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船是怎么行驶的(古代的船)
「转」中国古代的船
在几百年前,中国瓷器名扬海外,欧洲的国王们都想“海淘”一些中国瓷器,放到自己国家的宝库里。瓷器乘坐着稳固的船漂洋过海,被运送到万里之外。中国古代的船能够在风浪中行驶那么远,都有哪些奥秘呢?
在冬季启程
中国位于北半球,冬天刮北风、夏天刮南风。当时向西方运送货物的船,从港口出发后要向南行驶,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借助北风的力量。当时,风是让船前进的必备动力,所以船大多选择在冬天启程。
帆
船怎样才能最合理地利用风力呢?可以想象一下,当你顺着风的方向走路时,如果举起一大块布,还有一种“兜住风”的感觉。这是因为这块布增大了风和你接触的面积,你能明显地感觉到风在推着你向前走。在船上,这“一大块布”叫做“帆”。有的帆是长方形的,有的帆是扇形的,还有的是将两种形状相结合。用来挂帆的高高的杆子叫桅杆。船越大,帆和桅杆就越多。
其实,帆可不仅仅是用布做的。就拿图中的船来说吧,你看,帆的布面上缝了许多根横向的竹条,这使它比普通的布帆要结实得多。这样的帆可以绕着桅杆灵活地转动,风从哪个方向来,我们就可以用特制的粗绳索拉动帆改变到相应的方向,一点儿也不浪费风力。而布帆软得多,绕着桅杆转动时很容易缠在上面。
舵
驾船就像开车一样,也需要向不同的方向转弯,船的“方向盘”在哪里呢?原来,它被安装在船尾,叫做“舵”,作用就像鱼尾巴。如果想让船向哪个方向转动,舵手就可以将舵向那个方向偏转一个角度,让水流在舵面上产生压力,从而改变船的方向。
看,船尾部的那个“大叶片”就是舵。它可是很灵活的,我们不仅可以让它绕轴转动,还可以通过升降滑轮来调控它的高度。高度对于舵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舵的下端比船底低,当遇到浅水时,舵就可能会被卡住,甚至会造成翻船事故。如果舵升得太高,对船的控制力度不够,船身转向又会不够灵活。
船舱
接下来就该介绍存放货物的船舱了!甲板下方的舱室之间互相不连通,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这是因为船在海里航行时,最怕礁石把船壁撞破。如果船只有一间船舱,当水流涌进后,船就会因为承受不住水流压力而沉没。但如果像这样用隔舱板将船舱分开,那么即使有一间或者几间船舱受损进水,水流也不会流进其他船舱,船沉没的风险就小得多。而且,舱壁越多,给船壳、甲板提供的支撑就越牢固,多间船舱存放货物也比一间船舱方便得多。
如果把豆子和瓷器放在一起不仅可以减少瓷器的震动,还能生出豆芽做菜吃。如果水手们在海上缺乏新鲜蔬菜,是很容易患上可怕的坏血病的。
谁是把新船搬到水中的大力士?
其实造船不是在平地上进行的而是要在靠近江河的地方挖一块带闸门的区域,叫“船坞”,也叫“作塘”。这块区域通常有几百米长、几十米宽,相当于四五个足球场连在一起的大小。造船师傅们还会在地上打入许多结实的木桩来支撑船体构件。在船坞里将船造好、组装好后,开闸放水,让船坞成为临时性的河道,就能把船开出去了。为了防滑和防水,造船师傅们习惯穿麻编的鞋子,外形很像现代人穿的“洞洞鞋”。
造船要从哪一部分开始呢?
像盖房子要先打地基一样,船也要先从龙骨造起。工匠们先铺设龙骨或平底船的船底板,再按照确定的尺寸在上面装置肋骨、船壁,然后再横向框架边缘装上侧板,形成船体,再在船体上完成安装船舵、装缆绳、立桅杆、挂船帆等一系列工序。最后,为船身加涂颜色漆,加上各类小配件,这样就做好下水的准备了。
这根桅杆好高,真有这么高的树吗?
桅杆通常是用笔直坚实的衫木做成的。如果树的长度不够,会将几根杉木连接,用铁箍把连接处紧紧固定起来。桅杆非常重,所以立桅杆这道工序不能出现任何闪失。要借助滑轮装置,用系在桅顶的长缆索将它拉吊起来,调好角度后借助桅杆自身的重量优势,坠入留好的桅夹位置里。
木质的船板怎样才会更结实?
用两块木板拼合在一起制作船板,它们的拼合线不是直的,而是曲折的,这样会让船板之间“咬合”得更紧密。为了达到加固的效果,差不多每10厘米船板就要钉1枚铁钉!但为了保护船板,敲钉使用的是特制的木锤。
船板既然是由许多块木板拼成的,中间的缝隙会不会渗水呢?
为了尽可能地堵住缝隙,造船师傅会把捣碎的麻絮塞进木板之间的缝隙里,再把石灰和桐油做成的泥(有的地方会用贝壳粉代替石灰),封住缝隙,最后刮平表面。全部完成后造船师傅会再用桐油将船体全部刷一遍,让填充物和船板合为一体,这样就能达到“密不透水”的效果。当然,即使这样,造船师傅每隔几年也要重新修补一次,不会掉以轻心。(瑶华文 何力彬图)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02/169624764248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