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女宝宝取名字大全2023(邓姓)

时间:2024-01-26 02:52:33 来源:用户分享 编辑:孤单的城

中华姓氏——邓姓

邓姓,中华姓氏。

第一支相传出自黄帝时代的古邓国。第二支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第三支源出子姓,为商朝皇族的裔孙。商王武丁灭了姒姓邓国,随之封其叔父曼季于河(注指汉水)北的邓,并赐姓曼,侯爵,在今河南邓州。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祁侯,邓国亡,子孙以邓为氏。在西汉时形成了著名的南阳望族。曼季是邓姓族人公认的始祖,子姓邓氏是组成汉族邓姓群体的最主要成员,其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

先秦时期,邓姓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一带。秦汉时期,邓姓很快散布到四川、陕西、江苏等地。河南是邓姓的发祥之地,南阳郡邓姓的开基始祖为邓况,在汉朝中叶,自楚徙居河南南阳新野,子孙一直以农桑为业。到东汉光武帝时,南阳邓姓达到顶峰,太傅高密侯邓禹是南阳邓姓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后来邓姓衍生出多个著名支派均为邓禹的子孙。东汉是邓姓最辉煌的时代,“邓氏自汉中兴,凡侯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计。”南阳邓姓对以后的邓姓家族影响极大,因此,有“天下邓姓出南阳"之说。西晋末,邓姓大批从河南向南方移民,直达福建、广东。唐宋时邓姓的主体已经跨过长江分布于湖南、江西、四川地区。到了明清时期,邓姓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分布局面。明末邓姓始入台湾。

一、姓氏来源部落名

炎黄时期的邓氏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叫邓伯温,曾在黄帝时期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成为黄帝的大臣之一,并跟随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打仗。可见,当时邓氏部落的地位是很显赫的。这是邓姓最早的传说记载。

金天氏说

金天氏繁衍分支出邓氏。黄帝的孙子高阳氏颛顼,曾封赐东夷族首领金天氏少昊一个有功德的儿子在邓地,世代繁衍并分出很多支系,其中一个分支就姓邓。

姒姓说

源于姒姓,是夏禹的后裔。夏禹曾孙,即第四个夏王仲康,封其有德行的一个儿子在古邓林之地,建立妫姓邓侯国,在今河南邓州南。这个邓国前后存续了800多年,后来被商国武丁所灭。此后,邓国的遗民就以国名为姓。现在邓州西南30公里外还有邓林镇等古邓地地名。

子姓说

为商朝皇族后裔。商王武丁灭掉姒姓邓国后,封其季叔曼于河北(今河南南阳)为邓侯,建立邓侯国。曼是南庚帝最小的儿子,所以又称曼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子姓邓国尊周室朝服于周,得以幸存。后南迁到湖北襄樊北的古邓塞,成为周王朝在南方较为重要的异姓侯国。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国,延续了570多年的邓侯国邓氏族人,纷纷从邓国播迁到全国各地避难。邓侯子孙及百姓为纪念故国,以国为姓,史称邓姓正宗,全国邓姓大半都出自这一个源头,曼季是邓姓人公认的始祖。

避难改姓

此外,还有其他姓氏因避难而改姓等情况。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封第八个儿子李从镒为邓侯。宋太宗诏捕南唐宗室,李从镒的儿子李天和为避难,逃到湖南安化,以父爵位改姓邓。

少数民族

源于蒙古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记载: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以长子地位挑选百姓中最勇敢善战者单建主儿乞氏族,在元朝时期为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汉姓为邓氏、朱氏。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满族姓氏德敦氏、栋阿氏、董佳氏冠汉姓为邓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邓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得姓始祖

武丁,即邓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说的得姓始祖。商朝时,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同时封其为侯爵,后来曼季建立了邓国,人们称他为邓侯,邓国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近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至鲁庄公十六年(即西元前678年),为楚所灭,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其后人尊武丁为邓姓的鼻祖。

三、迁徙分布

邓姓发源于河南南阳古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早於汉代播迁入闽、粤 。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邓州。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於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

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於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

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 、福建、广西等地。

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四、姓氏名人

1、邓恩铭:中国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山东省委书记。

2、:(1904~1997)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理论的创立者。

邓稼先

3、邓稼先: 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氏家谱大全下载(86册)

一、邓氏得姓历史

邓氏是中国第二十七位娃氏,主要分布在广东、湖南、四川。当今邓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总人口大约有821万。

邓氏的得姓始祖是曼季,子姓,邓氏。商朝后期时,殷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爵位为侯爵,后曼季建邓国,时人称其为邓侯。

邓国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六百余年。鲁庄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一说为鲁桓公七年即公元前705年),为楚所灭,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遂以国名为姓,并尊曼季为得姓始祖。

二、姓氏人口数据及地区分布情况

邓氏的人口数据和地区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四川、湖南三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在广西、江西、湖北、重庆,这四省区市集中了邓姓总人口的25%。广东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约占邓姓总人口的15%。

三、邓氏分支、故事、堂号流派等

邓氏的分支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南阳望族:出自子姓曼季之后,以南阳郡为郡望,是最大的分支。东汉时期达到鼎盛,有太傅高密侯邓禹等名将和大臣。

(二)安定望族:出自夏朝大禹之后,以安定郡为郡望,是较早的分支。唐朝时期有名臣邓世隆等。

(三)高密望族:出自子姓曼季之后,以高密郡为郡望,是较晚的分支。宋朝时期有学者邓牧等。

(四)平阳望族:出自子姓曼季之后,以平阳郡为郡望,是较小的分支。宋朝时期有诗人邓辅纶等。

(五)襄陵望族:出自子姓曼季之后,以襄陵郡为郡望,是较小的分支。宋朝时期有诗人邓璞等。

(六)长郡望族:出自子姓曼季之后,以长郡为郡望,是较小的分支。宋朝时期有诗人邓璞等。

(七)陈郡望族:出自子姓曼季之后,以陈郡为郡望,是较小的分支。宋朝时期有诗人邓璞等。

四、邓氏家谱大全下载地址

如果您想获取邓氏家谱大全(共86册)的下载地址,

请点赞、收藏、分享本文,

关注本号,在聊天框内输入“邓氏”,即可获得下载链接。

本号还会不定期推送各种姓氏的相关资讯和知识,敬请关注

#记录我的2023#

#邓氏#

村庄探秘(三十一):石屋村(二)

图文/振兴

石屋化仙佑苍生的传说

村中小溪

石屋村位于高城岘的东南麓,东、西、北三面环岭,从高城岘麓下来的水流,在村庄的岭下冲击成一条河流,由北向南流过,在村的南段,形成大的落差,流水垂直泻下,撞击着河底嶙峋的巨石,迸发出激越四溅的飞花。

更让人惊叹的是,村西南部有条大沟,其北坡的峭壁上,并排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岩洞。这些岩洞,村民俗称石屋。这也是村名的来历。

村中老人邓来高告诉我,这些岩洞,在几百年前立村的时候就有了。开凿这些岩洞的用途,莫衷一是。岩洞又处在人迹罕至的大沟深处,更是披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数百年来,神秘莫测的地理环境,演绎了众多匪夷所思的民间传说。

“过去,石屋里供奉着形态可掬的石雕神像。老一辈的人都说,石屋附近经常有仙姑显灵,时常发生的一些灵异事件,让人不可思议。上世纪中叶的时候,求仙的情景达到了高潮,一度有几百人过来求仙问药。有附近村庄的,也有胶州里岔来的,人群熙熙攘攘。”邓来高说。

邓来高今年74岁,土生土长的石屋村人。他给我讲了一些石屋护佑百姓的民间传说,有的传说发生的年代,距今还不是太遥远。

这更让我有些云里雾里了。

据说,石屋周边的沟坡上,早年长满了酸枣棘树,枝条上长出了长长的棘针。村中其他地方的这种酸枣树,棘针都是向上或向一侧生长,而这里的棘针却是另一种生长形态,棘针打了一个钩,向下垂着,人在拨弄树枝时,扎不到皮肤。

上世纪中叶的时候,村里有位邓氏村民,在石屋沟里开挖石材,在石头缝里装上炸药,几次引爆都没有成功,最终作罢,另觅他处开挖。从此,再没有人到此处的大沟里取土动石,大沟逐渐形成了沟深林密、植被茂盛的地貌态势。

“还有一件事,是我听长辈说的。我的曾祖父,有一次到坡里去拾粪,路过村大沟的石屋时,往洞里看了一眼,让他大为惊讶,洞内的石板上,生长着一棵艳丽的荷花。我曾祖父十分纳闷:坚硬的石头上,怎么能生长荷花呢?一定是这荷花有神灵了。于是,他赶回家,取来了小镐头,准备挖回家精心料理。但到洞口一看,荷花神不知鬼不觉的消失了,洞里什么也不见了。这件事迅速传遍全村。人们就对石屋附近的一草一木视为神灵,倍加呵护了。”邓来高讲的活灵活现。

石墙老屋

有人说,石屋里住着仙姑,心诚朴实的人总能得到仙姑的护佑。

传说,村里有个人,姓高,外号“高半仙”。他对神灵仙姑笃信不移,初一、十五要到石屋去上香磕头,许愿祈求平安,人财两旺。有一年麦收季节,他在沟崖上面的一块平坦地块上压了一个打麦场,把收获了的小麦运到场里,摊开晾晒。高半仙凡事讲究,常做一些令人捉摸不透的举动。他找来了四个压麦子的碌碡,在麦场的四个角上,每个角竖上了一个,然后才开始在场里忙活起来。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刚才还是风和日丽,转眼就阴云密布了。高半仙还没来得及收拾麦场,雨就哗哗地下了起来。可让高半仙喜出望外的是,自己用碌碡标出的场园,竟然一个雨点也没下到,他场里的麦子没受一点损失。

这高半仙心里默想:仙姑又保佑了。多行善举,好人必有好报。

这个传说,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但邓来高讲的另一个传说,逝去的时间还不算久远。他讲的有名有姓,我却半信半疑。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有一位邓姓村民,不幸罹患胃癌,到处求医问药,终无良法医治,只好让家人送到了一家大医院,等待手术切除治疗。

其间,村里的一位本家前去探视,悄悄地告诉他:“咱村石屋的仙姑又显灵了,一些人都去求药呢。”

深受疾病折磨的邓氏,就象捞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想,只好有病乱投医了,万一管用呢。

于是,探望的本家前脚走,他后脚就逃出了医院,也顾不上和医生打招呼了。

回到村里,来到石屋处,果见人头攒动,许多人在等候求取灵丹妙药。邓氏不顾一路疲惫,挤进求仙药的人群,终于求到了一剂草药。

他来不及打开药包,急怱怱地回到家里,找出药罐子,把仙药煎服了。

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了,他顿觉神清气爽,力气倍增。

第二天,也没用家人陪同,邓氏自己回到了医院。做术前检查时,医生大感意外:病灶不见了。

邓氏没做手术,逃过一劫。

“这位邓氏,82岁那年去世的。”邓来高说。

这类传说,源于民间。我只是听着,偶尔呵呵一笑:或许另有隐情吧?

平安吉祥红丝带

不仅石屋的传说,充斥着灵异的气息,村里的一些地名,其来源,也有着浓郁的神话色彩。

在村西,有一条沟,叫黑剑沟。

传说,古代的时候,杨六郎持剑追赶一条经常残害众生的恶龙,到达这里,但见山岭起伏,沟壑纵横,恶龙突然隐藏在密林中不见了。杨六郎为民除害心切,怒从心头起,抽出幽黑的宝剑,向眼前的一道高岭砍去,刹那间,岭翻沟现,恶龙被镇压在了岭下的十八层地狱,砍出来的深沟却成了一道美轮美奂的景观。

为纪念杨六郎的英雄壮举,人们便把这条沟叫黑剑沟。

钓鱼台,在村的西北方向,距著名的高城岘约一公里。据传,远古的时候,高城岘周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从高城岘的山顶向东南眺望,石屋附近的海面上,突兀地现出一块巨石,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时隐时现。高城岘上的神仙,心向往之,便腾云驾雾,来到这块巨石上,悠哉悠哉地垂钓休闲,耳听涛声阵阵,眼观烟波浩渺。

几亿年以后,沧海桑田,海水退去,神仙钓鱼的大石头,却永久地留在了石屋村的大沟里,人称“钓鱼台”。

村里还有一处地名,叫“泥布湾”。

据说,湾里的泥土堪比染料。过去,附近的很多人到湾里去挖泥,回家用水稀释后,用于浸染布匹。“泥布湾”因此得名。

石屋村山清水秀,美不胜收。美丽的传说,免不了带着些仙气,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正是这些传说,陪伴着石屋村人过了一辈又一辈。

“现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初二,还有人到石屋的大沟崖上去燃放鞭炮,寄托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村中老人邓来高说。

(写于2023年4月18日。作者简介:明振星,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曾任诸城市直机关党委委员、枳沟镇党委副书记、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退休后,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深入民间,写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庄探秘的文章,发表于有关的媒体)

壹点号日月星辰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26/1696261571121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