二选其一来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以魏国有限的国力是无法做到东西并重的,在西部收到秦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后,魏国采取守势,东边在西门豹治邺后前景可观,使得魏国的基本国策在连续三代君主身上出现摇摆不定。

图-魏国夺取河西

在第一代国君魏文侯时期,魏国的主要战略方向是一如既往地向西扩张,此时魏国的国都还在安邑,也就是今山西省运城。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变法,魏国的国力对秦国形成碾压之势,在魏武卒的疯狂打击之下,老秦人接连丧城失地,大将吴起更是几度打得秦国濒临亡国。但在赳赳老秦的拼死反击之下,随着吴起因受猜忌逃往楚国,逐渐魏国从战争中夺取的利益也越加微薄。

始终无法在拉锯中完成对秦国的绝杀,连年的高额投入,使得魏国高层逐渐怀疑与秦战争的性价比,进入魏武侯时代,魏国的国策开始发生微妙的改变。眼见老对手秦国已无力翻身,魏武侯将目光从西部转向中原,秦国因而从战略上得到喘息之机。中原地区土地肥沃、城郭富庶,魏国以东部国土为支点不断向周边扩张,尽管遭到以齐国为首的东方诸侯的联合反制,但凭借着强大的国力,魏军总体上胜多负少。

图-赵魏韩迁都

这一时期堪称魏国的黄金时代,但辉煌的表象之下却潜藏着因战略重心东移而酝酿的祸患。魏惠王九年,魏国干脆放弃故都安邑并迁都大梁,尽管大梁之繁荣让这些山西汉子瞠目结舌,但这也导致魏国失去山西高原的地理屏障,转而将自身置于中原四战之地。

图-魏国攻克邯郸

公元前354年,魏赵之间爆发战争,赵国不敌魏军而导致邯郸被围,收到求援的齐国采用孙膑“围魏救赵”之策直取大梁,魏军紧急回援并在桂陵遭到大败。十三年后,魏齐再次爆发马陵之战,齐军复制桂陵之战的战术,魏将庞涓战死,魏国再度受到重创。

而在中原接连失利的同时,恢复元气的秦国又于公元前352年攻破安邑,魏国逐渐进入两面夹击的境地。倘使魏国不曾迁都大梁,以安邑的山河之险,断然不会被齐国直捣都城,艰难求生的秦国也不大可能会迅速回血。然而历史总是在一次次的抉择中走向定形,两线出击的魏国在强盛时固然可以威服四方,可一旦显露出衰退之态,必然遭到群雄分而食之。

战国时魏国越过太行山迁都大梁,是祸还是福?

三家分晋之前,占据山西高原上的晋人,始终是秦国东进的最大阻碍,这种情况并未随着晋国解体而得到太大改观。韩赵魏升格诸侯之后,非但没有从整体上削弱三晋的实力,反而在短时间内演化为三个强势的军事集团,其中赵国继承晋国的北部领土并得到太行山以东的邯郸地区,韩国得到上党高地及其以南地区,魏国分得河东、河西和太行山以东的邺一带。起初,三家国土犬牙交错,尽管后来相互交换部分城池,但魏国依旧被韩国一分为二。

从地图上分析,假设魏人将东西两片国土中的任何一部分与韩国进行置换,魏国的国土都可以连成一片,但魏国人不愿意这样做。魏国的西半部分是晋国的龙兴之地,这里包含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和河西之地,自晋人分封至此便开始经营,历春秋近三百年的耕耘,是魏国当之无愧的大本营。至于其东半部分则在河南河北的结合部,土地肥沃且人口稠密,于当时而言是名副其实的膏腴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韩国贫瘠的上党高地,魏国不论拿出哪一部分来交换都觉得吃亏,如果魏国不能做到东西并向发展,就只能通过二选其一来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以魏国有限的国力是无法做到东西并重的,在西部收到秦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后,魏国采取守势,东边在西门豹治邺后前景可观,使得魏国的基本国策在连续三代君主身上出现摇摆不定。

图-魏国夺取河西

在第一代国君魏文侯时期,魏国的主要战略方向是一如既往地向西扩张,此时魏国的国都还在安邑,也就是今山西省运城。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变法,魏国的国力对秦国形成碾压之势,在魏武卒的疯狂打击之下,老秦人接连丧城失地,大将吴起更是几度打得秦国濒临亡国。但在赳赳老秦的拼死反击之下,随着吴起因受猜忌逃往楚国,逐渐魏国从战争中夺取的利益也越加微薄。

始终无法在拉锯中完成对秦国的绝杀,连年的高额投入,使得魏国高层逐渐怀疑与秦战争的性价比,进入魏武侯时代,魏国的国策开始发生微妙的改变。眼见老对手秦国已无力翻身,魏武侯将目光从西部转向中原,秦国因而从战略上得到喘息之机。中原地区土地肥沃、城郭富庶,魏国以东部国土为支点不断向周边扩张,尽管遭到以齐国为首的东方诸侯的联合反制,但凭借着强大的国力,魏军总体上胜多负少。

图-赵魏韩迁都

这一时期堪称魏国的黄金时代,但辉煌的表象之下却潜藏着因战略重心东移而酝酿的祸患。魏惠王九年,魏国干脆放弃故都安邑并迁都大梁,尽管大梁之繁荣让这些山西汉子瞠目结舌,但这也导致魏国失去山西高原的地理屏障,转而将自身置于中原四战之地。

图-魏国攻克邯郸

公元前354年,魏赵之间爆发战争,赵国不敌魏军而导致邯郸被围,收到求援的齐国采用孙膑“围魏救赵”之策直取大梁,魏军紧急回援并在桂陵遭到大败。十三年后,魏齐再次爆发马陵之战,齐军复制桂陵之战的战术,魏将庞涓战死,魏国再度受到重创。

而在中原接连失利的同时,恢复元气的秦国又于公元前352年攻破安邑,魏国逐渐进入两面夹击的境地。倘使魏国不曾迁都大梁,以安邑的山河之险,断然不会被齐国直捣都城,艰难求生的秦国也不大可能会迅速回血。然而历史总是在一次次的抉择中走向定形,两线出击的魏国在强盛时固然可以威服四方,可一旦显露出衰退之态,必然遭到群雄分而食之。

三国时魏蜀吴的都城各在哪里 现在谁最富裕谁最繁华

220年12月10日,曹丕在三国群雄中第一个登基称帝,定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千年古都洛阳,便成了曹魏46年国运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见到曹丕称帝,刘备急了。刘备是一个谨言慎行的人,可这种事情,容不得半点谦虚。221年4月21日,刘备急吼吼地在成都宣布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定都成都。“花重锦官城”的成都,成为蜀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让孙吴统治者孙权作何感想?看起来,孙权并不是很看重当皇帝。他不但没称帝,还主动向曹丕示好,遣使请求成为曹魏的藩属。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当然,这一切都是孙权的缓兵之计。他怎么可能不想当皇帝呢?时机未到而已。229年,45岁的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为“吴”,不久后迁都建业(今南京)。六朝古都南京,自此与孙吴王朝的命运休戚相关。

如今,1800年过去了。曾经叱咤风云的三国风流人物,已经随着他们的音容笑貌,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他们生活过、战斗过的都城,依然还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现在,曹魏、蜀汉、孙吴的都城洛阳、成都、南京,分别怎么样了?

首先来看洛阳。

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这里,是历代皇帝的大本营。据统计,历朝历代有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共计105位皇帝,在洛阳定鼎九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洛阳是中国拥有皇帝最多的城市,没有之一。

2016年,洛阳GDP为3782亿元,人均GDP为55860元。

我们再来看成都。

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位于肥沃的成都平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特别是在宋朝时期,成都借助于锦绣等特色产品,成为当时中国的金融中心,以至于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朝廷还在成都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

1949年之后,成都发展势头不减,仍然是四川省的省会。1989年2月,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市之一。1994年5月,成为全国15个副省级市之一。这就意味着,成都市的四大巨头,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政协主席均为副部级。

2016年,成都市的GDP为12170亿元,人均GDP为74865元。这两项数字,都比洛阳高了很多。

最后是南京。

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中国历史上,汉民族不约而同地选择南京为休养生息之地,在这里立志北伐。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明朝、两次北伐马到功成。

1949年后,南京成为江苏省的省会,1994年2月,中央明确南京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与成都享受同等待遇。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南京成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经济高度发达。

2016年,南京GDP为10503亿元;人均GDP为127264元。南京人均GDP在中国直辖市、副省级市及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深圳和广州。

【参考资料:《三国志》等】

蜀国地域辽阔,为何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呢?

众所周知,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当然,在战国时期,除了战国七雄,还存在多个诸侯国,比如被韩国消灭的郑国,楚国消灭的鲁国、越国,秦国消灭的巴国、蜀国,赵国消灭的中山国,齐国消灭的宋国等。

其中,就蜀国来说,疆域非常辽阔,包含今四川、云南、湖南、陕西等省的大部分或者小部分地区,比如今四川省一带的大部分地区,在当时就属于古蜀国的疆域。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蜀国的疆域,可谓远超战国七雄中的韩国。那么,问题来了,蜀国疆域远超韩国,为何不是战国七雄之一呢?换而言之,韩国相对于蜀国,为何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呢?

首先,蜀人起源于蜀山氏,从蚕丛氏称王开始,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氏族的统治。约公元前11世纪,古蜀国参与了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战争,为“牧誓八国”之一。。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为帝,号望帝。杜宇在位时期,迁都郫邑,教民耕种,开疆拓土,使蜀国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古蜀王国的疆域北达汉中,南至南中,东至鄂西清江。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这意味着蜀国的疆域包含今四川、云南、湖南、陕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因此,从疆域面积上来看,蜀汉完全可以和赵国、齐国、魏国等大国相提并论。而就战国七雄中的韩国,疆域主要包含了今山西、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这自然和蜀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但是,韩国却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而蜀国则无缘战国七雄的称呼。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这是因为蜀国的灭亡时间相对较早。战国中期,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得以崛起,并开始对外扩张。秦惠文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

于是,到了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金牛道(自今陕西勉县向西南,越棋盘关进四川,经朝天驿往剑门关)攻蜀。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在此基础上,秦国得以消灭了古蜀国。值得注意的是,在消灭蜀国之后,张仪、司马错等人又攻灭苴、巴等诸侯国,俘虏巴国的君主。秦惠文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

由此,对于蜀国来说,早在公元前316年就告别了战国历史的大舞台。与此相对应的是,就韩国来说,则是在公元前230年,才被秦国消灭的。在被秦国消灭的时间上,蜀汉要早于韩国80多年,也即一个是在战国中期被消灭,另一个则是在战国末期被消灭。因此,在笔者看来,过早告别战国历史的大舞台,成为蜀国没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重要原因。

同样的道理,宋国也是战国七雄之外的强国,甚至在巅峰时期不输韩国。但是,宋国在公元前286年被齐国、魏国、楚国三国联手消灭了。在灭亡时间上,宋国比韩国早了50多年,这成为宋国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就蜀国来说,之所以不是战国七雄之一,还因为他几乎没有参与战国七雄之间的合纵连横,也即对战国历史的格局和走向没有太大的影响。

最后,在战国时期,蜀国基本上都是偏安一隅的状态,顶多是和秦国、楚国争夺了汉中之地。除此之外,因为地理位置上的特点,蜀国几乎没有和其他战国七雄有过合纵连横,如果后来的历史学者将古蜀国列为战国七雄,无疑是非常突兀的,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与此相对应的是,就韩国来说,在战国初期,和赵国、魏国组成三晋联盟,以此南征北战,帮助魏国称霸中原。

到了战国中期,韩国不仅参与了五国伐齐,也和其他诸侯国一起对付楚国、秦国等大国。到了战国后期,韩国参与山东六国的合纵攻秦行动。因此,非常明显的是,韩国虽然弱小,却在战国时期拥有较强的存在感,甚至可以说对当时的历史走向起到了重要原因,比如韩国的上党郡归属,就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而就蜀国来说,尽管地域非常辽阔,远远超过了韩国,却没能像韩国一样影响到战国七雄之间的较量。

进一步来说,在战国七雄之外,鲁国是战国后期才被楚国消灭的,至于卫国来说,则是秦朝建立后才彻底灭亡的。但是,不管是鲁国还是卫国,都没有资格称之为战国七雄,这是因为鲁国和卫国对于战国时期的格局和走向,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就韩国来说,其地理位置处于天下之中,秦国在消灭韩国之后,可以直接威胁到魏国、楚国、赵国等大国,这凸显出韩国的特殊地位。综上,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古蜀国没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23/169625101065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