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马兰简介 简历(黄梅戏马兰简介)
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马兰
马兰,1962年4月23日出生于安徽安庆市太湖县,中国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马兰是迄今为止国内既囊括了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又囊括了电视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的唯一人。文化大家余秋雨就是其丈夫。
1982年参演《西游记》,扮演唐僧的母亲、丞相的女儿殷温娇;2007年,荣获美国纽约市文化局、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和美华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2018年3月,入选《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人物卷》。
她是一位功底扎实,才华横溢的演员,唱做俱佳,生旦齐能。她扮相俊俏,大度不凡,且功底厚,身段美,唱腔动听,行腔优美,吐字清晰,能唱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演上不囿程式,而是刻划人物形象,她所扮演的各色各类人物,都能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都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采,像一首首流动着的诗,即博人观赏,又耐人寻味。
她曾领衔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巡回演出,赴港澳台演出,赴德国,瑞士,新加坡,美国访问演出以及日本访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马兰在强手如林的中国乃至国际剧坛上,相继在“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和“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中荣夺“十佳演员”之首,赢得了“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奖”,“飞天奖”的优秀女主角奖。
“金鹰奖”的最佳女主角奖,全国电视“十佳”演员以及海外“金猴奖”,“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等最高的奖励,使她在全国艺术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为黄梅戏的振兴、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作用,作出了卓越之贡献,她是继严凤英之后黄梅戏中最杰出的旦角演员。她的艺术成就卓著,是继严凤英之后当代黄梅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马兰演出的黄梅戏剧目:舞台剧《女驸马》、《龙女情》、《风尘女画家》、《无事生非》、《遥指杏花村》、《红楼梦》、《梁祝》、《秋千架》、《百花赠剑》,影视剧《龙女》、《严凤英》、《西厢记》、《劈棺惊梦》、《遥指杏花村》。
马兰演出或录制的众多老戏、小戏及新创曲目:《天仙配》、《牛郎织女》、《小辞店》、《打猪草》、《夫妻观灯》、《王小六打豆腐》、《戏牡丹》、《春香闹学》、《桃花扇》、《白蛇传》、《苏词新曲》等等。
看过马兰演的戏的小伙伴们来报个到!
余秋雨牵手马兰:老夫少妻的婚姻除了恩爱还有泪水
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余秋雨与马兰
余秋雨是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学者,创作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吾家小史》等佳作,深受读者喜爱。
尤其是《文化苦旅》,一年内连续再版11次,创造了出版界的奇迹。作家白先勇认为余秋雨的散文在当代成就最高。
余秋雨有过一次失败婚姻,他的再婚妻子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余秋雨比妻子大16岁,这对老夫少妻的婚姻除了恩爱还有泪水……
01余秋雨1946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父亲余学文在上海静安区一家食品店当经理。母亲是一位知识女性,她与余秋雨和婆婆生活在乡下。
余秋雨的母亲是村里唯一识字的人,她当记工员、会计、识字班老师,还为全村人写信、读信。
余秋雨
余秋雨出生那天,正赶上入秋后的第一场雨,祖母便给他取名“余秋雨”。
小时候,余秋雨就像妈妈的小尾巴,妈妈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在识字班,妈妈站在前面讲课,余秋雨就在教室后面或坐或躺,似听非听,3岁时竟学会200多个汉字。
一天,余秋雨正趴在院子里逗蚂蚁。忽然来了一位老师,调查儿童入学情况。妈妈指着余秋雨说:地上爬的这个收不收?
老师笑着说:所有适龄儿童都收。就这样,余秋雨刚4岁就成了小桥村头小学的一名小学生。
入学第一天,老师对学生进行摸底,余秋雨年纪最小,认字却最多。
老师感到很好奇,突然他发现余秋雨身后背着一顶草帽,上面用流畅的行楷写着四个大字“秋雨上学”,心里便有了答案。
余秋雨9岁时与父亲合影
当时学校有个图书室,书籍不是很多,学生都想借。于是老师想出一个主意:写满100个大字,可以借一本书。
余秋雨酷爱阅读,为了借到心仪的故事书,天天在家练大字。他扎实的书法基础,就是在那时打下的。
余秋雨7岁时就帮着妈妈给村里人写信,为邻居读信。每天晚上妈妈收工后,余秋雨还帮着她统计工分。
有时余秋雨和小朋友玩得正开心,妈妈招呼他一声,他就往家赶,小伙伴遗憾地说:又要记工分去了。
余秋雨却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男子汉,能帮妈妈做事很光荣。
余秋雨的父母
为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余秋雨小学毕业后,父母将他送到上海的新会中学读初中。
妈妈担心乡下教学质量差,儿子跟不上课。谁料开学仅一个月,余秋雨的作文就获奖了;在数学竞赛中,他竟然考了第一名。
妈妈很激动,问儿子是怎么做到的。余秋雨笑着说:我帮着您给村里人写信锻炼了写作,天天晚上跟着您统计工分,数学成绩怎会差?
1963年,17岁的余秋雨高中毕业了,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
02余秋雨20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原来他的父亲余学文是食品店的经理,被人污蔑为“当权派”,每月只发给他28元生活费。
余秋雨全家共8口人,区区28元根本不够一家人开支。不久余秋雨在学校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一顿饭没有钱可以借,可不能天天借呀。
青年余秋雨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时学校有一个支农项目,想派人去江苏吴江军垦农场劳动。余秋雨得知消息后第一个报了名。
那时余秋雨正年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在农场干活从不惜力。
进入农场后,他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每月余秋雨还有46元工资。除了留下8元伙食费,他将其余的全寄给妈妈补贴家用。
余秋雨在大学期间就以青春和汗水,帮妈妈撑起一个家。
大学毕业后,上海戏剧学院与复旦大学要合编教材,余秋雨这才结束农场的体力劳动,配合老师老师一起编写《世界戏剧学》。
受父亲影响,余秋雨的个人问题一年年被拖了下来。直到1974年,28岁的余秋雨仍然单身,父母为他的个人问题焦虑不堪。
余秋雨(左)与吴小莉(右)
父亲曾愧疚地对余秋雨说:你的同龄人早就当上爸爸了,而你连对象还没有,都怪我不好,耽误了你。
余秋雨安慰爸爸:缘分的事不能急,只能说合适我的人还没出现,您别难过。
就在这年秋天,余秋雨与爱情撞了个满怀。当时余秋雨在学校负责招生工作,一位名叫李红的女孩报考上戏,在1000多名考生中成绩名列前茅,然而因为出身问题没被录取。
她找到余秋雨倾诉心中苦闷,余秋雨心生同情,对她进行语言安抚。几次接触下来,两人互生好感。
李红比余秋雨小5岁,1951年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她颇有表演天赋,上海电影制片厂筹拍影片《春苗》时,导演谢晋本打算让李红出演女一号“春苗”。
因为李红出身的问题,导演承受不住方方面面的压力,最终改让李秀明出演“春苗”。李秀明凭借该片一炮走红,而李红依然默默无闻。
余秋雨
当时李红在上海棉纺厂上班,两人确定关系后,她经常来上戏找余秋雨谈人生,谈梦想。
相恋5年后,余秋雨与李红走进了婚姻。1984年,李红在上海诞下一个可爱的女儿。
03那时余秋雨教学任务很重,业余时间还撰写论文,并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等专著,对妻子和女儿关心不够。
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余秋雨与李红很少有交流,两人出现了心理间隙。
李红是个要强的女人,不甘心一辈子做一名纺织工,80年代末她赴深圳寻求发展。如此一来,夫妻俩更是聚少离多,心理距离进一步拉大。
余秋雨与马兰
就在这时,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走进了余秋雨的生活。
马兰比余秋雨小16岁,1962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她自幼学习黄梅戏,1988年因主演电视剧《严凤英》名满全国。
马兰不同于一般的黄梅戏演员,她更注重演员的修养和学习。除了排练演出,马兰还读了很多表演理论类书籍。
自从看完余秋雨撰写的《艺术创造工程》一书,马兰被他的才华深深折服。
1992年,马兰赴上海演出黄梅戏《遥指杏花村》,特意赠票给余秋雨。为表示感谢,几天后余秋雨请马兰吃饭。
马兰剧照
马兰身材婀娜,眉眼如画,浑身还透着一股书卷气,余秋雨对她心生好感。余秋雨的才华和沉稳儒雅,也吸引了马兰。
然而余秋雨有婚姻有家庭,他与马兰发乎情止于礼,谁也没有跨越雷池半步。
就在这一年,余秋雨出版了散文集《文化苦旅》,他以流畅漂亮的文字描绘山水物象,大漠荒野,以文化散文的视角追录历史风烟,感悟人性真谛。
此书一出洛阳纸贵,一年内就重印11次,创造了出版界的一个传奇,余秋雨成了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
不久,李红回上海探亲。她在丈夫的书桌上看到了马兰的一封信,全文虽然没有一个“爱”字,但处处流露出倾慕与欣赏。
余秋雨
那一刻,李红意识到自己与丈夫是不对等的,他们的心理距离难以弥合。
李红不想再经营没有温度的婚姻,随后她不顾亲友劝阻,执意与余秋雨办理了离婚手续,女儿由她抚养。
从婚姻中解脱出来后,李红重回深圳打拼。
041993年,余秋雨与马兰再婚。婚后马兰来到上海生活,她成立了自己的黄梅戏工作室。
鉴于马兰在戏曲界的影响力和威望,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大学等高校纷纷邀请马兰担任客座教授。
虽然马兰比余秋雨小16岁,但她从不以小妻子的身份向丈夫讨呵护,要关怀。
余秋雨与妻子和母亲
不忙的时候,马兰就在家里看书,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以前她从不下厨,婚后马兰对照食谱给余秋雨做低脂低糖、味美可口的本帮菜,熬香喷喷的皮蛋瘦肉粥。
余秋雨的父母都年事已高,为不让丈夫分心,马兰三天两头去婆婆家帮着老人清洗衣物,打扫卫生。她照顾老人非常贴心,仿佛就是他们的女儿。
温馨和谐的婚姻,激发了余秋雨的创作,此后几年间,他先后出版了《山居笔记》《霜天话语》《一个王朝的背影》等多部散文集,引发读者持续追捧。
1999年,香港凤凰卫视发起“千禧之旅”活动,邀请余秋雨、马兰等著名学者、艺术家从中亚到非洲,跨越4万多公里、10个国家,宣传和平,探访文明。
他们行进到约旦时,迫于当地局势,马兰与余秋雨必须分手。余秋雨的车驶向伊拉克方向,消失在茫茫沙漠中。马兰牵挂丈夫的安危,回到自己的车上她突然放声大哭。
她一哭,车上所有的人都跟着哭。
余秋雨
马兰回到上海后,余秋雨等人突然与国内失去了联系。马兰整整两天水米未进,没有合眼,生怕前方传来不好的消息。
第三天,电话终于接通了,原来是余秋雨一行穿越荒凉戈壁,当地没有信号。马兰的心这才稍稍安稳。
4个月后,余秋雨终于带着一身风沙与疲惫回来了,马兰赶到机场迎接。一见面,马兰扑进丈夫怀里哭成了泪人。余秋雨也被妻子的深情感动了。
李红离婚后在深圳买房定居,并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她素质很高,尽管离异给她带来了伤害,但她对女儿、对外界从来不说余秋雨半句坏话。
然而余秋雨和马兰都是名人,一些不负责的媒体展开臆测和猜度,纷纷发文将余秋雨写成一个见异思迁、薄情寡义的负心文人,把马兰则描绘成破坏别人婚姻的第三者。
05余秋雨与马兰
这类报道一出,很多媒体跟风炒作。马兰非常委屈,后来她甚至不敢看娱乐类的报纸和杂志。
余秋雨也很难过,如果不是婚姻进行不下去,谁愿意离婚?没能将婚姻进行到底的,又何止是文人?他除了承受舆论攻击,还要安抚劝慰妻子。
余秋雨的母亲非常在意儿子儿媳的声誉,老人看到那些不负责的报道,经常气得浑身发抖。
2012年,余母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收拾母亲遗物时,余秋雨发现一张母亲去世3天前的报纸。
马兰与婆婆
上面有一篇报道自己与马兰的文章,母亲用红笔在歪曲事实处一一作了标记,想要给儿子儿媳讨个说法。看到这张报纸,余秋雨泪如雨下,马兰也是满眼泪花。
此后余秋雨与马兰多次在网上辟谣,矫正视听,先后有多家媒体向他们道歉。然而过不了多久,新的谣言又出来了,余秋雨夫妇根本顾不过来。
夫妻俩都是务实的人,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要做,只得对谣言选择无视。
余秋雨与马兰没有自己的孩子,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多。余秋雨写完一篇作品,马兰永远都是第一读者。
余秋雨靠在椅子上,微闭着双眼,马兰用略带安徽口音的普通话一字一字念给丈夫听。
马兰
如果哪里需要修正,余秋雨就默默记在心里,稍后一并修改。夫妻俩一人念,一人默记,配合默契,余秋雨说,这是和妻子一起给文章“洗澡”。
终日写作属于重脑力劳动,为帮丈夫调节思维,放松情绪,马兰经常拉丈夫一起去买菜。
每天早晨和傍晚,她挽着丈夫的手在小区里散步。他们一起欣赏天边的一朵云,路边的一朵花,在平淡中发现生活的美。
2018年3月,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授予余秋雨“优秀作家贡献奖”。
他创作的《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单品种再版70余次,作品总销量达450万余册 ,活动主办方为余秋雨颁发“超级畅销书纪念杯”。
余秋雨与马兰
载誉归来,余秋雨非常欣慰,他在内心感谢马兰,觉得自己所有荣誉都有妻子的功劳。
到2022年5月,余秋雨已经76岁,他与马兰即将迎来结婚30年周年。虽然结婚这么久,他们仍然相看两不厌,依然互将对方当成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END-
原创不易,敬请点赞关注!
黄梅戏五朵金花之杨俊:两次错失做妈妈的机会,无儿无女有心痛
#头条创作挑战赛#
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杨俊剧照)
杨俊是我国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当年与吴琼、马兰、吴亚玲、袁玫并称“黄梅戏五朵金花”。
从艺以来,杨俊先后主演了《孟姜女》《双下山》《未了情》《貂蝉》《和氏璧》《妹娃要过河》等众多经典黄梅戏剧目。
杨俊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还两次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
由于痴迷黄梅戏,杨俊两次痛失做妈妈的机会。如今60岁的她无儿无女,内心有痛……
01(早年杨俊)
1963年11月,杨俊出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父亲是县农林局的干部,母亲是当地青山林场的护林员。
杨俊上面有1个哥哥两个姐姐,其中的小姐姐杨林因患小儿麻痹导致下肢残疾,不能走路。虽然杨家父母都有工资,但他们要给残疾女儿治腿,赡养杨俊双目失明的奶奶,生活一点也不宽裕。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杨俊就帮父母剁菜喂鸡,放猪、放牛。
1970年,杨俊上小学了,母亲让杨林留级与妹妹杨俊成了同班同学。每天都是杨俊背着小姐姐上下学,她成了小姐姐的双腿。
(杨俊)
班上有调皮的男孩捉弄杨林,或往她身上扔小石子,或拍她一掌迅速跑开。每当这时,杨俊就握紧拳头,冲上去与对方打架,小小年纪她就养成了男孩子性格。
苦难的生活并非一无是处,杨俊经常跟着妈妈巡视山林,熟透的水果落下来她捡起就吃,酸酸甜甜浸人心脾。杨俊和姐姐都生成了一副水果般的好皮肤。
小学那几年,杨俊是学校的脸面,因为她有文艺特长,只要有比赛,老师就派她出场。
杨俊从没让老师失望,先后抱回10多个奖状或奖杯。
1975年,安徽省艺术学校来当涂招生。学校给的条件很诱人:不收学费,每年发两身练功服。杨俊凭借《我是公社小社员》《红星照我去战斗》两首歌曲,在数千名考生中成功胜出。
(杨俊与母亲)
(杨俊与吴琼戏校时的照片)
当杨俊将省艺校的录取通知拿回家时,父母非常高兴,这一天成了全家人的节日。
几天后,父亲陪着杨俊去省城报到。办完入学手续,爸爸语重心长地说:闺女,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以后的路要靠你自己走了。一句话说完,父女俩的眼眶都红了。
在省艺校黄梅戏班,杨俊与马兰、吴琼、袁玫、吴亚玲成了同班同学。她学刀马旦兼小花旦,整日与大家在一起练习云手、翻身、飞脚、蹲跳等基本功。
除了做功,杨俊的唱功、念白一样没落下。因形象好,基本功扎实,杨俊还是美术系的模特,音乐系的报幕员。
艺校组织了4次汇报演出,每次都是杨俊挑大梁。
02(杨俊《天仙配》剧照)
1980年,杨俊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省艺校毕业了。省黄梅戏剧团来选演员,选走了杨俊、吴琼、马兰、袁玫、吴亚玲及5名男生。
在省艺校,杨俊风光无限,参加工作后却渐渐被边缘化了。原来刀马旦、小花旦在黄梅戏中戏份并不多,另外杨俊虽然扮相很漂亮,但唱功比马兰、吴琼稍逊。
如此一来,每次排练演出,杨俊只有几句台词,上场的机会根本不多。那时她的心情压抑沉重,小小年纪就有了哀愁。
然而杨俊的命运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
1982年,杨俊随团赴香港演出,她在《天仙配》中饰演“三姐”,在《女驸马》中饰演丫鬟“小春红”。
(早年李翰祥)
((左起:杨俊、吴琼、袁玫、吴亚玲、马兰,前中为她们的老师))
一天杨俊正在后台卸妆,突然有人喊李翰祥来了,要找春红。原来当天著名电影导演李翰祥来看戏,他见台上扮演“春红”的演员虽然唱段不多,但很会演戏。演出结束后,李翰祥便来后台,想请她在电影《垂帘听政》中扮演一个角色。
能得到名导的赏识和邀约,杨俊非常激动,当即表示同意。
就是这次香港演出,让马兰、吴琼、袁玫、杨俊、吴亚玲集体爆红,她们赢得了黄梅戏五朵金花的美誉。
李翰祥没有失约,一个月后杨俊应邀赴北京拍摄影片《垂帘听政》,在片中饰演“丽贵妃”。5朵金花中其他4姐妹去火车站为杨俊送行,她们眼里都是羡艳。
(《垂帘听政》海报)
当时杨俊19岁,正是喝凉水都长肉的年龄,加上拍的是宽银幕,样片中的“丽贵妃”面部过于丰满,不符合导演的要求。
李翰祥只得让一位舞蹈演员替换下杨俊。好姐妹都知道自己去北京拍电影了,一个镜头也没拍,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多没面子呀!
那时杨俊住在东四宾馆,心情糟透了,连死的心都有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久著名导演杨洁执导《西游记》,她安排杨俊在“三打白骨精”中饰演白骨精变的村姑。
(杨俊《西游记》剧照)
虽然这是一个配角,但村姑既要有白骨精的狡诈,也要有村姑的淳朴,演起来有一定难度。好在杨俊有表演经验,加上对角色内心有着精准把握,最终她圆满完成了拍摄任务。
035年的艺校生活,让杨俊与吴琼、马兰、袁玫、吴亚玲结下了深厚的姐妹深情。然而参加工作后,舞台上的焦点只能有一个,她们都想成为最亮的星。如此一来,她们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
198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打算将黄梅戏《孟姜女》搬上银幕。导演沙舟鉴于杨俊扮相俊俏,吴琼唱功好,打算两结合,让杨俊出镜,由吴琼配唱。
杨俊认真地做案头工作,还几次找吴琼探讨角色。然而吴琼态度坚决:让我唱就得让我演,否则这部影片我不接!
(吴琼与丈夫)
导演、制片、剧团领导都先后找吴琼做工作,她始终不妥协。如此一来,杨俊与吴琼的姐妹情面临严峻考验。在单位走个对面,两人都低下头,谁也不说话,加快脚步擦肩而过。
杨俊心里很难过:她们曾经是无话不说的好姐妹呀,怎么今天就成了这样?
最终吴琼私下里找到杨俊,认真地对她说:我希望你自己演自己唱,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随后她将自己舞台剧《孟姜女》的全本磁带送给杨俊。
杨俊眼圈红了,那一刻,她决定好好演,不辜负导演,不辜负眼前这个好姐妹。
(杨俊、张辉《孟姜女》剧照)
经过两个月刻苦努力,杨俊的唱功得到了提升,最终她圆满完成了黄梅戏电影《孟姜女》的拍摄。
该片在全国公映后,杨俊火遍全国,专家观众一致对她的唱功、表演给予高度评价。
即便如此,杨俊在团里仍难有出头之日,她不想一辈子演丫鬟、配角,特别渴望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机会终于来了,1988年秋天,杨俊应邀随《西游记》剧组去湖北黄冈座谈、演出。
当地主要领导找杨俊谈话,他们表示要把黄梅戏请回“娘家”,打算将杨俊当特殊人才引进,提振、发展当地的黄梅戏事业。
(杨俊)
杨俊特别渴望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再三斟酌后她同意了。
杨俊在舞台上与张辉是搭档,两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杨俊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张辉后,他当即表示愿意跟随杨俊一同去湖北发展。
直接向团里打报告,领导肯定不会批。1989年1月,趁领导不上班,杨俊将辞职报告塞进了办公室的门缝。
那天晚上下着蒙蒙细雨,杨俊和张辉离开了合肥。当时她有一些凄凉,他们的离开没有同事欢送,没有领导祝福,没有小姐妹的依依惜别。
杨俊不知前面的路是黑暗还是光明,既然自己做出了这个选择,就只得冒雨向前闯……
04(杨俊《女驸马》剧照)
黄冈黄梅戏剧团的前身就是一个倒闭的歌舞团,那里没有一个古装戏服,没有一个髯口,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杨俊负责添置戏服、设备,负责招收演员,排练节目,忙得一天当两天过。
为不辜负领导的知遇之恩,为了圆自己的艺术想,杨俊无怨无悔。
半年后,黄冈市黄梅戏剧团正式挂牌,杨俊排演的第一出戏是《天仙配》。当时杨俊已经结婚,丈夫也是安徽人,名叫黎式恒。他随妻子来到湖北后,进入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成为一名导演。
(早年杨俊剧照)
就在排演《天仙配》的关键时期,杨俊怀孕了。她在剧中饰演女主角“七仙女”,如果杨俊养胎生宝宝,这部剧就得搁浅。
前期大家都付出了太多,杨俊再三思索后与丈夫商量:宝宝来的不是时候,咱们以后再做爸爸妈妈好吗?
黎式恒见证了杨俊这些年的艰难,尊重了她的选择。两天后,杨俊在丈夫的陪同下去医院做了人流。短暂休养两天,杨俊重新走进排练场。
为了打响开门炮,杨俊在新排的《天仙配》中,对背景、灯光都进行了创新改革,唱腔保留了原来的优美旋律,还增加了地方元素、民间特色,整部剧高雅、新颖、大气。
(杨俊、张辉剧照)
《天仙配》首演当天,剧场内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杨俊的唱腔朴实无华,充满,观众频频奉上热烈的掌声。
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所有努力没有白费,杨俊携众演员谢幕时,面对镜头,面对如潮掌声,她激动得泪流满面。
1990年,杨俊主演了由丈夫担任导演的黄梅戏电视剧《貂蝉》。该剧在湖北电视台播出后,深受广大戏迷追捧,最终该剧夺得第十一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
1994年,杨俊在排演新编黄梅戏《未了情》时,再次意外怀孕。该剧导演是著名艺术家余笑予、唐淑珍担任编剧,杨俊、张辉担任主演。
(杨俊)
杨俊怀孕的消息传出后,大家的心凉了半截,她要中途退出,这个项目就得下马。
杨俊不想让大家失望,与丈夫商量后再次选择割舍了宝宝。从医院出来,她和丈夫眼角都有泪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间杨俊凭借《双下山》《未了情》先后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黄梅戏艺术节个人金奖。其中的《未了情》获全国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杨俊获得“文华表演奖”。
052008年12月,杨俊华丽转身,她离开黄冈,调入位于武汉的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
(杨俊《夫妻观灯》剧照)
有记者问她:你在黄冈黄梅戏剧团好好的,为何突然离开?杨俊说:作出这个决定时,我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流下了热泪。
原来杨俊担任剧团团长,很多人的想法与她背道而驰。她想的是剧团如何发展、壮大,可别人只想保住饭碗,维持好现状。杨俊需要更广阔的舞台,她不想永远被束缚在黄冈。
在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杨俊大胆创新,决定将湖北民歌《龙船调》改编成凄美的黄梅剧《妹娃要过河》。
杨俊和团队去湖北利川体验生活,将全部投入到新编黄梅戏的创作中。
(杨俊剧照)
2011年2月,由杨俊担任主演的黄梅戏《妹娃要过河》首演,大获成功。该剧被业内人士誉为“湖北黄梅戏的里程碑”“湖北的文化新名片”。
2018年,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推出新编红色黄梅戏《党的女儿》,杨俊担任主演“田玉梅”,演出后同样大获成功。
黄梅戏5朵金花风风雨雨几十年,她们有过隔阂与矛盾,但杨俊与吴琼一直姐妹情深。她主演黄梅戏电影《孟姜女》时,吴琼的鼓励与帮助,始终温暖感动着她。
(杨俊与吴琼姐妹情深)
2008年,吴琼在安徽合肥开个人演唱会,杨俊赶过去为昔日好姐妹助阵,最终实现了“五朵金花”重聚首的盛况,感动了无数戏迷。
2016年,杨俊在陕西卫视参加《伶人王中王》节目选秀,吴琼得知后主动过去鼎力相助。她们的姐妹深情,感动了无数观众。
因把太多的精力和投入事业,两次与宝宝失之交臂后,再没有小天使来投奔杨俊。她经常愧疚地说: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好妻子,没能让你当上爸爸。
丈夫安慰道:凡事只求半称心,我们已经得到了很多。每当看到你站在舞台中央,观众将掌声鲜花送给你时,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杨俊)
(杨俊与学员合影)
丈夫尽管这样说,没有宝宝依然成了杨俊心底的痛。几年前,在一个妇联内部会上,杨俊动情地说:大家要在适合的年龄做妈妈,这样才算是完整的女人,大家不要跟我学,别给人生留遗憾。说着说着,杨俊泪湿眼眶。
在湖北省地方戏剧院,杨俊由调研员后升任为院长。为让戏曲事业后继有人,杨俊带领团队走访全省1800多个乡镇,深入2000多所学校,选拔出160名孩子到剧院免费学戏。
杨俊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手把手教他们做功、演唱。一次排练时,孩子们齐刷刷喊她“杨妈妈”。自己没有孩子,一下子有了160个儿女,那一刻杨俊热烈盈眶。
(杨俊与马兰、黄新德合影)
在杨俊等人的教导下,孩子们进步很快,唱念做打日益成熟。
2023年7月,杨俊已经60岁了,但她对黄梅戏的爱丝毫不减。回望大半生,虽然杨俊无儿无女有心痛,但她有贴心的丈夫,在事业上收获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在她及团队努力下,戏曲事业后继有人,这让她很欣慰!
-END-
头条号首发,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29/169624669643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