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阅读历史,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阅读历史,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渡尽红尘三千客
2023-08-09 13:01
关注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和苏联共同的敌人纳粹德国消失了,苏联和西方的战时同盟关系开始变得微妙,传统意识形态的不同造成了双方在政治上的不相容,特别是丘吉尔发表了历史上著名的铁幕演说,标志着美苏冷战时期的开启。美国和苏联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开始展开了竞争,作为当时最高科技领域的航天技术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这个领域的领先,将会给自己的阵营带来巨大的政治和军事优势。二战结束以后,美苏双方均在航天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特尼克一号,便是苏联在这一时期的重大航天成果之一。
美苏冷战期间,苏联空间科技的发展源于远程导弹技术的突破。冷战开始后,为抵御美国的核优势,维护苏联的国家安全,苏联以举国之力发展远程弹道导弹。赫鲁晓夫时代,苏联的太空计划开始公开化。当时很多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家都看到了卫星在军事和政治领域里的巨大意义。1953年末,吉洪拉沃夫与科罗廖夫开始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并且得到了苏联科学院与苏联高层领导人的支持。1955年7月29日,美国白宫的新闻秘书詹姆斯哈格迪在白宫发表声明称,“美国作为地球物理年会的参加者,将在会议召开之际发射一枚小型的人造地球卫星。科罗廖夫等人就苏联的人造卫星计划,并向赫鲁晓夫再次说明了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对于苏联政治和军事的巨大意义。1956年1月30日,苏联部长会议颁布第149-88绝密级文件。文件批准了苏联科学院的卫星研制计划,决定在1957年地球物理年之际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把该卫星命名为D物体,即斯科特尼克1号卫星。
斯科特尼克1号卫星的主要技术性能: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运行的轨道为椭圆轨道,轨道近地点高度为215千米,轨道远地点为947千米,轨道倾角65.1°,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控制方式。该卫星呈球形,直径0.58米,质量83.6千克,主要由壳体、卫星设备和天线组成。卫星壳体由两个铝合金半球壳对接密封而成,内部充有氮气。壳体内安装蓄电池组、无线电发射机等仪器设备。卫星外部装有4根鞭状天线,2根长2.4米,2根长2.9米。卫星装载的无线电发射机采用20.005兆赫兹和40.002兆赫兹的频率发送无线电信号, 这颗卫星搭载了一些仪器,可以测量太空和地球大气层的温度和密度等数据。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斯科特尼克1号卫星的功能极为简单并且单一,但是这颗卫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人类送入太空的第一个人造物体,这颗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开启了探索太空的新时代,科学意义重大,堪称太空领域的大航海大发现时代。在政治上体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增强了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争阵营的凝聚力,政治意义不言而喻。在军事上,卫星居高临下,如果给卫星装上侦查器材,对手将无秘密可言,卫星军事潜力巨大,使苏联在军事的最高领域处于世界前列。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让苏联在政治,军事和科技上的声望大幅增加,极大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斯普特尼克一号的成功发射也催生了一些新的科技发展,比如卫星导航和遥感技术等,这些技术对于现代的航空、航海和地质勘探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以后我们的便捷生活变革进行了技术基础方面的积累。
阅读历史,学习航天历史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和认知,以史为鉴,现代化的科技装备是人民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坚持科技强国与强军,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的打造实强大的现代化科技力量和人民军队,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希望,我们也相信在中国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会变得更加强大。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学习交流
文献借鉴《航天史》《航天技术导论》《维基百科》。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22/1696257746101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