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院的修女(修道院)

时间:2024-02-19 08:18:18 来源:网友分享 编辑:鹰视狼顾

日签 |《修道院》

伊安·菲尔维特《修道院》

看球喝点啥?一篇文章带你了解比利时的修道院啤酒,附六款推荐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老老老伙计

大家好,我是你们热爱生活,折腾生活的老伙计,关注我,分享更多生活中的好物和细节

写在前面

马上就要32岁的德布劳内被很多球迷视为现役世界第一中场,在2022年的金球奖评选中,德布劳内位于第三。

在上一届俄罗斯世界杯上,德布劳内带领比利时一路杀入半决赛。四分之一决赛中,正是他的进球帮助球队淘汰巴西,帮助比利时时隔32年再一次进入大赛四强。在过去几年当中,比利时长时间排名世界第一,但始终未能获得大赛冠军。即将揭幕的卡塔尔世界杯,或许是以德布劳内为代表的比利时黄金一代争冠的最后机会。

比利时啤酒简介

比利时不但是个足球大国,更是一个啤酒帝国。比利时被称为啤酒帝国丝毫不为过,比利时人非常看重(甚至可以说崇拜)酵母在啤酒酿造中的作用,因此比利时的啤酒风味变化非常丰富多彩。

比利时LEFFE莱福啤酒

在众多的比利时啤酒中,最经典和美妙的莫过于修道院的修士酿制的Trappist Beer

由于修道院啤酒知名度比较高,上个世纪就出现了不少假冒伪劣的酒,在1962年,智美修道院啤酒厂通过法律的途径拿下了「修道院啤酒」的名称,从那以后,只有获得国际特拉普派修道院啤酒协会认证的酒厂做出的啤酒才能叫做「修道院啤酒」

根据ITA协会的网站显示,目前全球有13家认证的酒厂,其中坐落于比利时境内的一共有六家,分别是阿诗啤酒(Achel beer)、智美啤酒(Chimay beer)、罗斯福啤酒(Rochefort beer)、西麦尔啤酒(Westmalle beer)、西佛莱特伦啤酒(Westvleteren beer)、奥瓦尔(Orval beer)

ITA协会页面

比利时人起名字比较简单粗暴,直接用啤酒的度数和啤酒的颜色这两个层面来命名一款啤酒。

简单的说从颜色来看,分为金色和深色,然后根据投料不同、酒精度的高低和味道的浓郁程度,又出现了诸如比利时金色艾尔、比利时三料、比利时烈性等程度。可能有值友也听过“单双三四料”这个说法,那咱们就先聊聊这个

单料(Single):单料是修道院啤酒里酒体最轻的一种,酒精度也很低,通常不会高于5℃,

双料(Dubbel):酒精度在6℃-8℃之间,酒体浑厚,苦味偏淡,具有焦糖化带来的甜香和果脯类风味。

三料(Triple):酒精度在8℃-10℃之间,酒花香气较弱,入口杀口感较强。

四料(Quadruple):酒精度可高达12℃,是修道院啤酒中最烈的一款.

在这里有一个要注意单双三四并不是线性递进的关系。

先说单料啤酒,所说的单料其实对应的就是比利时的金色艾尔,或者说是修道士们酿出来自己喝的口粮酒,基本是不对外出售。 所以严格意义上比利时是没有“单料啤酒”这个说法,这种啤酒大多只有在当地的修道院才能喝到,像这几家修道院只有智美金帽是我们在国内能见到的这种比利时金色艾尔,其他几个修道院的国内基本上是见不到的。

然后说三料,所谓的三料据说起源是1934年有西麦尔推出的一款酒精度为9.5%的淡色烈性艾尔

这里说句题外话,一款酒究竟是烈不烈和颜色没多大关系,颜色是因为原料中的麦芽有没有烘烤所导致

在1956年,也是西麦尔的一位酿酒师Thomas加强了一下这款酒的配方,并增加了更多的啤酒花,然后正式命名为Tripel,于是其他的修道院就按照西麦尔的方子开始酿酒,三料这种风格就算正式统一起来了。

接着说双料和四料,双料也是西麦尔发明的,1836年西麦尔设立第一家啤酒厂,然后1856年酿造第一款“对外”修道院啤酒,因为在酿造的时候使用了深色的小麦麦芽,所以酒体呈现棕红色,并且酒精度较高。而由于使用了两种麦芽,并想和当时浅色的单料有所区别,因此就被称为"Dubbel",后来在1926年,西麦尔重新改进了一下配方,并正式命名为“Dubbel Bruin”,然后其他酒厂也都是一阵跟进,于是双料啤酒这种风格就确定了下来,所以大家看得到的双料都是棕色或深棕色。

四料则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最早是由荷兰的修道院酒厂提出来的,叫做Quadrupe,你可以把四料理解为双倍的双料。在2021年的BJCP啤酒分类指南中说,

比利时深色烈性艾尔,在比利时以外的其他地区被称为“四料”(P56,26D. Belgian Dark Strong Ale,Comment)

2021版啤酒分类指南

以下这些盘点出来的都是修道院啤酒中的“代表作”,感兴趣的值友千万不要错过啊!

六款代表作罗斯福6号

罗斯福啤酒厂是比利时著名的修道士酿酒厂,酒厂坐落于比利时罗斯福镇附近的圣雷米修道院内,罗斯福啤酒刚开始的配方是按照布鲁尔地区流传下来的旧方法改制而成的,修道士们使用了严格的监管措施和当地的原料酿造出深色、略甜、烈性的啤酒。罗斯福有6、8、10三个号,其中罗10常年霸占BeerRate前十。很多老饕都会推荐新接触修道院的朋友尝试一下罗斯福6。

作为一支入门的双料啤酒,罗 6酒体呈现琥珀色,微浑浊,闻起来香气有焦糖,果干和熟李子味。入口沙口始终,甜度高,中段麦芽香气非常舒服,尾端有比利时双料中常见的泥土的芬芳,酒精感稍稍凸出。

酒精度:7.5°麦汁浓度:14°P日常价格:13/瓶 推荐价格:11/瓶

智美白帽

修道院啤酒意味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又意味着本身的产量是比较小的,小产量自然意味着品质可能产生波动,而当我们接受了工匠精神就必须要接受这种品质的波动性。在几家修道院中,智美的产量应该算是相对规模比较大了,生产设备自然也会更加完善和先进,因此智美的水准还是比较稳定。

智美白帽是一款三料啤酒,酒体金色清澈,打开后浓郁的泡泡糖风味,适口温度在6°C左右,沙口度比较高且苦度也比较高。有一说一,这款酒的酒精度虽然压得不错,脂香也给出来了,但是总觉得稍微差了一个劲儿,跟西麦尔的三料比起来平衡性稍微差点意思。

酒精度:8°麦汁浓度:16.9°P日常价格:18/瓶 推荐价格:12/瓶

阿诗 8°棕

阿诗修道院在二战中被毁掉,现在的修道院酒厂是后来重建的。目前有棕(Brown)和金(Blonde)两种啤酒。目前国内比较好买的是8°黑和8°金,还有一种9.5°黑,是750ml装的,偶尔能看到有卖的但是不多。8°棕酒体棕红色,微浑浊。泡沫非常丰富且消散比较慢。气味方面,焦糖烤面包的气息非常明显,还有微微的草本的味道。沙口感适中,出入口有苹果的气息,中段焦糖的甜和黑巧的味道很突出。整体酒精感不重,冰镇之后更好接受,个人觉得适合搭配凤梨酥等糕点喝。

酒精度:8°麦汁浓度:18°P日常价格:20/瓶 推荐价格:15-17/瓶

西福特莱伦12号

如果有一款酒能连年横扫各大啤酒排行榜,那这支酒应该是没有标签的,比利时的修道院啤酒中Westvleteren的产量最少,1838年开始酿造三种啤酒,分别被标注为6、8号和12号,其中有着金色瓶盖的Westvleteren 12号可以说是接近满分的存在。

倒出酒就能闻到非常强烈的深色水果的味道,酸感突出,且有一丝泥土的气味。泡沫厚度适中,绵密且持久。酒体是深琥珀色偏浑浊。沙口感适中,入口是微微的果酸感,中段有非常明显的焦糖的甜, 尾端则是酒精和苦味的混合,放置一会再次入口会有各种果脯的味道在口中弥漫。

W12的产量真的是非常少,据说就算在比利时当地,你想要买W12也得带着身份证和车牌号(咱也不知道为啥是车牌号

),而且每人只能购买1箱。(这个我没有考证过,听说而言,如果是谣传欢迎评论区指正)

酒精度:10.2°麦汁浓度:20°P日常价格:145/瓶 推荐价格:120-130/瓶

西麦尔三料

前面提过,西麦尔是双料和三料啤酒的发明者,相比于其历史地位,西麦尔三料无论是名声还是产品包装都略显低调。瓶体标签非常简单,甚至没有使用修道院协会的六边形标志。

酒体棕黄色略浑浊,泡沫比较细腻且消散比较慢。气味方面有比较强的柑橘方向的香气,入口的沙口感不算强。整体的的风味指向性很明确,但是层次感不算强,然后一个缺点是是留香稍微有点短,没有给口腔和鼻腔足够久的回味时间。作为一款修道院来讲,这个酒在饮用的时候压力真的是算比较小的,非常适合放松心情刷刷剧,看看球的时候来喝,而且作为一款三料,西麦尔真的算是价格很亲民了。

酒精度:9.5°麦汁浓度:19.7°P日常价格:18/瓶 推荐价格:15/瓶

奥威

与上面的五家酒厂不同,这个来自比利时东南部的奥威修道院,只出产一款酒,酒精度不高,麦汁浓度也不算高。关于这款酒的两极分化很严重,喜欢的人愿意囤上好几箱放在家里静候变化,不喜欢的人喝完之后皱皱眉头也就不会再碰。对于我个人来讲,可能劝退的最主要原因是这支酒的气味有着非常明显的菌菇的味道,可能是因为这支酒在酿造的时候会先过滤掉酵母和啤酒花,然后再重新加入一些酵母和糖,让它在瓶中继续变化。

酒体为淡棕色,微浑浊,泡沫非常丰富消散得比较慢,入口微微有些单薄,有微弱的焦糖风味,沙口感比较弱,尾端的苦味不明显。

怎么说呢,无论你是新手还是老饕,我都会推荐你尝试一次奥威,不管是从这神奇的菌菇风味还是从奥威修道院神奇的传说,这款酒都是值得喝一次的酒。

酒精度:6.2°麦汁浓度:10°P日常价格:50/瓶 推荐价格:35-38/瓶

写在最后

比利时除了有认证的修道院啤酒,还有其他非常多值得推荐的,比如适合对瓶吹的时代啤酒,比如很多女孩喜欢的林德曼果味,又或者名声在外的Leffe莱福等着大家去尝试去发现。

今天关于比利时修道院啤酒的分享和推荐就写到这里啦,祝大家世界杯期间都能吃好喝好!

关注老伙计,你的转发和评论都是我前进的动力!咱们下次再见啦!

孟德尔和他的修道院 | 商周专栏

位于捷克布尔诺的圣托马斯修道院(捷克语:Starobrněnský klášter)| 摄影:商周

编者按

作为现代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一片豌豆苗背后的杂交实验和著名的孟德尔定律。在生物遗传学界,孟德尔可以说是如神一般的存在,但他的学习和科研之路也并不一帆风顺:他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干过不少农活,因贫辍学的他没有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后来进入修道院,又因缘际会得以前往维也纳大学进修,回到修道院后,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豌豆杂交实验,但直到去世这一发现都并未得到世人的认可。

本文作者商周曾从事过遗传学研究,去孟德尔工作过的圣托马斯修道院拜访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今天,从羊毛工业发达、科学氛围颇浓的城市布尔诺讲起,作者为我们展开一幅关于孟德尔和圣托马斯修道院的历史画卷。

撰文 | 商 周

责编 | 王雨丹

●  ●  ●

十多年前从维尔纳坐火车去布拉格,中途经过一个叫布尔诺(Brno)的车站。就在火车重新启动的瞬间,我想起,这就是格雷戈尔·孟德尔(Gregor Mendel,1822-1884)工作了一辈子的城市!就在这里的圣托马斯修道院里,他耗时近十年,完成了遗传学史上著名的豌豆杂交实验,现代遗传学由此诞生。

对于从事过遗传学研究的我来说,去拜访孟德尔工作的修道院是一个近乎朝圣般的事情。那时就想,下次一定要来这里,而且要专程来。

2020年夏天,新冠疫情暂时缓和,我前往布拉格度假,终于如愿来到了布尔诺。

捷克很小,一千万左右的人口,不到八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铁路交通网络完善,火车却不快,从布拉格到布尔诺两百公里,走了三个多小时。像大多数欧洲城市一样,布尔诺的老城就在火车站附近,而孟德尔当年工作的修道院,离老城中心也只有不到两公里的路程。

随着圣托马斯修道院越来越近,我的心跳居然加速了起来。

孟德尔定律(遗传学三大定律的前两者)上了中学课本,让孟德尔广为人知;耗时十年完成一篇划时代的论文,体现出他的坚韧和严谨;工作的价值在他逝去多年后才被世人意识到,让他超越了时代;年轻时进入修道院终身未婚,也为他的生平添加了一笔传奇。

在几乎所有关于孟德尔的文章里,重点凸显的都是一个孤独而超越时代的天才。无疑,孟德尔是优秀、非凡的,也值得讨论。但我想,同样需要关注的是他的科研成长环境,具体来说,就是他工作了一辈子、位于布尔诺市的圣托马斯修道院。

科学小城布尔诺

在孟德尔的年代,布尔诺是奥匈帝国摩拉维亚(Morava)地区的首府 [1,2]。十九世纪中叶,布尔诺的羊毛工业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这里也被称为 “摩拉维亚的曼彻斯特”。为了配合发达的羊毛业,布尔诺市在动植物育种领域有着大量的投入,并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 [3]。

布尔诺的老城中心广场 | 摄影:商周

在十九世纪初,布尔诺已经有了摩拉维亚农业学会,其中包括多个分会,不仅有实用的动物育种和果树园艺,还有关注理论层面的科学分会。1855年,年轻的孟德尔就成为了这个农业学会科学分会的会员。到了1861年,科学分会更是从农会里分离了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布尔诺自然科学研究协会 [3]。

布尔诺自然科学研究协会定期举办讲座。1865年2月和3月,孟德尔分两次把自己近十年的豌豆实验结果在这里宣读,每次讲座都有几十位听众。虽然当时没有人能完全理解孟德尔的研究,但他们的聆听并非毫无意义,因为这些听众理解了这个讲座的的部分内容(也就是从实验和数学的角度解释杂交物种的后代为什么会有性状回归现象)并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4]。布尔诺自然科学研究协会还拥有自己的学术会刊,孟德尔对于豌豆杂交研究的论文《植物杂交试验》就是1866年发表在会刊上的, 成为了世界科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5]。

在学术界之外,当时的布尔诺至少有两份报纸:每天出版的《新闻报》(Neuigkeiten) 和《摩拉维亚通讯》(Mährischer Korrespondent )[3]。这两份报纸也都会关心科学方面的内容,比如报道过孟德尔的植物育种工作以及他关于豌豆实验的两个讲座 [4,6]。

所以,作为一个工农业繁荣的城市,摩拉维亚的布尔诺在科学上也有不错的氛围,尤其在动植物育种方面,更是有它的独到之处。但作为神职人员的孟德尔,之所以能够充分利用这样的科学氛围,是因为他来自信奉知识和智慧的圣托马斯修道院 [2]。

“豌豆圣地”:圣托马斯修道院

圣托马斯座修道院建于十四世纪,当时的目的是保护西多会的修女。四百多年后,奥古斯丁修士接管了这座建筑。但在随后不久的1793年,约瑟夫二世皇帝把修道院里的修士驱逐了出去,并将这座建筑用作他的住所和政府办公室。后来因为奥匈帝国的衰落,修士们在十九世纪初又重新回到了这里。

1802年,根据奥匈帝国颁布的一项法令,圣托马斯修道院开始致力于高等学校的科学教学。与其他注重神圣和灵性的天主教团体不同,圣托马斯修道院从此成为了一个自由主义的宗教团体,这里的修士不仅要去当教师传授科学知识,还要在一线开展科学实验 [2,3]。

一边拿着神职人员的俸禄,一边从事科学的教学和实验——对于那些贫穷子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1843年,21岁的孟德尔因贫辍学后经人介绍进入了圣托马斯修道院,这位家境贫穷而又梦想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这里度过了他剩下的41年人生。

孟德尔和他在修道院里的同事们(箭头所指为孟德尔)| 图源:[3]

刚入修道院的孟德尔,参加了诸多培训和考试:不仅要学习神学课程,以便获得相应的神职;还要学习多种科学(尤其是动植物育种)科目,以便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和学者。这一段学习经历,不仅增强了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让他具备了开展科学实验的能力。

1847年,孟德尔被任命为神父;1849他成为了当地一所中学的代课教师;1850年,他试着参加布尔诺当地的教师资格考试,但没有成功;1851年,修道院推荐他去维也纳大学进修,为期两年。

在维也纳,他师从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多普勒(Christian Doppler, 1803-1853),这让他了解了如何以 “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的方式来开展科学实验,并把它应用到后来的豌豆研究里。他也因此能有机会向知名的数学家安德烈亚斯·冯·埃廷斯豪森(Andreas von Ettingshausen, 1796-1878)学习,这使他具备了把数学分析的方法应用到植物杂交实验中去的能力。他还师从植物学家弗朗茨·昂格尔(Franz Unger,1800-1870),这让他学习了植物解剖学和植物生理学,了解了植物性状的代际传递,还有显微镜在植物研究种的使用,这些同样为他后来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

从维也纳学成归来后不久,孟德尔就在圣托马斯修道院的小花园里开始了那个著名的豌豆杂交实验。

他先花了两年时间来挑选合适研究的豌豆品种和相关性状(包括植物高度、豆荚的形状及颜色、种子的形状及颜色、花的位置和颜色),然后再用了近八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个伟大的实验。正是在这个长达十年的实验里,他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构建了遗传学的基石。

现在修道院中孟德尔博物馆门前的豌豆苗圃 | 摄影:商周

如果把为孟德尔提供支持的圣托马斯修道院具体化一些,就是修道院的院长西里尔·纳普(Cyrill Napp,1792-1867)神父。

西里尔·纳普神父1824年就成为了圣托马斯修道院的院长,在当地政教和科学界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他并不平易近人,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傲慢,但在培养后辈上却是个典范:是他的慧眼识才,让孟德尔进入了修道院;是他的支持,让孟德尔得到了系统的科学训练,还获得了去维也纳大学学习的机会;是他的推荐,让孟德尔成为了当地农学学会的会员。虽然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是实用的动植物育种,但他大力支持孟德尔进行的基础科学研究,不但给孟德尔的实验提供了场所(修道院花园),还在那里修建了帮助他做研究的温室 [4]。

如果说有一个人是孟德尔的伯乐,那么这个人就是西里尔·纳普神父,是他长期而无私的支持,才使得孟德尔能够在正确但孤独的道路上十年如一日地坚持。

纳普(左)和孟德尔(右)| 图源:wikipedia

1867年,西里尔·纳普去世,接替修道院院长位置的,正是孟德尔。

虽然西里尔·纳普去世的时候,孟德尔关于豌豆杂交的论文已经发表,但因为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伟大之处,孟德尔自己生前都没有因此获得任何荣誉,更不用说作为幕后支持者的西里尔·纳普。

等到那项豌豆研究的工作在20世纪初被予以证实,孟德尔终于获得了他该得到的荣誉,成为了当之无愧的 “遗传学之父”。而已经逝去了几十年的 “伯乐” 西里尔·纳普,依然鲜有人提及。

不过西里尔·纳普应该感到欣慰,他重点培养的孟德尔做出了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他主持的修道院也成为了遗传学的发源地,每年会迎来大量的 “朝圣者”。

如果把孟德尔的杰出工作比喻成一颗参天大树,那孟德尔本人就是那颗种子,而布尔诺圣托马斯修道院就是生长的沃土。种子和土壤不期而遇,造就了一段科学史上的传奇。如果世人要想从这段传奇里学到什么,要做的不只是赞美种子的伟大,更要去关注沃土的形成。

参考资料

1. Orel, V. and B. Fantini. 1983. The enthusiasm of the Brno Augustinians for science and their cour- age in defending it. In V. Orel and A. Matalova (eds.), Gregor Mendel and the foundation of genetics, pp. 105—110. The Mendelianum of the Moravian Museum, Brno

2. IRIS SANDLER AND LAURENCE SANDLER. On the Origin of Mendelian Genetics. AMER. ZOOL., 26:753-768 (1986)

3. Erik SCHWARZBACH, Petr ÝKAL, Ondřej DOSTÁL, Michaela JARKOVSKÁ and Simona VALOVÁ. Gregor J. Mendel – Genetics Founding Father. Czech J. Genet. Plant Breed., 50, 2014 (2): 43–51.

4. van Dijk et al. How Mendel’s Interest in Inheritance Grew out of Plant Improvement. Genetics, Vol. 210, 347–355 October 2018

5. Mendel, G., 1866 Versuche über Pflanzen-Hybriden. Verhandlungen des Naturforschenden Vereines in Brünn 4 (1866), S. 3-47.

6. Hui Zhang,1 Wen Chen, and Kun Sun. Mendelism: New Insights from Gregor Mendel’sLectures in Brno. Genetics, 2017, Vol. 207, 1–8.

7. A Gustafsson。The life of Gregor Johann Mendel--tragic or not? Hereditas. 1969;62(1):239-58.

教堂和修道院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它们的关系比你想象中复杂

如果我们徜徉于欧洲的街道,大抵都会惊讶于教堂的数量,它们或矗立于繁华的街边,或掩映于村庄静谧的山麓中。无论你是虔诚的信徒,古老建筑的迷恋者,四处行走的旅客,都能在其中找到关注点,起码能享受一个安静的下午。

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点就发现,我们称之为教堂的建筑在那边叫法并不相同,甚至会把一些建筑叫做修道院。那么这些建筑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好好分辨一下。

梵蒂冈圣彼得教堂

从小教堂(Chapel)说起

从历史的角度看,初期教的礼拜场所并非独立建筑,最早的徒通常会在个人住宅中某个房间完成祈祷,而且人数也就一两个,不需要也没有条件集会。

关于Chapel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段挺有趣的传说,说的是圣马丁还作为战士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乞丐,本着人性的怜悯,他把自己的长斗篷剪成上下两半,将下半部分赠给了衣不蔽体的乞丐。那个乞丐其实是的化身,他自然指引了善良的马丁。

马丁成圣后这件斗篷留给了法兰克人的国王,他们在战斗时携带这件圣物,平时就放在海角的帐篷里,那帐篷在古法语中发音为“卡佩拉”,转英文就成了Chapel。

圣马丁的斗篷

现在的小教堂算所有教堂建筑中最小的结构,大多依附于其他建筑的内的某个房间,或者是某个建筑群里的独立建筑,通常不会设本堂神父,比如英国伊顿公学里那间小教堂。

另外小教堂严格来说不等于礼拜堂,因为礼拜是新教概念,虽然小教堂和礼拜堂的建筑概念相似,但宗教概念差别很大,你要是跑小教堂去礼拜,容易被误会是在砸场子,切记没事不要去作死。

小教堂在南极都有,徒们也是够拼的

标准教堂叫Church

教发展到公元3世纪左右的时候,教迎来一段良性发展期,此时戴克里先迫害还没开始,信徒的数量增加不少,他们开始有了集会举行仪式的需求,最早那种一两个人祈祷的房间显然不能满足需求。

在这段时间他们会聚到某个私人住宅或公共会议场所举行仪式,据说在古希腊语中这个单词就是聚会的意思,同时也是我们广义理解的教堂。只是这时的教堂还只是个雏形,目前出土最早的杜拉-欧罗波斯教堂依然保留着家庭住宅样式。

一直到公元11世纪,因为教会世俗权利的扩张,西欧才掀起小教区教堂建设的狂潮,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教堂都建设在那段时间。与小教堂不同的是,除了集会功能外,标准教堂都需要神父主持,或者我们可以认为是教会产物。

杜拉-欧罗波斯教堂遗迹

主教座堂Cathedral

在历史起源方面主教座堂没啥值得详述的,它最初的时间可能还要早于标准教堂,相传第一批主教座堂建设于公元313年之后,那一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发了《米兰赦令》,世俗王权与教达成和解。作为第一位信徒皇帝(临终受洗),君士坦丁大帝可能修建了几个大教区的主教座堂。

所谓主教座堂其实和普通教堂区别不大,只是代表教区主教所在的位置,随着教区主教变更会跟着转移。当然,也会有例外,英国的坎特伯雷主教座堂就算个特例。

坎特伯雷主教座堂

宗座圣殿Basilica

其实Basilica这个单词原来是指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类型,但随着时间推移,它也用来赋予有特殊地位的教堂。获得这个称号的教堂不一定多多高大华丽,但必然拥有无可取代的地位。

要么它是某大主教的座堂,要么它是某个宗教奇迹的发生地,要么它保存着无比珍贵的圣物,这样的特性让Basilica通常被当做禁地,不会让人轻易参观。

罗马的圣·萨比纳教堂,不起眼,但却是Basilica

修道院到底是什么?

修道院其实是教早期禁欲主义的产物,那时有些信徒通常会在苦修士或其他圣人居住的房子边结庐,时刻学习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但这种偏极端的方式并不是所有普通人,乃至信徒所理解,为了免去麻烦,这些苦修士逐渐远离社区居住。

这些远离社区的苦修士在一起居住、读书、祷告,时间长了,这些离群的修士就有了自己的社区,这就是修道院的雏形。教会黄金时代来临后,这些修士以高尚的品质和广博的知识成为教会中的学者,教会也自然围绕他们做了不少文章。

很多修道院被扩展成建筑群,里面有图书馆、神学院、食堂、宿舍、医务室,甚至还有对外开放的教堂、谷仓、铁匠铺等辅助设施。但无论怎么变换,只要被叫做修道院,里面必然有一个(或几个)单独的静修区域,通常不会对外开放,但修道院的修士后来多数可以选择出去担任教堂神父或者讲学。

一个有点冷的知识,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其实是个修道院

大致总结起来吧,其实上面大多该算水字数的废话,教堂和修道院的区别一句话就能说清,你把教会理解成一家公司,教堂是销售部,修道院是培训部。够简单了吧?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19/16949465961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