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翻译(曾子曰慎终追远)

时间:2023-12-27 11:31:07 来源:网络 编辑:旧人陌兮

《论语》第一篇学而 第九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谨慎认真的对待父母的丧事,不忘祭祀祖先,这能使民心淳厚。”

【理解】这一句是在讲“孝”。慎终是谨慎认真的办理长辈的丧事。长辈寿终,想在现实生活中报答养育之恩已经没有机会了。儒家重视丧、祭的礼节,用丧礼来表达对长辈的哀悼之情,感恩之情。丧礼讲规格,要符合死者的身份,即不铺张浪费也不草草了之。

追远就是祭祀祖先,祭祀祖先的礼节。清明节是我们法定假日,为得就是慎终追远祭祀祖先。清明节学校组织学生去瞻仰祭拜烈士陵墓、英雄纪念碑,让孩子从中学习到感恩、珍惜。清明节我们组织家庭、家族成员去祭祀祖先,也是感恩、追思的过程。通过祭祀祖先,我们会想到很多很多。例如会想到处理家族、家庭事务时一些不好的地方。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尤其是自己至亲长辈离世,办丧事、祭祀的时候,就会想起来长辈在世的时候对自己的好。更多的会想起,长辈在世时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后悔自己当时不懂事,不多照顾长辈。祭祀的反思,能让自己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更加注意对待亲人、朋友的态度。

通过慎终追远,让人们更加注重德行修养。让我们家族、家庭和睦,更团结更有凝聚力。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稳定。通过慎终追远,更好的认识到“孝”,做到“孝”去追求“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反观现今有些人丧事大办特办,清明节“代客扫墓”,这些行为已经失去了慎终追远的意义,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为“不仁”。

我们要学习先人,修“仁”德,理“仁”道。

「国学经典」细品论语——学而(第九章 慎终追远)

细品论语——学而(第九章 慎终追远)

原 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名参,孔子弟子)说:“慎重对待去世的人,经常缅怀先祖,民风就会越来越淳厚了。”

解 读

曾子(约前505-前435)名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弟子中的杰出人物,四书中的《大学》据传为他所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后世认为是儒家正统,称为“宗圣”。孔子的孙子子思就师从曾子。本章曾子直接将追思逝者、缅怀先祖与提高人民道德水准联系起来,内容精练,寓意深刻。

关于“慎终追远”,历代各家理解多有差异,主流的意见有两种:一是以宋代大儒朱熹为代表,认为“慎终”,就是“丧尽其礼”,慎重对待父母之逝;“追远”,就是“祭尽其诚”,虔诚地祭祀、缅怀远祖。做到这两条民风会越来越淳厚。另一种是以当代国学名家南怀瑾为代表,认为“终”就是结果,“远”就是远因,“慎终”就是做事之前想一想可能遇到的后果;“追远”,(做事过程中)反思寻找当初做事的原因和动机。强调“要有好的结果,就要有好的开始”,也就是说,做事要有好的动机,从一开始就不能有干坏事的想法。能达到这一要求,就可以少些坏心思,民风就越来越淳厚了。

这两种解释,都很有道理。我以为,宋儒的看法可能接近曾子本意。儒家对孝道十分看重,对父母逝世的后事处理视为对父母尽孝的一部分,体现了“慎终”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会对父母在世时的恩情德行进行回顾,进而会缅怀起祖父母乃至更早的先祖,即“追远”,进一步激起家庭的荣耀、传承家族的传统。为什么这样做就会“民德归厚”呢?祖先的美德需要后人传承,祖先的功业需要后人发扬光大,祖先的荣誉需要后人维护捍卫。要做到这些,不修道德怎么行?笔者家乡农村吵架,骂人“羞先人”,就是骂对方的行为辱没了祖先,算是很难听的话了。在这种舆论压力之下,人们自然会更注重道德一些。如果大家都能注重维护祖先荣誉,努力为祖先争光,有悖道德的事情自然就会少了。一代一代下来,人们道德的总体水平就会逐步提高,这就是“民德归厚”。

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思想推而广之,全民族、全社会对祖先的缅怀、赞誉和崇拜,就会激发对家庭、家族、民族、国家、文化的荣誉感、认同感,起到类似宗教感化和增强凝聚力的作用。由于血缘关系的存在,这种作用往往会比宗教的影响作用更广泛、更深沉、更持久。《左传》里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对祖先的祭祀上升到与国防建设同等重要的程度,就是看到了这种“民德归厚”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都以各种形式祭祀黄帝、炎帝、伏羲等中华民族先祖,正是通过缅怀先祖功绩,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对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发挥积极作用。现在,中华儿女都以炎黄子孙自称,与通过“慎终追远”形成的统一意志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倡导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也有这种作用。“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我们国家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辉煌历史,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特别是革命前辈、革命先烈,更是我们共同的英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慎终追远”,缅怀革命前辈、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国家、社会的精神力量会更加强大,我们的强国之路将更加势不可挡。

而把“慎终追远”理解为“多想想后果,不忘动机和初心”,超脱了原本祖先崇拜的意味,将其升华到哲学方法上来,应该说比宋儒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到治国理政,小到人生奋斗,决策前坚持多想想可能的后果,就可以避免错误决策、防范重大风险;过程中坚持多回顾一下初始的动机(初心),就可以防止半途而废或者翻烧饼,偏离初衷。“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中国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党史知识学习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全体党员不能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从而行稳致远,更好地担负起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强国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两千五百年前的圣贤先哲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其中最可宝贵的是那些可以为我们所用的精华部分。我们不必纠结于曾子当时到底讲的是哪种意思,只要知道他讲的这句话里蕴含的思想和智慧仍然可以在今天发挥积极作用就可以了。我们学习古人的思想,不能拘泥于教条,而是有发展、有批判的继承。要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吸收有益于我们的思想和智慧。

曾子(约前505-前435)名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弟子中的杰出人物,四书中的《大学》据传为他所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后世认为是儒家正统,称为“宗圣”。孔子的孙子子思就师从曾子。本章曾子直接将追思逝者、缅怀先祖与提高人民道德水准联系起来,内容精练,寓意深刻。

关于“慎终追远”,历代各家理解多有差异,主流的意见有两种:一是以宋代大儒朱熹为代表,认为“慎终”,就是“丧尽其礼”,慎重对待父母之逝;“追远”,就是“祭尽其诚”,虔诚地祭祀、缅怀远祖。做到这两条民风会越来越淳厚。另一种是以当代国学名家南怀瑾为代表,认为“终”就是结果,“远”就是远因,“慎终”就是做事之前想一想可能遇到的后果;“追远”,(做事过程中)反思寻找当初做事的原因和动机。强调“要有好的结果,就要有好的开始”,也就是说,做事要有好的动机,从一开始就不能有干坏事的想法。能达到这一要求,就可以少些坏心思,民风就越来越淳厚了。

这两种解释,都很有道理。我以为,宋儒的看法可能接近曾子本意。儒家对孝道十分看重,对父母逝世的后事处理视为对父母尽孝的一部分,体现了“慎终”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会对父母在世时的恩情德行进行回顾,进而会缅怀起祖父母乃至更早的先祖,即“追远”,进一步激起家庭的荣耀、传承家族的传统。为什么这样做就会“民德归厚”呢?祖先的美德需要后人传承,祖先的功业需要后人发扬光大,祖先的荣誉需要后人维护捍卫。要做到这些,不修道德怎么行?笔者家乡农村吵架,骂人“羞先人”,就是骂对方的行为辱没了祖先,算是很难听的话了。在这种舆论压力之下,人们自然会更注重道德一些。如果大家都能注重维护祖先荣誉,努力为祖先争光,有悖道德的事情自然就会少了。一代一代下来,人们道德的总体水平就会逐步提高,这就是“民德归厚”。

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思想推而广之,全民族、全社会对祖先的缅怀、赞誉和崇拜,就会激发对家庭、家族、民族、国家、文化的荣誉感、认同感,起到类似宗教感化和增强凝聚力的作用。由于血缘关系的存在,这种作用往往会比宗教的影响作用更广泛、更深沉、更持久。《左传》里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对祖先的祭祀上升到与国防建设同等重要的程度,就是看到了这种“民德归厚”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都以各种形式祭祀黄帝、炎帝、伏羲等中华民族先祖,正是通过缅怀先祖功绩,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对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发挥积极作用。现在,中华儿女都以炎黄子孙自称,与通过“慎终追远”形成的统一意志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倡导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也有这种作用。“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我们国家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辉煌历史,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特别是革命前辈、革命先烈,更是我们共同的英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慎终追远”,缅怀革命前辈、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国家、社会的精神力量会更加强大,我们的强国之路将更加势不可挡。

而把“慎终追远”理解为“多想想后果,不忘动机和初心”,超脱了原本祖先崇拜的意味,将其升华到哲学方法上来,应该说比宋儒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到治国理政,小到人生奋斗,决策前坚持多想想可能的后果,就可以避免错误决策、防范重大风险;过程中坚持多回顾一下初始的动机(初心),就可以防止半途而废或者翻烧饼,偏离初衷。“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中国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党史知识学习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全体党员不能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从而行稳致远,更好地担负起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强国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解建勋,七零后,陕西渭南合阳人。喜欢唐诗宋词,有多篇作品在《解放军文艺》、《火箭兵报》、《小小说》、《西河文艺》等刊物发表。本平台经作者授权,刊载老解细品《论语》学习心得,愿共勉!

理解《论语》第一篇第9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追思和缅怀先祖,民风就会变得淳厚。”

逐句解释:

慎终追远

慎终:慎重地对待丧事。

追远:追忆和缅怀先祖。

丧事是一种祭祀文化,能够让人变得肃穆和庄重。

民德归厚矣

民德:指民心、民风。

厚:厚重、淳朴。

民风要想变得淳朴,可从孝道开始,而祭祀文化是孝道的体现之一。

心得总结:

本节曾子说举办丧礼要严肃认真,缅怀先祖要恭敬。这样做就能使得民风变得淳朴、厚重起来。

为什么认真举办丧礼就能够使得民风淳朴、厚重呢?现代社会提倡丧葬宜简,火葬也在逐渐取代土葬。这与曾子提倡的慎终追远矛盾吗?

其实不然。曾子提倡严肃认真对待丧礼,没有说要大办特办、铺张浪费。曾子提出的概念更多是一种心理活动,保持内心的肃穆,谨慎对待即可。至于仪式可繁可简,就像现代社会的追悼会,保持默哀肃静,并不需要吹拉弹唱和哀嚎大哭。

严肃认真地对待丧礼,对于民风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们在举办丧礼、祭奠先祖时,通常会进行总结与反思。回顾先祖的事迹,铭记先祖的教诲,可以给活着的人以启迪。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时候会变得轻佻和浮夸,而丧礼有一种悲愤和肃穆,会使得人们保持严肃和厚重。

理解了“慎终追远”,人们便会谨慎地对待过去和未来,就会更尊重生命的价值,让生命变得淳厚。

附图: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27/169624649942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