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有哪些(唐代)
唐朝22任皇帝的按顺序简介
唐朝历史从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开始,到907年后梁太祖朱温篡唐为止,共289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最早搞“改革开放”的朝代,很多外国人到现在都称呼旅外的中国人为“唐人”。
1. 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 -635年6月25日 )。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在位8年。贞观九年病逝,享年七十岁。作为唐朝开国创业的帝王,史学界对李渊的评价不一。
2.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 —649年7月10日) ,唐高祖李渊的次子,626年—649年在位23年,唐朝一代雄主,也是中国历史上千百年来公认的贤君之一。李世民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一代雄主只活了五十岁,据记载,太宗晚年已经出现了拒谏和骄逸的端倪,可见长久的权利确实会滋生各种问题,要是太宗多活二三十年,不知道唐朝的历史会怎么写。
3、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 -683年12月27日),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作为一个皇帝,李治存在感不强,但是毫无疑问他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上乘贞观之治,下启武则天时代以及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李治在位34年,唐朝的国力稳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外战争更是少有败绩,使版图扩展至唐朝最大时期。
4、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684年、705年—710年两度在位。武则天与其四子的母子大战,是史书都扯不清的家国纠纷。尤其中宗李显,头顶“六位帝皇丸”的光环,素为野史津津乐道。当然,不管相对于他的父母,还是他的兄弟,甚至于他的妻子和妹妹,中宗李显都不是当家的好苗子。
5、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一共在位八年(684年—690年,710年—712年),真正掌权两年。李旦履历丰富,当过皇子,亲王,皇嗣(候补性质的皇太子),皇太子,皇帝,太上皇,还被建议担任皇太弟。皇帝当了两次,中间间隔20年,这份经历,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史载其“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大概,李旦是个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的文学好青年吧。
6、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武曌[zhào],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这位女皇帝的一生都是传奇,历史已经给了足够的评说。
7、唐少帝李重茂(695年-714年),唐中宗李显第四子。710年即位皇帝,随后李隆基发动后,让位李旦。权力更迭的牺牲品,可悲。
8、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756年在位)。终年78岁,活得长,做的事情就多。李隆基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后又独宠杨贵妃,引发安史之乱,大唐盛极而衰。唐明皇算得上皇帝中的情种,英雄中的悲剧。同样假设一下,如果李隆基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只活到五十岁,只有前期的圣明,没有后期的昏聩,大唐的历史势必要改写。
9、唐肃宗李亨(711年10月19日——762年5月16日),原名李与,唐玄宗第三子。自行即位于安史之乱时,756~762年在位6年也没能平息安史之乱,壮志难酬,在惊吓忧虑中病亡,终年52岁。巧合的是,肃宗李亨与其父李隆基在同一月先后离世,前后仅差十几天,父子俩亲眼见证大唐帝国在他们的手中,由繁荣昌盛转向战乱衰退,却无回天之力,不知在另一个世界相见之后,是否也要相对哀叹。
10、唐代宗李豫(726年11月11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chù]。唐肃宗李亨长子,(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岁。代宗虽非英睿之君,亦非昏主。
11、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唐德宗在位时间不短,有26年之久,他的大多数时间,都耗费在与藩镇的对抗之中,自称励精治道,却少有建树。早年强明节俭,颇有中兴之象,随后却加重税赋,宠信奸臣,致使朝政更加动荡。他极力想做个至圣至明的天子,然实际效果恰恰相反,昏庸地用了许多小人,能维持26年的统治着实有些幸运。但是,德宗李适文采不错,尤工于诗,《全唐诗》录有其诗。
12、唐顺宗李诵(761年2月21日—806年2月11日),唐德宗李适长子,805年继位。李诵悲催,做了近26年的太子,却只做了186天的皇帝,就被迫退位做了太上皇,做个五个月太上皇后,于806年正月十九日驾崩。顺宗是唐朝皇帝中,恐怕也是历代帝王里由皇帝进入太上皇速度最快的了。宠辱不惊,是唐顺宗李诵一生中最明显也是最擅长的一面,一个顺字,实至名归。
13、唐宪宗李纯(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本名李淳,唐顺宗李诵长子。(805-820年在位15年)李纯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在朝效法太宗、玄宗理政,对外平定藩镇的叛乱,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对中央集权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元和十四年(819),收复淄青十二州,唐代宗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暂停,史称“元和中兴”。晚期的宪宗爱上了长生不老药,还差点因此砍了著名文学家韩愈同学的脑袋。最终嗑药而亡(或许吧,谁知道呢,参考后世嬛嬛他家四郎的结局,我不禁脑洞大开),终年43岁。
14、唐穆宗李恒(795年7月26日- 824年2月25日)宪宗的第三个儿子,原名李宥。820年—824年在位。李恒是册封为皇太子改的名字,这一点与他的父皇相同。但穆宗并没有像他父亲一样没有仿效太宗、玄宗的励精图治,而是纵情享乐、近乎疯狂以致中风。之后又和他的父皇一样迷恋上了丹药,不到30岁便一命呜呼。
15、唐敬宗李湛(809年7月22日—827年1月9日),唐穆宗李恒长子,824年—827年在位。唐敬宗继位时年仅十六岁,不爱理政,耽于玩乐。唐敬宗实在是太喜欢玩了,他也实在是太会玩了,他是一位马球高手,又善手搏,也爱摔跤、拔河、龙舟竞渡之类的游戏,而且乐此不疲。这样的皇帝一连来了两任,大唐竟然没亡国,实属祖上积德。历史上评价敬宗为“不君”。后被宦官所弑时,不过19岁。
16、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原名李涵,唐穆宗李恒次子(826-840年在位)。上一任皇帝敬宗虽然年纪轻轻就被弑杀,但是敬宗儿子不少,见于史书的就有6位。但是他被弑之后,即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18岁的弟弟李昂,这里面自然少不了宦官的操作。李昂在位期间,朝臣分为牛李两派,众多清廉有志之士都成了党派之争的牺牲品。官员调动频繁,甚至皇帝的废立几乎操纵在宦官的手中。李昂在位14年,不好女色、勤勉听政、厉行节俭,虽有心想铲除宦官势力,夺回,但无奈自身缺乏治国的才干,最终也是郁郁而终,享年31岁。
17、唐武宗李炎(814年7月2日-846年4月22日),原名李瀍,唐穆宗李恒第五子。840年2月10日-846年4月22日在位。李炎的皇帝哥哥病重时,他被宦官拥为“皇太弟”(有种莫名的喜感),而后光明正大的即位了。总结一下,唐穆宗有三个儿子当上了皇帝。比起他的父皇和两个哥哥,李炎治国才能不错,知人善用,使唐朝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可是李炎像他的宪宗爷爷以及穆宗父亲一样爱嗑长生药,33岁便驾崩了,可见嗑药果然不是好事。
18、唐宣宗李忱(810年7月-859年9月),原名李怡,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846年4月22日-859年9月在位。(辈分突然上去了,爷爷辈了为什么还能登基?别问,问就是宦官支持他登基)李忱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他为“小太宗”。史家家也把这一时期称为“大中之治”。然,这位皇帝依然爱服仙丹,吃得太多以致中毒,不到五十岁驾崩西去了。
19、唐懿宗李漼(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本名李温,唐宣宗李忱长子,859年9月13日-873年8月15日在位。无能昏君一个,既不会治国,也不会用人。但是据说精通音律,爱开宴会,“游宴无节”,41岁病重离世。
20、唐僖宗李儇(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本名李俨,唐懿宗李漼第五子,873年8月16日-888年4月20日在位。跟他的父亲一样无能又爱游乐,政局混乱不堪。不久黄巢起义,唐军镇压不利,节度使各自观望,转乱四起,唐王朝各种矛盾空前激化,大唐急转直下,僖宗李儇几度逃离京师,27岁的僖宗终于在颠沛流离之后离开了人世。对僖宗来讲,相对幸运的是,他虽然是几度逃离京师,却是在长安宫中的武德殿驾崩的。
21、唐昭宗李晔(867年3月31日-904年9月22日),初名李杰、李敏,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僖宗李儇异母弟弟。僖宗李儇被迫逃离京师时,弟弟李晔随行并掌握兵权和中枢政要,僖宗极为爱重,在病重时将皇位传给了李晔。888年4月22日-904年9月22日在位。唐昭宗颇有一番作为,尊礼朝臣,励精图治,希望恢弘旧业,号令天下。然而此时的大唐已经积重难返,加之昭宗李晔能力有限,与藩镇的对抗中,连番失误,早年积累的威望损失殆尽。后受制于朱温,38岁被弑杀于宫中。
22、哀帝李柷(892年9月27日 [4] -908年3月26日),初名李祚,唐昭宗李晔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904年9月27日-907年5月12日)。权臣朱温的傀儡皇帝,一切政事皆不定夺。天祐四年(907年)三月,哀帝在朱全忠(即朱温)及其亲信逼迫下,把皇位“禅让”给了朱全忠,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就此灭亡。第二年,李柷惨遭鸩亡,年仅16岁。
唐朝的灭亡,开启的是更加动荡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时期,契丹强大,吐蕃崛起,各种势力交错纵横,你未唱罢,我已登场,割据、混乱、战争,民不聊生。谁能料到,盛世大唐之后,是这样黑暗的百年家国殇。
因宦官李辅国力保,唐代宗得以称帝,为何他称帝后却杀掉李辅国
李辅国是唐朝第一个当上宰相的宦官,也是唐朝真正宦官的开始。
李辅国入宫后,在前40岁的时间里,一直默默无闻。但是后来做了两次投机,让他突然暴得大利,权倾一时。
第一次投机是拥立太子李亨为帝。
(李辅国与唐肃宗)
安禄山打进长安,唐玄宗带着一家老小及文武百官逃出京城,向四川进发。队伍行进到马嵬坡的时候,李辅国开始酝酿拥立太子李亨事宜。他们联合陈玄礼,诛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
但是陈玄礼却不愿意拥戴李享为帝,而表示继续效忠唐玄宗。这样一来,李辅国便撺掇李亨和唐玄宗分道扬镳,北上灵武。
后来,李辅国与李亨的妻子张皇后、李亨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来的唐代宗李豫)及建宁王李倓一起拥戴李亨为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这件事让李亨大为感动,视李辅国为左膀右臂,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他。
(唐肃宗剧照)
第二次投机是打压张皇后拥立太子李豫。
本来,李辅国和张皇后是站在同一个阵营里的,他们联合起来,逼压唐玄宗,不但让唐玄宗与世隔绝,还把唐玄宗身边的陈玄礼、高力士等大巨贬走,让唐玄宗成为孤家寡人,再也没有复辟的希望。
同时他们还联合起来,逼走唐肃宗身边的重要谋士李泌,让唐肃宗李亨赐死聪明能干的建宁王李倓,让朝堂上下成为李辅国、张皇后的天下。
但是,当张皇后在唐肃宗病危期间,准备继续发动,谋杀太子李豫的时候,李辅国又一次发现了机会。他坚决地站在李豫身边,捕捉并处死张皇后,保住李豫的太子之位。
其实,因为李辅国在唐肃宗执政期间,专擅朝政,逼死李倓,已经让李豫对他很不满,多次想要除掉他,甚至准备付诸行动。只是被唐肃宗的谋士李泌劝阻,李豫才没有这样做。
不过,李辅国的这一次投机成功,让李豫一下找不到杀他的借口,只得继续让李辅国像以前那样把持朝政。
(唐代宗剧照)
但是李辅国并没有发现危机,李豫(是为唐代宗)当了皇帝后,他依然按照执政的惯性,继续把持朝政。
唐肃宗时期,他在朝廷上排斥异己,架空唐肃宗。大臣们给唐肃宗的奏折,都要通过他转呈。而唐肃宗每发布一道圣旨,也要经过他的同意。
唐代宗当皇帝以后,他依然想这么干。他对唐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也就是说,皇帝你在宫里好好呆着,外面的事情都交给我。
唐代宗可不是唐肃宗,他要除掉李辅国。他一面尊李辅国为“尚父”,封他为博陆郡王。一面又解除他的兵权。同时派刺客深夜潜入他的家,割下他的脑袋,丢进厕所里。
唐代宗这样处理李辅国的方式,其实是值得商榷的。这种采用,而不是审判其罪证的方式,既不光明正大,也缺乏法律支撑。
不过,不管怎么说,李辅国祸乱朝政,不知进退,让自己走向了覆灭,也是活该。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盛唐除李白杜甫高适还有哪些诗人?他们相互认识吗?说出来别不信
#古籍里的历史#
二、盛唐诗人(公元713~755年)1、李白(公元701年—762年)
李白是四川江油人,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仙,李白5岁开始读书,15岁开始作诗,18岁时在四川各地游玩,24岁时开始云游四方。
李白到过重庆、浙江绍兴、江苏扬州、河南临汝、湖北安陆、湖北武汉、陕西西安、河南开封、商丘、登封、洛阳、南阳、湖北随州、山西、江西庐山、安徽当涂、宿松、江苏滦阳、贵州桐梓,全国大部分地区,李白都去过。
李白一生怀才不遇,多次拜访权贵,希望能在朝廷做官,始终不得志,李白在43岁的时候因为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得以面见唐玄宗,被安排在翰林院供职,成为御用文人,没多久,李白厌烦,同时也被皇帝疏远。
李白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怂恿永王李璘称帝,不久李白入狱,随即被救出,永王失败后,李白再次入狱,后被流放,遇到大赦而幸免,几年以后,李白病重,在江苏镇江去世。
李白的代表作品太多了,有《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将进酒》、《蜀道难》等等,李白一生有一千多首诗流传下来,同时他的人际关系也是最复杂的,认识的诗人最多。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杜甫(公元712~770年)
杜甫是河南巩义人,祖籍湖北襄阳,出身京兆杜氏,7岁就能作诗,20岁云游四方,24岁科举落第,直到44岁时,朝廷才授于杜甫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低级官职,安史之乱时,杜甫被叛军俘虏,之后逃出投靠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
不久,杜甫因为营救房琯被贬官,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在成都建立杜甫草堂,成都尹严武表荐杜甫做了自己的参军,不久杜甫辞职,离开成都到达湖南岳阳、潭州,因为战乱,又被迫逃走,辗转之下,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享年59岁。
杜甫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因为不受重用,屡次被贬,再加上战乱四处流浪,杜甫目睹民间的疾苦,他的诗表达了大量的现实,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绝句》、《春望》等,他一生有三千多首诗流传下来。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王维(公元701~761年)
王维是山西太原人,号“诗佛”,从小聪明,诗书画乐样样精通,15岁进京考试,31岁时王维考中进士,在朝廷担任礼乐方面的官职,后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几年后,张九龄提拔王维为右拾遗,调任监察御史,后担任河西节度幕判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王维被叛军俘虏,被迫在叛军处担任官职,安史之乱平息后,王维下狱,经其弟削籍赎罪,王维免于刑责,并担任尚书右丞,761年王维去世,享年61岁。
王维
王维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他的作品大多是描述边塞风情及山水诗,当时有一种说法:“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所以王维号诗佛,一生有四百多首流传下来。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孟浩然(公元689~740年)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9岁读书学剑,20岁开始云游四方并做诗,此后十余年的时间,孟浩然一边游历,一边拜访各地名流,渴望能够被举荐以进入仕途,到39岁时,孟浩然第一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未中,不久离开长安,再次云游四方。
公元737年,张九龄担任荆州长史,招孟浩然入幕府,不久,孟浩然离开,次年孟浩然在荆州云游,夏天,患上背疽,一直不见好转,两年后,因为喝酒并吃了发物导致背疽严重而去世,时年52岁。
孟浩然
孟浩然的代表作品有:《春晓》、《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等,其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有三百多首。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高适(公元704年~765年)
高适是河北景县人,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有高适,少年时期的高适家境贫寒,四处流浪,16岁到长安待了几年,后来到河南商丘,26岁开始写诗,之后高适来到东北边陲之地,此后数年,四处求人引荐,以进入仕途,均未成功。
32岁高适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后开始云游四方,并不断作诗,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这段时间所作,45岁时,高适被睢阳太守张九皋举荐,后担任封丘尉,49岁时,高适辞职到长安,在西平郡遇到了哥舒翰,高适得以进入哥舒翰的幕府担任掌书房,并随其入朝。
次年,高适随哥舒翰讨伐吐蕃,几年后任绛郡长史,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被唐肃宗任命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出兵讨伐永王李璘,并参与对安史叛军作战,758年,高适被剥夺兵权,迁为东都太子府少詹事。
高适
次年,高适到四川担任蜀州刺史,几年之后,高适率军平定剑南兵马使徐知道的叛乱,不久,高适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并率军攻打吐蕃,结果失败,764年,高适被召回长安,担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次年正月,高适病逝,时年62岁,朝廷赐他“忠”的谥号。
高适一生流传下来有240多首诗,其代表作有:《别韦参军》、《燕歌行》、《别董大》,他虽然很晚进入仕途,但他的成就在唐朝诗人当中排得上前几,死后还能得到朝廷的谥号,在唐朝诗人当中廖廖无几。
《别董大二首 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岑参(公元715~770年)
岑参是湖北荆州人,出身官僚贵族家庭,5岁读书,9岁写诗作文,15岁时移居河南登封,20岁到长安献书求仕无果,30岁考中进士,担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出塞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5年后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岑参
安史之乱爆发后,岑参担任起居舍人,后被贬官,又出任嘉州刺史,770年在成都去世,时年56岁,岑参是边塞诗人,号诗雄,一生有384首诗,其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等。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贺知章(公元659~744年)
贺知章是浙江杭州萧山人,37岁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也是诗人当中为数不多的状元,后担任太常博士,历任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太子宾客,后授秘书监。
贺知章
贺知章生性豁达豪放,喜欢喝酒,结交朋友,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时人称其为“诗狂”,86岁时告老还乡,不久就去世,贺知章不仅是诗人,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其代表作品有:《咏柳》、《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王昌龄(公元698~757年)
王昌龄是山西太原人,早年生活贫寒,23岁时在嵩山学道,26岁游历河东,27岁出玉门关,19岁隐居蓝田县,30岁考中进士,历任汜水尉校书郎、龙标尉、汜水县尉、江宁丞等职,41岁时获罪被贬往岭南,后遇特赦,43岁时游襄阳并拜访孟浩然,47~51岁时再担任江宁丞。
王昌龄
同年又被贬为龙标尉,59岁离开龙标回到家乡,60岁时,王昌龄经过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王昌龄流传下来的唐诗有181首,其代表作有:《出塞二首·其一》、《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七首·其四》。
《出塞二首 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崔颢(公元704~754年)
崔颢是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身唐朝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崔颢20岁中进士,历任尚书司勋员外郎、太仆寺丞、监察御史,公元754年去世,时年51岁。崔颢最有名的代表作是《黄鹤楼》,就连诗仙李白看了也忍不住夸奖。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10、王之涣(公元688~742年)
王之涣是山西新绛县人,出身顶级门阀太原王氏,39岁时,王之涣担任冀州衡水主簿,后被人诬陷而辞职,之后在家闲置15年,55岁时,王之涣担任文安郡文安县尉,同年在任去世,其代表作品有《登鹳雀楼》、《凉州词》。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除此之外,盛唐诗人还有张若虚、包融、张九龄等等。
盛唐诗人中,李白的名气最大,交际也最为广泛,李白26岁在湖北安陆结识孟浩然,28岁在湖北武汉与孟浩然第二次相见,李白35岁时在长安结识了贺知章,李白44岁时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一见如故,李白比杜甫大11岁,同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开封再次会面,他们还遇到了高适,三人畅谈诗文及天下大事,并同游王屋山。
公元728年,孟浩然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公元739年,王昌龄在湖南岳阳遇到了李白,作诗《巴陵送李十二》,公元740年,王昌龄北归路过襄阳,拜访了居住在此的孟浩然,这一年冬天,王昌龄赴江宁丞任,结识岑参,两人互赠诗文。744年,王昌龄到长安办事,遇到了李白和王维。
王之涣
742年,李白在长安遇到了贺知章,两人经常饮酒畅谈,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山东第三次会面,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公元751年,岑参在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一同游玩。
732年,高适拜访王之涣,但王之涣不在家,高适赋诗留给王之涣,公元752年,高适辞职后到长安,与崔颢、岑参、杜甫等人在一起游玩,759年,高适与杜甫写诗文往来,同年杜甫赋诗答谢,761年,高适到成都的杜甫草堂做客。
702年,张九龄考中进士,得到考功郎沈佺期的赏识,不久被授予校书郎官职,贺知章与张若虚、包融、张九龄相识,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03/1696261907123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