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游戏排行榜推荐(密室游戏)

时间:2024-02-29 12:44:06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煮酒送别

爆火的密室逃脱,差点玩出人命

作者 | 杨 悦

编辑 | 晏 非

题图 | unsplash

昏暗狭小的房间、若隐若现的黑影、环环相扣的机关、错综复杂的谜题……

密室逃脱仿佛开启了一个独立于现实之外的异世界,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在密室中寻求刺激、释放压力。

当11岁的女孩小兰抱着玩乐的心态走进某恐怖主题密室体验馆时,她或许从未想过自己最终竟是以九级伤残的状态离开这里。

闯关过程中,小兰的耳边频频传来诡异的歌声和电锯声。转身后,只见一个头戴面具、手拿血斧的“怪兽”迎面追来。小兰被吓得边哭边跑,却因不熟悉密室环境而踩空楼梯摔倒,后经诊断为左胫骨远端骨骺粉碎性骨折。

密室逃脱危机四伏。/unsplash

事实上,自真人密室逃脱兴起以来,与之相关的安全事故就层出不穷:00后女生1周3次密室逃脱致肺部感染、12岁男孩玩密室逃脱被吓到住院、5名未成年女孩因密室逃脱场馆起火而遇难……

一条条布满裂纹、伤痕,甚至鲜血的新闻,向人们揭开了这个蓬勃发展的产业背后经常被忽略的一面。

作为游戏的密室逃脱,一旦脱离了现实监管与保护,就可能真的成为玩家们再也逃不出的梦魇。

密室逃脱,从爆火到失序

密室逃脱,顾名思义,就是想方设法从一个密闭的环境中逃脱求生。密室中的一切剧情和场景都围绕特定主题而建,玩家在其中以某一角色身份展开行动,利用周边道具、机关、线索完成解谜任务,最终在规定时间内逃离密室。

从线上解谜到线下探险,密室逃脱产业发展至今已走过十余年的历程。2006年,世界上第一款真人密室逃脱游戏——origin(起源)诞生;2008年,哈尔滨出现国内首个真人密室逃脱店;自2013年起,这种全新的游戏模式开始风靡全国,《密室大逃脱》等综艺的播出更为其带来了新一轮热度。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密室逃脱行业消费人次达280万,门店个数超过10000家。即使经历新冠疫情的冲击,2021年的密室逃脱市场规模依然维持了29.2%的增速。

密室逃脱行业已形成百亿级的市场规模。/艾媒咨询

行业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一些早在游戏诞生之初就埋下的隐患也相继浮出水面。

无论玩法如何迭代,密室逃脱都必须依赖“密室”这一基本的空间形态,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消防隐患。

密室逃脱类场景通常被暗门隔断为几个封闭狭小的空间,空间内充斥着塑料仿真植物、氢气球、模型道具等可燃装饰物。部分游戏情节还需要使用蜡火、燃香及“冷烟花”等道具,火灾风险较高。入场时,玩家们不能携带除对讲机外的任何通讯设备。这意味着一旦被困,就只能寄希望于工作人员出手相救。

密室逃脱场所暗藏着一系列消防隐患。/图虫创意

另外,因剧情需要进行的空间改装,也可能导致安全疏散系统失效。例如:采用多级房间嵌套的方式,违背疏散原则;部分安全出口、疏散通道被道具堵塞或封闭,紧急情况下无法开启;设置黑暗环境、窄洞、暗门,妨碍人员逃离。

这些隐患如同多米诺骨牌般,一旦火苗从源头窜出,就会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一味追求沉浸式体验的密室也终将成为难以逃生的火笼。

除火患外,密室逃脱游戏还可能导致玩家意外受伤,威胁生命安全。为增加刺激性,许多游戏设计者会在闯关过程中设置追逐情节,但在狭窄昏暗的房间中奔跑、跳跃极易造成磕碰,甚至引起摔伤和。

光线昏暗的密室容易导致玩家受伤。/unsplash

2021年2月,安徽的8名大学生在玩密室逃脱时,就由于过道狭窄而瞬间发生踩踏,参加游戏的一行人均不同程度受伤,其中最严重的伤者经诊断为鼻骨骨折。

与“鬼怪”同时出现的通常还有刀斧、手铐、铁钉等一系列危险元素。

湖北经视《经视直播》曾报道,浙江衢州的小文在密室逃脱游戏过程中不慎被NPC用铁制道具刀砍伤头部,造成约3.5厘米的创口。记者事后调查发现,虽然刀口四周提前磨钝处理过,但刀身拿在手中依然有明显重量。

另外,为了降低成本,部分商家所使用的道具存在粗制滥造、容易损坏的情况,游戏过程中手铐“咬手”、脚底被刺穿等事故时有发生。

游戏中的劣质道具可能真的会把玩家“困住”。/图虫创意

游戏剧本所涉及的敏感内容及其引发的心理问题同样需要重视。

目前,恐怖型密室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密室类型。黑暗幽闭的密室使人本能地进入应激状态,棺材、僵尸、血迹、音效等恐怖元素的包围更是把玩家内心的不安和恐慌放大到极致。适度的恐惧令人欲罢不能,而一旦刺激过度,便可能导致晕厥,甚至休克。

值得注意的是,密室逃脱的消费者群体中,还存在部分未成年人。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未成年人喜欢恐怖类密室的比例更高,并呈现出年龄越低、喜爱程度越高的特征。

恐怖主题密室深受未成年人青睐。/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

然而,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心理承受度也无法与成年人相比。在良莠不齐的市场环境下,他们能否及时识别与自己的年龄不匹配的产品?能否承受各种血腥、暴力、惊悚细节所带来的精神冲击?这都是令人细思极恐的问题。

密室逃脱,为何令人着迷

美国社会学家玛吉•克尔(Margee Kerr)曾研究过人们主动寻求并制造恐惧的心理机制。玛吉通过观察鬼屋体验者的脑电图结果发现,人类身体在侦查到危险信号后会进入高唤醒状态,并释放内啡肽、多巴胺等能够提高身体能量并使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

火灾、车祸、医疗事故等情境带来的恐惧感,之所以不具备吸引力,并非因为我们厌恶恐惧本身引起的身体变化,而是当生命安全遭受威胁时,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生存而非享受恐惧。

密室、鬼屋、过山车等人造恐怖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高唤醒状态是在体验者提前知晓并确认安全的前提下被触发的,这也保证了人们能够以无痛的方式体验恐惧所带来的快感。

密室逃脱游戏充满危险而迷人的魅力。/《心慌方》

但出于种种现实原因,密室逃脱游戏也许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安全。

与其他专业且成熟的文化类项目相比,密室逃脱显然仍处于行业探索阶段,不仅准入门槛较低,法律规范和市场监管也存在疏漏。同时,电子机械、道具装置、机关暗道等元素的融合也决定了密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形中提高了统一规划和监管的难度。

目前,国内尚未出台专门的密室逃脱类场所建设和管理标准,各省市只能根据本地商家的实际经营情况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待行业部门掌握相关信息时,门店大多已经投入运营或处于即将开业的状态,对于相关行业和消防救援机构提出的消防问题也只能进行局部调整,而难以彻底解决和消除隐患。

在落实执行层面,经营者和消费者们普遍淡薄的安全责任意识,无疑为密室逃脱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密室逃脱游戏的固有特性决定了该类场所势必隐含较大的安全风险。/《密室逃生》

对于未成年玩家,密室逃脱行业也普遍缺乏特殊关注和保护。

上海长宁警方2021年对辖区内“密室逃脱”“剧本杀”门店开展专项检查时曾发现,尽管所有密室都在平台上标明了游戏的适宜年龄段,但出于趋利动机,多数密室并不会严格查验消费者的年龄。

在内容标识上,尽管商家会在预订页面标明“非恐”“微恐”“中恐”等字样,但这种等级划分并无任何客观评价标准,全靠经营者主观判断。在消费评论区中,尚有选择了微恐模式仍被游戏情节吓得身心不适的成年玩家,遑论承受能力更弱的未成年人。

消费者们对同一款密室游戏的恐怖程度评价不一。/平台截图

2022年6月,我国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通知,首次将“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快速发展的新业态纳入管理。

该通知对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提出要严格内容管理、设置风险提示、标明适龄范围、除节假日寒暑假外不得接待未成年人等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照亮了行业的监管盲区,但仍然缺乏统一、细化、可执行的内容审核标准。仅靠经营者的自觉和悟性,恐怕还是难以给未成年人提供适龄的文娱产品。

密室里仍藏着监管难以触及的隐秘角落。/unsplash

一个接一个的安全问题,暴露出的是密室逃脱行业扩张进程中的混乱与失序。这些悲剧的发生或许早有预警,只是在急速膨胀的市场和稳步增长的曲线面前,质疑和呼救显得渺小而刺耳。

设计密室逃脱游戏的初衷本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但如今的市场却似乎在追求新鲜猎奇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游戏过程中,玩家本人固然应当做好自身生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作为服务提供者的店家也不该把“免责协议”当作推卸责任的万能理由。

对于这个年轻的行业而言,如何不让封闭的密室成为安全检查的死角和细菌滋生的温床,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严峻课题。行业报告上的每个数字背后都代表着一群活生生的人,如果生命无法被尊重,那么任何形式的娱乐都将失去意义。

校对:向阳

运营:小野

排版:杨悦

[1]《2022-2023年中国密室逃脱行业发展及消费洞察分析报告》,艾媒咨询

[2]《密室逃脱”类场所卫生隐患及管理建议》,姜帅等,环境与职业医学

[3]《密室逃脱、剧本杀加强监管,重点加强消防安全和未成年人保护》,吴思思等,新华每日电讯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29/16962536777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