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秋风悲画扇是什么意思(何事秋风悲画扇)
好久不见的朋友,不如不见
纳兰性德写道: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假如,所有感情都只如初见,就不会有那么多悲欢离合。
曾经的发小,随时间推移,变得无话可说;
最要好的同学,因距离遥远,变得互不打扰;
离职后的同事,因各自忙碌,变得互不联系;
很多感情,走着走着就散了,走着走着就淡了。
而感情淡了,与其忧伤不如看淡,与其相见不如不见。
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的困惑。
有次,她满怀期待地,去和好久不见的朋友见面,但见面后,却发现俩人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结束时稍显尴尬。
甚至,她感觉比没有见面时还要疏远。
而现在,有位好久未见的室友,相约见面,可她担心俩人没有共同话题,只会徒增尴尬。
她纠结道:“是不是应该推掉不去呢?”
好久不见的朋友,只怕见面后,无话可说的尴尬,破坏了曾经的回忆。
让原本留存的念想,瞬间变了味道。
因为时间久了,生活变了,经历变了,人心也就变了。
你的烦恼,她不懂;她的痛苦,你也无法感同身受;
她说的你不懂,你说的她不在意。
渐渐的从无话不说,变成无话可说。
时间,让人心距离变得遥不可及。
有些朋友,离别后,适合放在心里,不适合再见面。
因为见了面,你会发现,无论怎么努力,也缓解不了中间隔着那几年的尴尬,有些嘘寒问暖都像是在表演。
导演贾樟柯,功成名就时,回老家见多年未见的表弟。
表弟得知贾樟柯要来,早早在门口等候,激动地来回踱步。
俩人虽都有满腔的思念,但真正见了面,却相视一笑,彼此不知该说什么好。
一位是知名导演,一位是煤矿工人,他们因人生轨迹的不同,彼此融入不到各自的圈子。
便让关系越来越疏远,越来越淡。
认同这句话:“你所遇见的人,99%都会渐行渐远。”
有些人,只能共青春,却无法共沧桑。
与其纠结见与不见,不如不见,保留曾经的回忆。
电影《重庆森林》中曾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东西上面都有日期。
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
食物有保质期,而人与人的感情,也有保质期。
英国和荷兰的研究者曾发现,友谊需要真实、面对面的接触,否则就会逐渐褪色。
如果,你在过去18个月中,没有跟某个朋友吃过一顿饭,或看过一场电影,你在她的小圈子里的位置或许就已经被其他人取代了!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小故事:
小秋和小丁在大四那年相识,那时曾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从那以后,俩人一起吃,一起玩,一起交流人生,谈论梦想;一起去商城买五折的衣服,刷光信用卡,然后满载而归。
毕业时,俩人一起找工作。
小丁留在城里工作,小秋留在县城工作,但彼此还经常见面,一起聊天,一起聚会。
小丁还积极帮小秋在城里找工作,希望小秋,有更好的发展。
但渐渐地,因各自忙碌,俩人的见面频率,慢慢地从一周一次,到半年一次,直到最后,再也没有见过面。
小秋无奈道:这中间没有利益瓜葛,没有任何吵架,总之,突然就没了联系。
她还说:“有时,想拿起电话打给对方,但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就放下了。”
曾经说好的相互陪伴,一起成长,后来却渐行渐远渐无书。
或许时间、距离,让彼此生活没有交集而散;
或许因三观不同,后来总也说不到一起而散;
一段关系就像食物一样,过了保质期,不知不觉就散了。
人到中年,才懂得成年人的感情,只能相处一阵子,很难相处一辈子。
其实,与好友渐行渐远才是人生常态。
相逢何必曾相识,再看君卿已陌路。
曾经的好友,不知不觉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不联系,也不打扰。
就安安静静地躺在彼此的回忆中。
像网友@云禾三生所描述的那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跟曾经的好友联系越来越少。
不记得俩人有过争吵、矛盾,就只是天各一方,在不同的城市没有了联系。
刚开始时,还彼此打电话,但每次也只是聊聊数语的尬聊,后来自己也就不想联系了。
就只是静静看着TA的名字躺在通讯录上,偶尔想起曾经相处的那几年时光,心里暖暖的。
人生如列车,在列车中,你会遇到形形的人。
有的人会提前下车,寻找另外的方向。
然而,这段相遇并非没有意义,而是赋予你温暖和力量。
如鲁迅先生,曾答应和恩师藤野先生,保持书信来往。
但回国后,他在《藤野先生》中写道: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不敢写了。
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虽然没再联系,但鲁迅总是会记起,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照顾,很感激曾经对自己的教诲。
当自己想偷懒时,想起曾经的身影,于是又奋笔疾书。
不联系,不打扰,不代表不思念。
只是把那些记忆保存在心中的位置,时不时拿出回来警醒自己。
史铁生曾说:“有些邮票用于邮寄,而有些适合收藏,不能说却也不能忘。”
让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放在心里最适合的位置,偶尔怀念一下,也是另一种方式的联系。
其实,不联系,不打扰,才是中年人智慧的相处之道。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对儿子说:
人生,其实就像一条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
一旦走进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方向。
再好的朋友,也无法伴你一生,能够彼此相伴一段时光,便应该叫人心存感激。
人,各有不同的方向要追寻,不必太过执着分离、失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与其纠缠离别,不如看淡失去。
人与人最好的关系是:
相遇时,彼此珍惜相处时光;
离别时,接受失去并彼此祝福。
世事无常,来来往往,我们能做的便是:相遇时珍惜,失去时释然。
作者 | 江小羽,公众号:满妈记,欢迎关注。
图片 | 视觉中国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究竟应该怎么理解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究竟应该怎么理解?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一名句出自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全词是: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从词题看这是一首拟古之作,拟古诗中《决绝词》,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达与之决绝的态度。
纳兰性德用“决绝”这个标题写词给朋友,可能就是与初恋情人或朋友绝交的情境下写出的。
要清楚理解这个句子,首先要理解“若只”“何事”两个词语:,“若只”的意思是如果只是,表示假设,实际上是表达了一种愿望;“何事”的意思是怎么会,表示反问。两个词语把两个句子连在一起,意思是人生如果只是象初次相见那样,怎么会有秋风悲画扇的事情呢?
还要理解“初见”“秋风悲画扇”:
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因为抱着憧憬,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秋风悲画扇”的“悲”是使动用法,是秋风使画扇悲或秋风起画扇悲的意思。这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扇子是用来驱炎纳凉的,所以炎热的夏天到来时人们初见画扇,自然喜欢,但到了秋天,凉风起时,画扇就没人理睬,就会被遗弃而悲伤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
这两句的意思是: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用假设和反问的语气表达出来,既表现出美好的渴望,也突出了人心易变的残酷,发人深思。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这首词写给了男性朋友吗?
前言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种盛赞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出自清朝纳兰容若的一首词,《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可能是纳兰最有名的一句诗了吧。甚至有人说,这首词只留下这一句就可以了。这一句就是一首诗。
有人可能会奇怪,纳兰容若为什么用闺情诗的方式“柬友”呢?
一、题目中的学问1、木兰花与玉楼春
清朝的《钦定词谱》中有《木兰花令》有《玉楼春》。早在五代《花间集》中,也有《木兰花》、《玉楼春》两调。
《花间集》中七言八句的《木兰花》和《钦定词谱》七言八句的《木兰花令》,和《玉楼春》体一样。
到了宋朝以后,宋人的《木兰花》词,都是《玉楼春》体。这个词牌很像仄韵的七言律诗。
2、古决绝词
在古本《纳兰词》中,这个词牌下面有一个词题:
拟古决绝词,柬友
这首《木兰花》是模仿古乐府的决绝词。
传说司马相如琴调卓文君后,两个人过了一段恩爱的生活。可是这个司马相如渐渐成名以后,有了纳妾之心,因此夫人卓文君心中不爽,作了一首《白头吟》,其中写到:
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据说,司马相如收到这首诗以后,就收了非分之想。
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西京杂记》 汉代刘歆著)
纳兰这首是“拟古决绝词”,用了闺情诗的形式。
但是又写明了“柬友”,友,自然是男性的朋友。纳兰写了一首闺情词给朋友,表达是男人之间的感情吗?
二、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1、人生若只如初见
从上面关于题目的分析可见,《古决绝词》是以女性的口吻写给变心男子的乐府诗体。
司马相如弹了一曲《凤求凰》以后,白富美卓文君疯狂了爱上了这位落魄的诗人歌手。以至于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司马相如私奔了。
卓文君宁可当垆卖酒, 也要跟着司马相如受苦 。爱人之间最纯真最美好的那一刻,就是打动人心的人生之初见 。
假如这一生永远都向初见时该多好呀。可惜,纳兰在第一句中加了“若只如”三个字。
的确,假如人生真得永远跟初见一样,又为什么会出现“秋风悲画扇”这种痛苦呢?
2、何事秋风悲画扇 张九龄的扇子
秋扇,在古诗词中有特殊的含义。
唐朝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记载了一个扇子的故事:
(李林甫)屡陈九龄颇怀诽谤,尸时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赐,将寄意焉,九龄惶恐,因作赋以献,
唐玄宗李隆基送给宰相张九龄一把扇子,吓得张九龄赶紧写了一篇《白羽扇赋》献给皇帝,其中写到:
肃肃白羽,穆如清风,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
这篇赋的意思是,感谢皇帝您在盛暑得时候给我这把扇子。但是张九龄想,马上秋天就来了,这个皇帝给我扇子什么意思呢?这是暗示我吧?
于是张九龄诚惶诚恐的写到:就算秋天来了,即使这把扇子用不上了,放在箱子里,它也会感激皇帝的恩情。
张九龄委婉地告诉皇帝,您的意思我懂,我在这里表明我的忠心:就算您不打算用我了,我也不会怨恨。
唐玄宗有些不快,说我没有那个意思呀。不管有没有这个意思, 张九龄后来还是被罢相了。张九龄曾经劝说唐玄宗杀掉安禄山,可惜唐玄宗不听。
另一个宰相杨国忠把持朝政后,大家知道结果怎么样。
3、何事秋风悲画扇 班婕妤的扇子
更早些的秋扇,来自于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妃子,历史上罕见的贤妃和才女。可惜后来赵飞燕姐妹入宫, 班婕妤失宠退居冷宫,后作有《怨歌行》诗云: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用团扇比喻自己,用这首咏物诗表达自己失意之情。
取来美丽洁白如雪的丝绸, 裁成了明月一样团圆的扇子。当年出入都陪伴着被主人,送去微微的凉风。常常担心秋天来临,寒风驱赶了炎热,扇子被抛弃到箱子了,原有的情谊一去不复返。
秋扇暗喻女子被抛弃,引申为男子失意于君王。这就是张九龄害怕的原因。
纳兰在这首《木兰花“柬友”》中,也用了秋扇的典故,或许是对这个曾经的好朋友表示一种遗憾。
这种遗憾不仅仅用秋扇来暗喻,下面还加深一步用了唐玄宗的典故,来表示对方的无情。。
三、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两句直抒心意,看起来是这首词中最不需要特意研究的句子。
其实不然。
在南北朝诗人谢朓的作品中,有这样一首诗,《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诗》:
掖庭聘绝国,长门失欢宴。相逢咏蘼芜,辞宠悲团扇。花丛乱数蝶,风帘入双燕。徒使春带赊,坐惜红妆变。平生一顾重,宿昔千金贱。故人心尚尔,故人心不见。
王主簿季哲,即主簿王季哲,是谢朓的舅子 。他是王敬则的儿子, 在南朝齐永泰元年,王敬则造反失败,几个儿子包括王季哲都被杀了。
看过这首诗,可知纳兰容若《木兰花》词的上半首,有谢朓的影子。谢朓这首诗中也写到了秋扇:
辞宠悲团扇.
这首诗的结尾写到:
故人心尚尔,故人心不见。
这首诗中用了王昭君、陈阿娇、班婕妤的典故,写的都是失意的美人。后面写到“宿昔千金贱”,原先视为千金一般贵重的东西,如今也变得不值钱了。
相逢咏蘼芜,出自汉乐府诗《上山采蘼芜》,讽刺丈夫的喜新厌旧,新人过了一段时间,又开始厌恶新人,似乎又觉得原来的老婆好。
所以说“故人心不见。”
这也是纳兰词中“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两句诗的出处。
四、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1、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这个典故很常见,即唐明皇与杨玉环的故事。安史之乱以后,唐明皇逃离长安,在逃跑的路上,杨国忠被杀,杨玉环被逼自缢。
骊山上缠绵之夜的山盟海誓犹在耳边,如今在夜雨中听着悲伤的铃声沉思旧事,那个亡魂真得没有怨恨吗?
《雨霖铃》这个词牌,就出自于唐玄宗在蜀道中思念杨贵妃的故事。
宋朝乐史《杨太真外传》记载说,杨玉环临死时似乎真得没有怨恨唐玄宗:
妃泣涕鸣咽,语不胜情,乃曰:“愿大家好住,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乞容礼佛。”帝曰:“愿妃子善地受生。”力士遂缢于佛堂前之梨树下。
2、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朋友呀,你是不是还不如当年的唐明皇呢?至少还能够许下比翼连枝的誓言。白居易《长恨歌》中曾写到: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生殿就在骊山之上 ,可见这首词的后面4句,用了唐玄宗的故事,还化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
结束语纳兰为什么用一首闺怨诗,写给男性朋友呢?细读第三、四句的出处就容易理解了。
谢朓正是用闺怨诗的方式,写给了王季哲 。在唐朝也有一首著名的闺情诗写给男子,就是张籍的《节妇吟》。
张籍作闺情诗是为了委婉地拒绝对方的拉拢,因此避免了杀身之祸。
不知道纳兰是写给哪位朋友的, 明显不是拒绝对方,到有点像被对方疏远。
@老街味道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到底是什么意思
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这里藏有皇帝曾经的辛酸和不易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02/1696258792106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