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时与风任务怎么触发(时与风任务怎么触发)

时间:2023-12-28 04:36:16 来源:网友上传 编辑:孤僻成性

穿行于三坊七巷

【烟火人间】

作者:杨少衡(福建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唐乾符五年(878年)十二月,黄巢军占领福州,有两则别样传说留在此间:一说黄巢经过崇文阁校书郎黄璞位于黄巷的家门时,“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二是黄巢军在城中一条巷子口贴布告安民,后来这条巷子便被称为“安民巷”。传说中的这两条巷子都在现今人们所说的“三坊七巷”中,两巷相邻,均东西走向,安民巷在黄巷之南。

安民巷巷如其名,本是条安静的小巷。记得多年前第一次踏进该巷时,静悄悄的路面上不见几个行人,与近在咫尺、繁华热闹的八一七路正成对照,难以想象闹市之侧竟有这么安闲的去处。在该巷行走得小心落脚,因为路面残破。巷子两侧的楼房似都有大把年纪,有的历经岁月风尘还顽强傲立,有的已经破烂不堪。巷子中部北侧的一处土木结构房屋已摇摇欲坠,濒临倒塌。此楼坐北朝南,两座毗连,标为本巷15、16号。15号为主座,一旁的16号系花厅式建构。

这是一座清代建筑,为当年汀州在榕商民捐建,供汀州府八县诸生、举子来榕住读,时称“汀州试馆”。后科举废止,试馆出租,渐渐成为普通民居。我第一次见到它时,三坊七巷正在开始改造,此房屋的住户多已迁走,仍有若干居民滞留。当时福州市政府与福建省文联商定,将这个房屋交给省文联属下的福建文学院,按照统一规划和设计要求进行改造。此后这里就是福建文学院的讲习所,这家文学机构将续写这座古老建筑的历史。

那个年月里,福州城迅速成长,数不清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出现了一个个新地标,位于城区中心地带的三坊七巷似乎只是一个过气、陈旧的地块,只有老人和文史专家在持续关注。那时我还到过黄巷,那里有一座老旧的房屋,曾是机关宿舍,住着福建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包括郭风先生。黄巷曾因儒者聚居而让黄巢军“灭炬而过”,千余年后这些作家居住于此,亦如文脉传承。上世纪80年代,他们陆续搬离,又过了二十余年,由于省文学院项目,我也终于有机会再次踏访。那段时间因工作之需,我屡屡进入安民巷,见证了两侧旧屋的渐次改造,中间巷路的重新整修,包括开挖路面、重砌排水系统和重新铺路。南方多雨季节,承担项目任务的省文学院负责同志与施工队一起,踏着满巷满地的烂泥,风里来雨里去。安民巷15号在他们手上成为该巷最早完成改建的项目之一,一座透着古香古色的房屋展现眼前,门前的街巷也焕然一新。

这时,我对这条安静而不起眼的小巷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发觉自己一不留神走进了许多故事里。安民巷52号程家小院小巧玲珑,房主人是菲律宾华侨,购下小院后十分珍惜,一直保留其清代原貌。安民巷30号曾氏民居的历史已超过四百年,曾家曾有四代直系接连中进士,18世纪末,曾氏后人在福州开设豫成钱庄,风光了一百来年。安民巷47、48号鄢家花厅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三坊七巷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雕饰精妙绝伦。这条巷子里还有两处红色历史印记:1926年,福州地方执行委员会于安民巷立本弄3号成立,是最早的福州地方组织;而安民巷53号则是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资料载,新四军组建时,有大约一半指战员来自福建。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经与地方当局多次谈判后,于福州设立办事处。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在福州唯一公开活动的机构。

这个办事处旧址就在安民巷15号的斜对面,有着简朴的木门,门边立有石碑。每当我从那石碑边走过,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年轻人的形象:文弱,戴眼镜,目光炯炯。这人叫王助,大学生,生于福州马尾象洋村的一个官宦书香世家,性情激昂慷慨,有一种诗人气质,其祖父是清末民初闽派诗人。王助本人也写诗,却投笔从戎,早早参加革命。王助高度近视,其游击队战友回忆:“同志们打枪射击,他干着急,还得问敌人在哪里。”不过,这一瘦弱之躯却有过人胆略。有一次带队过河,敌人封锁渡口,情况紧迫,找遍河岸只有一只没有竹篙的船。王助拾到一根晒衣竿,冒险带队登船,撑到中流时,竹竿断了,船被冲了五里远,随时可能被敌人发现。王助面不改色,指挥若定,终于让船安全靠岸。1938年2月,王助从闽东来到安民巷,出任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此前他是闽东特委委员,此后成了省委委员,时年24岁。在安民巷,王助等同志利用合法身份,通过读书活动、群众性抗日歌咏活动、办报办刊等方式扩大宣传,鼓舞当地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顽固派制造“泉州事件”,将已改编的闽中红军游击队包围缴械。王助立即与地方当局交涉,据理力争,使被扣人员三日内释放并发还武器,开赴皖南抗日前线。王助还恢复了福州地区党组织,秘密发展党员,其中有一位在福州长乐参加救亡活动的革命青年被王助慧眼所识,于1938年介绍入党,他就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1939年5月,因日寇进犯,办事处内迁南平。两年后,王助在战斗中牺牲于闽北,时年28岁。

我曾到过王助的家乡采访其事迹,又在安民巷与之邂逅,感触倍深。烈士早已远行,故事仍在流传。我注意到王助留在三坊七巷的身影叠印着另一层历史背景:安民巷53号也是林聪彝故居。林聪彝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次子,其故居门面在宫巷,后门在安民巷。三坊七巷里还有林则徐母亲的娘家、林则徐三个女儿的婆家,林则徐纪念馆(林文忠公祠)也在近侧。这里当年聚居林、沈、刘、郑等几大世家,从这里走出的历史人物如群星闪烁,特别是近代,有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纾、林旭、林白水、冰心、林觉民、林徽因、王冷斋、黄乃裳等,印证了“三坊七巷一条街,半部中国近代史”之说。福州中心城区的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及中轴南后街这片三坊七巷区域因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而闻名,并且有着“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美称,因而列名于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中。

三坊七巷如今已整修一新,成为福州的文化标志、网红打卡地、游客必游景点。近年我亦曾屡次重返安民巷,那里总是游人如织,联想当年初见时的情景,真有沧桑之感。如果有时间我还会穿行其他坊巷,路旁的传统宅院总让我恍如走进某一段故事,故事里有人物,有世道,有昨日,有今天,非常值得追寻与回味。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1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28/169494583211031.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