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地图高清版 分布(河西走廊地图)

时间:2024-02-06 10:06:50 来源:网友分享 编辑:饕餮少女

陈淮: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又叫甘肃走廊。地图上看,黄河出青藏高原后,从甘肃兰州到内蒙古磴口的一段是自南向北流淌的,所以在甘肃及中国西部就有了“河西”“河东”之说。严格意义上讲,从兰州或者兰州上、下游黄河的几个渡口过了黄河,就算到了“河西”。然而要进入“河西走廊”,还须穿越祁连山,或走廊北部的荒山戈壁。

河西走廊,系呈东南-西北走向的狭长山前冲积平原,长约一千公里、宽数公里至近200公里。它的东南面是绵延的祁连山脉;西北面自东向西,依次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脉(甘肃北山)夹峙,而形成走廊状,故名。

秦汉之前,河西走廊一带的原住民为西戎、月氏、匈奴等。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刘彻起用年轻、已经在与匈奴 的战争中屡建战功的霍去病再次与匈奴开战,在汉军一系列军事行动的打击下,匈奴放弃河西走廊远遁。

汉朝为长久计,开始在这里设置郡县。从此,河西走廊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并进而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

穿越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在承载着物质贸易的同时,还塘驿频传,又是昔日中华帝国“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为了保障帝国安全,汉代在这里修筑了史称“令居塞”的汉长城;明朝修筑有边墙(明长城),在河西走廊至今还 可以见到它们的遗迹。

时至今日,中国最重要的铁路,国家高速公路,数条 石油、天然气管道,通讯光缆,超高压输电线路等,都选择从河西走廊经过。

被称作“走廊南山”的祁连山,无疑是河西走廊诸多绿洲的生命之源——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三大走廊内陆河,是河西走廊不至沦为沙漠戈壁的重要地理成因。

01

乌鞘岭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北的乌鞘岭,地理位置处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合部,既是 中国西部地理、水文、气候的分界区域,又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历来有“河西走廊东大门”之称。

乌鞘岭周边为祁连山的崇山峻岭,是传统的高原牧场。而夏季,安远盆地里的农区又是另样景色:漫山遍野的金黄翠绿伴着铁路、公路的线条,在雪山峰峦的衬映下景色 极为壮丽。

乌鞘岭山岭上的长城及城障、烽墩由于自汉代至明清 时代均有修筑,山岭间的长城遗迹举目可见,加之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破坏,其复杂程度即使是专家学者也不能说得很明白。

汉长城大致走向为沿庄浪河—金强河向西,北上乌鞘岭、过安远盆地、出古浪峡向西。明长城,残存下来的大约有10公里长,残1.8-2.5米,底宽2-3米,全部夯土 板筑,夯层厚12-30厘米,系初建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公元1488-1521)的“旧边”。

乌鞘岭东南的一大片缓坡是现在安门村的牧场,这片牧场的北端是高耸的毛毛山。明代长城也修筑在这片坡地上,沿着这段长城向南望去,金强河南岸山坡上的长城蜿蜒似蛇,雄浑壮观。

清晨,阳光的暖色调柔和地照在这些已呈残垣断壁状的明长城和草滩上,安门村的牧人们赶着羊群穿过长城豁口去山坡上放羊。一位老人告诉我,这片草滩被当地人称为“马场”,因为这里是从前营盘里的军马放牧之地,直到时,老百姓是不许在这里放牧的。

乌鞘岭至今仍是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道(图片摄于乌鞘岭铁路隧道修通之前)。陈淮 摄

乌鞘岭南边的五台岭。陈淮 摄

02

武威与民勤绿洲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郡县,行使主权,史称“河西四郡”。四郡之一,曰“武威”。这块因昭示汉武军威而得名的地方,自汉代以后屡经西部游牧民族与汉族、游牧民族相互之间拉锯般的争夺。那些雄才大略者刚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另一些人就已开始远涉大漠匆匆赶来,抢夺前者刚刚 享受到的荣华富贵。正所谓“: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

于是,这里成了20世纪古丝绸之路上除了敦煌之外,又一个呈现出灿烂色彩的文物古迹发现之地——从这里发现那件为世人交口称赞的“铜奔马”也就毫不奇怪了。而那些历史上南来北往的游牧之间,及其与中央政府相 互之间的归顺、合作乃至于冲突、摩擦遗留下的痕迹,更是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的石羊河,是武威绿洲生命之河,同黑河与疏勒河一样,它的下游也一直流到了沙漠里,但那至少已是百年往事了。

以勤劳而得名的民勤人,百年来随着石羊河下游的枯竭,背井离乡。而其中的个别民勤人却不忘衣锦还乡的古训,在生养于斯的故乡修建起一座座“堡子”,成为民勤独特的人文景观。

甘肃河西走廊,武威市区里的武威鸠摩罗什塔院。陈淮 摄

甘肃河西走廊,武威市南边,修凿在祁连山里的天梯山大佛,开创了中国佛窟之“凉州模式”。 陈淮 摄

甘肃河西走廊,武威市民勤县瑞安堡正面外观,左墙角上的亭子顶象征武官官帽,右角上的则是文官官帽。 陈淮 摄

甘肃河西走廊,武威市磨咀子村民的院落(2001 年)。陈淮 摄

03

皇城草原

皇城草原,位于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北坡,南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毗邻,北接永昌县、武威市,东连天祝藏族自治县,西靠山丹马场。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72公里,总面积3725平方公里,海拔在2500-4500米之间。境内大部分地域属湿润山地草原气候。

站在皇城草原南望,冷龙岭主峰白雪皑皑、庄严而神圣。其融化的雪水汇成东大河(皇城河)、西营河等河流流过皇城草原,不但养育了这里的人民和牛羊、滋润着这块美 丽而肥沃的土地,其下游还惠及河西走廊东部的武威-金昌绿洲。

皇城一带,历史上与今山丹马场—大马营草滩同属一体,清末民初,政局动荡,逐渐形成周边民众迁入定居的局面,成为回族、藏族聚居区。1949年设皇城乡人民政府,属青海省辖。1952年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始将皇城滩及周围的马营沟、黑土洼划归地方。1959年甘青边界调整时,划归甘肃省肃南县管辖。

裕固人历史上与藏族源远流长,许多裕固族牧民家族 中都有藏族血缘,这两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也大致 相同。在藏区广为流行的插箭祭山神一类的活动在皇城也有流传。在祁连山下夏季牧场一座当地人称为百旗 (音) 山的山峰顶部,有一座“峨博”,同藏区的插箭垛一样,箭杆林立、经幡飘扬。每年在一定的日子,周围的人们都会 去山上参加祭祀活动。但相比藏区人们的极端虔诚与投入,这里人们的宗教意识显然较淡。

皇城滩北部,皇城河东岸的草滩上,一南一北有两座古城遗址,这就是著名的“皇城故址”。史籍中所记载的“皇 城”及“皇城滩”皆因其而名。

据《永昌县志》记载,“皇城”原是元朝永昌王宫殿。蒙古人天性喜水草丰茂的草原,所以在蒙古军队灭西夏占据河西走廊之始,将王宫建在了祁连山下。元至元年间 (1335-1340) 永昌王迁都今永昌县,此城遂成避暑行宫。

甘肃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草原,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皇城的牧人们多以摩托代步。 陈淮 摄

04

山丹长城与石峡口

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县,有一段保存较完好的 长城,这些当地民众称之为“边墙”的明长城,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侵蚀,它能保存到今天、并且具有观赏和专业研究价值,十分难得。

山丹长城,穿行于南边的祁连山与北边龙首山间的“走廊”里,长城以南,是明代以来屯垦所形成的村落及穿行其间的古丝绸之路;长城以北,隔着一片荒滩与干旱的山地,就是内蒙古阿拉善高原。

山丹长城一线,史料记载,长城以北“六十里以内,汉民仍得采食,六十里以外,即为蒙人之住牧地”。时至今日,仍发生在北部山地里的,游牧民与农民们的互动,或许使我们得以想象到,在信息闭塞的旧时代里,发生在这“六十里”荒滩,与山地上的一些由小摩擦而酿成的大动荡。

地理学上将河西走廊分为两大部分:一块叫“武威盆 地”;另一块叫“酒(泉)张(掖)盆地”。两块盆地之间是一片隆起的山地,这片山地是走廊南边从祁连山伸出的焉支山、与走廊北边的龙首山,两山之间的马鞍形结合部,及一系列坡积-冲积带所构成。

这就是古籍中所称的“删丹岭”,岭西即今山丹县。

“删丹”这个地名,最早是汉元鼎六年,为张掖郡所属十县之一。历史上,元代之前的史籍中大多是写为“删丹”的,到了元代,又将“删丹”讹写为“山丹”,就一直将错就错到了今天。

山丹及河西走廊,汉以前是月氏、匈奴的牧场,“山丹”这个发音,应该是古代当地游牧部落的语音。今天蒙古语类似的发音“上丹”,意思是“大的泉水或小河”,这很是贴近山丹县的地理特征的——穿城而过的山丹河,就是 这么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

删丹岭北边,长城从长沟山下往西延伸数公里,向北折转,爬上山坡,山坡的脚下,是一道南北走向的隘口峡谷,这个被当地人称为“峡口” 的峡谷,历史上又称为“泽索 谷”“山丹峡”。它一直是河西走廊的一道天险。

北出石峡口谷,迎面就是石峡口堡。历史上,删丹岭及石峡口谷一带,是龙首山北部的蒙古游牧部落,迁徙往祁连大草滩的一条天然通道,汉塞及明代边墙的修建,改变了北部蒙古部落的游牧迁徙习惯,难免发生冲突及对抗。所以,必须在此修城筑堡,重兵防守。据县志记载,直到清代,仍设有“峡口营”,这是石峡 口堡的首要作用。

现在的峡口堡成了一个村庄,正式的地名就叫“峡口 村”。现有居民110户,600 多口。在公元2000年以前,村里的大部分居民都住在峡口 城堡里,城堡的西边厚实而高大的城墙上,有一个拱形门洞, 那条旧日的丝绸之路大道就从门洞下穿过。大道在峡口城堡的中轴线上,严格地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念。

整个门洞还保留着砖券。据峡口的村民讲,从前整个峡口城堡,黄土夯筑的墙体外面都是砖包的,后来村民们修自家的屋院时,陆续从城墙上拆砖,竟然将诺大一座城墙的砖给拆光了!初听人们讲这话时,心里多少有点不大相信,后来在村里见到,家家户户的院墙、屋基、台阶,甚至猪圈,都是用巨大的砖块砌的,方才相信。

甘肃张掖市山丹县峡口古城西门。 陈淮 摄

甘肃张掖市山丹县,明长城边放羊的老人。陈淮 摄

05

祁连大草滩与焉支山

2019年8月20日下午,总书记来到山丹马场,在海拔约2850米的草原上了解马场的产业发展,听取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保护等情况的介绍。

山丹马场之所在,史书中记载为“祁连大草滩”,也常写为“大草滩”。它南北处于祁连、焉支二山之间;东面是永昌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皇城镇,西面是民乐县。这里地势平坦,但总体由南高向北低倾斜,土壤肥沃,因富含腐殖质而呈黑色,所以牧草丰茂。

大草滩一带,自汉初霍去病驱逐匈奴后,就一直是国 家养马之地,据地方志记载,唐代这里养马最多时达七万 匹以上。元、明、清以降,直到 2001年,这里一直是国家繁育军马的基地。1982年培育定型的“山丹马”是中国四大名马之一。今天的山丹军马场,地域虽已不包括历史上 同为一体的皇城滩一带,但仍有“世界最大的天然牧马场”之称。

2001年9月10日,山丹军马场由军队企业移交中国 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管理,现正式名称为“甘肃中牧山 丹马场总场”,总场下面仍有四个分场,其中地处祁连山 腹地的一场风光最好,且至今仍保留饲养了一部分马群。

踞于大马营草滩以北的焉支山,地质构造仍属祁连山系。山体呈东西走向,西北坡较平缓,四周多山前冲积扇,为走廊高平原,这里也是大马营滩的组成部分。焉支山东 西长34公里,南北平均宽约 20 公里。主峰海拔 3976米。山顶附近的阴坡尚保留有十多万亩的天然松林、园柏、山白杨及灌木林属柳科植物。

焉支山为河西走廊两大内陆河的分水岭—岭东的西 大河等河流属石羊河水系,而岭西的河流则属黑河水系。

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的马营河流过大马营滩后汇合了从焉支山流出的寺沟河及另一条也源于冷龙岭的河流——霍城河形成山丹河,这条古称弱水的河流,历史上一直往西北方向在张掖附近汇入黑河,最后流入大漠里的内蒙古 额济纳旗的居延海。

甘肃张掖市山丹县,中牧山丹马场。山丹马——天地间的精灵。陈淮 摄

作者简介:

陈淮,自由撰稿人、人文地理摄影师。研究、探索河西走廊历史文化近 20 年。1996 年开始 在国内发表山丹长城图片及文章,是研究河西走廊及山丹长城方面的资深专家。 曾为中国台湾《大地》《探索》人文地理杂志撰稿十多年;还曾为中国香港《中国旅游》、中 国国内《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炎黄地理》《华夏地理》等期刊撰稿;先后出版有《河西 走廊》《山丹长城》《大漠孤烟阿拉善》《黄河远上》《黄土高原纪行》等著作。

*文章选自《中国摄影家》杂志2020年2期,原文标题《河西走廊》,文并摄影/陈淮。

编辑|樊二木

统筹丨阳光之君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06/169624695645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