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怎么读(荀彧)

时间:2023-12-25 09:00:27 来源:网友投稿 编辑:浮生如梦

生气自杀?还是忧愤而死?曹操首席谋臣荀彧的人生结局,令人唏嘘

“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但是显然,荀彧之死两者都不足,难言其为轻,又惜乎其不能得之于重,稍稍对比于22年前鞠躬尽瘁而又能得以始终的诸葛亮,荀彧的结局就更显得让人心疼---完全合乎了悲剧式人物的一生。

他兼具的仁爱和才华似乎就是为了给他最后不得不面对的无奈结局作最大程度的反衬,像极了《我不是》一书中,不管刘震云用了多少“序”作为铺垫,也不管荀彧的策略和分析有多精彩,“主笔者”想表达的只是后一章正文里的东西“生活如此荒谬”,“序”只是数字“1”后边的“0”,没有“1”,“0”永远是“0”,荀彧的一生也是,李雪莲与秦玉河是假离婚,可是在外人看来这是真的,荀彧和曹操是假“结婚”,可是在外人看来这也是真的,没人相信李雪莲,所以也只有荀彧才能懂得他自己,李雪莲抗争的最后是被秦玉河的死釜底抽薪,荀彧抗争的结局同样不是“彧碎”也没有“瓦全”而是“彧”被毁了。

荀彧有才名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其父亲一辈便是人才辈出,兄弟八人被称为“八龙”,荀彧少年时便被称为“王佐之才”,此中除了虚美以外应该当有相当真实的夸赞,因为从另外的事例可是看出,荀彧才华足以折服世人---荀彧的父亲为他定下的妻子是中常侍唐衡的女儿,鉴于当时中常侍的名声,荀彧因为自己的才名才没有被世人所讥讽,类似与《神雕侠侣》中杨过为杨康立下墓碑并写上自己的名字,令人敬重的才能或品行可以部分的减少世人对其亲人的鄙夷。

“(荀彧)父绲,为济南相。绲畏惮宦官,乃为彧娶中常侍唐衡女。彧以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

《后汉书》除此之外,曹操的背书则是对荀彧才能的最大肯定,“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

在荀彧加入曹操阵营以后,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为曹操推荐了诸多人才,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都从侧面证明了荀彧的才名之盛,足以给曹操招揽诸多贤才,而郭嘉也是后世多为称道的曹魏谋士,即便以“人以群分”的简单判断,荀彧的才名至少是等于上述诸人。

荀彧有智慧

荀彧的智慧体现在他对事物的发展有精准的判断,于细微处见大势。

其一,避战乱---预知祸福,恩义泽与乡里

董卓作乱时,荀彧便能够看出,家乡颍川是战乱之地,应该离开这里,但是乡人怀恋故土不肯离去,智者和凡人的区别就在取舍中得到辨别,而荀彧的智慧不仅仅用来为自己的族人谋划,也不吝于将自己的善意给予乡邻。但是“人都在选择中成就自己”,最后荀彧只能带着自己的族人离开, “彧乃独将宗族从馥”,而不肯走的众人都被董卓部将或杀或略了。

“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彧乃独将宗族从馥,留者后多为董卓将所杀略焉”《后汉书》

其二,守甄城---洞悉人心,但不怀疑人性

曹操向东攻击陶谦,荀彧负债留守后方,《资治通鉴》记载因为曹操杀死名士边让的原因引起张邈、陈宫的反叛,想引吕布来替代曹操,作为留守主事的荀彧不仅识破了张邈的欺骗性计谋,“邈乃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更是在“布即至,诸城悉应之。”的情况下,精准判断出豫州刺史郭贡带兵来见的情势和心态,夏侯淳劝说荀彧不要去见郭贡,但荀彧分析---郭贡和张邈素无往来,如今急切赶来,一定是还没有商定好,趁着他在犹豫,正是说服他的时候,即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以让他保持中立。

如果抱着怀疑的态度,他就可能会被激怒从而决定反叛。而事实也正如荀彧所料,郭贡通过与荀彧接触,发现他并没有惧怕的意思,于是“遂引而去”。荀彧能够分析到郭贡的心态,又不怀疑对其人性作过度恶意的揣测,有一次在生死一线扭转了局势。

“豫州刺史郭贡率兵数万来到城下,求见彧。彧将往,东郡太守夏侯淳等止之。曰:“…往必危也。”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今来速者,计必未定,及其犹豫,宜时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怀疑嫌,彼将怒而成谋,不如往也。”贡既见彧无惧意,知城不可攻,遂引而去。彧乃使程昱说范、东阿,使固其守,卒全三城以待操焉。”《后汉书》

其三、战袁绍---料敌如神,千里而知胜负

总是在对话中显现出荀彧高于众人的才智。曹袁大战在即,受到袁绍兵势压力的影响,曹方主流舆论开始转向悲观,孔融就认为,袁绍兵多地广,谋士高超,内政修明,武将勇猛,难以攻克。荀彧再一次用自己的独到分析,为众人展现了上帝的全部图景---不被表面的数量所迷惑,荀彧认为,袁绍兵多但管理不严格,田丰、许攸、审配等各有缺点不足以成事,至于颜良、文丑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要知道,荀彧在袁绍阵营的时间不会过长,能将袁绍内部要害分析的如此透彻,足见其眼观之精准、料事之如神。

“…少府孔融谓彧曰:“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为其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正,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颜良、文丑匹夫之勇,可一点而擒也。”后皆如彧所筹,事在《袁绍传》。”《后汉书》

不仅如此,荀彧对关键时刻细微形势的体察更见其功力,当曹操与袁绍开始了连番征战之后,被困在官渡,且粮食将尽,曹操甚至产生了“仪欲还许以引绍”的想法,荀彧则认为这是曹袁两家强弱转变的关键时期,不可退兵,不可失去此次机会,“情见势竭,必将有变”,由此曹操才坚定了信心,最后的结果也都如荀彧所料。

“彧曰:“…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袭绍别屯,…皆如彧所策。《三国志》

​荀彧死了

不断纳入曹操势力的北方,膨胀了曹操的野心,也考验着荀彧和曹操的互信:其一是曹操成为“冀州牧”后,计划所谓的“行古制”,扩大冀州的范围,其实在在于增强曹操的势力,对此荀彧认为不宜如此,而应该先让天下安定,然后再讨论回复古制(曹操自己的利益)。

“愿公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楚郢,责王贡之不入。天下咸知公意,则人人自安。须海内大定,乃议古制,此主稷长久之利也。”

这是在对曹操利益上,两人的首次分歧。

其二是“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荀彧则又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操心不能平。”以至于后来曹操南征孙权,接着让荀彧劳军的名义,将他禁留在军中,“ 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表留彧”,对于后世《后汉书》记载为“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三国志》记载为“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不管是《后汉书》中记载的荀彧是被气的自杀,还是《三国志》中记载的自我忧愤而死,相比于他的盛名多才,荀彧死的太过让人遗憾和憋闷,甚至连像阿Q临死前画出一个圆圈的机会都不给他,不仅如此,后世对他的争论永远不能还他一个善意的面孔,他的事迹被时代任意解读着,其“魏臣”和“汉臣”的身份也在争论中不停的被转换,或许还继续下去。

当曹操的后世被杀,司马孚抱着曹髦的身体哭诉时,人们可能会更加清楚荀彧是汉臣还是魏臣。

荀彧、荀攸、荀衍、荀谌,名字怎么读,他们是什么关系?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不知道有多少人把荀彧(xunyu)读成了苟或,现在还经常有网友拿着个段子来开玩笑。颍川荀氏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世代簪缨,从他们取得名字可能你也看出来了,一般人真认不全。

荀彧(xún yù),字文若

荀衍(xún yǎn),字休若

荀谌(xún chén),字友若

荀攸(xún yōu),字公达

从他们的表字上就可以看出来了,荀彧、荀衍、荀谌是一辈人,其实他们三个人是亲兄弟。荀衍是荀彧的三哥,荀谌是荀彧的四哥,他们的父亲是荀绲(kun),曾担任济南相。荀攸是荀彧他们三兄弟的侄子,而且关系并不算近,荀攸比荀彧年长6岁。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字季和,颍川郡颍阴人,荀卿十一世孙。荀卿就是荀子了,可见荀氏真是名门之后。汉和帝至汉桓帝时人物,以品行高洁著称,官至朗陵候相(两千石),明于治理,称为“神君”。有子八人,号八龙,荀彧的父亲就是所谓的“二龙”荀绲。起先,荀氏旧里叫西豪,颍阴令勃海苑康认为从前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也有八子,所以改其旧里为高阳里。

荀昙字无智,是荀淑哥哥的儿子,他就是荀攸的祖父,官至二千石,拜广陵太守。所以荀攸和荀彧兄弟的关系这样看来就比较明确了,荀攸的祖父荀昙是荀彧的祖父荀淑的侄子,所以荀攸是荀彧兄弟的族侄。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最终被曹死。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战略、战术、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在官渡之战中,计斩颜良,又计斩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又力劝曹操采纳许攸之计奔袭乌巢,又力劝曹洪接纳张郃、高览,皆立下大功。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内部对于先攻打刘表还是先攻河北争执不休。荀攸力排众议,主张趁袁绍诸子不和而先攻河北,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途中去世。谥曰敬侯。荀攸非常内秀,经常是看破不说破,所以算是善终吧。

荀衍的历史记载见于《荀彧传》,只有一件事情。公元205年荀衍担任监军校尉负责留守邺城,都督河北事。当时曹操出兵征讨袁尚,袁绍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降而复叛,遣兵密谋偷袭邺城,被荀衍察觉,尽诛之。之后,荀衍累功封列侯。

荀谌,一直是袁绍的谋士,这和荀彧、荀衍、荀攸不一样。他见于历史记载也只有一件事,就是说服韩馥让出冀州。公元191年,袁绍派遣荀谌游说韩馥,他对韩馥说:“公孙瓒统率燕、代两地的军队乘胜南下,各郡纷纷响应,军锋锐不可当。袁绍又率军向东移动,意图不可估量,我们为将军担心。”韩馥心中恐慌,问他们说:“既然这样,那么该怎么办呢?“

荀谌说:“您自己判断一下,宽厚仁义,能为天下豪杰所归附,比得上袁绍吗?”韩馥说:“比不上。”荀谌又问:“那么,临危不乱,遇事果断,智勇过人,比得上袁绍吗?”韩馥说:“比不上。”荀谌再问:“数世以来,广布恩德,使天下家家受惠,比得上袁绍吗?”韩馥说:“比不上。”在荀谌一顿操作之下,韩馥就乖乖地把印绶送给了袁绍。荀谌最后一次见于记载,是公元200年作为谋士,跟随袁绍参加官渡之战。

陈群和孔融讨论论汝、颍人物,他曾评价:“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对荀氏家族才俊们评价很高,荀彧、荀攸、荀衍、荀谌、荀悦都是才高八斗,品节高尚的俊才。

参考:《三国志》、《后汉书》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25/1696259370109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