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内卷的含义(内卷的含义)
内卷真的那么可怕吗?
作者 / 静静教主
排版 / 静静教主
文章字数 / 3071
阅读时长 / 3分钟
大家好,我是教主。(静静也行)
今天想聊一个社会现象。它挺重要的,或者说:起码在当前这个阶段,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困在这样的社会现象里。
文章会涉及到的关键词:内卷。
可能看到「内卷」,有些胖友就已经有一肚子苦水要倒了:确实啊!我们这个社会现在内卷的太厉害了,每个人都真的太难太难了。
如果你心里抱着这样的想法,那请一定要!稳!住!
先花两三分钟时间,耐心先把这篇文章看完。到时候你会意识到,其实我们都在遭遇着的,是比「所谓内卷」更可怕的东西....
PS:如果你暂时还不知道内卷这个词,那也正好康康文章,了解一下某乎网友最近都在热议的话题。
「内卷」,是最近突然火起来的一个新词。在某乎随便搜一下,弹出来的相关问题有:
到底什么是内卷?
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内卷?
能不能通俗易懂的解释一下内卷?
3个问题的浏览量加起来有1000多万。
那,到底什么是「内卷」呢?
在(熬夜)翻了知乎的无数高赞回答,也看了不少探讨内卷的公众号文章之后,我了解到,绝大部分人所指的内卷,其实就是:某个固定范围内的恶性竞争。
举几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哈。
比如说,学生上学。
本来大家每天都学习8个小时就可以了,但班里某些人非要挑灯夜战,每天熬夜多学2小时。然后呢,所有的同学因为他,都不得不挑灯夜战。
但,重点来了:也正是因为大家都在挑灯夜战,所以最后的总排名和一开始只学习8小时的总排名,并没有什么差别。
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时间拉长了,但结果还是最初的那个结果,只是大家更累了而已。这种现象就叫做「内卷」。
再比如,职场上班。
本来大家每天工作8小时就够了,但公司里有些人就是要加班,而且宣称不要加班费,于是,老板的心态骤变,搞的其他同事也不得不加班。
而算下来呢,大家在公司付出的劳动力更多了,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工资却更少了。
这种恶性竞争,也叫「内卷」。
借用知乎网友“简在我心”的一句话来说:内卷就是,大家越来越努力,越来越累,但收获并没有增加,甚至实际上是下降了。
或者,说得再精确一点:即便你是个能力非常强的人才,但也在被恶性竞争打压着,一直都上不去。
emmm...胖友们看到这个解释是不是觉得“这可太对了啊!我也正在被内卷啊!”
说实话,我刚刚看到“内卷”是这个意思的时候,也立刻点头如捣蒜:
嗯嗯嗯,确实是这样!现在的努力和回报是真的一点都不成正比。
但,如果继续往下了解就会发现:内卷这个词,已经被慢慢妖魔化了...
这词不火的时候,大家管一个小范围内的恶性竞争叫内卷;
这词火了之后,好多人开始渐渐倾向于另一个极端:觉得所有的竞争,都叫内卷。甚至跟竞争没有半点关系、只要有自己不如意的事情,也叫内卷。
举个例子,知乎的一个高赞回答说:为了追女生,一个男生买了钻戒,导致其他男人追女生也不得不买钻戒,这也是内卷。
嗯哼???现在买个钻戒也能叫恶性竞争了?
那以后我们恋爱结婚,是不是都应该给对方折个狗尾巴草?或者,就干脆让全社会都没欲望了,都上山剃头了,那是不是就代表内卷消失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高赞回答,底下的网友们个个叫嚣着:绝了!这解释牛批!最牛回答!
本来,我对这个回答是无感的,毕竟咱们这个公众号的人,谈不谈恋爱啥的无所谓,只要自己有钱就完了。(是不是?hhh)
可最近这几天,内卷又演化成了什么呢?
今天加个班,我被内卷了
明天写的方案没通过,我又被内卷了
后天,我被卷死了...
看起来好像是那么个意思,可事实上呢?加班的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自己确实没把工作做完,而方案没通过的原因也确实是自己写的有点差。
但就因为这个词好用,所以现在导致很多人都开始觉得:
只要我今天过的不如意,只要我觉得我努力了,但没拿到预期的回报,我就是被内卷了...
其实文章写到这里,先抛开内卷的含义不讨论,我更想和胖友们说的是:请大家千万别被这些热词带跑偏啊!!!
嗯?带跑偏是什么鬼?
说个最近发生的事情:
因为最近几天都在研究“内卷”这个词,所以我看了不少探讨内卷的文章,而类似的文章越看越多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心态开始变了...
以前做一条短视频,数据不好,我会去找这个视频的问题出在哪儿。
但在“内卷氛围”下...
做了一条短视频,数据不好,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是不是也叫内卷呢?毕竟我做这条视频已经很用心了啊!会不会是其它视频博主都在花钱搞推广,把本来分为我的流量抢走了,然后我也得花钱去买推广啊?抖音在内卷我?
于是,越想越邪乎....
啊啊啊,我肯定是被内卷了
再然后呢,我会慢慢开始觉得,也开始渐渐接受:这就是内卷,就是社会现象,我靠自己的力量挣脱不了。
再再然后...我彻底颓了,啥也不想干了,准备从此佛系走天下...
我把这个案例讲出来,是想跟大家说:
近些年来的某些热词们,不管是今天的内卷,还是昨天的pua,其实在被大肆探讨和滥用的时候,就已经失去它们原本的含义了,只剩下了满满的情绪,以及各种乱扣帽子和甩锅。
而最后乱用来乱用去,其实被搞崩溃的,也正是我们自己。
以上说的,是今天这篇文章想表达的第一点:有时候,我们不是被困在内卷里,而是被困在情绪里,被困在乱用热词里。(这本身,就比任何一个热词都可怕)
然后,还有一点...接着说回内卷本身的含义。
说真的,为了写好“内卷”这篇文章,我查了挺多资料。但在过程中,除了发现这个词已经被情绪化滥用之后,还发现:
其实真正的内卷,也并不是网上说的那层意思,或者说,它和恶性竞争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内卷这个词,最早是被一位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引入国内的,他所认为的内卷,用另一个词来表示,叫:过密化。
打个例子哈,过密化的意思是:一块地,本来只要10个人耕种就可以了,但后来人口增长太多了,大家都得有活儿干啊,于是,一块地现在是20个人耕种。结果呢?每个人分到的“工资”越来越少了。
从这个程度上来看,其实黄宗智所说的内卷,和现在大部分知乎网友们所说的“内部恶性竞争”已经不太一样了。
而再往前考证一下呢,内卷本身的意思,和黄宗智所说的意思,也更不一样。
内卷,英文involution,最直观的解释是向内演化。2004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两位老师专门考证了这个词的由来。说了它的真正含义是指:只向内求演化,但不向外求发展。
举两个例子:
比如,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如下图),那些格子看起来很震撼,但仔细一瞅,这不是同一个图案一直复制粘贴嘛~没有什么创新啊。
(图片来源于得到)
再比如,之前说的土地耕种,内卷不是指人多了,分到的钱少了。而是指:人多了,为了让大家都有活儿干,把耕作的流程搞得越来越复杂和精细。
所以内卷的真正含义,一种是文化技术上的过分雕琢,一种是组织上的过分细化。都表示,不往外追求更大的创新,而是一直在内部七搞八搞。
那切换到更符合我们个人现实生活的层面上呢?就像万维钢用的一个词:内卷,就是低水平的复杂化。
你总在一个小圈子里,把没必要的东西做的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
最后,内卷这个词,到现在为止其实已经被用偏了。我们再去纠结它真正的含义,也的确没什么意义。(错用就错用吧,毕竟少数要服从多数)
但我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的是:
当别人在大肆谈论各种内卷的时候,我们自己心里可以有一副明镜,“害!这词儿压根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也不会因为你们说的这些,而影响自己的心态,或者以后的行为。”
这就足够了。
参考资料
《社会学研究》,内卷化概念辨析,刘世定、邱泽奇,2004年
《万维钢精英日课4》,到底什么叫内卷,万维钢,2020年
《新周刊》,把内卷挂在嘴边的人们正走向另一个极端,禾必
《怎样通俗易懂地解释内卷是什么意思》等,知乎
这才是“内卷”一词的真实含义
作者 l 有为云
最近“内卷”又双叒火了,人们纷纷在转发同款文章,朋友圈满满的都是内卷。
到底什么是“内卷”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去找了这个词的来源。
我是不太喜欢从另一个人的口中去了解一个事物,因为一旦从另一个人口中说出来,就经过了他思维的过滤,很可能就不是原来的意思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可能完全就是两个样子了。
内卷也是这样。
01
内卷(involution)原本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的是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停滞状态,与之对应的是evolution,即进化、演化。
这个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茨上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吉尔茨在爪哇岛的农业调查中发现,当地不断将劳动力投入水稻种植,却无法将农业生产促成更具经济效益的技术变革,吉尔茨将这种现象称为“农业内卷化”。
后来,“内卷”不断被扩展,引申为社会模式发展到某一阶段之后,难以向更高阶段演化的现象。
这就是了。
那么根据这个本意,内卷的现象太多了:
舍本逐末、在表面上精益求精是内卷;
大学生们天天追剧、打游戏也是内卷;
行业竞争不想着创新破局,相互打压对方是内卷;
企业不专注于主业,却都想着去搞金融也是内卷;
清代闭关锁国也是内卷;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却想着通过美元收割世界财富就是人类社会的内卷;
... ...
内卷的原因也有很多,每一种内卷现象的背后都有它自己的原因,内耗只是其中的一种。
我们之前所看到的听到的,不过是内卷中的几个点,或者是某个领域的某几个方面,我们却把它们理解成了全部。
02
这个现象折射的是我们普遍的一种学习习惯,我们了解事物时易犯的一个误区。
我们学习的时候,往往都是先从概念开始的,概念经常作为我们认识事物的起点。
什么意思呢?
比如我们学习数学,什么叫原点?什么叫坐标?什么叫函数?我们学习生物,什么叫植物、细胞,什么叫光合作用?
我们先学习概念,然后再结合案例实证,我们就知道它是什么了,下次再见到这个概念,我们立马就能想到那个事物。
更多的时候,我们学习最后掌握的就是概念,比如教育、管理、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等。
当我们认识一个新概念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就会自发地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去解析这个概念,最终理解和消化它。
我们大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
那么,重点来了:
这种模式本身就不会有问题吗?
比如内卷的问题。
初次见到这个概念的人往往都会心生疑问,这个“卷”是应该读juàn呢,还是应该读juǎn呢?
如果读内juàn,那就应该还有外卷,那内卷应该是核心之类的意思;如果是读内juǎn,没听说过这个词,那它会是什么意思呢?
人们会从自己的潜意识里反复检索和提取信息来解析这两个字的意思,直到自己的体系能够兼容或者接纳这个概念。
但是,这个接纳大部分还是人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接纳,所以即使是同一个概念,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很多人之所以看很多书也没有太大变化,就是因为始终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兜圈子,接受的也都是自己认可的东西。
人们已经习惯和固化这种模式了。
03
正确的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概念指的是什么?
这才是根本。
比如前些年如果有人跟你提起一种动物,叫“什么马”,你可能会一头雾水,从概念直觉上它会不会是一种马?
现在人们都知道了,它是一种羊驼。
老子曰:名可名,非常名。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为了容易区分识别,给周围的事物命了名,但这个名只是个标签,它本身并没有实义。
什么马就是人们给羊驼起的名。
如果我们钻到这个概念里,可能永远也分析不出它是什么。
但是当我们知道了它指的是一种羊驼,我们立马就理解了这三个字的真实含义。
所谓概念的真实含义,其实并不是它包含的意思,而是这个概念指代的事物本身。
概念的作用就像人的手指,它指向的是一个事物,我们顺着这个手指去看那个事物就对了。
比如我们看到“榴莲”这个概念,我们脑子里就想到了榴莲的样子,由概念想到了事物本身,这就叫以手指月,顺着手指、见到了月亮。
一切概念的作用都是如此。
如果我们不去看概念指代的事物,还是用我们已有的认知去注解它,那我们很可能逐渐成为小学课本里那只井底之蛙。
我们再回到内卷。
当我们去分析它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不如跳出来看看这个概念指代的是什么,它指的是一种难以向更高级演化的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内卷。
它跟“什么马”是一样的,不是概念本身是什么意思,而是它指的是什么,那个指代才是它们真正的“意思”。
04
内卷在国外早就有了,在人类历史上也早就有了,它跟中国文化似乎并无关联,这就有点像美国闹疫情,却非要说是中国病毒一样。
我们跳出错误的意识,认识事物的真相,这就叫格物致知。
我们讲灰度、讲包容、讲开放、讲诚信、讲有为、讲自省,我们海纳百川、风雨兼程,我们万众一心、百折不挠,这背后不都是中国文化的身影吗?
我们文化中还有奋发图强、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基因,而内卷恰恰是违背了这些基因。
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西方过来的概念和所谓知识,在我们的文化里早就有了。
明明就是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西方人非得换一个概念,叫反脆弱;明明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外国人非得换个概念,叫快思考慢思考;明明几句话就说完了,非得写本几十万字的书到处卖,这就是内卷。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是我们保持文化自新的一把利器,这几个字不仅适用于我们,也越来越适用于外国。
如果外国人再拿花天鹅、羊奶经济学、超级进化、规模化思考、爆炸思维这些概念忽悠我们,我们就可以告诉他们:
这些都是内卷。
- end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继续关注。
作者|有为云,持续输出哲学、教育、管理、文化、心理等领域精品内容,公众号:有为云(ID:youwei_yun)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14/1696260036113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