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气汤组成用量(小承气汤组成)
小承气汤的具体运用-王晓军
小承气汤的具体运用如下:
(1)谵语或心烦,大便已硬者,如250条太阳病经过汗、吐、下后津液耗伤,病人小便又数,津液不能还入肠中,而致肠中乏津大便成硬,其热上扰于心则微烦,这就是大便硬兼内热,而213条因汗出多、胃中燥致使大便硬,又兼谵语是热上扰于心,这两条大便都已成硬,都兼里热,调胃承气汤无枳朴,不能行气开泄大便之硬,而心烦谵语则又表示里已有热,又不是润法或导法所能奏效,故皆用小承气汤。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条)
本条与249条相比,大便已硬并有微烦,说明病情加重,但又因为有小便数又可知病性,并没有大承气汤证那么严重,这里的“微烦”则是最轻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小便数则说明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基本上还能够保证水及电解质的平衡,所以这里选择用小承气汤轻下“和之愈”,其目的是使机体可以保持平衡和畅就可以了,消化道通畅,消化吸收机能恢复正常,就能完全恢复水及电解质的平衡,这同样是所谓“急下存阴”的方法。
213条:---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因而产生食欲减退,和口腔粘膜干燥和腹胀、便秘等临床表现,这些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和大量出汗有关,发热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特别是当高热时,病人可出现烦躁、谵妄和幻觉,有些病人可以出现头痛(机制不明);在小儿如果发生高热,则容易引起抽搐(热惊厥),这可能与小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有关。
有些高热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则是会处于抑制状态,表现为淡漠、嗜睡;发热时由于血温升高,从而刺激呼吸中枢,而引起呼吸加快,再刺激心脏的窦房结,而导致心率加快,体温每升高一度,心率大概可增加十八次一分钟,而以上表现则都是发热本身所引起的,当合并其他病程过程时,还会再现更为复杂的临床表现,本条因为发热汗多,引起以大便干燥,而且谵语为表现特点的病变,可以认为是由于发热本身,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也是最为轻微的阳明病腑实证,所以要用到小承气汤进行治疗,如果这里没有大便干燥问题,则当为白虎汤类方的适应症了。
(2)里热未潮,腹大满不通者,阳明病到了腹大满不通的程度,必须攻下,如果热而不潮,就不能使用大承气汤,以防大泄下,而造成下利不止的不良后果,这时只可用小承气汤来微和胃气,以为权宜之计,换句话说小承气汤,在有的时候是可以作为,大承气汤的替代用方来使用的;(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勿令至大泄下。---208条下)
(3)虽已潮热,但其脉症有弱点而不任峻攻者,如214条患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病由身热变为潮热,且出现谵语,这说明邪热已经悉聚胃腑,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攻下了,但是大承气汤毕竟是峻下之剂,必须脉沉实,或沉迟有力时才可使用,本证脉滑而快速急疾,突起突落,是假有余而真不足,是正气不足之脉,此时不攻不可---对病而言,欲攻而又不敢放手---对体而言,在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的情况下,只好采取退而求其次的策略,才改用小承气汤,但是此时用小承气汤的用量,由常规的六合(120lm)改为一升(200ml),又是和中寓攻的意思。
本条服小承气汤后仲景共提出了三种转归,一是腹中转气的,是里有燥屎,可以再续服小承气汤一升,以下其燥屎;二是若不转矢气的,证明里无燥屎,大便尚在初硬后溏的阶段,即使是小承气汤也不可再服了;三是服后出现了微泻,但第二天时又没有大便,而原来的滑疾之脉变为微涩之脉,这个说明其人的虚象毕露,此乃因服小承气汤一升后,方中枳、朴的用量,虽较大承气汤为少,但同样能够伤害其不足之正气,去其假而露其真,故脉变微涩,这种情况已近于无水舟停,此时欲下不能,不下不可,故曰“为难治”,在这种情况之下,不但大承气汤不能用,即使改用小承气汤,仍是属于孤注一掷。
但是后世温病学的增水行舟之法,选用增液承气汤等方药,则可以补此之不足,也可以认为是在治疗理念,和具体方法上的一大进步和创见。所以学习本条我们要认识到脉滑,而疾是大承气汤的禁忌脉,而且也并不是小承气汤的主脉,这才是本条的另外一个具有临床价值的内涵,和精要所在。(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14条)
(4)试探有无燥屎:燥屎结于肠中,往往顽固难下,所以病人潮热,又六七日不大便,就应当考虑是否是内有燥屎了,但是又无法确定是否会有燥屎,此时可以采用小剂量的小承气汤,进行试探性治疗(不足六合),如果其内部有燥屎形成,那么屎块相互积叠的空隙处,必有气体存在,服汤后就会有矢气下出,这时就可毫不犹豫的给予大承气进行治疗,反之,若服小承气汤并无矢气下出,那就证明大便尚在初硬后溏阶段,如果这样的话就要禁用大承气汤了,假如误用了大承气汤的话,就会造成伤残脾胃,从而导致出现胀满,而不能食或饮水则哕等变症。(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09条)
(5)服大承气汤后而余邪未尽者:有的阳明病,在服用了大承气汤症状得以消失之后,不几天又重新发热,这种情况属于余热未尽,虽然其大便复硬,但是此前已经峻攻一次了,此时虽硬但其量必少,不可再用大承气汤来峻攻,所以只可采用小承气汤,来清除其未尽之邪,既能鼓余勇而扫穷寇,又审时度势,量力而行,不致于对机体的正气造成过多的伤害,以免遗留他日之后患,是为两全其美之计也。
(6)硬满在心下者,这是宿食在胃,不是燥屎在肠,所以不可用大承气汤,而只可用小承气汤来和之,如何分别使用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以及如何论断是否有燥屎,试以251条为便来作说明:患者既无太阳表证,又无半表半里的柴胡证,得病二三日即心下硬满、烦躁不安,可见是宿食结滞在胃脘,宿食内停逐渐煎熬,而成燥屎要有一段过程,一般需经五六日、六七日的时间。
另外,燥屎的形成也与小便有关,就是说小便利,屎已燥结,如果小便少,虽六七日不大便,也只能是表现为初硬后溏,除此以外,燥屎形成以后还会有另一些特点,就是矢气上熏胃口,患者必厌食,甚至恶闻食臭,脉搏也必沉实有力,这样的话即可以用大承气汤攻之;如仅仅二三日,燥屎的形成不可能那样快,而且硬满表现在心下偏上的部位,而不是在腹中,脉搏又非沉实有力,可见尚非燥屎,仍是宿食,此种情况只可微和而不任峻攻,故虽食欲尚可,亦只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令其小安,必待六日后,估计宿食渐成燥屎,再与小承气汤一升攻下燥屎。硬满在心下是实在胃而不在大肠,故不能用大承气汤;实在胃,本当用调胃承气汤,但满而且硬,又非调胃承气汤所能胜任,因此,也只能是用小承气汤来治疗了。
方剂歌訣 |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饶,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
组成及用法
组成:大黄12g 枳实12g 厚朴24g 芒硝9g
用法:水煎服(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溶服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 治
1. 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 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 里实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
治病机理
本方证为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并与肠中燥屎结滞,腑气不通所致。里热实结,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实。前人将其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即自觉胸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指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燥”,是指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实”,是指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以及谵语、潮热、脉实有力等。
实热燥屎结于肠胃,热盛而津液急剧耗伤。治当峻下热结,以救阴液,亦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热结旁流”之证,乃腑热炽盛,燥屎内结不出,迫肠中之津从旁而下所致。故“旁流”是现象,“热结”是本质。治以寒下通之,即所谓“通因通用”之法也。
邪热积滞,闭阻于内,阳盛格阴于外,而成厥逆;或伤津劫液,筋脉失养则痉;或热扰神明,心神浮越则狂。其中厥只是表象,里实热是其本质。故在四肢厥的同时,必有里热实证,故当治以寒下,即所谓“寒因寒用”之法。痉病、发狂亦病同此因,机同此理,俱当以寒下之法治之。
上述诸证虽异,然病机相同,皆因邪热积滞,阻于肠腑,故均用峻下热结之法。
方 解
方中大黄苦寒泻热,攻积通便,荡涤肠胃邪积滞,用为君药。芒硝咸苦而寒,泻热通便,润燥软坚,协大黄则峻下热结之力尤增,以为臣药。芒硝、大黄合用,既可苦寒泻下,又能软坚润燥,泻热推荡之力颇峻。积滞内阻,致使腑气不通,则内结之实热积滞,恐难速下,故本方重用厚朴亦为君药,行气消胀除满。臣以枳实下气开痞散结,助厚朴行气而除痞满。二者与大黄、芒硝相伍,泻热破气,推荡积滞,以成速泻热结之功。诚如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所云:“枳实,泄满也;厚朴,导滞也;芒硝,软坚也;大黄,荡热也。”四药全用,使塞者通,闭者畅,热得泄,阴得存,阳明腑实之证可愈。全方峻下行气,通导大便,以承顺胃气下行之特点而名曰“承气”。
配伍特点:苦辛通降与咸寒合法,泻下与行气并重,相辅相成。
运 用
本方既为治疗阳明腑实证之代表方,亦为寒下法之基础方,后世众多泻下类方剂均由此方化裁而成。以数日不大便,烷腹胀满疼痛,苔黄厚而干,脉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原方煎药时,先煮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汤成滓后溶入芒硝,是因大黄煎煮过久,减缓泻下之力。本方药力峻猛,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12/16962464774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