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萝卜3第36关攻略图解(保卫萝卜3第36关攻略)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追“绿”逐“蓝”,探路共生——江苏盐城探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0年,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全地域保护、全过程防控、全形态治理,盐城坚持系统思维,以更科学、精准的治理,实现更系统、全面的保护,重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能源降碳、产业零碳、生态固碳。在能源、科技、产业的三重驱动之下,盐城努力把不可多得的发展之“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之“能”。
◇以顶层设计保障“共栖”、以协同增效实现“共治”、凝聚“共识”推进自觉、搭建国际平台促进“共鉴”,是盐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的缩影,也勾勒出“共生之道”的现实模样。
夏秋之交,编号为“EJ”的勺嘴鹬如期抵达盐城东台条子泥。连续五年,这位“老朋友”都会离开俄罗斯楚科奇半岛飞往东南亚越冬,飞行距离长达八九千公里。体形仅手掌大小、体重三四十克,但有了条子泥作为“补给站”,勇敢的“EJ”选择了这条全球九大候鸟迁徙路线中“流量”最大的一条,即过境中国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路线。
盐城,是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的城市;有继西藏阿里、那曲之后中国第三个暗夜星空保护地野鹿荡;4550多平方公里的黄海湿地栖息着近1200种动物,丹顶鹤翩翩起舞、麋鹿呦呦鸣叫、极危物种勺嘴鹬悠然栖息;媲美自然界的“吉祥三宝”,绿色能源、动力电池、整车制造三大产业同样生机勃勃;2022年,盐城GDP增速位列江苏省第一,常住人口约670万。
2020年,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总书记牵挂于心。在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主席表示,“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
今年9月25日至27日,以“绿色低碳发展共享生态滨海”为主题的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将在盐城召开。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追“绿”逐“蓝”的盐城,即将向全球展现人与动物共栖共生,滨海湿地与发达的城市经济共存共荣的现实模样,有望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城市开展自然保护提供经验,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更将与世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共生之道”。
盐城市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麋鹿(2023年8月21日摄)杨磊摄 / 本刊
兑现保护承诺
“陈家港能看到碧海蓝天了。”在这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徐寿伟,对这片海有感情。这里的陈家港化工园曾聚集数十家化工企业,如今化工园关闭,生态伤疤修复,变身蔚蓝海岸。涨潮时,大海茫茫,飞鸟翔集;退潮时,留下遍地贝类和软体生物,鸟儿不时俯冲衔走食物。
陈家港再往东南行驶200多公里,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在条子泥的滩涂体验区“赶海”,“胆子大”的黑嘴鸥不时在人群中穿梭而过。生态摄影师李东明在这里拍了十几年鸟,见证了从“鸟儿都回来了”到“珍稀品种更多了”再到“鸟儿更从容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变化。“拍鸟是件很磨人的事,因为距离远才能不惊扰,欣慰的是这个距离正在缩短。”
鸟和人的安全距离缩小,折射着一座城、一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变。
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为我国第54处世界遗产。全程参与申遗的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吴其江还记得,从2014年酝酿申遗以来一直有人质疑,盐城地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长三角区域,是否有可能既实现对湿地的科学动态保护,又平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不重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发展的老路?
“既怕保护不力被挑毛病,又怕发展慢了老乡们不满意。”吴其江坦言。
除了人为污染的警示,也有来自自然界的警醒。20世纪70年代末,因强悍的固滩能力,互花米草被引进中国,然而这种野草排挤土著植物、抑制底栖生物生长、侵占鸟类栖息地,并且耗资大、难根治,本希望建成“绿色长城”,成为破坏生态的“绿色沙漠”。
这些都在促使盐城更深入地反思:保护生态环境也好,治理污染也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以更科学、精准的治理,实现更系统、全面的保护,重塑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近年来,兼具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拥有2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盐城,努力探索在高水平保护中推进高质量发展。
全地域保护,统筹划定“三区三线”。“不低于5767.564平方千米!”在今年获批的《盐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生态红线面积占当地国土面积的18.15%。在《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盐城市生态红线面积约占全省生态红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生态红线就是一把‘保护伞’,强制性严格划分保护区域,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戚太龙说。
全过程防控,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污染源头治理打响蓝天保卫战;坚持水岸同治,强化黑臭水体整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重点地区重点地块污染修复。老盐城人将这些变化看在眼中:水清了、不臭了,开窗见绿成标配,看不到蓝天反成稀罕事……
全形态治理,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为在涨潮时给水鸟提供栖息觅食场所,当地租下720亩鱼塘进行生态修复,作为鸻鹬类鸟的高潮位栖息地。李东明欣喜地发现前几天涨潮时,有几万只鸟来歇脚。打造自然生境、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是盐城坚持生态保护修复一体推进的缩影。近年来,盐城以为沿海、为长三角造一道绿色屏障的决心实施“一片林”工程、湿地和海岸线修复工程,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达到537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和自然岸线保有率居全省第一。最新一次鸟调数据显示,濒危物种小青脚鹬数量达到1560只,是目前为止全球记录到小青脚鹬的最高种群数量。
今年8月,“盐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项目”评审验收。对青山绿水“一键计价”,绿色发展的成果就体现在GEP中。核算结果显示,盐城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资产和潜在服务价值呈逐年增长趋势。
“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吴其江欣慰地说,这也是盐城首次核算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有望为遗产地二期申请提供示范,“距离申遗成功已有四年,当初作出的承诺正一一兑现。”
激活生态产能
德国的农业机械,荷兰的水利技术,日本公司的框架,美国、印度的棉花种子,6家盐垦公司共招佃移民21606户、128453人……大丰盐垦公司至今仍保存着该公司1918年前后的3000多份原始档案遗存,记录下张謇在苏北沿海地区开展“废灶兴垦”的历程,也展现出当时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生态的力量。
沿着海岸线一路行驶,成片的风力发电机组随风转动,国家能源、华电、国电投、华能、大唐等新能源相关央企齐聚,昔日盐碱地已经成长为新能源产业新高地。
百年时间,盐城见证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转向共生、共赢、共荣。
“共生不是表象上的各自安好,关键在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认为,对于地少人多、发展强度高的江苏而言,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必由之选。
111.5米!近日从射阳港发往国电投山东半岛U场址一期的海上风电叶片,是时代新材目前批产的最长叶型。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远海接近8米/秒,盐城是江苏乃至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风电由陆地转向海上,从近海伸向远海,对风机制造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业十余年,射阳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制造部负责人张文龙见证变化。“从最初4-5MW(兆瓦)的主战场发展到现在8-11MW,按照这个发展速度,两三年后可达25-30MW。”
“追风”追出一个风电产业,“逐日”也打造出一个千亿规模产业。盐城拥有优良的光照条件、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吸引了天合光能、阿特斯、协鑫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晶硅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产能位居全国第一。润阳新能源是一家独角兽企业,核心团队由留学德国、美国的博士和行业资深专家组成,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20%。公司副总裁王震介绍,企业从苏州迁到盐城后快速成长,太阳能电池片销量近三年居全国第三。
“自然资源”为媒,大批新能源相关的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高端人才集聚。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海上风电耦合制氢、大功率海上风电、近海漂浮式光伏等重点领域;依托金风、华能等技术研发实力雄厚的企业,建设华能海上风电技术研发中心、金风科技大型直驱永磁海上风电机组检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黄海明珠人才计划”累计招引各类人才超7万人……产业纳入世界产业分工链条,自主研发不断标记创新高地,新能源产业版图上的“盐城坐标”越发清晰。
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截至2022年底,全市新能源发电量与同规模火力发电相比,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近770万吨、减少碳排放2000万吨。今年一季度,全市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升至66.9%。“意味着每使用100度电,就有近70度来自新能源。对于那些对‘绿电’有强烈需求、科技含量高、碳税竞争力强的优质项目来说最为契合。”盐城市科技局局长韦向东说。
乘势者行,扬势者成。能源、科技、产业的三重驱动之下,盐城正努力把不可多得的发展之“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之“能”。
走进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内,一个巨大的电子屏跳动着数据,展示园区能耗总量、碳排总量、能耗强度、碳排强度四大指标,涉及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居民生活和零碳六大场景。
在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正泰新能盐城基地一期工厂完成全部绿色认证手续,正式获得德国TüV莱茵颁发的零碳工厂认证证书。这是正泰新能的首个零碳工厂,也是TüV莱茵在光伏行业认证的全球首家零碳工厂。“碳足迹追溯已经成为零碳产品走向欧盟等更广阔市场的通行证。”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邓海峰说。
能源降碳、产业零碳、生态固碳。2022年8月,江苏省首笔湿地修复蓝色碳汇远期1000万元落地,专项用于大丰区湿地修复保护;聚焦乡村振兴,推出全省首单“海洋蓝色碳汇贷——紫菜贷”“林果树碳汇贷——梨园贷”等碳金融创新产品;沿海双碳产业发展(江苏)有限公司以36万亩沿海生态国家储备林为载体实施碳汇监测,力争年内实现林业碳汇交易……
盐城市市长张明康表示,把“绿”作为盐城发展主线,不是只搞生态不谋发展,而是抢抓“双碳”机遇,以“逐绿”为破题之钥,探索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助力江苏未来发展、彰显盐城特色优势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进双赢”。
江苏省东台市沿海滩涂综合开发示范区的“风光渔”互补产业基地(2023年8月20日摄)杨磊摄 / 本刊
共享绿色生活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这个夏天,来自上海的小赵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度假,感受了一把仰望星空的快乐。“天然氧吧名不虚传,在这里跑步都变得轻快了,更难得的是能看到银河!”
躺在森林木屋看星空、去条子泥“追鸟”、到淮剧小镇看演出……今年暑期全国旅游热度爆表,盐城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首选地之一,爆点独树一帜。
“我们能提供的文旅产品,比想象中丰富得多。”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袁国萍说:“外地人在旅游中看见的美好,得到的满足,都源自这座城市的绿色宜居。”
盐城又名百河之城,境内水道密布,开挖于唐宋时期的串场河全长200多公里,穿越盐城三分之二的市域。这条曾串通南北盐场的古盐运之河,如今两岸绿树成荫、步步生景,大大小小的口袋公园点缀其间,既是禽鸟天堂,也是盐城居民日常生活好去处。
生态环境关乎民生福祉。一张张生态答卷,是对人民群众追求更好生活品质的回应,也是引导老百姓走向绿色生活方式的动能。
56岁的洪东村居民潘永祥养成了在盐城静脉产业园生态湖边散步的习惯,一路之隔的产业园内车水马龙。一辆辆满载垃圾的货车,每天从市区各处驶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变成标准砖、餐厨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态系统在这里进入良性循环。“我们现在都是垃圾分类高手,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潘永祥说。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2022年GDP增速江苏第一,盐城人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
从卖海鲜到“卖海景”,东台市巴斗村养海护海、渔旅融合,终于端上生态“金饭碗”;曾经网箱密布、风里都带着腥味的大纵湖,通过退渔还湖变身国家湿地公园,蟹农陈秀红一家走下住家船,用补贴买了新房,在旅游度假区就业,不再靠天吃饭。
从呼唤绿水青山到维护绿水青山,盐城人不仅形成保护共识,从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自身小事做起,还以普及自然教育理念为己任。
以保护区、博物馆为载体,一批自然教育主阵地在盐城建立起来。1000多件珍贵标本开启动物学启蒙课,400多种流连于盐城的鸟儿举办“音乐会”,4D动画片《不是菜鸟的盐小勺》带人走进“小勺子”的秘密花园,走进黄海湿地博物馆,就仿佛打开了一本多媒体百科全书;在珍禽保护区、麋鹿保护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孩子走进湿地、了解湿地,种下一颗颗生态保护理念的种子;如今在盐城,无人不知勺嘴鹬,“小勺子”化身城市形象代言,以“盐小勺”为名出圈。
“夕阳红”成就朝阳产业。依托黄海国家森林公园、条子泥湿地、荷兰花海、九龙口等景区打造“长三角高端康养组团”;放大“黄尖菊花”“鹤乡菊海”品牌效应,将菊花产业培育成农旅康养的特色产业……目前盐城推出10条旅居康养线路、10个旅居康养基地和10个旅居康养驿站,与省内外100个城市签订异地旅居康养协议,生态康养吸附效应正在形成。
绿色食品增加民生福祉。上海每四斤大米就有一斤来自射阳县,响水县大地九丰农博园无土栽培的西红柿每天供应上海市场上万斤……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中农业总产值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盐城有着“东部沿海大粮仓”“生态食品大超市”“休闲农业大花园”的美誉。生态打底,一大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有机、绿色食品赢得了市场,打响了口碑。
“从接收上海、南京、苏南等地的产业单向溢出,到如今生态、旅游、康养、农副产品形成双向互济,盐城人的绿色生活方式走出去了,好生态已经成为我们最具特色的城市IP。”袁国萍说。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驯养员对人工繁育的丹顶鹤进行野化放飞训练(2022年11月8日摄)杨磊摄 / 本刊
探路共生之道
8月4日下午,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前往条子泥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开展2023年秋迁的首次鸟类调查。结果显示,水鸟总数创下新高,达11.3万只。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教授贾亦飞这些年不仅研究鸟,还研究鸟的“食谱”。通过沙蚕、小虾、贝类等50多种底栖生物与勺嘴鹬、小青脚鹬等珍稀物种之间互相耦合的关系,他惊喜地发现底栖生物与鸟类数量之间的关联,“简言之,鸟依赖于底栖生物,底栖生物依赖于微生物,微生物则依赖于整个生态体系的状况。”
东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沿海经济区党工委书记吕洪涛谈起候鸟同样滔滔不绝,曾经从事多年招商工作的他颇为感慨地说:“招商要有好的营商环境,打造好的生态也是同理。”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2021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以恢复鸟类栖息地为目标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成为“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之一。
凝聚前沿科技与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脱颖而出,是盐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的缩影,也勾勒出“共生之道”的现实模样。
——以顶层设计保障“共栖”。生态系统各要素既有各自内在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规律,又与其他要素相互耦合、相互影响。近年来,同时拥有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的盐城,在全省率先修编完成《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2)》,将“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切实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写入党代会报告,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在强化顶层设计中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以协同增效实现“共治”。开展突出问题、重点领域整治行动的同时,出台“四个绿色”行动方案,即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建设绿色生态之城;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绿色制造之城;布局大型清洁燃煤火电项目,建设LNG储备基地,探索“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开发,建设绿色能源之城;优化空间布局、绿色低碳发展、创造高品质绿色幸福生活,建设绿色宜居之城……盐城以“绿色”为导向引领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转变。
——凝聚“共识”推进自觉。共识包括制度,更离不开“相习成风”的风。从将“爱鸟周”明确为法规制度,到构建融“自然—科普—生态”为一体的湿地保护模式,从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到节能降碳上尽一分力、多一份心,从保护眼前美丽之“景”,到唤醒保护自然的心灵之“境”……盐城努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育生态文化,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搭建国际平台促进“共鉴”。从助力候鸟迁飞保护、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到推进黄(渤)海区域系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筹建全球滨海湿地城市联盟,盐城的“生态朋友圈”不断扩容,推动生态互助、发展互通、文明互鉴。
现代地理学研究显示,黄海前的滩涂湿地,曾经历海、陆、江、河漫长的雕刻。从卫星俯瞰盐城海滨,绵长的沙洲群如条条巨龙向外海匍匐伸展,耸立的沙脊排列成巨大的扇形,渐渐没入黄海的滚滚波涛。
它勾连历史,今天黄海之滨捡到的一粒沙,也许源自一万年前的唐古拉山脉;
它链接全球,作为全球9条候鸟迁徙通道中最大、最长、迁飞候鸟数量最多的一条,俄罗斯、中国、韩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由此连接在一起;
它启示未来,2012年时维持全球的现代化水平,已经需要约1.5个地球的资源量来支撑,而到2030年则需要两个地球的资源。与地球共存,我们需要怎样的现代化?
“我很认同中国的一个成语——百川归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前总干事布鲁诺·奥伯勒说,“这意味着我们都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那就是保护我们的自然世界。”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盐城市委书记周斌表示,盐城将继续倾情倾力倾智做好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修复、价值转化,以“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保护湿地的全球共识,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亢 蒋芳 王恒志 邱冰清)
来源: 《瞭望》
哈尔滨:聚焦“六大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里是“东方小巴黎”,这里被称为“世界音乐之都”,这里有着“冰城夏都”的美誉。
作为我国最北省会城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历史悠久,地处东北亚中心区域,眼下聚焦“六大优势”,即产业优、科教优、区位优、环境优、政策优、人才优,着力打造城市“新IP”,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
处处描绘着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时时澎湃着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步伐更加坚实,这就是哈尔滨。
产业优 推进振兴发展
“好米上新,价格打折,品质不打折……”在五常市一家合作社的直播间内,工作人员对着手机镜头推荐产品。合作社理事长赵维石说,合作社年产水稻1.2万吨,不断在提升品质上下功夫,在多个线上平台开办网店,擦亮“五常大米”品牌。
五常市地处哈尔滨南部,是我国知名的优质稻米产区。这里三面环山,土壤肥沃,牤牛河、拉林河蜿蜒而过,现有水田面积249万余亩,年产优质大米70万吨,当地主栽水稻品种“稻花香二号”已有多年种植历史。
全国每九碗粮食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黑龙江每六碗中就有一碗来自哈尔滨——这里是“全国产粮第一大市”,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现代农业之都”。
得益于精深加工提档升级,“原字号”焕发新活力。哈尔滨市实施“农产品深加工价值链提升示范工程”,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畜产品深加工、秸秆综合利用等产业。随着鸿展燃料乙醇、飞鹤乳品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在哈尔滨,“一五”时期建设的“三大动力”——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如今已发展壮大为哈电集团。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的智能示范车间,两支近3米高的巨大机械臂围绕圆盘按照轨迹移动,将一张张冲片整齐叠放,定位精度偏差小于0.05毫米。哈电集团创新与数字化部副总经理刘新新说,以前这道由人工操作的工序,经数字化改造后,效率、精度大幅提高。
近年来,一批像哈电集团这样的东北“老字号”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拥抱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和技术改造,加快从传统生产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
炎炎夏日,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的一块工地上紧张而忙碌。不久后,哈尔滨恩维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即将落户。这家由石药控股集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共同出资组建的新企业,将致力于动物新型核酸疫苗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步志高说,依托双方先进的核酸疫苗递送系统和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未来团队将努力培育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健康防控新型系列产品,为生物制品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哈尔滨力量。
这是哈尔滨大力发展“新字号”的一个缩影。哈尔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与高技术处处长刘伟晓介绍,近年来,哈尔滨市提出大力构建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4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等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做优医药、能源、汽车等6个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提升现代信息服务等7个服务业发展能力。
截至目前,累计认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6家(个),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户,绿色农产品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个千亿级产业领衔发展,江丰电子、思灵机器人等一批产业项目动力强劲……
哈尔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规划与投资处副处长张冶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衔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之都”正在这里崛起。
科教优 激发创新活力
在位于哈尔滨新区的科技创新城,一座被称为“地面空间站”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前不久正式建设完成,进入试运行阶段,诸多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共同承建,也是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在这里,可以模拟真空、高低温、带电粒子、电磁辐射等9大类空间环境因素,未来许多需要抵达太空才能进行的实验,在地面上就能完成。
为什么是哈尔滨?因为这里科教资源富集,科研实力雄厚。有一组数据令人艳羡:拥有高等院校48所,两院院士38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29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部共建2个;拥有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0家、技术创新中心7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63家;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26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5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7家……
近年来,哈尔滨市坚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将“创新引领之都”列为“七大都市建设”之首。加快建设哈尔滨新区、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哈尔滨片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增强经济社会的后劲和活力,关键在于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哈尔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吴琼介绍,为进一步支撑重点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已建立涵盖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国防工业、先进制造业等10个产业领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吸纳中高职、本科院校50所和规模以上企业400余家,校企共建市级“双元培育”重点专业135个,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3.2万人。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大批尖端成果助力“长征七号”“天宫二号”“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神舟十二号”等重大任务;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相关技术为“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深潜任务保驾护航;在林木良种选育、森林碳汇、特种性能胶粘剂等诸多研发领域,东北林业大学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电科49所专注高精度传感器研制;中船重工703所致力于为燃气轮机增添动力;由哈电集团研制的单机容量世界第一的白鹤滩水电站右岸14号机组顺利投产;东安发动机民用涡轴发动机取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
一大批代表性、原创性成果从这里诞生,广泛应用于三峡水电、西气东输、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据统计,2022年,哈尔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51%,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51户,呈现出勃勃生机。
哈尔滨市科技局副局长刘修宽介绍,未来五年,哈尔滨市将以打造东北亚区域科创中心为目标,着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聚焦科技“四个面向”,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快实现从科教强向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迈进。
区位优 加速向北开放
从地图上看,哈尔滨地处中国的东北“末梢”;放眼世界,这里地处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心地带,是中国向北开放的“前沿”。
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哈尔滨生产服务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位列其中,为哈尔滨枢纽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机遇。
8月30日,我国最北自贸区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挂牌四周年。哈尔滨片区作为三大片区之一,承载着深化对外开放的职责使命,为越来越多投资者所青睐。
前不久,位于哈尔滨片区的黑龙江新经济产业园验收完毕。负责产业园运营的黑龙江宏仁新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行政总监杨卓夫说,园区已有200多家企业入驻,覆盖生物经济、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诸多行业。
“今年以来,我们两次随团对外招商恳谈,了解到外方企业对中国商品需求旺盛,激发了我们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信心。”杨卓夫说,凭借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区位优势,公司与不少海外企业家联合会、中小企业联合会达成合作意向,并计划与海外商业供应商建立联系,帮助更多中国制造企业从这里出发,开拓海外市场。
新开设企业6800户,同比增长32.65%;实现进出口总额76.34亿元,同比增长13.9%,高于全国6.2个百分点;实现对俄进出口总额20.86亿元,同比增长116.8%……过去一年间,哈尔滨片区亮出一份耀眼的成绩单。
在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甄长瑜看来,哈尔滨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工业与人才基础,通过构建跨境“大通道”,对外合作领域已由初级商品贸易延伸到科技合作、物流运输、农产品深加工、先进制造等领域,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为进一步推动企业“走出去”,哈尔滨不断创新金融与物流服务。哈俄班列、俄运通科贸、哈尔滨航路等跨境物流企业集聚,以哈尔滨为集散中心面向俄罗斯的航空货运、铁路班列、公路货运开通运营,辐射俄罗斯123个城市、19个海外仓及场站。集贸易、物流、报关、退税、仓储等于一体的“龙链通”外贸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快捷高效的综合服务。
按照规划,哈尔滨市将进一步推进哈尔滨新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联动发展,加紧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出口消费品加工区,用足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二手车出口试点等优惠政策,依托中俄博览会平台,大幅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开放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开放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扩大开放。”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长张起翔说,从百年商埠到向北开放枢纽城市,哈尔滨正以开放的胸怀向世界招手,“向北开放之都”迎来新气象。
环境优 打造宜居城市
连片湿地中央,哈尔滨大剧院线条流畅,如一条银色绸带飘扬于蓝天碧水之间,又如两座洁白雪山在江风中屹立;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悠扬的小提琴声在中央大街渐次响起,老年合唱团在松花江畔悠然排练;
各大公园内、街头巷尾,一场场开放的民间音乐会拉开帷幕,让这座城市仿佛处处有乐声……
毋庸怀疑,这里是哈尔滨。哈尔滨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旭说,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动,哈尔滨市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宜居程度,一幅城市更加和谐美丽、安全有序、温暖适宜的文明画卷徐徐展开——
在蓝天保卫战中,出台空气质量改善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2018年起年均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00天以上,2022年全年优良天数310天,其中优167天,同比增加32天;
在碧水保卫战中,推进松花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保护好城市“母亲河”,全面整治河湖“四乱”问题,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逐年提升,无劣Ⅴ类国考断面;
在净土保卫战中,统筹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及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启动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和“无废城市”建设,森林覆盖率达41.54%,太阳岛等95处公园游园免费开放,2018年获评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与此同时,哈尔滨市不断升级改善城市“硬件”,城市风貌再度更新,“宜居幸福之都”成为城市新名片。
哈尔滨新区、群力新区、哈西新区拔地而起,城市骨架大幅拉伸;东二环、三环高架体系等路桥项目实施,哈尔滨火车站、太平国际机场完成升级改造,地铁连通主城六区成网运行;智能公交站牌展现人性化服务,主城区垃圾密闭运输率达到100%……
不仅城市环境的“颜值”越来越高,营商环境的“内涵”也愈加丰满。
在位于哈尔滨新区的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区,黑龙江善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开足马力,薄薄的电极布等原料经过多道工序被加工成可穿戴智能心电衣,年产量可达4万套。穿上它,就可以对心电数据进行动态监测。
“政府部门在办理各类手续时主动为我们服务,园区在生产线选址、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我们迅速搭建了生产线。”公司副总经理敬长红说,公司去年3月在哈尔滨注册落地,6月底生产线便“跑起来”,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公司决定在此投资兴业的重要原因。
和善行医疗一样,越来越多企业用“真金白银”投出“信任票”,为哈尔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写下鲜活注脚。近年来,哈尔滨明确20个重点方面、334项工作任务,在开办企业、劳动力市场监管、办理建筑许可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
昔日偏远边疆、“苦寒之地”,如今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哈尔滨持续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和形象品质,走向更加和谐宜居、更富发展活力的国际化现代化大城市。
政策优 引来凤凰筑巢
在位于哈尔滨片区的深圳(哈尔滨)产业园,思灵机器人科技(哈尔滨)有限公司颇有名气。展厅里,一台台形态各异的机械手整齐排列,可用于远程医疗、汽车维修、电子装配、职业教育等多个行业。
“自去年入驻产业园以来,公司享受到房屋免租、税费减免、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去年销售额达7000万元,今年预计超过2亿元。”公司政府事务总监林玮辰说,吸引这家“独角兽”企业落户的正是惠企政策“活水”。
自2021年11月开园以来,通过复制推广、创新运用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吸引一批科创企业“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园区正式签约落户企业62家,思灵机器人、库柏特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华为、奇安信、东软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入驻,数字经济与生物经济集聚度达到74%。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哈尔滨市产业振兴行动方案(2022-2026年)》《哈尔滨市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眼下,一系列含金量高、成色足的优惠政策纷纷落地,为构建独具特色的产业“新谱系”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采用‘带土移植’机制,引进深圳的好经验、好办法,在行政审批、招投标改革、人才个税等方面加快创新,建立园区政务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深圳(哈尔滨)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奉均衡说,得益于一系列利好政策,科创链与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
在国内企业看好、“点赞”的同时,外国投资方同样对哈尔滨投来信任的目光。
“这里推出系列举措,在打造亲商、友商、重商的营商环境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让我们感受到这里有非常好的发展平台和投资环境。”6月中旬,前来哈尔滨参加“跨国公司龙江行”活动时,雀巢集团大中华大区集团事务及可持续发展高级副总裁方军涛如是说。
雀巢与哈尔滨的合作历史悠久。1987年,雀巢在哈尔滨双城设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家工厂。过去数十年,凭借当地优质的乳业资源,依托外资企业优惠政策和持续向好的发展环境,雀巢在华经营规模不断壮大,将继续深耕在哈尔滨的业务,助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眼下,政策优势正转化为发展胜势。统计显示,2022年,哈尔滨市现代产业体系规模达7149.3亿元,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生物医药三个主导产业晋位千亿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同比增长3.4%,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现代金融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现代物流产业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3.7%。
人才优 携手踏浪前行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支撑。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一份被称为哈尔滨“人才30条”的新政以三个“前所未有”备受关注,于3月10日正式实施——
资金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人才新政多数涉及直接资金支持,补贴、奖励金额从几千元至千万元不等;
覆盖范围广度前所未有,支持地域覆盖哈尔滨市全域,支持单位覆盖所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支持人群覆盖就业和创业的所有人才;
系统集成度前所未有,政策涉及的各职能部门协同发力,配套制定68项具体实施办法,确保新政能落地、快见效……
“这是哈尔滨历年来最积极、最开放、最具有含金量的人才政策。”哈尔滨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主任杜忠家说,一系列举措为的是让高校毕业生留下来、让高层次人才走进来、让科研成果落下来,更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人才新政简化条件要求,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即可享受补贴。”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群说,公司拥有50多名科研人员,平均年龄32岁,大多数都是哈工大、哈工程、东北林大等高校毕业生,覆盖航天专业飞行器设计、电子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人才新政对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技能人才总量偏少、待遇偏低、流失严重,一直是困扰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一大难题。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在细化落实国家、黑龙江省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哈尔滨市大力提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水平,深化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着力打造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技能人才队伍。
在今年成功举办的黑龙江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哈尔滨市代表团荣获39金奖、27银奖、32铜奖、62优胜奖,展现了哈尔滨市技能人才特别是青年技能人才的风采,所属领域广泛、技术高超,名列全省第一。
技能在传递,匠心在传承。晚8时,中铝集团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中厚板厂内,全国人大代表、“70后”高级主任工程师谢延翠和她的同事们依旧忙碌着。27年来,她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新型高性能铝合金材料项目研制,成功应用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国家重点型号项目中。
“做好引才用才工作,才能加快补齐人才‘蓄水池’短板。”谢延翠说,当前我国国防军工及航空航天事业迅速发展,她将带领更多年轻人扎根黑土地,向自主创新“无人区”进军,努力为国家重点领域高端铝合金材料供应贡献力量。
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电商助农、投身乡村振兴……“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建设家乡、服务基层是我的人生理想。”这个毕业季,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毕业生贾佳音成为一名黑龙江省选调生,将到基层一线奉献青春和智慧。据统计,今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已有400余名毕业生成为选调生,立志用实干服务乡村振兴。
为激发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练就过硬本领,哈尔滨市推出“熔炉计划”,首批选派202名优秀处科级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和急难险重岗位挂职,帮助他们深入实际、熟悉基层。
“以后在研究制定各类政策措施时,会更多地把一线实际情况考虑进去,让各种政策更接地气、更具有操作性。”从哈尔滨市委办公厅文电法规处到道里区新农镇挂职副镇长的郭媛媛说,要把“挂职”当“任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前程壮阔,使命催征。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张安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上下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把握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六大优势”,以发展解难题、以发展促振兴、以发展增福祉,奋力开创哈尔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阔步前进。(记者刘伟 杨思琪)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血管“断”了,36岁医生倒下!这类人群要警惕
我们常把医护人员比喻成白衣天使,在常人看来,他们似乎不知疲倦,永远在第一线保卫着我们的健康。往往他们有时也非常脆弱,更需要被关心、被守护。最近,一位外科医生住进了医院,而他患上的疾病,很多人也正在发生。
血管消失,“断开”了!?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杨光
这是患者的右冠状动脉,正常的血管我们可以看到,从这儿开始,这样像一个C字型连接下来,而这个患者的血管,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位置之后,中间黑颜色的血管消失了,完全“断开”了,这根血管完完全全地堵死了。
右冠状动脉,是人体心脏的三根大血管之一。如果说,这是一位70岁老人的心脏,出现这种情况还算正常现象,而这恰恰是一位36岁男性的心脏。
冠心病患者 小张
(记者:作为大夫,是不是特别能了解这个病情什么样?)虽然作为外科(医生),但对内科也了解。(记者:你当时自己是什么感觉?)我感觉心脏应该有梗塞。
这一次小张是患者,但他的职业却是我省某市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日前,他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
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教授 于波
他是高危的职业、高危的人群,像包括医生因为生活极不规律,冠心病治疗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包括支架,包括其他手段。
由于病情太过严重,小张被紧急送往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医生前后支了五个支架,总算挽救回了患者的生命。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杨光
像这种三十多岁的患者,这么严重,三根血管几乎都不能用的患者,熬夜 、吸烟,大量的吸烟,还有糖耐量异常,最终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其实在临床上是并不多见的。
经过了解,小张在当地医院经常出夜班急诊,熬夜已经是家常便饭。
冠心病患者 小张
晚上有些外伤、车祸、意外,都得我们急诊外科去救治。(记者:晚上几点能睡啊?)不固定,有时候忙的时候一宿都(不能睡),刚忙完一个患者要躺下,另一个又来了。
其实,来自不同工作岗位的人群,都具备引发心脏病的高危因素。而很多时候,大家恰恰忽视了对心脏的呵护。
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 教授 于波
高危人群,像医生、记者、警察 、IT工作人员等等,要注意劳逸结合,不管怎么样,身体是本钱,冠心病是我们世界上第一杀手,预防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何预防,其实很多朋友都了解,只是平时并不在意。规律睡眠、饮食清淡、适当运动、加强锻炼、注意体检,这些只有坚持做,才能科学守护健康。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杨光
大于30分钟的胸痛,建议患者及时少量服用一些硝酸甘油,拨打120,因为大于30分钟的剧烈胸痛,有可能是致死性胸痛。但是像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还是等看了医生之后再去吃。
最后小编提醒:
心胸开阔、乐观开朗、保持心情舒畅,
也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一环哦!
记 者:庄 熙
来源: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29/16962510476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