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尼号战列舰碧蓝航线(罗德尼号战列舰)
“罗德尼”号战列舰击沉“俾斯麦”,一战成名
1921年,当以M3方案为基础设计的N3战列舰方案完成之时,五大海军强国已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了关于太平洋地区的国际秩序和海军军备问题的国际会议。海军造舰局局长尼丁森·戴恩科特目光敏锐地预测到主力舰的排水量会被限制在35000吨以下,于是其要求造舰局以35000吨为上限研制新型战列舰。
由于对战列巡洋舰的关注,造舰局全力对新型战列巡洋舰进行设计,但是一个转折为新型战列舰的诞生提供了机会。在华盛顿会议的谈判中,日本强烈要求保留其已经接近完工的“陆奥”号战列舰,最终英、美、日三方相互让步,日本可以保留和继续建造“长门”级战列舰,美国则可以完成2艘在建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而英国获得了建造2艘新战列舰的指标。
1922年2月6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正式签订,各海军强国的海军力量受到严格的限制。就是在条约签订的当天,英国国会批准了在1931年之前建造2艘战列舰的提案,这2艘战列舰将补齐皇家海军与美日两国在战列舰上的差额。到当年的9月11日,以O3b(O3b的方案则是“A”、“B”两座主炮塔呈背负式设计,后面的“X”则与“A”炮塔位于同一平面上,三座炮塔呈三角形布局。尽管布局怪异,但是O3b的设计缩短了库装甲带的长度,有利于减轻整体重量,其最终被选用)为基础的新型战列舰设计正式通过,奇特的“纳尔逊”级战列舰诞生了。“纳尔逊”级战列舰共有两艏,“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
(上图)“纳尔逊”级上的主炮正在进行齐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尔逊”级主要用于防范德国大型战舰进入大西洋进行破交作战。期间“罗德尼”号参加了挪威战役并在战斗中被炸伤。进入1941年之后,“纳尔逊”级开始担任护航任务,而“罗德尼”号参加了围歼“俾斯麦”号的战斗并且成为击沉这艘战舰的主要力量,可谓是一战成名。
1941年5月24日,在丹麦海峡,皇家海军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拦截了德国舰队。在这场巨人之间的较量中,“胡德”号被“俾斯麦”号击沉,“威尔士亲王”号被击伤。在斯卡帕湾停泊时,“罗德尼”号经常与“胡德”号靠在一起,两艘战舰上的许多人都是朋友,他们没有想到仅仅几周后这艘皇家海军的骄傲就沉没了。下午13时,“罗德尼”号接到海军部的命令,要求其率领3艘驱逐舰立即掉头与本土舰队主力汇合,一同截击“俾斯麦”号。
尽管没能去美国进行维修,但是“罗德尼”号仍然保持着20节以上的高速,这对战舰的发动机组是很大的挑战。由于长时间超负荷运转,“罗德尼”号上的一台锅炉发生严重故障,其所在的锅炉舱也由于通风不畅温度上升至50度。舰上的维修人员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奋战排除了故障,巨大的战舰继续以高速奔赴战场,而其身后的3艘驱逐舰由于恶劣的海况越落越远。尽管失去了驱逐舰的保护,但是“罗德尼”号并不担心遭到德国潜艇的袭击,舰长汉密尔顿上校认为这样的天气并不适合潜艇作战。在航行过程中,“罗德尼”号一直保持着无线电静默,这样不会暴露自己的行踪,以免打草惊蛇。
(上图)1945年时的“罗德尼”号战列舰两视图
1941年5月25日,一直高速前进的“罗德尼”号放慢速度等待后面的驱逐舰,同时向坐镇“英王乔治五世”号上的海军上将托维发出一份非常简短的电报。11时,托维要求所有战舰向北搜索“俾斯麦”号。在“罗德尼”号上的汉密尔顿在研究之后认为“俾斯麦”号应该是向法国的布雷斯特港驶去,他将自己的想法告知托维并引起了重视,舰队开始向东北方向搜索前进。尽管已经失去目标的具置,但是“罗德尼”号仍然以21节的高速向东北方向前进。
1941年5月26日上午10时35分,一架“卡塔琳娜”式水上飞机发现了“俾斯麦”号,就在当天下午,“罗德尼”号也被一架德国飞机发现。傍晚时分,来自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的“剑鱼”式鱼雷机对“俾斯麦”号展开了鱼雷攻击。“俾斯麦”号最终被3枚鱼雷击中,其中1枚鱼雷击中了战舰的船舵,造成舵角卡在15度上,于是这艘战舰开始在海面上转圈。
5月27日上午8时,“罗德尼”号与“英王乔治五世”号发现了海平面上的桅杆,后来确认那是重巡洋舰“诺福克”号(HMS Norfolk)。很快“诺福克”号就发现了漂浮在海面上的“俾斯麦”号,其立即将目标的位置发给各舰。收到消息后,“罗德尼”号与“英王乔治五世”号立即转向,它们很快发现了目标。8时43分,“英王乔治五世”号首先向25000米之外的“俾斯麦”号开火。8时47分,“罗德尼”号以“A”、“B”两座炮塔内的6门406毫米主炮向目标射击。由于准确测算出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罗德尼”号的首轮齐射就落在距离“俾斯麦”号约160米之外的海面上,第二轮齐射飞过目标,第三轮齐射对目标造成了跨射。
就在“罗德尼”号猛烈开火的8时49分,“俾斯麦”号开始还击。由于辨认出了“罗德尼”号,于是“俾斯麦”号集中火力向这艘对自己威胁最大的目标射击,其第二轮齐射对目标形成了跨射。“罗德尼”号的第四轮齐射标志着“俾斯麦”号命运的逆转,其中一枚炮弹击中了它。9时02分,一枚406毫米炮弹正中“俾斯麦”号的“B”炮塔,炮弹击穿了炮塔顶部装甲并在内部爆炸,整座炮塔失去了战斗力。与此同时,另一枚406毫米炮弹落在“俾斯麦”号“A”和“B”炮塔之间,“A”炮塔暂时失灵。“罗德尼”号的一轮齐射就打掉了“俾斯麦”号一半的主炮火力,这充分证明其炮弹的威力。
在对“俾斯麦”号取得命中之后,英国战舰打得越来越准,不同口径的炮弹不断落在“俾斯麦”号上,很快便摧毁了上层甲板和大部分火炮。当与目标的距离缩短到10000米之内时,“罗德尼”号上的152毫米副炮也加入了战斗。当距离缩短至2700米时,“罗德尼”号以右侧的鱼雷发射管发射了2枚鱼雷,其中1枚鱼雷击中了“俾斯麦”号,这成为世界海战历史上唯一一次战列舰用鱼雷击中了战列舰的战绩。
(上图)“纳尔逊”级406毫米主炮塔的布局示意图
上午10时后,英国战舰的炮火渐少,留下了漂浮在海面上不断燃烧的“俾斯麦”号。鉴于燃油已经不足,“罗德尼”号和“英王乔治五世”号先后返航,重巡洋舰“多塞特郡”号最终用鱼雷将“俾斯麦”号击沉。在围歼“俾斯麦”号的战斗中,“罗德尼”号一共发射了378枚406毫米炮弹,其中有40枚取得了命中,其射速保持在1.6枚/分钟。战斗中只有1枚150毫米炮弹击中了“罗德尼”号,但还不及主炮射击时的极大后坐力产生的破坏大。
能够参加击沉“俾斯麦”号的战斗,对于“罗德尼”号来说是无上的荣耀。
本文节选自《英国战列舰全史》(上中下册)
俾斯麦号战列舰:击沉英国海军的骄傲,被丘吉尔下达“围杀令”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一直想摆脱《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早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对建造3.5万吨的战列舰进行了理论性研究,并对其武备、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在纳粹德国宣布撕毁《凡尔赛和约》之后,1935年与英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英国曾要求德国将该型舰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
俾斯麦号战列舰就此诞生!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艘闻名于世的德国战列舰,为俾斯麦级的一号舰。名称的来源是19世纪的德国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而俾斯麦号其中一个成名原因是在1941年5月的丹麦海峡海战中击沉了被称为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并击伤威尔士亲王号,被时任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点名下达“击沉俾斯麦号”的命令。
英国皇家海军因此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拦截俾斯麦号,3日后,1941年5月27日被以“英王乔治五世”号、“罗德尼号”战列舰和“胜利号”、“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为首的60余艘英国皇家海军的各型军舰及数型飞机围攻后沉没。
在海战史上,从未有一艘战舰象俾斯麦号这样,如此传奇、如此悲壮、如此的令后人神思梦想。不夸张的说,俾斯麦号战列舰代表了男人特有的浪漫。
很多战舰爱好者痴迷上俾斯麦号首先是被它俊朗、优雅的外形所吸引:前后各两座的背负式炮塔、经典的双联装式主炮、破浪型舰首、堡垒式舰桥,这一切令俾斯麦号看上去颀长、坚毅,就像身着第三帝服的日耳曼男人一样。
如果单从火力而论,俾斯麦号并不是当时最强大的战舰,但相较于第三帝国海军的对手——大英帝国海军而言,却是无可匹敌的强大战舰。当俾斯麦号出海巡航时,英国海军竟无一舰可与相抗,只能采用群狼攻虎之术,围猎俾斯麦。
英军飞机在此次作战中所表现出相当突出的作用,更是充分说明制空权对与制海权的巨大影响。英军22日首先发现德舰离开卑尔根的是飞机,26日在搜索毫无收效的情况下发现德舰踪迹的又是飞机,而给予德舰致命损伤的,最终导致其沉没的还是飞机!可以说,在整个海上围歼战中,每到关键时刻,总是飞机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反观德军,因为没有远洋航空力量,“俾斯麦”号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成为英军的靶标。
然而一直以来,对俾斯麦号到底是如何沉没的存在争议。
英国人认为,俾斯麦是被其重巡多特塞郡号发射的鱼雷击沉的;德国人则认为,军舰是由于军舰已经丧失战斗力,为了避免更多的炮击和伤亡,由大副厄尔下令自行凿沉的。
在俾斯麦号成立60周年之际,参战双方的部分老兵和科考队重走当年它的灭亡之路,来到当年的沉船地点对军舰残骸进行实地勘察。经过对残骸的细致考察发现,当年鱼雷炸开的舱壁很平整,钢板并没有凹,没有被击穿,也没有裂开,看起来完整无缺,有油槽,水槽的舱壁就像缓冲区,挡住了鱼雷的冲击。
核心没有进水,鱼雷是无法在最后几分钟让军舰沉没的。因此,事实的鉴识证据支持了德国人的说法,也解释了老兵们为什么能生还。
据幸存老兵卡尔·华特回忆:最后一战中,大家都知道的弃船命令已下达。200人不断推挤穿过左舷后甲板门,其中包括下令弃船的大副厄尔,可是一枚炮弹击穿左舷装甲在他们之间爆炸,几乎炸死了所有人,考察人员也在左舷找到了老兵所说的那个炮弹打出弹孔,证实了这个说法!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16/1696257746101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