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是什么意思解释(立是什么意思)
每日一字 | 章
说到章,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在介绍自己姓章时,为了怕它与也是姓氏的同音字“张”字混淆,便说“立早”章。不过,“立早章”是一个常见的拆字错误,如果按最初造字构型来看,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音十章”。
章字是个常用字,金文中通常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部是辛(錾凿),下部是玉璧,意思是用錾(zàn)凿雕刻玉璧以刻花纹,这便是“章”的本义。如《诗经•大雅•棫朴》中有:“追琢其章,金玉其相。”“追琢其章”是指琢磨良材、雕刻花纹。后来,章由玉璧上的花纹泛指所有的花纹。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有这样一句:“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这里章说的便是毒蛇表皮黑白相间的纹路。
章字的形体后来发生了变化,在金文字形的基础上逐渐上下断开,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章字。于是,关于其字义又有了新的解说。《说文解字》曰:“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音表示音乐,十表示数字的终了。章字“从音从十”即是说音乐的一个完整段落叫作“音十”,也就是一“章”——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将章字拆为“音十章”比“立早章”更为合理。
凡是音乐,都是高低呼应、回旋往复,有着内在的节奏和秩序。由此,“章”又引申出条理、规则的意思。所以,各种条文可以称为“规章”,各种规矩可以称为“章法”。我们常说做事要有“章”可循,说话不能杂乱无“章”,用法都由此而来。
后来,章所指代的范围扩大:不仅仅是“乐竟”为一章,“诗竟”、“文竟”也都可以称为章了。《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有:“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苏轼《前赤壁赋》中写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里的章都是指文章、诗歌的段落,与我们现在的用法没有什么两样了。
杜甫曾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能使文章传于后人,流颂千古是立言者的追求,也是评判文章是“小技”还是“千古事”的标准。的确,古往今来,或许往事会灰飞烟灭,或许亭台楼阁悔毁折废弃,或许什么都可能没有了,但经典的文章却始终不灭——
金陵台没了,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却流传千古:“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他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让今天的我们依旧能体会到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滕王阁毁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至今还是我们学习的范文,一句“落霞与孤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力透千年,传颂不绝;岳阳楼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让人耳熟能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有宋以来士大夫的座右铭,激励了一代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数千年来,以文章得以名传者不可胜数。历朝历代,多少名门望族,多少富商巨贾,千年后的我们或许并不能记住几人,而对司马迁、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罗贯中、曹雪芹等,我们却如数家珍。这些人在他们的朝代,也许并不得志、名不见经传,甚至十分落魄。然而,他们却能沉下心来,将心力投入写作,作出能为“千古事”之文,自然能穿越千年,深入人心。而有些人,虽不属于文人,亦不以文名,偶尔行文,却同样一鸣惊人:诸葛亮虽以智谋取胜,前后《出师表》却震烁古今,衷心可照日月;刘邦虽出身草莽,一首《大风歌》却气势磅礴,令人刮目相看;岳飞虽以武卫国,《满江红》却披肝沥胆,平添忠义气节、英雄气概……很多人之所以成为历史名人,也是因为文章记载之功。一本《史记》,让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名冠古今,一本《三国演义》让我们与多少三国人物相知相识,一本《水浒传》又让多少来自市井社会的平凡人物熠熠闪光……
文章看似柔弱文人之专长,实则风骨之士者伟业。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经典却能历经千百年而不朽。潜心贯注为文,心无旁骛作诗,写出足以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这样的文学信念,从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到今天的文学创作者,数千年一以贯之。当然,写出千古文章绝非易事,正如捷克诗人里尔克在他的《柏列格的随笔》里说:“我们应该毕生期待和采集,如果可能,还要悠长的一生;然后,到晚年,或者可以写出十行好诗。”然而,文章这件事是值得去做的,哪怕需要为此专注一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网络达人说|“‘立早章’还是‘音十章’?” 老学者拍短视频说文解字传递国学知识
新华社石家庄7月10日电(记者冯维健)“到底是‘立早章’还是‘音十章’?”“岳父为什么被称作‘泰山’或者‘丈人’?”“‘冒’字的上半部分写成‘日’或者‘曰’,对吗?”……最近,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他旁征博引国学经典、名句名篇,讲解着一个个易错字词,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老人名叫张圣洁,退休前是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的所长,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等工作。
张圣洁的家位于石家庄桥西区一条繁华的城市主干道附近。“两张书桌、一块白板、四面墙的图书……这些支撑着我读书、写作、录课,更是我的‘伙伴’。”张圣洁称,在闹市中,也要静心享受阅读。
张圣洁在翻阅图书。新华社记者 冯维健 摄
“当年在南开大学读书时,我泡在图书馆里抄写格言、名句达4000多条。”张圣洁说,年少时打下的基础,对他现在进行国学科普依然有用。
年轻时,张圣洁做过6年老师,但如今要面对镜头,拍短视频进行国学科普,刚开始他心里也打鼓。
“做了一辈子教学和学术研究,一开始我对短视频平台有一定偏见。”张圣洁坦言,“那时候,我觉得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零敲碎打,不成体系,跟写论文、出专著相比,算不得真学问。”后来一次偶然的经历,改变了他的认识。
2021年,一次在北京和出版界朋友餐前闲聊,张圣洁看着面前几位年轻人,抛出了问题:“‘子在川上曰’后半句是什么?”结果在场的人中,好几个读错了字音。等到张圣洁讲解这句话的出处、字音和字义时,有人觉得有意思,就拍成了短视频发到抖音平台,没想到效果很好。
随着身边鼓励张圣洁用短视频科普国学的声音增多,尤其是看到其他学者发布的科普视频,虽然短小精悍,但传播很广,张圣洁也萌生了试一试的想法。
张圣洁在介绍文学著作。新华社记者 冯维健 摄
随后,几位出版界的朋友带着摄像器材到张圣洁家中,录制了一些视频素材,剪辑后再发到抖音平台上。没想到,第一条就收获了3.2万个赞,约8000名网友在这条视频下方留言。
“一场专门的学术讲座,也就一二百人听。一条1分钟的短视频,竟然有这么多观看人次。”这让张圣洁倍感振奋。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的抖音账号发布了近120条国学科普视频,吸引了5.6万名粉丝持续关注着他的更新。
张圣洁的老同事、老同学在网上看到,也觉得他做得不错,向他发消息表示鼓励。“其中有几位我很敬重的前辈,看到这些信息,我想自己没有白费工夫。”张圣洁说。
为了更准确地传播国学知识,张圣洁对待短视频制作越来越严苛。有时为了讲透一个知识点,要查几个小时资料。做过两次腰椎间盘手术的他,腰部置入两块钛合金板和六根钉子,最忌久坐。“但有时读起书来,也就忘了疼。”
张圣洁在展示自己参与编写的著作。新华社记者 冯维健 摄
“有一次,我在讲解一个典故时,把人名‘子路’说成了‘子贡’,有网友留言,指出了我的错误。”张圣洁说,这让他很欣喜,马上发信息置顶更正,向大家表达歉意,并向提出意见的网友表示感谢。
“有人说我是抖音上的‘一字师’,但我觉得,不少网友才是我的‘一字师’。”张圣洁说,闻过则喜,教学相长。做学问就是要知错必改,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张圣洁说,在与网友的互动中,自己越做越觉得学问不够,还要时时补课。他也希望更多的网友提出问题,大家互相交流探讨,在各抒己见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为何只有唐被称“盛”
作者:洪 宇
唐朝,中国古代史上最开放、最自由、最鼎盛的帝国。如果以阶段划分,唐与之前的隋一并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唐朝的思想、文学、诗歌、书画、政治、律法、服饰、器皿、军事等等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颂怀念,现代人利用各种科学技术企图复原唐朝,影视作品中一遍遍地呈现唐朝的幻影,这都使得人们对于唐朝有着无数的憧憬。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这是史学家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之中得出的结论。这条结论也说明了唐朝的包容与开放、自信与乐观究竟从何而来。与秦汉帝国不同,唐朝在经历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等社会大动荡后,有别于秦汉时代儒法结合的旧思想,胡人的反向输入,老庄思想对于旧儒学的瓦解,使得隋唐时期产生了崭新的价值观,这种全新的价值观体现在唐朝的各个方面。
《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一书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四龙、诗人西川、研究古乐的学者苏泓月、著名美术史学者尹吉男等国内十位重量级专家学者,就十个方面从全球的视野中领略唐朝灿烂的文明。结合近十年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成果,各位专家就一个侧面深入解析唐朝的精神、物质文明,通过佛教、诗歌、乐舞、书画等主题,立体呈现唐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千年不坠的伟大传统。
唐朝的世界观
荣新江教授认为,唐朝是中国第一个世界主义的统一王朝,具有非常宽广的胸怀,对于外来影响兼并包容,就像一个熔炉似的,把所有东西融会贯通。因此,唐朝非常具有国际号召力,文明的影响力自然吸引了周边民族、国家的好感,并甘愿接受唐朝的统治。
提到唐朝的世界影响力,不得不提到唐太宗。他除了是唐朝领土内的皇帝外,还是周边民族、国家的天可汗。唐朝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中,彻底解除了突厥的威胁。公元630年唐灭厥,公元658年唐灭西突厥,唐朝将中亚大部分领域收入版图中,并以羁縻州的形式进行管理,唐朝最西的羁縻州,即波斯都护府,与波斯帝国东界的版图相邻。
在羁縻州中的各个国家,王统不受影响,依旧由当地的国王统治,但同时他们又是唐朝羁縻州的官员,每个国王都是唐朝的一个都督,或是州刺史。对于唐太宗天可汗而言,除了向周边王国内倡导唐朝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之外,一般不会干涉各个王国的统治。在王国的继承问题上,唐朝以“册封体制”延续各个王国的合法统治,这种价值体系既体现了唐王朝的向心力,也有效安定了各王国内部经常因为权力斗争而出现的动荡。
通过唐朝的一系列制度和举措,长安以西一直至西域,沿途都极为富庶。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西北那样贫瘠的土地在唐朝就像后代的江南一样富足安康。当时唐朝在西域的路上设置馆驿,每三十里立一个驿站,不好走的地方就立馆。这样的设置就好似长城的烽燧线。这套馆驿系统,不光承接了唐王朝与西域的通讯功能,也为运输往来、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更为唐朝的西域之路提供了安全保证。在吐鲁番发现的唐朝文书里就经常能看到一两个商人带着商队来往于长安与西域之间,而在一些不受唐朝控制的地区,商人则要等待结成一个大团队才能走。
另外,唐朝也不唯我独尊排斥周围民族、国家的文化和事物。长安在各方面均有“胡化”的现象,比如吃胡饼、跳胡舞、穿胡衣,从生活器皿到生活方式都受到外来的影响,比如著名诗人白居易喜欢住帐篷,在自己家中搭了个帐篷。唐朝广泛地吸纳周边地区的习俗文化,丰富中华文化并对其中的弊病进行调整改造,虽然并没有解决扎在根里的华夷之辨,但在一定程度上的宽容与开放使得唐朝与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都不一样,人们骨子里透露着自信与快乐。
唐朝的女性解放
唐朝封建礼教还没有固化,儒学并没有像宋朝那样成为教条约束着社会各个方面。唐朝的经学是官方学说,儒学大多在官方、上层社会、帝王贵胄的层面产生影响,并不能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个空隙给予了唐朝平民社会的活力,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能够更多地展现自己,唐朝的女性也在这个缝隙中找到了自己舒展的空间。
唐朝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出现并非偶然,正因为唐朝的女性地位较高,突破了很多时代的限制才会有女皇帝的出现。唐朝的教育中没有对女性的贬损,有关受教程度也多和家庭财力相关,所以虽然女性的普遍受教程度仍不如男性,但仍要比其他时代的女性高很多。后代虽然也有很多才女贤女,但多受到礼教的约束,越受教越封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唐朝的女性看起来则更喜欢外出,她们有社交自由,也不惧抛头露面,她们踏春、扫墓、逛灯会,就像男性一样自由交际。
唐朝女性在婚姻与恋爱方面,总体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但相比较其他朝代而言,唐朝的女性在婚恋方面能够得到父母家人更多地尊重,有更多的自由社交空间。经常能在唐朝的传奇小说中看到唐人自由恋爱的故事,有些故事还被诗人写进唐诗中。
在婚姻方面,父母也能够让子女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些时候还会和子女商量着来。唐玄宗时期著名宰相李林甫经常在家办公,他在墙上开了个洞,就是为了方便给自己的六个女儿招婿。当有年轻后生来奏事时,便让女儿们在墙洞后查看,有相中的就去找人说合。而离婚则更显示出了唐人对女性的尊重,在敦煌出土的大量文献中,我们发现了唐朝的离婚协议书模板——放妻书。在书中的字句之间体现出的不是冰冷的财产分割与决绝,而是诸如,“二心不同,难归一意。”“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等词句,透出温情与祝愿。当然这类放妻书有可能是此类文书的模板,大家千篇一律,并不一定如书上所写得那样,充满温情与含蓄。但是从这类模板中可以看到,唐朝的价值观体现出了对女性的尊重,相比后世的休书而言,所强调的是感情不和、难以生活,并非站在男人的立场指责女性将过错全都指向女性。
唐朝文化来自之前的北朝游牧文化和南朝华夏文化,唐朝的女性则多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北朝的女性爽快豪迈,男女分工并没有固化,女人不仅能做主,还能帮丈夫办事。至少在安史之乱前,唐朝对于女性的价值观依旧受到游牧民族的文化所影响,而在这场大乱后,儒家开始反思整顿思想,旧价值观逐渐被推高,社会制度开始紧缩,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走向下坡。
日本的唐朝基因
唐朝是当时亚洲东部人们所认为的世界中心,各国使者蜂拥而至,前来学习的人们也是多得数不胜数。比起其他国家而言,日本就像一块干透了的海绵,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留学僧向唐朝吸收一切营养。鼎盛时期一个遣唐使团就有五六百人,当时的造船与海航技术还很差,遣唐使每次出行都冒着生命危险,说不定就葬身大海。
当时的日本非常落后,经济、文化、制度远远落后于唐朝,日本当时的国策就是集中全力输入文化产品,把任何可以转化的物产都变为等价物来交换书籍等物品。大量唐朝典籍被引入日本,进而促使日本形成自有的文化体系。
现在去日本,尤其是京都、奈良等地方,那里的文化风貌很容易让国人联想到唐朝。尤其各种寺庙建筑,透着唐朝建筑的壮丽与包容之美。而在各个方面日本也保留了唐朝的影响,比如现代日语中也保留了很多中国古语言,比如日语的语音有“吴音”和“唐音”之分,一种是唐朝以前中国江南地区的语音,一种是唐朝洛阳地区的语音。在日语中一些同一个词语有多种读音的现象就是“吴音”与“唐音”的不同读法。还有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追溯到唐朝壁画也可看到端倪,一些样式传到日本被改良后,露出了脖子的线条,收紧了腰线,束紧了衣服配上唐朝的木屐,走起路来像柳条一样摆动。这种改良符合了日本人的审美需求,也创造出了他们的民族服饰。日本对中国的崇尚,在民间还有一些传奇故事,比如横扫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骑马跨海到日本成为了统治当地的武士,还有在马嵬坡被缢死的杨贵妃逃出乱世东渡到了日本等故事。“杨贵妃东渡”的故事最能体现出日本人对唐朝的追求,他们不愿相信杨贵妃已死,而更愿意相信她来到了京都的寺庙中化身成观音的美好愿景。
通过目录我们能发现,书中主要内容虽然讲的是唐朝,但是却在方方面面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比如唐朝的资料中对日本遣唐使方面的记载并不重视,当时也并没有视日本有多特殊,但当我们现在结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以及文化的传承等方面的问题去研究这段历史时,实际上是现代人对于唐朝价值的再度挖掘。一个世界性的唐朝,一个中国历史中最荣耀的帝国,值得我们对它不断地研究和了解。(洪宇)
来源: 京报网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01/169625029461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