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剑阁大圣归来攻略(守卫剑阁大圣归来)
【文史英华】从《蜀道难》到《蜀道易》的历代竞鸣研究‖敬城
从《蜀道难》到《蜀道易》
的历代竞鸣研究
敬 城
李白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诗人之一。在他之前的南北朝、隋末唐初时,写“蜀道难”的诗篇已经不断上场。如梁简文帝萧纲的《蜀道难》组诗,如梁陈之间阴铿的“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如初唐四杰卢照邻的“金碧禺山远,关梁蜀道难”,等等。
李白画像 梅凯 作(四川省方志馆 藏,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当然,论笔墨之雄奇、星光之灿烂,还得是“太白星”李白。他的《蜀道难》自唐玄宗天宝年间问世至今1300多年,引发了无数的吟咏、唱和、竞鸣。尤其是中唐诗人陆畅作《蜀道易》开难易论辩之先河以来,唐宋元明清五朝诗人,包括帝王将相、公侯冢子、文人仕进之辈、引车贩浆之流……甚至许多当代大家都纷纷入场争鸣站队。
一、唐代陆畅首开第一波“蜀道易”
蜀道难不难呢?这几乎是不必讨论的问题。
蜀道,包括全国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以及蜀地范围内的道路。以成都为原点看:向北,由陕入蜀的,有翻越秦岭到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有汉中翻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有由甘肃入蜀的阴平道;向西,有连接西藏通往西域的茶马古道;向南,有云南入蜀的五尺道,及在此基础上绵延到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向东,有自三峡溯江而上的长江水道①。
古蜀道和金牛道示意图(图片来源:新华社)
其间,无论是翻越秦岭、大巴山的川北蜀道,还是西边的茶马古道,东边的三峡水道,或者是通往南亚的丝绸之路……无一不是山高谷深,危岩壁立,猿啼虎啸,崎岖难行。
因为真的难,所以晚唐诗人、前蜀(王建蜀国)宰相韦庄才在《焦崖阁(川北蜀道中的阁道名)》中说:“李白曾歌蜀道难,长闻白日上青天。今朝夜过焦崖阁,始信星河在马前。”作为“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的蜀相,韦庄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就是:李太白曾经说过蜀道难,我也常常听说哪怕白天走都难于上青天。现在从这里走夜路,才相信蜀道确实难,满天星河就在我的马蹄之前。
那么,“蜀道易”又是怎么来的呢?
先说陆畅——大约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在世的陆畅,相比盛名之下的李白,是后生小辈、后起之秀。李白写《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陆畅针锋相对写《蜀道易》“蜀道易,易于履平地。”戏说起来,陆畅第一个站出来说蜀道易也是冥冥之中的定数,因为其名与字确有道路畅达之意:陆畅,字达夫,其名也畅顺,其字也达顺。当然,对于这段蜀道难与易的争鸣,《新唐书》认为原因是李白写《蜀道难》以刺严武,陆畅作《蜀道易》以美韦皋。
《新唐书》的这个点评很有意思,点明了诗人创作是带有明显的主观意旨的:李白写《蜀道难》目的是讥刺严武(曾任蜀地父母官“剑南节度使”),陆畅作《蜀道易》是为点赞韦皋(也曾“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总镇川蜀”)。
换言之,蜀道是难还是易,已经不只是关山难不难越的问题,而是关乎写作者本身的个人遭际、家国变迁这两个一小一大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情境问题。正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所言: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简而言之,诗人们喜欢“为情而造文”或“为文而造情”。
也因为此,蜀道这一客体,蜀道难这一客观实际,在诗人——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遭际、不同身份的诗人主体的笔下,正随心情、随世情、随人情变得或难或易、忽难忽易。难与易之间,要么以蜀道难比喻行路难、宦海浮沉难、人生难、家国变迁难。要么以易克难,不畏艰难,踏平坎坷又出发,自信人生两百年。
比如诗圣杜甫,他心头、眼下的蜀道就很难。他在《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中说,“火云挥汗日,山驿醒心泉。遇害陈公殒,于今蜀道怜。”不仅难,还难到很可怜的地步。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在他的《黄草》中找到更多答案:“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稀。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是啊,兵戈之祸、兵燹之乱延宕在本就步步难行的蜀道上,泪湿罗衣,难上加难。
杜甫画像 梅凯 作(四川省方志馆 藏,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与杜甫笔下的蜀道难不一样,几乎同一时期的岑参的《早上五盘岭(也称七盘岭,位于川北蜀道中梁州利州交界之咽喉处)》就是一幅美景,“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岑参不觉蜀道难,得益于他这一路都有好人情、好心情:比之杜甫,岑参的路平坦了许多。不仅早年进士及第,而且还在安史之乱后的唐代宗时,被朝廷任命为嘉州(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
所以,即使是同一时期同一代人、同样的一段艰难蜀道,在不同的哈姆雷特眼里,视觉、味觉、触觉都是截然不同的。
《蜀道》国画 岑学恭 作(来源:广元文广旅)
二、两宋文士掀起第二波“蜀道易”
到了宋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诗人们考进士的中奖率高,入仕后待遇好、福利好,皇帝不杀文人士大夫,所以两宋文士整体呈现出一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致君尧舜上的奋发之姿。虽然偶尔也还讲讲蜀道难,心态、文态却要积极乐观得多。
比如范仲淹《送蔡挺代父之蜀》,虽然开头就说“朔风岂不寒,蜀道岂不难”,笔下却是“之子代亲行,万里心自安”的宽慰,于是描绘了一幅“剑阁雪犹明,锦江春未阑”的美景,并且鼓励友人到了成都要好好写诗,多写好诗,“到日必诗战,重登李杜坛”,与李杜争一争辉。又如梅尧臣《送杨浩秘丞入蜀》,既有勉励“志愿且未遂,而趋蜀道难”,也有苦口婆心地要杨秘丞才有所试,志有所干,“行思叱驭者,勿复苦长叹”。再比如欧阳修《送左殿丞入蜀》,也讲“传闻蜀道难,行客若登天”,同时又寄寓满满的关切之意与抚慰之情,来一番“欲识京都远,惟应望日边”——想家的时候也不要悲伤,可以望长安于日下,聊寄相思。
范仲淹塑像(图片来源:新浪网)
即便是陆游,入蜀时,在剑门道中遇到微雨,有“衣上征尘杂酒痕,细雨骑驴入剑门”的潦倒,有“羁客垂垂老,凭高一怆神”的寂寥;出蜀时,也有“万里崎岖蜀道归,荆州非复壮游时”的自嘲,但这些丝毫都没有影响到他蜀中八年,宦游成都、蜀州、嘉州、荣州等地的快乐。所以才有后来“长记残春入蜀时,悔作东吴万里归”“弃官若遂飘然计,不死扬州死剑南”的终老四川之想。
《细雨骑驴入剑门》(中国画)毛国伦 作
这一时期,这些偶尔还讲一讲“蜀道难”的宋人已算是凤毛麟角了。如果说陆畅的“蜀道易”是蜀道难易之辩的第一座丰碑,那么宋人在“蜀道易”上就构建起了第二座马鞍形的高峰。
比如声名赫赫的“铁面御史”赵抃,江湖人称赵铁面,他在《乙巳岁渡关》发问李太白:“谁云蜀道上天难,险栈排云彻万山。我愧于时无所补,十年三出剑门关。”在《过青泥岭》一诗中又喊话诗圣杜甫:“老杜休夸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山。青泥岭上看云客,二十年来七往还。”这里面,无论“十年三出剑门关”,还是“二十年来七往还”,频繁往来蜀道的背后,我们可以见到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知府的赵铁面一双铁脚敢于排除万难的文化自信。
又比如北宋经济学家薛田——大家都知道,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1023年的成都”②。而曾担任权三司度支判官、益州路转运使等职的薛田,“为交子的成功使用、顺利发行,作出过贡献”,据《山西通志·薛田传》记载:“薛田请置交子务,以权出入。蜀人便之。”正是这个经世致用的薛田,他在《成都书事百韵》中说“易觉锦城销白日,难歌蜀道上青天”,一难一易两相比较的抑扬,“物象熙熙被一川”的盛景,“敕书频奖竝生莲”的欢喜,让薛田在扶危劝善之间,忙得志得意满。
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供图)
再如被苏东坡称为“自得之学”的晁说之,比之上面二位他再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蜀道易”——《题杨如晦二画蜀道图》:“山钩树白何年岁,流瀑可听下无地。行人愁绝却无愁,始信宜歌蜀道易。”尤其是“行人愁绝却无愁,始信宜歌蜀道易”一句,“始信”是什么意思?前伏后启:大家都在说,我今才相信。说明“蜀道易”在当时不是几家之言,而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
这个广泛的群众基础里,还包括有大宋宗室、宋太宗八世孙的赵汝回,他在《翠阆行饯宋廷材分教大宁》中开篇即明义:“蜀道不难兮,君无听李白之狂歌。”然后款款展开,娓娓道来,给我们讲清楚为什么不难?——“石栈梯云入翠阆,峡船溯水通银河,栈平峡稳行人多。滟预堆前落锦帆,诸生郊谒冠峨峨。秋堂晨鼓讲义出,亭夫樵竖知丘轲。官冷莫思归去来,且可淡饭闲吟哦。君不见江西峤南贼未灭,仕者蚤夜防弓戈。”
与赵汝回“君无听李白之狂歌”相一致的,是南宋学者、理学家赵蕃的“谪仙纵多才,蜀道无险巇”——任李谪仙有天纵之才华,蜀道而今已无艰难险阻矣。潜台词则是,谪仙人无用文之地也。与其同时期,“少从其祖游宦入蜀”的苏泂也在《猛虎行》中说:“何如千山尽勦绝,眼见蜀道都平夷”。
说到这里,我们重点来看看比较纠结的范成大——范大先生也曾担任过四川的父母官: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说他很纠结,是因为他慨叹过“兹事未渠央,万里蜀道难”。对于别人讲蜀道易,他认为是“游人贪胜践,姑吟蜀道易”③。直到他走了一趟瞿唐行,两边仔细对比一番:“人间险路此奇绝,客裹惊心吾饱更。剑阁翻成蜀道易,请歌范子瞿唐行”,看来川北蜀道比三峡水道容易得多啊。或许也因为此,他在《清湘驿送祝贺州南归》中就不再纠结:“万里书来蜀道易,四愁诗成湘水深”。
剑阁县翠云廊古蜀道(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对于范大先生难与易的纠结,南宋中期任参知政事、又授资政殿大学士的楼钥在《送王仲矜倅兴元》中的评说就颇有宰相器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易,易于履平地。蜀山天险固自若,视难为易在人尔。”大意是说:有人讲蜀道难于上青天,也有人讲蜀道易于履平地。其实,蜀道天险从来都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能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全在于人——在于我们这些人能不能攻坚克难,做大自然的主人。
与楼相爷的这个器宇何其相似乃尔!豪放派大将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中明知“蜀道登天”,也要“一杯送、绣衣行客”。与之同时,喻良能《送侍御帅夔府》明知“猿声云背落,山势马头盘”,也要劝“天险须人守,毋辞蜀道难”……可以说,终宋两朝,“蜀道易”的观点、意趣、词说,都是占上风的。
辛弃疾塑像(蓬州闲士 摄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三、明清帝王将相传续第三波“蜀道易”
到了元朝,山河寥落,民族矛盾尖锐,“蜀道难”又成了文人士大夫们借以吟咏哀叹身事、时事的第二个高峰。比如宋末元初,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宋廷,入狱中探望过文天祥,后来出家作了道士的汪元量,就大叹蜀道难:“蜀道难行高接天,秦关勒马望西川。峨眉崒嵂知何处,剑阁崔巍若箇边。”又如元朝翰林学士卢挚的《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中“痛杀明皇,蜀道艰辛,唐室荒凉。”再如元曲名家马致远《四块玉·马嵬坡》中“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还如画家王冕的《饭牛图》:“三峡之险彼自险,蜀道之难彼自难。富贵无所惑,贫贱得自安。但愿岁年丰,草满牛可餐。青山绿水足行乐,吟风啸月无机关,不问世上骑马官。”这些诗文词曲中的“蜀道难”,要么感时伤世、要么借古喻今、要么任其自险自难我都不相问之……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不知其可、莫可是从的时代之难的巨大阴影。
文天祥塑像(蓬州闲士 摄于成都浣花溪公园,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倒是身为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耶律铸雄心万丈。耶律铸,耶律楚材的儿子。这父子二人成就双高: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30余年,长期担任中书令,死后追封广宁王,并获得封建王朝最高谥号“文正”。耶律铸则随蒙哥伐过蜀,后来站队元世祖忽必烈,又担任过大元朝的中书省左丞相。所以他笔下的《蜀道有难易》就显得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言蜀道难,有说蜀道易。难于上青天,易于践平地。说易有所媚,说难有所激。君曾不见与前修,折衷谁秉江山笔……上青天,践平地,始可与之言其道难与易。行路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若比行路是平地。出处虽然全在人,世路不能无险易。畏途岂可比青天,誓铲漫天作平地。”
与耶律铸这种“畏途岂可比青天,誓铲漫天作平地”的胜利者姿态与铲平者逻辑相一致,明清时,“蜀道易”迎来第三个高峰。
比如明初大臣、建文帝师方孝孺的长诗《蜀道易》就极言蜀道之易:“美矣哉,西蜀之道,何今易而昔难”。“易”到什么程度呢?“大圣建皇极,王道坦坦如弦直”“胡为乎今人操舟抺马夕往而朝还”“蜀道之易谅在此,咄尔四方来者不惮山高江水深”……这还不算,方孝孺还在《蜀道易》诗前自序:“臣才虽不敢望白,而所遇之时,白不敢望臣也。”显然,这是方在强调自己所处的当时之世强于李白所处的大唐盛世的。颂圣之情、赞时之意,淋漓于字里行间。
这不是孤例,明宪宗朝状元公、书法家吴宽在其《送王合州》中说:“巫峡流泉晓,峨嵋片月秋。缘知蜀道易,随处有诗留。”明孝宗朝文渊阁大学士丘浚(亦作丘濬)也在其《行路难》中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易,易于履平地。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④明朝第七任秦王朱诚泳则在《杂诗十首》中说:“长江险可逾,蜀道难可陟。”这句诗也好译:长江再险,也可越过;蜀道再难,也可陟过。
《蜀道连云》 国画 姚叶红 作(图片来源:天府心悦美术馆)
到了清代,“蜀道易”仍然唱主角。比如,清初渔洋山人王士祯的《蜀道集》便多是美画卷:“十月云阳县,千崖石气青”“扁舟天上落,回首望滩高”“千峰围邸阁,一线望中原”……而在乾隆年间出任过阆中知县的陈奉兹,其《夔州府》诗中则直抒胸臆:“无心计象马,且喜蜀道易”。同是乾隆年间的刘天谊,在其《送王茂甫之官四川》诗中亦曰:“锦江资善政,剑阁待鸿题。月落随人影,云生趁马蹄。清时蜀道易,安稳步天梯。”
对于蜀道之难易,作为帝王的乾隆皇帝也有一番拂开浮云遮望眼评论:“埙篪兰茝自人伦,衅梗交尤叹葛巾。蜀道易难若反掌,达夫太白总痴人。”在一代雄主的视野里,拉开了蜀道难易之辩的李太白与陆达夫二人,既令自己痴迷其中,也让无数后来人痴迷其中,我(乾隆皇帝)视之易若反掌耳。
剑门蜀道 郭沫若 题(图片来源:剑门关文学)
四、结语
立足唐宋元明清三波“蜀道易”观之,有两个特点:一是心态之易胜于路态之易,二是粉饰之易强于治平之易。虽然经过各朝修缮代接代的不懈努力,蜀道之难度的确在逐渐降低,但如履平地、坦如弦直、稳步天梯、易若反掌等“造文造情”之辞,还是丹青失实、华而不实、言过其实。
当历史的时针走到今天,伴随着各种高速、高铁、高飞神鹰的到来,各种天路、穿山铁路、云雾间高速公路,以及江港、陆港、航港的到来,各种蜀道通、蜀道畅、蜀道快才真正走到了我们的眼前与足边⑤。一代一代的诗祖词宗,和他们那些华丽丽的“蜀道易”的辞藻与文心雕龙的词汇只有用到今天,才是文实相符,言由心生,一揽四通八达与川流不息而得实用之也。
《蜀道》 国画 姚叶红 作(图片来源:文化视野)
注释:
1.王少卿.蜀道干线及其核心区域和交通枢纽.方志四川.2018-04-08.
2.古币知识.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2014-05-30.
3.高桥良行 李寅生.论李白《蜀道难》的演变过程——兼论《蜀道易》系列诗的政治意义.万方数据.2003年1期.
4.丘浚.行路难.文学网.2022-11-11.
5.董雅洁.“蜀道难”变“蜀道通”迈向“蜀道畅”,这家企业在发力.交通发布.2021-10-15.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敬 城(美丽都市圈大数据实验室秘书长,《四川画报》总规划师)
配图:方志四川
《西游记》中的流沙河在四川?
□李后强
神话名著《西游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尤其是电视连续剧播出后更是家喻户晓。学术界对《西游记》的素材来源一直存在较大争论,现在都认为故事发生在中国的甘肃、新疆以及阿富汗、印度等地。实际上,稍加留意就知道,《西游记》里那些场景不可能出现在西北地区,而主要是南方的地理生态气候元素,在几百年时间区间内地理环境变化不大。经过多年考证,我们认为《西游记》的素材原型集中在以四川汉源为核心的中国南方。
《西游记》中的生物主要在南方。比如大象、猴子、狮子、老虎、猪、犀牛等,这些东西几乎都在中国南方。南方具有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气候多变。古代巴蜀就有象、虎、狮、犀牛等,而《山海经》中的许多故事发生在古蜀。
1
女儿国或在雅安汉源周边
《西游记》女儿国在四川汉源周边。自古以来,四川雅安有“雅女”、凉山美姑有彝族美女、甘孜丹巴有康巴美女(东女国)、凉山泸沽湖有摩梭女儿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雅安有“三绝”:雅雨、雅鱼、雅女,一切因“雅雨”而生。相传雅安自古“天漏”,女娲在此补天,力竭而亡。清代才子杜紫石曾写下《雅州赋》:“夫雅州者,……,二八俏丽兮,而谓之雅女”。相传雅安的女子是女娲后裔,女娲面容俊秀,体态婀娜丰韵,心地淳朴善良,因此雅女天生丽质,颇具灵气,犹如玉璞,虽未雕琢而自然辉生。曾有人这样评价雅女:雅女不同于都市女子,没有那种唯我独尊的高傲;也不同于乡城妹子,没有那种“把柔情和嚣张写在脸上”的火辣。《西游记》的女儿国或在雅安汉源周边。
2
唐三藏志游天竺曾过益州
《西游记》主角唐僧在成都大慈寺学佛5年。历史上的四川是许多统治者的避难之地。唐僧生于今河南洛阳,俗名“陈祎”,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他13岁跟随哥哥长捷法师在洛阳净土寺出家,许下宏愿“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唐武德元年(618年)玄奘和哥哥一起经子午谷、剑阁跋涉至成都城西的空慧寺、城东的大慈寺学习佛经。21岁时,玄奘在大慈寺之东律院(多宝寺)受具足戒,成为正式的僧人。据慧、彦二师《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述,玄奘与兄长捷法师来到成都后,“法师兄因住成都空慧寺”。唐·道宣《续高僧传·玄奘传》亦云:“晚与二兄俱住益南空慧寺。”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于1930年发表论文《敦煌本唐梵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跋》说唐三藏志游天竺(印度),经过益州(成都),宿空慧寺。因此,玄奘在成都空慧寺(后更名圣寿寺、石犀寺)获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因寺中有石犀,又称石犀寺、石牛寺。据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祁和晖撰《唐僧玄奘成都五年修习研究》考证认为,唐宋时期空慧寺(后重建更名圣寿寺),规模宏丽,位于今成都市东西胜街及将军衙门等处,亦即现在的成都市城市管理局所在地(成都市金河路57号)与成都市金河宾馆(成都市金河路18号)的所在地,即当年的唐玄奘就是在这里卓锡(谓僧人居留为“卓锡”),成都五年修习佛法。在这五年间,唐玄奘应该云游了青城山、雅安汉源、乐山峨眉等地。
3
金箍棒原型或是都江堰卧铁
《西游记》中金箍棒原型或是都江堰的卧铁。《西游记》讲到孙悟空的金箍棒为东海龙王所给,是大禹治水时“定江海深浅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大禹出生在都江堰上游汶川、茂县等龙门山一带,这已经是共识。孙悟空由仙石孕育而生,这原型就是都江堰石像。因此,孙悟空可能诞生在都江堰附近。都江堰至今还有二郎庙、石马、铁牛、石人等。卧铁主要是用来标记挖掘深度的,这是秦代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创造。从古至今,每年枯水期都要对河道清除淤积的泥沙。究竟挖泥沙挖到多深合适呢?经过人们实践,找出了一个合适的深度,并埋上卧铁,以后岁修就挖到卧铁为止。都江堰内江断流后,埋于飞沙堰对面凤栖窝处的4根卧铁重见天日。4根卧铁中,最老的一根埋于明万历四年即公元1576年,距今已经443年。卧铁身上的凹坑是岷江水冲刷几百年留下的痕迹。据了解,这4根卧铁相距1.7米,各长4米,直径0.2米(一根卧铁重量为1977斤,金箍棒是13500斤,非常人能举),其高程比飞沙堰低2.2米。卧铁前身为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
当年,巴蜀大地聚居的以氐羌族人为主,他们把白色石头作为一种神灵,于是便将石头制作为石人或石兽埋于水下。文献记载都江堰还有石人、石犀、石马、铁牛、铁龟等,最近在天府广场附近发现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的镇水神兽石犀,引发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讨论。蜀王后裔的李冰,亦为精通方术的道人。《史记·河渠书》云:“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道教神仙传说以李冰为川东鱼凫人,乃本蜀中李家道之记载,不可否定。五代蜀王封李冰为太安王在青城后山,亦与道士李珏并崇为神仙。四川奉李冰为“川主”。今所谓“二郎神”,初为“氐羌猎神”杨戬,后为“李二郎”,宋为“赵昱”。《西游记》作者把卧铁作为金箍棒,把白石马作为唐僧的白马、白龙马,并创造了二郎神、小白龙等形象。
4
水帘洞南方喀斯特溶洞特征
《西游记》水帘洞和花果山是南方特色。《西游记》讲到花果山水帘洞位于东胜神洲傲来国,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故乡,洞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众所周知,水帘洞和各种乳石是南方喀斯特溶洞的特征,西北没有。全国有很多花果山,特别是连云港市的花果山很有名气,但最靠谱的是雅安汉源、成都龙泉等地的花果山。《西游记》作者对水帘洞花果山的描写是,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像个人家。这里的翠藓、乳窟、修竹、梅花、青松等都是四川特产,其他地方少见。
水帘洞应该有大瀑布,四川的瓦屋山、大渡河等地众多,贵州黄果树瀑布名气最大,西北少见。火焰山就是活火山和温泉。活火山全国有14座,著名的是云南腾冲,至今还喷发火焰和热气。四川是温泉王国,几乎每一县市都有地热,因为在地震带上。《西游记》的海洋描写较多,比如东海,实际上就是四川的邛海、九寨沟海子、岷江都江堰,还有汉源大渡河等。电视剧拍摄也选择了九寨沟等地。
八百流沙界
暗藏大渡河?
汉源古称黎州,唐代以花椒著名,周边有大渡河、流沙河、雅砻江、黑水河等。《西游记》对流沙河的描写:唐僧师徒三人行过黄风岭,来到一片平阳之地,只见一道大水狂澜,浑波涌浪,师徒们惊叹不已。但见岸上有一块石碑,上有三个篆字,乃“流沙河”,腹上有小小四行真字:“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里的“大水狂澜,浑波涌浪”,只有处于横断山脉的四川才有这样的海拔坡度。
全国“流沙河”有五处
《山海经》记载的“昆仑之北有水,其力不能胜芥,故名弱水”,后来逐渐用弱水来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再到后来弱水引申为爱河情海。按照《山海经》的记载考证,大渡河的河水就是《山海经》的弱水,这里有著名的大渡河国家地质公园,各种奇特地貌和流速多样的河段,在咕噜村(古路村)有石母、石公等各种岩石造型。《山海经》出自蜀地。《海内经》提到“都广”和“建木”两个词。《山海经补注》说:“黑水都广,今之成都也。”“若水(又称弱水)即后之雅砻江”,这里实为大渡河。成都平原,就是“一片平阳”;泥巴山或者夹金山可能就是“黄风岭”原型。传说“建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
伏羲、黄帝等众帝都是通过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来于人间和天庭的。专家认为,这种“建木”的原型,就是汉源的皇木,明代建设北京紫禁城的巨木就是从汉源皇木镇砍伐通过马牛拖下山到大渡河流入长江,再由运河送到北京。目前我国被称作“流沙河”地方有五处:西双版纳的流沙河,四川省汉源县的流沙河,河南省周口流沙河,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焉耆回族自治县的开都河(古称流沙河),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境内的大沙河(古代也称流沙河)。我们认为《西游记》中描写的“流沙河”就是汉源流沙河,是大渡河一大支流。沙僧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兵器就是桂树枝所作(降妖宝杖),玉皇赐给,汉源大渡河桂树很多。
留下西天取经的传说
《西游记》中的许多地名和场景在汉源至今还留存着。这是最重要的证据。汉源县建制于公元前97年,至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县城所在地富林镇,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古牦牛道”记叙着“南方丝绸之路”的悠悠岁月。“富林文化”、“清溪文庙”、“九襄石牌坊”古朴深邃,文化底蕴丰厚。据传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3年)辟支佛诞降于汉水之滨(今汉源富泉乡兰家营),乳齿硕体,经年不语,后飞升于鸡冠山,觉摇曳不安,复飞此山乃安静,佛静之名,是其缘起,汉晋及隋为辟支道场。佛静山龙佛寺,元明时毁于火,残存古迹迄今亦露于荒山林箐之中。除了“辟支佛”、佛静山、皇木镇、贡品花椒、富林镇文化、大渡河、流沙河都在汉源外,还有晒经乡、晒经村、晒经石、黑水、花果山、河南乡、马托乡、托龙沟、花海果乡、二郎镇(沟、山)、万里乡、火草坪、文笔山、白马堡、象鼻子等与《西游记》有关的地名,这在全国极为少见。
当地有许多关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汉源的传说,唐僧曾在此地晾晒经书而有晒经石,经卷上的字都印在石头上,至今字迹犹存,清晰可辨。通天河,属于长江上游河段,下称金沙江,位于青海省玉树境内。大渡河,古称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濛水、泸水、泸河、阳山江、羊山江、中镇河、鱼通河、金川、铜河,是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玉树境内,古代常常与通天河混淆。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21/169625399081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