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靶心成就怎么完成(正中靶心)
正中靶心!韩国公开弹道导弹攻击海上目标照片,弹体垂直穿透靶船
9月4日,韩国国防发展局首次公布了由韩国自研的KTS战术弹道导弹海上打靶的命中照片。从照片的内容来看,一枚KTS导弹是垂直的命中了海上靶船上设置的靶板,而且是直接打中了靶心,显示了其极高的打击精度。而之前KTS导弹已经公开过陆上打靶测试的视频了,这次的海上打靶则是显示了该弹还有一定的反舰作战能力。不过从导弹的制导设计和此次试验的靶船情况来说,它的这种反舰能力实际上是很有限的,和我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并不是一回事。
导弹正中靶心
KTS导弹的发展是开始于2010年的延坪岛炮战之后,是当时开始的旨在研制地面制导战术武器的“闪电项目”之一,而它最初的研制目的则是为了打击北方庞大的地下炮兵。由于人民军在38线的一线炮兵部队完全实现了地下化,导致韩军的常规火炮难以有效摧毁这些坚固的地下炮位和洞窟,所以韩军炮兵必须要有一款专用的钻地来执行这类打击任务,最后韩国国防发展局则是确定了韩华公司为KTS的研制方。
不过KTS最初的研发并不是当成一款对地打击来研制的,该项目最初公开的代号是K-BATS(韩国弹道空中目标系统),这是一款用于K-SAM和爱国者防空系统打靶用的靶弹,主要是模拟北方人民军的战术弹道导弹。韩华公司在2016年公开的这个K-BATS的成果,当时的数据是全弹长度为4m,直径为0.6m,重量为1.5吨,最大射程为180km。而在2017年则是传出了K-BATS升级成了KTS弹道导弹的消息,并在当年的10月进行了首次测试。
K-BATS(韩国弹道空中目标系统)
而从之后公开的KTS弹道导弹的图片来看,它虽然大体上是继承的K-BATS的设计,包括发射机构和弹体设计等,但是在导弹的气动设计上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最明显的就是前半部分弹体的形状进行了改变,不再是K-BATS的简单圆锥加圆柱,而是改成了和美军ATACMS战术弹道导弹类似的更圆滑的设计,这一点也显示该弹的研制显然是有参考ATACMS的,但是其头部的锥度更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KTS的主要分系统部件并不都是韩华公司自研的,内部仍然有直接从美国引进的关键设备,而这也为后面的服役拖延埋下了伏笔。
左侧人民军的主体弹,中间美军ATACMS,右侧KTS
另外,在成本方面,由于KTS是主要用于配备炮兵的装备,所以韩军要求该弹的成本要尽可能的低。据韩华公司的宣传,KTS的成本只有另一款韩国自研的弹道导弹玄武C的一半,发射器和导弹加在一起的成本才190万美元,很适合大批量的装备。而在具体的射程要求上,韩军炮兵只需要KTS具备120公里左右的打击距离就可以了,基本上是只需要能够覆盖北方人民军装备的谷山远程大炮和远程火箭炮就行,而它最终将装备的部队则是韩军的军团炮兵旅,与K239天舞远火共同配备使用。
而在具体的制导方式上,KTS也是追求了低成本,没有末制导系统,直接就是惯性制导加GPS卫星修正,不过其打击精度则是有目共睹。宣传上是称落点误差小于2米,但实际打靶呈现的则是小于1米。而这一点也是决定了KTS对海上目标的打击能力是有限的,它基本上只能打击静止不动目标,而这次的海上打靶实际上靶船就是不动的。相比较而言,咱们国内推出的多款反舰战术弹道导弹都是带有雷达末制导的,它们的反舰能力显然是强于KTS。
珠海航展上的CM401反舰弹道导弹
雷达导引头
原本KTS是要在2019年服役的,但是由于美国人当时拒绝批准相关制导器件的出口,最终导致KTS的服役计划一再推迟,它最终可能要到2021年或者2023年才会进入韩军装备序列。不过该弹的后续发展倒是已经开始了,据悉KTS-2的射程可能得到了提升,主要是要对抗北方的那款主体弹。
847米,为何还说神舟十二号返回舱正中靶心?落点精度有多高?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的消息火遍了全网,在万众瞩目之下,圆满完成了飞行任务的三位宇航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走出返回舱舱门时,所有的中国人都为他们感到骄傲和高兴。航天英雄的安全返回对于大家而言是个好消息,但是如果观看了央视全程的返回记录报道,会有更惊喜的发现,这个惊喜究竟是什么呢?
据报道,神舟十二号的返回舱着陆地点定在了位于我国内蒙古腹地的东风着陆场,着陆之前的预测落点坐标与成功落点的坐标相差仅有几百米!大家或许觉得只是几百米有什么好稀奇的,又不是几米或者重合。我们不能用看火车、汽车到站的标准去看从“太空”回来的旅客,神舟十二号的这个落点堪称是滴滴打车送你直达家门口,就差司机把你推上楼了,这个比喻想必大家能体会到这个落点的精确度有多高了吧!
神舟十二号太空之旅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于酒泉发射中心顺利发射。此次肩负航天任务的分别是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人,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是聂海胜。继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乘神舟五号登入太空之后,聂海胜时隔两年后就搭乘神舟六号进入了太空。在2013年还参与了神舟十号的太空探索任务,是一位老资格的宇航员。
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在当日15时54分成功对接,过了约三小时后,三位宇航员进入了核心舱之内,他们需要在核心舱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工作,工作内容有科学实验、观察记录、出舱活动等等。发射前的一个月为了对宇航员三个月的生活有所保障,提前运输了各种“包裹”前往向核心空间站。除了有宇航服、研究设备等,还贴心为宇航员准备了各类航天食品,听说还有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等,有130多种。
7月4日刘伯明成功打开了核心舱的出舱舱门,和汤洪波先后顺利出舱,进行了安装机械手臂等工作,后在舱内聂海胜的协作之下返回核心舱。这之后他们还相继完成了抬高全景摄像机等舱外工作,出差也不耽误宇航员放松,在舱内不仅有锻炼的健身器材还有特质卫星电视。通讯传回的画面显示,三位宇航员还在舱内观看了奥运会,为中国的奥运健儿加油助威。
9月16日在完成了绕飞和径向交会实验过后,三位宇航员开始准备返航。9月17日顺利在东风着陆场完成着陆,并于当日乘坐飞机返回北京接受详细的身体检查。
神舟十二号落地通过前文我们对于神舟十二号的太空之旅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经历了三个月的旅行之后,又历经一天时间,神舟十二号顺利返航。而这次返航不仅成功,落点数据也打破了之前的差距。在制动发动机启动之后,地面的指挥中心就给出了预测落点的坐标:东经100°04'46'' 北纬41°37'23'',位于我国的内蒙东风着陆场。
而且,从肉眼可见返回舱出现到落地前后不过短短的三分钟,返回舱落地之后驻守在附近的搜救队工作人员立即前往现场确定宇航员的健康状况。
最终落点的坐标为东经100°04'26'' 北纬41°37'46',数据可以看出经纬度只存在细微的差距,经过测量预测点和实际落点不过相差了847米,也就是一个成人四分钟可以跑到的距离,连一公里都不到!这个差距可以说非常小了,堪称“正中靶心”,与我国之前返回舱的落点精度相比,也有着巨大提升。
一定有人疑惑,又不是百米之内,为什么可以说落点精度高?甚至有人发表了导弹更为精准的言论。要知道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火箭的发射速度要达到宇宙第一速度也就是7.9km/s才能发射成功,这个速度相当于目前中国高铁最高时速的十倍还要多,在这种速度之下,返回舱返回地球是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而导弹发射只需要考虑是否能精准投入预设点,但是返回舱载有宇航员,当然是在确保宇航员的安全之后,才会考虑落点精度等问题,目的导向本就不同,所以导弹和返回舱落点精度并无可比性。
并且返回舱在穿越大气层的过程不仅要与推进舱分离,还会有黑障的阻碍,宇航员也许会因为超高音速的高压昏厥,这时如果返回舱角度偏离,距离预测低点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那么生命安全将受到巨大的威胁。所以返回舱的落点精确度高,对于宇航员的保障就多一分。
航天器着陆技术航天器的着陆返航有着一个详细的流程,一般飞行到一定位置时,地面的指挥部就会发出返回指令,这时航天器进行调整,将返回舱和轨道舱进行分离。在顺利分离之后,启动制动火箭,使得返回舱脱离原来的飞行轨道,进入中国上空的轨道当中。
返回舱要超过宇宙第一速度才能顺利向下飞行,因此穿过大气层的速度一般是8km/s,不过在进入大气层之后因为空气的摩擦会使返回舱受到一定阻力,速度会减小。
接下来才正式进入着陆阶段,这个阶段会利用降落伞等装置对返回舱的速度进行减缓,距离地面10km时,降落伞的主伞会弹出,在一定的减速作用之后,距离地面1km时,制动火箭再次点燃,让速度控制在3.5km/s之内完成安全着陆。
不难看出,整个着陆流程非常的复杂,同时对于各项数据的精准度要求极高。这次神舟十二号返回舱穿越大气层之后,从新闻报道中出现在视野当中到着陆只经过了三分钟,而在三分钟之内将8km/s的高速降低到3.5/s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高速公路上的急刹车可能都比不过。
因为存在天气等不确定的原因,所以落点的预测与实际落点在过去一般都相差甚远,所以地面一般会在各个位置配备搜救队,以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到达实际降落点,这次的847米可谓就是落回“原点”了,搜救队人员跑几步就到了。不夸张地说如果是射击比赛这一枪最高的成绩是十环,那么中国这次神舟十二号的降落精准度一定是十环,正中靶心。
这次精准降落其实归功于一位大功臣,就是我国航天局研究的新型雷达,这是一种无源定位雷达系统,主要依靠红外和光线进行探测,不受天气原因能见度的影响,即使是风沙雾霾天,也可以进行精准的探测。
此外,6月27日在中国宇航科学官网,发表了对于返回舱降落数值校正的新型方法,该算法通过实时预测跳跃段剩余航程与理论值之间的偏差以及数值积分,将倾侧角的规划问题转化为非线性单变量寻根问题。采用割线法迭代计算满足落点误差要求的倾侧角,将该方法应用于某载人返回飞行器再入轨迹设计。
如果这个方法可行并且适用于之后的返回舱着陆,相信降落精度会再次提高。
着陆必要条件对于顺利着陆,具体有三个条件进行制约。从返回舱自身而言,硬件标准一定要达标,尤其是返回舱外壁使用的材料,必须要有强大的抗热能力。因为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之后,与空气的剧烈摩擦,会使得外壁迅速发热,所以外壁不仅要耐高温,为了保证舱内宇航员的安全,返回舱还要选择隔热效果好的材料。
地面的精准指挥也是重要条件,一般来说航天会有专用的通讯系统,需要确保该系统在降落过程中,要能承受住外界干扰,保证清晰准确的指令及时到达。前文提到的研制出的新型雷达,就是确保在指挥系统受到干扰之后,第一时间对于返回舱位置进行准确探测,给着陆安全上双层保险。
最后就是着陆场的选择,我国的发射场和着陆场都有多个。着陆场的定位很重要,拥有诸多着陆经验的美国将着陆场一般放在海上,我国的还是一般都位于陆地。着陆场需要范围大、开阔平坦、没有大型湖泊河流、人烟稀少等。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有气象保障,着陆场区内至少要有完备的天气预测系统,针对着陆场的具体天气信息,制定合适的返航着陆日期。如果天气预报保障系统不够完善,出现突发大风或者降雨天气,对于着陆而言都很不利。
我国载人航天成就我国的载人航天已经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二号了,这个进程当中,航天科技在不断地发展,从一开始的只载有一人上天到现在的三人一起,从短暂的太空停留到为期三个月的太空旅行。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的飞速发展让所有中国人为之骄傲,外国媒体对于这次神舟十二号的顺利着陆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列于世界前沿。
除此之外,中国航天总公司负责人还表明我国在2024年时有望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等到那时会有更多的载人飞船飞入太空,送我们的宇航员在空间站中进行工作实验。
结语神舟十二号的精准着陆不仅证明了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进步,还凸显出了我国一直奉行“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我们看来,完成航天任务的宇航员顺利安全着陆才是真正的成功。所以这些年来,从第一次载人飞船的发射着陆开始,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对于如何安全着陆、减缓返回舱速度等问题都在进行探索研究。
相信未来有一天,我国的返回舱不仅可以做到正中靶心的精准降落,更能帮助宇航员克服“黑障”等困难,使他们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中返航,确保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雨夜行军、打靶训练、发射“迫击炮”……今年的军训有多硬核?
扎紧被子,拎上水壶
穿好迷彩,有序集结
9月2日深夜
伴随着一声“出发”
清华大学本科新生军训拉练正式启动
学校艺术团军乐队吹响嘹亮的号角
陪伴学子们开始20公里的路程
路上突降大雨
但没有浇灭同学们的热情
披着雨衣
浩荡的队伍继续行进在夜色中
从黑夜走到黎明
学子们用脚步丈量校园内外
为自己的大学生涯留下了难忘回忆
开学季
还有不少高校军训“硬核出圈”
快来看↓这里有没有你的青春记忆?
夜间拉练,步履铿锵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
40个连队5000余名师生
开启15公里夜间拉练
他们一路高歌一路前行
步履铿锵,士气高昂
穿“毒雾”、防空袭、闯关隘……
拉练途中重重军事“关卡”
组成一段充实又豪迈的旅程
大连海事大学
3000余名新生近日伴着月光
完成了22公里拉练
一路上
大家相互陪伴,相互鼓励
路程虽远,但没有人轻言放弃
在一声声向前迈进的脚步声中
他们迎来第二天的晨光
凌晨4时左右
所有参加拉练的学生顺利完成了任务
有学生感叹:“我们做到了!”
“枪林弹雨”,氛围拉满
射击打靶是不少学校的军训标配
扛起枪,看向靶
定睛瞄准,扣动扳机
北京大学的新生在教官指导下
完成了模拟射击训练
“报告,正中靶心!”
复旦大学不少新生
在军训射击训练中进步飞速
随着“砰”的一声
子弹稳稳击中靶心
模拟实战射击、单兵作战
抢救伤员、战术训练……
云南工商学院军训干货满满
其中,学生们在烟雾中作战演习
全程硬核又高燃
军训汇演中
同学们配合默契
用变换的阵型表达心声
近日,广西一学校军训
现场发射“火箭筒”“迫击炮”
硬核体验引得无数网友羡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军训
不仅人手一支枪
还把坦克车、装甲运兵车等“重器”
直接开进了校园
操场变“战场”
把“战斗”氛围拉满
下雨停训?不存在!
大雨如柱
学子们在操场上集训、匍匐前进
毫不畏惧,斗志昂扬
烈日下,风雨中
学子们经历军训重重考验
用热情和毅力书写青春故事
愿你们带着这份记忆
继续奋勇争先、一往无前
未来的旅途会更加精彩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11/169624706945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