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行千里母担忧全诗慈慈(儿行千里母担忧全诗)

时间:2024-03-05 17:01:13 来源:网友上传 编辑:无药可救

父爱有多伟大?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这首嫁女诗感人肺腑

送杨氏女

韦应物 唐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零泪缘缨流。

这是韦应物送自己女儿出嫁的一首诗。自己的女儿,为什么叫送杨氏女呢?据韦应物志文:“长女适大理评事杨凌”,说自己大女儿嫁给了大理评事杨凌,女人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嫁到杨家以后就是杨家的人了,故称“杨氏女”。

这就与古时候男尊女卑的社会风俗有关了,时间往回退一些,底层的妇女没有正式名字,只有姓(从父姓),社会地位高一点的妇女,有自己的名甚至字号。按照风俗,未出嫁的女子会取名,等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指到了结婚的年龄)之后,有婚配对象的会取字,所以没嫁人的又名“待字闺中”。

女子嫁为人妇之后,就要冠夫姓了。冠夫姓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汉魏之间就初具雏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将本姓直接改做夫姓;另一种是本姓之前加夫姓。韦应物的女儿,嫁到杨家可以称作杨韦氏,杨韦氏,这样叫起来好像有点奇怪,还是按照杨氏女来称呼的好。

大部分女子的姓名在正史中留不下来,多为族谱记录中的某某氏。

说完题目,来看这首诗的正文了,这是一首送女儿出嫁、老父亲不舍别离伤心的诗。

爱女出闺伤别离

大部分当父亲的看到女儿结婚成家,都会感慨又担忧,喜悦又不舍,但女大不中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到韦应物这里,女儿要嫁人了,一想到要嫁到很远的地方,好久之前就开始焦虑不安,满腹伤感,这些情绪更应该归属于母亲,一个大男人,怎么这么感性呢?

韦应物妻子早逝,自己又当爹又当妈,抚养儿女们长大。自觉没有当妈的照顾孩子细致,所以对待女儿们分外温柔慈爱,因此父女之情也更亲近深厚。

而两个女儿一大一小,妹妹在姐姐的陪伴与照顾下长大,姊妹情深,姐姐大喜之日就是姐妹分别之时,怎能不泪眼汪汪。

虽然女大当嫁天经地义,道理上都懂,然而面对此情此景,韦应物作为一个理智且克制的男人,心中感伤的情绪却一触即发,淡定不下来。

如果孩子们的母亲还在,当妈的跟女儿哭哭啼啼,分别时的离愁得以抒发,自己作为父亲把鼓励祝愿都传递给女儿,让她勇敢迎接新生活,回头可以再跟老伴互相慰藉。可是现实不完美,孩他妈不在了,女儿成家,喜悦无人分享,别离的悲伤也无人分担。

女行千里父担忧

都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在韦应物家就变成女嫁异地父担忧。嫁到人家,就不是在家中的小儿女了,要侍奉公婆,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操持家务。

古时士族大家的女孩十岁,就在家里接受女师教育(有些由母亲代替)—— “婉娩听从”言谈举止要温婉大方,执麻橐(纺织)、治丝茧、织布制衣(缝纫),还要学习准备祭祀和助祭。

出嫁之前三个月,家里还要请女师对女子培训,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培训完成之后,还要举行祭祀仪式,以成“妇顺”。

这些都可以通过女师教学来完成,但是女师教授再多也比不上有母亲的亲历亲为,比如如何事奉公婆,与夫家上上下下的人情打理这种没有可复制性又详细繁琐的事情。

韦应物为女儿的未来没少操心,他在父亲母亲身份上来回切换,以至于更多时候像一个当妈的,万千嘱咐仍是牵肠挂肚。

门当户对好姻缘

让人欣慰的是女儿要嫁的是有名望的人家,而且在家学习了这么多这么久,韦应物相信自己的女儿嫁过去能做个好媳妇,也相信他们能够体恤关怀自己的女儿,应该没什么担忧的了。

这个女婿是谁呢?是当时一个豪门世家,弘农杨氏的虢州杨凌。

唐代世家大族择妇,多重门第族望。韦应物出身京兆杜陵韦氏,是关中的世家大族。女婿家也旗鼓相当,弘农杨氏是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曾出“十一宰相”、武则天之母杨氏,堪称关西第一望族。后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妻子也出自弘农杨氏,柳宗元是杨凌兄杨凭之婿,可见弘农杨氏的世家大族地位。

大历年间,杨凌与其兄杨凭、杨凝三人一同考中进士,并称“三杨”,因官至大理评事,又称“杨评事”。杨凌很有文名,柳宗元《大理评事杨君文集后序》对杨凌的文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由此可知韦应物给女儿选择的夫婿不仅出身好,还很有才学。

两家结亲可谓白富美嫁给高富帅,门当户对。所以还有什么忧虑的呢,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但还是禁不住再三叮咛。

孩子啊,嫁过去以后对长辈要恭敬孝顺,像侍奉自家长辈那样,要温顺……与亲友要恭敬,跟平辈相处要以礼相待,真挚诚恳,你初到他们家一定要谨言慎行…….要懂礼守礼,遵守妇道,仪容举止要多多注意,多观察,要顺应他们家族的要求……不厌其烦的交代,婆婆妈妈絮絮叨叨是父亲对女儿最后的关心了。

跟天底下所有的父亲都一样,韦应物的心愿就是女儿能嫁给幸福,那个男人能够珍惜她,疼爱她,照顾她。

父爱无言泪不止

再依依不舍也终有一别,别离就在今日,“心头之肉”离己而去,再见不知何年何月了。

以前交通不便,再者嫁到人家家里做媳妇,变成杨门韦氏了,回家看望父母就不是说走就走的事了。而自己四处为官,起居不定,今日一别,何年何月才能再得相聚呢!

平时闲待着还能暗自排遣这些哀伤,告诫自己要微笑着送女儿出门,可是临到了,当面告别的时刻,内心不舍的情感还是难以忍耐,说好的不哭不哭,还是忍不住泪湿眼底。

娶妻满堂红,嫁女满堂空。送走大女儿,看着原来大女儿的房间空空,回视小女儿,脸上浮现着与大女儿相似的音容笑貌,两个人相顾无言,一起哭泣,你不舍姐姐,我也和你一样,这眼泪是他们父女,姐妹亲情最真挚的见证。

都说父爱无言,凝重如山,但也有细腻柔情如韦应物,教育子女细致用心,爱护子女从不缺位。因为真挚,所以一千多年以后,依然能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情真意切,慈父之爱,骨肉之情依然打动人心。

作者:小安,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打开手机淘宝,搜索\"少读红楼发红包\",领限时红包福利,领到的小伙伴记得使用哦~

儿行千里母担忧

儿行千里母担忧!现在真是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感受!

看到网上说,福建这两天下雨不小,心里也有些担心,昨天晚上就联系了在那边上大学的孩子。我儿子从小到大都是报喜不报忧的!遇到事情自己能解决好的!也不会跟我们讲。有时候真的不放心!

和孩子打了个电话,跟孩子了解了一下,他那边的情况,当时是,还在下大雨,学校附近也有积水的地方,我也是再三嘱咐他,自己要注意安全,听学校的安排!

今天9月6日一早上,就给孩子发了消息,问问他,今天怎么样了?一直也没回信息,我又打电话,也没接,我这个不放心呀,又等了一会儿,孩子把电话打过来了。孩子说,电话昨晚有事情打静音了,还没来得及打开铃声,大家都还没起床。

我把我的担心,还有嘱咐,又叨叨一遍,孩子说,大雨还在下,学校通知今天停课,也是嘱咐孩子尽量都要呆在宿舍里,不要外出!知道孩子一切正常,一切都好我的心也就踏实了!

以前孩子没有离我那么远,总是在身边,有什么事情,我也是能见得到,摸得到。我也知道孩子大了,就应该放手,让他自由飞翔,自己锻练锻练。

头两天刚开学,孩子到宿舍后被褥都发霉了。因为是南方天气潮湿。孩子自己把能用的被套啥的都给洗了,缺什么行李自己去市里也买了,告诉我,自己给自己照顾的很好,让我们放心!

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

“儿行千里母担忧”无人不知,但其实后面这句更重要,却总被遗忘

今年的春节假期即将过完,有的朋友甚至已过完,已经纷纷奔赴工作岗位。这真是人生无奈之事,为了生存都要背井离乡各奔东西。几千年来自古如此,也因此在中国古代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歌,比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等。但是如今的分别似乎已经少了古代那种无限凄楚的痛苦,因为有手机等通讯设备,似乎随时都可以打电话,但是也正是这种东西冲淡了人们的感情,甚至原本浓浓的亲情。但是有一种亲情是不该被冲淡的,说起这种感情就想到在古代流传至今的一句话,这是一句任凭一万部手机都无法替代的话,这句话叫:“儿行千里母担忧。”

今天,在这个充满离别气息的时日里,让我们再次回顾这句话,甚至哪怕让我们自己重新在心里默默念叨一遍也行,以提醒我们在转身的瞬间,背后那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目中的深情。从这个角度来看,重新叙说这句话,意义重大,也非常有必要,因为此时我们说的已不再是一句话几个字,而是那快被淡忘的离别仪式和传统。我们已经有多久都是急匆匆来去,心里只惦念着工作或别的事情,总之,我们已经忘记了有这么一句话了吧。今天,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句话的出处,根据有限的资料显示,“儿行千里母担忧”出自小说《隋唐演义》。

《隋唐演义》对于中国人应该说不陌生,虽然《隋唐演义》的流传度和知名度略逊《三国演义》,但是《隋唐演义》中的那些好汉们,比如瓦岗英雄程咬金、单雄信、王伯当、徐茂公、魏征、尤俊达等,个个都成为了中国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不老话题。

(附:补充一点小常识,那就是《隋唐演义》的作者不是施耐庵,也不是罗贯中,而是一个叫褚人获的清朝人。褚人获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才华横溢、名气很大,但是却一生没有去考过功名,而是专心致志做了一名小说家。这在读书人只能通过考取功名的古代,确实十分另类,因为连我们熟知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都不能免俗,还去考功名,一下考到71岁才考了一个贡生而已。这个褚人获是一个创作力非常旺盛的小说家,他一生写了大量著作,比如《坚瓠集》《宋贤群辅录》《退佳琐录》《续蟹集》《读史随笔》等。)

接着我们继续看“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出处,在《隋唐演义第二十四回:豪杰庆千秋冰霜寿母 罡星祝一夕虎豹佳儿》这一节中,好汉秦琼和单雄信等一帮好汉吃酒,因为高兴,多吃了几杯,又一块说话,直到五更天,秦琼见时机很晚,就先告辞回家。可是等秦琼到自家门前时才发现,大门大开,母亲立在门前,旁边是媳妇在扶着老太太。秦琼大惊问母亲为啥不休息?母亲很不高兴,回到房间,满眼都是老泪纵横。秦琼吓了一跳,赶紧跪下。要知道,不管是在演义中还是正史中,秦琼都是以孝顺出了名的,堪称隋唐第一知名孝子。

母亲说你这孩子,去了什么地方喝酒,为何这么晚才回,你都不知道儿行千里母担忧?看到街上有人被打,很多人都过去看热闹,我却不敢,我生怕你出了什么闪失。

通过这一节,虽然寥寥数语,尤其“儿行千里母担忧”一句,就把一个母亲对于儿子的牵挂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万分感动。但是在“儿行千里母担忧”后面还有一句话,值得天下儿女都来读一读、想一想、思考一下。后面这句话就是:“母行千里儿不愁。”

这句话意思很简单,一目了然,但是这句几乎人人都懂的话,却令人遗憾的是它是一个现实情况。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被“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时候,却经常犯两个错误:第一是不但无法理解作为母亲“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那种唠叨和念念不忘的牵挂,反而还感到母亲年纪大了啰嗦。第二是不能对母亲的担忧进行健康、正确的回应,这是非常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另外,对于“母行千里儿不愁”这句话,我们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之外,很少去关注和思考这句话本后的意义。亦即它的深层意思。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其中原因也有两点:第一点即是我们作为儿女的从母亲那里获得爱获得习惯了,在索取母爱方面养成一个惯性,即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或忽略回报,而且认为索取母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从来不想回报母亲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第二点我们或许不愿意承认在这方面的自私,我们会说我们有回报之心的,但是却没有回报的能力等等,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回报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作为母亲,她渴望你给予她的回报,并非你一定要给予她多少钱财,她要的只是你的安好,以及你把你的安好的情况及时告诉她,让她感到安心,同时,在这样的前提下,你还能及时关心她内心的忧愁和快乐,如此而已。

结语: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真是一语道尽千古母子关系,却也一语道尽我们存在的严重问题。正如歌中所唱:“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妈妈眼里流……”愿离家的游子们不要忘记或忽略自己的远行对母亲内心造成的影响,以及她那割舍不断的牵挂。更愿天下儿女能够在母亲远行的时候,能够多一份牵挂和问候,以慰藉母亲那落寞的心。(喜欢请关注【说历史的女人】)

参考资料:《隋唐演义》、褚人获个人资料、古代诗词大全等。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05/16962464124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