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耙号手套任务前置(铁耙号手套任务)
脱贫攻坚|蒙阴:桃花源里的包村故事
蒙阴县旧寨乡,村民大多种植蜜桃。漫山遍野的桃树,为第一书记工作提供了重要舞台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6日讯 2019年4月28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选派的第四轮省派第一书记工作队完成培训任务,赶赴蒙阴县旧寨乡的六个村(北楼村、吕家庄子村、大上峪村、书堂村、长岭村、沈家庄村),正式进入帮扶一线开展工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驻村一年,第一书记工作队已取得不小的成果。近日,本刊记者来到蒙阴,调查采访第一书记们的工作生活,切实感受第一书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中承担的使命与发挥的作用。
旧寨乡,位于沂蒙山区腹地,云蒙湖畔,农产品资源丰富,有蜜桃8万亩,是中国优质水蜜桃生产基地乡镇,“世外桃源”田园综合体逐渐成为这个乡的一张名片。第一书记的工作,便是在这个舞台上展开。
每一轮第一书记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从第三轮的“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到第四轮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变化的不仅是任务,更是帮扶新理念。在省发展改革委的领导和蒙阴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第一书记工作队发挥工作特长,传承“一人包七村,七人包一村”的工作理念,正在把一个个村庄改造成现实版的“桃花源”。
乡村为中国提供了继续深化改革的广阔空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当下的乡村治理正逐步向纵深发展。当时代的鸿篇巨制落脚于一个个村庄,我们在这里闻到了泥土的原始味道,看到了传统村落走向现代的一个个瞬间。从乡村管窥中国,体会愈加深刻。
“应急井”
一年一度的桃花节结束了,漫山遍野的粉红还沉浸在每个人的脑海里。花朵化为果实,承载着农民的希望,在山野间茁壮成长。
却没想到,一场大旱席卷而来。
时值蜜桃膨大关键期,一座水库,几十台抽水机昼夜不息,没几天就抽干了。更甚者,有的地方人畜用水也出现问题。天越来越热,有人叹息道:“不抗旱,树要死;抗旱,人要死。”
2019年5月28日,蒙阴县旧寨乡吕家庄子村自来水突然中断供水。村支书张洪生给第一书记刘占功打电话:“村内200米深的水井抽不上水来,原因不明,正在联系技术人员,4个自然村1600多人吃水无法保障……”
刘占功立即说:“我马上向第一书记工作队和乡领导汇报,和水利局包村干部姚鑫商量……”
刚来到旧寨乡一个月的第一书记工作队,这些天一直奋战在抗旱一线。突然来临的大旱,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能否顺利挺过这一关,关系到第一书记在群众中的形象,甚至关系到第一书记工作的成败。
第一书记工作队成员刘鹏(右一)、叶丽江(右二)、张弸(左二)在大上峪幼儿园施工现场研究工程图纸
吕家庄子村4个自然村均坐落于半山腰,缺水少路问题困扰着全村的发展。县水利局和乡政府主要领导很快到达现场,经过协商,大家一致同意立即启动打新井方案,尽快解决百姓吃水问题。但按什么项目立项?谁是招标主体?资金谁垫付?新井不出水怎么办?一系列问题考验着第一书记工作队和村两委成员的智慧和担当。
尤其是资金难题,村集体无资金结余,水利局供水设备巡检工作刚结束,省派第一书记项目资金未到位……
刘占功马上提议,党员干部带头垫付。他首先拿出6000元钱,立即得到村两委响应,不到三天就凑齐了6.7万元。有了钱,立即开工打井。
5月29日,先后组织召开两委会、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勘察确定打井地点。30日,向村民公开打井事宜,启动项目审报程序,确定施工队伍。31日,顺利开工。6月1日,钻井198米,出水量达每小时30多立方米,钻井成功。
吕家庄子村自来水中断问题,是第一书记入村一个月内发生的突况、特殊事例,既无政策支撑,又无经验可循。这期间,县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县乡两级政府等无数人为之付出心血,小小一口“应急井”,解决了老百姓生产生活急需的头等大事。
事后,第一书记工作队总结了几条经验:
1、情况再紧急,制度规矩必须挺在前。1600多人吃水中断,情况万分紧急,但情况再急,也不能盲目决断,必须坚持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的办事程序。2、问题再困难,党员干部必须冲在前。3、程序再繁琐,特事特办必须干在前。
一条生产路的“抉择”
旱情暂时缓解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用水和出行问题,依然是摆在第一书记们面前的一项重任。
近日,记者走进大上峪村的一户人家,“美在农家示范户”的标牌挂在门口,庭院干净整洁,拧开水管,自来水哗哗流淌。这样的情景,在一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一年时间,这个村的自来水覆盖率,由过去的3%提升到了98%。8个自然村分布在不同的山坡上,可见通水难度。同时,一条条管道伸向不同的山坡,灌溉覆盖率从一成提升到了八成多。
浇一次桃树,用不同的抽水机一级一级提水,一家人披星戴月,累死累活——这样的情景成为历史。
最难的是修路。
大上峪村三面环山,一条弯曲的山路,将山村和周围的桃园连接起来。山路伸向桃园,不断分叉,通向更隐秘的桃花深处。大部分路段已铺上水泥,正在施工。有了这条路,农民上山的问题解决了,桃子外运不再困难。
第一书记叶丽江穿过刚刚拓宽的村道,出了村子,沿着正在修建的一条生产路向山顶走去。这条路,凝聚了他以及第一书记工作队无数心血。
硬生生在桃园里修出一条新路,就要砍掉40多亩的桃园,1600多棵桃树。一棵桃树每年带来近400元收益,村民的损失就在眼前,按照政策无法进行补偿。提起修路,没人不支持,但要砍自家的树,就得掂量掂量。多少日夜,他和村支书王德众不断沟通,如何做通村民的工作?
第一书记工作队在长岭村集体走访
怎么办?
只能靠思想动员和自我牺牲精神。话说得轻巧,具体落实起来困难重重。村两委成员、党员首先做出自我牺牲。两位书记性格类似,不急不躁,挨家挨户做工作。有人做通了工作,第二天又变卦了。有人不好意思拒绝,让媳妇出面阻止施工。
那段时间,叶丽江和王德众都瘦了好几斤。
做工作也有技巧,先搞定一批“顽固分子”,各个突破。短期内是吃了亏,但从长远来看,修路方便了大家,也方便了自己。
终于,挖掘机向山上开去,生产路开始修了。
村里的路也进行了拓宽。“原来路这么宽,现在这么宽。”王德众走在村道上,指指路中央,又指指路边石头垒的坝子。同一条路,现在比过去宽了一倍。
村民王本军正在村史馆建设工地上干活,谈起一年来的变化,感慨道:“多少年来,我们村的路是最差的,第一书记来之后,路变宽了,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便利。”
站在山间,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桃树。4.1公里生产路,以及24.5公里管道为桃树保驾护航。一位老太太在地里干活,因为修路,她家被占了半亩地。叶丽江问她是不是感觉吃亏了。她说:“这是给老百姓办事,不吃亏。”
老太太说:“你们肯定对我们好,我信得过。”
叶丽江后来感慨道:“通过这次修路,感触良多,对乡村治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系列动作,提升了党支部的堡垒作用。仅仅半年时间,大上峪村党支部便由四星级党支部跃升为五星级党支部——这在全县都是罕见的。
又是路的故事
依旧是修路的故事。
视角转移到北楼村。
村北边,是“中国最美丽休闲乡村”杏山子村、向阳峪村。奇怪的是,几个村距离很近,却没有相连的道路。十几年前就有人提议修路,但被否决了。村民认为,路修在自家的土地上,还要自己花钱,却方便了别人,不划算。
但是,作为当地政府着力打造的“世外桃源”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区域,几个村之间必然要有更大的联系。修路,势在必行。
第一书记刘鹏认识到这个问题,主动去做工作。
他找到前两任村支书,首先对他们当年不修路的行为表示理解。当年不修路,因为村民把土地看得太重,如今土地上的收入占比越来越少,能不能大气一些,把路的问题解决?同时,修路也能改善村与村之间,两委与两委之间的关系。
刘鹏(左一)和北楼村党支部书记宋汉相(右一)在河道治理复工现场
他还看到了村庄的长远发展:“当年没修,是为了村里的集体利益;如今,乡村振兴片区正在打造,抱团发展的时代来临,修路也是为了村里的集体利益。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不能眼睁睁看着邻村出不来进不去。”
工作做通了,两位老书记由反对派变为了支持派。
于是,一条两公里的路将几个村连接在一起,共投资80万元(其中北楼村出资20万元)。路通了,方便了邻村,也方便了北楼。
一鼓作气,又在北楼打了水井,三个村共同使用。
2019年,旧寨乡引进山东崮尊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积极打造“世外桃源”田园综合体,通过分条块招商、多模式合作形式,以北楼村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涵盖北楼、杏山子、向阳峪、吕家庄子、大上峪5个行政村,规划面积1.6万亩。
一条路,修出了感情,也修出了抱团发展的美好未来。
向“软弱涣散”开刀
党组织建设是第一书记工作的核心。
“6个村,两个五星级党支部,两个四星级党支部,还有两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作为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刘鹏回忆去年4月刚来时的情形,“半年后,大上峪村被评为五星党支部。两个软弱涣散村经过一年的努力,近期已完成摘帽。”
“软弱涣散”,那就对症下药。
沈家庄村是市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年老体弱,战斗力不强。第一书记张弸不断和班子成员谈心,“磨破嘴皮”。首先做通村支书张华杰的工作,这位从业20多年的老支书,经验丰富,重新焕发活力,奔走在乡村振兴一线。
同时,培养后备力量。40多岁的张建华,电商做得风生水起,是致富带头人。村里决定把他吸纳到班子中来,选为支部副书记。同时,发展了4个入党积极分子。
经过一年时间,村里的风气大为改观,街道更新了,安上了路灯,一些休闲设施为村民提供舞台。一所幼儿园即将建起,孩子们再也不用去很远的地方上学了。2019年,村里增加了4万多元集体收入。一些在外经商的“能人”看到变化,主动回来,为村里办事。去年的考核中,沈家庄村党组织成绩优秀。
刘占功在吕家庄子村产业大棚建设施工现场
张弸熟悉设计,经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关一天,图纸设计出来后,又去施工现场督查。这几天,经过不断摸索,他拿出了一个村标模型。盯着“人杰沈家庄,莘莘文风长”几个大字,仿佛看到了沈家庄的未来。
同样的现象,还发生在长岭村。
老书记得了重病,精力体力顾不上。经过慎重考虑,第一书记孙少博做通他的工作,按照程序更换了村支书。同时,老书记继续担任村主任。新书记赵尊武以前是会计,上任后,带领群众积极落实各个项目。
孙少博还利用个人关系申请资金项目,在帮扶费用之外,争取到13万元,建设体育、文化设施。
“如何用有限的经费做更多的工作?在能力范围内办事,尽量避讳我们做不到的事。”孙少博说,“在村里工作,最大的感觉是‘压着干’。”他和村民一起打抗旱井,投入6万元,换了4套打井班子,依然不出水。焦急之际,最后一试,果然成功,赶上了抗旱的最后一波,桃树有救了。
一年脱胎换骨,变的不仅是村庄,还有第一书记。叶丽江深有感触:“往大了说,第一书记代表党的形象;往小了说,还是做人。脚踏实地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一村一策”
2019年夏天,山东省方圆经纬设计集团的设计团队来到旧寨乡。顶着酷暑,张弸带他们一个村一个村设计规划。
在和前几届第一书记交流时,刘鹏悟出了一个道理:“现在的任务不仅是脱贫,还要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这件事两年做不完,但要不计名利把这项工作捡起来,开好头,搭起框架,长期发展比单纯的扶贫要好得多。”
要想长远发展,规划非常重要。刘鹏利用个人关系,找来设计团队。按照市场价,一个村的规划做下来,就要25万元。经过沟通,6个村总共才花了29.8万元。
做规划,每个村需要七八天时间。那些天,烈日当头,第一书记们和规划团队奔走的身影,给村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终,6份符合本村发展,又与时代发展结合的美丽乡村规划做了出来。规划不仅限于第一书记帮包的两年,更长远的发展目标一目了然。
比如“沈家庄村美丽乡村规划”,详细介绍了这个村的现状(基本特点、独特性、问题),针对交通系统不完善、公共空间匮乏、生活环境较差、村庄特质利用不够等问题,形成了一整套规划构思,从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等方面,打造美丽乡村,形成三个组团:生态宜居、生态农业、观光农业。
刘贤亮(右二)和书堂村党支部书记徐西虎(左一)等人一起打井抗旱
书堂村是蒙阴古八景之一“张子书堂”所在地。在规划中,就有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对于重修张子书堂也有所涉及。走在书堂村,第一书记刘贤亮眼前浮现出未来的一些情景:张子书堂重新建成,古色古香的书堂,彰显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风貌。墙砖很有复古气息,一段斜坡绿化成小公园,过去胡乱堆放柴草的地方鲜花盛开,一个小广场,村民坐在树荫下纳凉……
规划相对简单,改变村民的思维很难。刘鹏不着急,他要用事实说话。于是,抽出时间,带着几位村两委成员去了外地。
先去青岛,走进一个先进村,这个村利税过百万的企业就有17家。看完后,人们纷纷叹息:“相比之下,我们那还叫村吗?”
又带他们到青州、博山,那里的一些村庄农商结合做得比较好。一看,村民找到了自信,“我们就这么干。”
有了规划,又有了对比、目标,接下来的行动显而易见。
“集中有限资金办大事,让老百姓看得见,带动理念转变和整个村往前发展,起到杠杆作用。”刘鹏说。
迎仙桥畔的“世外桃源”
2011年开始担任北楼村支书的宋汉相,是“沂蒙乡村振兴好书记”,他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园+农户”的致富路。
经过一年磨合,宋汉相和刘鹏成了亲密搭档。
一个脑袋活,肯吃苦;一个思路宽,有能力。两个人一道,将北楼这盘棋盘活。
北楼村是旧寨桃花景观的核心村庄,北宋末年建村,自古就是客商云集的“旱码头”。始建于明朝的迎仙桥,是全省仅存的四处古代桥梁建筑之一。在“景观在山上,食宿在北楼”口号引领下,以北楼村为中心的“世外桃源”田园综合体已现雏形。
“坚持‘一村一策’,这个村有别于其他村,不能单纯发展桃树种植。这里有区位优势,思维开放,村民有经商经验,应该提档升级了。”刘鹏说。
走在北楼村的街巷中,整齐的社区楼房、宽敞的道路、明亮的路灯,让人感受到这里的巨大变化。在迎仙桥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排排现代化温室大棚,种植了火龙果、太阳花、草莓、黄瓜等作物,实现了农产品产业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
一位村民正在草莓大棚内劳作,她一家人管理了两个大棚,去年收入十几万元。“以前种桃、打工,现在种草莓收入更高一些。”谈起第一书记来之后村里的变化,“感觉村里今年很忙,修路、各种建设,他很操心,做事到位。”
产业园要打通产业链,必须有电商加盟。
孙少博(右)与长岭村特困群众交谈
赵圣强是村里的电商领头人,虽然做得很大,但以前只有两间房子的门面,大的单子不敢接,高端产业受限。一度,他考虑把店铺搬到镇上。
2020年初,刘鹏帮助他和村里协商,以每年2000元的价格租下了产业园的一个大院子。房租不高,主要是“怕他跑了”。
把电商留住,村里动了不少脑筋。现在,赵圣强每天能做一万单生意。蜜桃马上成熟,一场新的电商大战即将展开。很多客户看到他的厂房规模,主动来寻求合作。同时,利用本村的优势,帮扶村民,带动贫困户。迎仙桥果品合作社社员的农产品,保证高于市场价收购。
目前,迎仙桥现代农业产业园初具规模,赏花游、休闲游、乡村游、购物游逐步兴起,为发展以食宿保障为主的服务业提供了机遇。利用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资金,准备投入200万建设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投入资金300多万,改建迎仙桥至古槐之间的仿宋商业步行街,开展游客食宿保障、农产品展示销售、职业农民培训等业务。
“从乡村旅游到吃喝玩乐,产业带动老百姓增收,同时增加集体收入。”刘鹏说。党支部领班合作社,是一项创举。成立的第一家公司是劳务输出公司,村里有一批专业的剪枝、套袋队伍,最远能服务到江苏、安徽等地。这样,既给村里增加收入,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现在,北楼村已争取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00万元,准备整合周边四个村的土地,再建9个大棚,发展果品种植,为电商发展带来契机。
两位书记经常一起讨论村庄的未来。
宋汉相说:“下一步准备为70岁以上的老人建公共食堂,分散式养老,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
刘鹏说:“党支部、班子凝聚力越来越强,群众向心力也越来越强。”
宋汉相笑道:“我已经够能干了,这一年,你给我们干了五年的活。”
2019年,北楼村党支部被临沂市委组织部表彰为先进基层党支部,并入选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他们相信,再过一年,北楼村的集体收入在40多万的基础上,能够再增加20多万,接近70万。
深入“乡村里的中国”
“相好。”——蒙阴方言:特别好。
记者在6个村的走访过程中,村民对第一书记评价最多的,就是这两个字。朴实的村民用最直接的词汇,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刚来的时候,第一书记工作队到各村走访,一位老党员说:“这是八路军又回来了吗?”革命老区对党有根深蒂固的情结,同时,第一书记这块招牌在当地发光多年,早已深入人心。
老党员的话,深深印在第一书记们的心里。
只有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既要拉家常,又要交朋友。刘鹏提到一个细节,村民给的烟一定要抽,再差也抽——遇到退伍军人,以战友情拉近关系。很多问题,在“不择手段”的交往过程中慢慢化解。
北楼村,一块地闲置了20年,在第一书记协调下,引进一家4S店,带动6个贫困户就业。签约的第一天,村里就收到了15.7万元的年租金。同时,这家店还为国家每月缴纳30万元左右的税收。
老书记拉着刘鹏的手说:“刘书记,我们强烈建议给你划宅基地,别走了。”划宅基地,是把他当了自家人,要长久留在村里。
——以乡村最高礼仪,挽留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工作队赶赴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组织党性教育学习
他们看到了“乡村里的中国”,当下农村的症结:村集体收入太少。
几个第一书记都谈到一个问题,如何理解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面上的事好做,真正有效推进起来,难度很大。”刘占功说,比如建设高效温室大棚,第一书记和村两委苦口婆心,跑断了腿去做村民的工作,但还是有人看不到土地流转之后建成高效大棚的效益。他们的顾虑也可以理解,一亩地保底收入2000多元,建了大棚,首先要在金钱和体力上大量投入,大棚桃确实收入多一些,但谁知道以后的情形呢?
村民站在桃园里,眼看着辛苦栽种的桃树被砍掉,于心不忍,默默流泪。刘占功也跟着叹息,情感上不舍,但理智告诉他,要想改变村民的生活,现代科技是必然选择。
同时,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已不适应当下的市场竞争,应该走合作发展之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思维很难转变,甚至有些党员也是如此。要让他们明白,从想得通到行得通,还是有距离。”刘鹏说,“当然,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在关键时刻还是很有觉悟的,响应党的号召。”
一种“倒逼机制”悄悄出现。一位书堂村群众和村干部展开对话:
“别的村生产路修得那么好,咱们村怎么不修?”
“没有钱修路。”
“修不了大路,我们修小路。”
“修路就要砍一些桃树。”
“只要公平,该砍哪里的树,那就砍。”
——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种朴素的观念,将村两委和村民紧密联系在一起。
抗疫与人居环境改善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对第一书记工作的一次考验。
大年初二,刘贤亮给书堂村支书徐西虎转去1000元钱,给村里购买口罩等防疫物资。其他第一书记也迅速开展工作,每人带头捐款1000元,购买防疫物资。
疫情面前,前期工作中对民风的改善发挥了作用。第一书记利用帮包村微信群,广泛宣传发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捐款捐物。短短两天时间,6个帮包村共筹集防疫资金19万多元,为持续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在村里,老百姓主动和党员执勤,灾难面前,许多让人感动的故事在发生。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北楼村迎仙桥果品合作社的草莓、鲜花扶贫种植户慌了神,本指望春节期间靠游客采摘来增加大棚收入,可等来的却是熟透的草莓掉落在地里、盛开的鲜花枯萎在枝头,运不出、卖不掉、吃不完。
刘鹏马上协调山东广播电台《乡村广播》、山东电视台《我们的山东》等栏目帮助宣传,利用微信群、朋友圈扩散求助,帮助种植户网上销售农产品,把损失降到最低。“三八节”期间,联系历下区工商银行集中购买了一批鲜花。同时,利用鲜花销售低潮期,让农民拔除已到年限的鲜花,实现升级换代。
“安全都不能保障,还谈什么生产?”一段时期内,叶丽江经常提到这句话。忙完了紧张的疫情防控“大考”,统筹推进恢复生产和驻村帮扶的“小考”又来了。叶书记感觉肩上的担子非但没有放松,反而更重了。
“整治小环境,控牢大疫情”成为疫情期的一项重要工作。
3月11日,沈家庄村,张弸自费购买了铁锹、铁耙、绳子、手套、扫帚等工具,发放给村里的党员群众和志愿服务队,同大家一起投入到人居环境整治当中。他还个人掏钱买了两台电脑、打印机、笔记本等,总共花了一万多元。
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每个村子按照自己的方案,因地制宜,建设美好家园。
不给村里留一块包袱
一年前,刘贤亮告别病床上的妻子,来到旧寨。
妻子因胆结石住院、做手术,后来又住了两次院,只有女儿一人照顾。这期间,岳母也因病住院。刘贤亮一边惦记济南的家人,一边为书堂村的黄金蜜桃谋划出路。
书堂村村民大都种植黄金蜜桃,又是蒙阴最大的黄桃收购基地,最多时一天收购十几万斤,周边五六个市县的人都来卖桃。在他的协调下,去年书堂村新建了三个大棚,种植黄桃。
一天深夜,他还在为大棚谋划思路,手机响了,收到一条短信。
他是女儿滴滴打车的紧急联系人,短信来自滴滴。这么晚了,女儿打车去哪儿?赶紧打电话过去,这才知道,妻子又一次住院了。为了不让他分心,家人没有告诉他。
1963年出生的刘占功,是第一书记工作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生于农村,之前又有5次基层工作经历。再次来到农村,“对自己的价值发挥、对乡亲们、基层都有意义,不一定做得多好,只要做就是有价值的。”
和刘占功相反,年龄最小的孙少博,是留美硕士,之前从未有过农村生活经历。去年4月来到旧寨,立刻投入到抗旱之中。旱情缓解了,工作继续围绕桃展开。引水、修路、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工作的核心,离不开一个“桃”字。一年下来,孙少博也变成了“桃农”。
多年来,省发改委第一书记工作队有一个优良传统,即“一人包七村,七人包一村”。第四批第一书记工作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所探索。
2019年6月28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潘好亮(右二),人事处处长李晓冬(右三)等赴旧寨乡调研指导第一书记工作。旧寨乡党委书记宋海荣(右一)介绍北楼村迎仙桥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情况。
“每位第一书记帮包所有的村,每个帮包村都有7名第一书记。不管谁帮包的村出现问题,大家齐心协力一起上。”刘鹏说。同时,每个人分工明确,发挥各自专长,重点分工负责发改、交通、农林等方面的工作。
针对多年来第一书记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刘鹏为第一书记工作队提出两年目标:“不给村里留一块包袱,不让第一书记留一个尾巴。”这句话,得到了蒙阴县委副书记孔繁润的认可,将其上升为全县省派第一书记的共同目标。
旧寨乡党委书记宋海荣说:“几位第一书记来到旧寨,第一时间熟悉乡镇的基本情况,工作在群众中间,和党委政府的工作配合非常默契。除了完成第一书记必须完成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在美丽乡村建设、产业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
炎炎夏日,桃树展开蓬勃之势,成为乡村最靓丽的风景。村民走出宽敞明亮的庭院,踏过整洁的街道,再次走向桃园时,有种恍如隔世之感:灌溉管道通向山顶,生产路跟着管道跑,人跟着桃树跑。
新的生活井然有序:北楼村,仿宋古街已现雏形,赵圣强的电商平台,一单单桃子销往全国各地,古老的迎仙桥见证历史;大上峪村和沈家庄,两所幼儿园已经开建;书堂村的黄桃交易市场,来自四面八方的桃农在此集结。
“世外桃源”田园综合体的外延不断扩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正在拥抱现代而又传统的“世外桃源”。
野钓黄鳝很简单,20个引钩3把钓钩,一会儿钓一盘好菜
今天有时间去钓鱼,但是看了温度、气压和风向以后感觉钓鱼不一定行!钓鱼的时候就带着黄鳝钩子,打算打好窝子发窝子的时候在河边钓黄鳝,如果一直没有鱼那就改钓黄鳝了,最起码不能空军。
先来说下光头今天钓黄鳝装备:
不锈钢引钩20把,这个是自己买的不锈钢钢丝做的。不会生锈,装蚯蚓的地方也大,蚯蚓可以多装一点。45公分长,刚好可以放进50公分鱼桶里。
半软黄鳝钩3把,2把大的一把小的,大钩钓大黄鳝,小的钓轻口黄鳝或者小黄鳝,也是自己做的。
2把大钩还有一个用处是,万一碰到大黄鳝,拉不出来的时候可以补下钩子,防止脱钩。
手套一副,手套主要防滑,钓石头缝比较复杂,不小心很容易跑黄鳝,钓泥洞的时候可以不用。
锻打铁耙一把这种耙子很结实,不管有没有碎石头都能用,这把是新的,光头今年都弄丢了2把了。
5点半就到河边了,想钓鱼的时候睡不着,4点多天不亮就起来了,现在开始挖蚯蚓。
蚯蚓还是很好挖,只要找对地方,一会就挖几十条。穿好蚯蚓还是下引钩,由于这边石头缝太大很多石头缝里没有黄鳝所以下的间隔较远。如果石头缝好的时候1米左右一个就可以了。
但是没想到这边已经被钓过很多次了,引钩还没下好就已经有黄鳝吃钩了。连续上了3条,一个人钓没办法拍照片。有一个石头边的洞不错,就拍了一个视频一会发在小视频里,
已经8点多了太热了,一点风都没有,还是去桥下去钓吧,桥下凉快点。
这里是下好的,大家看看,这是先下桥底下,一般有石头缝的桥底下黄鳝很多,大货也多。
刚拍好照片就来了一条一口就中了,
在桥下钓了一条大的,怕跑了没有拍照,一会结束的时候拍个视频。
钓黄鳝的时候时间过的很快,不知不觉都快中午了。
刚拿起来手机,听到铃铛响跑过去的时候浮漂已经被拉进石头缝里了。
还好没有跑,这条也不小
不知不觉已经11点多了,来的时候带了4瓶水也喝完了,要收摊回家了。本来今天的收获文章里打算给大家发个视频,没想到发不上了,发个图片吧,视频发在小视频里。
到家了,给黄鳝换换水,有4条死的。估计钓的时候拉伤了。桶里还有19条,今天收获不错。
另外不知道大家喜欢不喜欢钓黄鳝的帖子技巧,一直想发钓黄鳝做引钩做钩子,还有钓石头缝钓泥洞的技巧,一直没敢发。
光头钓鱼的时候,一般都会在河边转转,看看有没有黄鳝,一般是都有的。钓鱼口差的时候就去钓黄鳝,上海这边天气11月份还能钓到,一般10几度天气就可以了。钓鱼为了手感。为了浮漂的信号和提竿的快感,钓黄鳝为了口福。各有各的好处。大家垂钓中没口的时候也可以试试,毕竟野生黄鳝很难买到。
日照赶海,日照人传授秘籍,赶海大丰收
8-10月来日照,当然要去海边,体验一次赶海的乐趣,螃蟹、海蛎子、竹蛏…通通一网打尽。这份赶海秘籍传授给大家,让你di一次去赶海也能大丰收。
赶海时间(很详细)请注意以下时间都为农历时间每日:踩着退潮到涨潮前2-3小时左右每月:农历初一到初八9:30-16:40是best赶海时间 农历初八到十四日4:00-12:00是best赶海时间 农历十五到二十号 9:00-19:50是best赶海时间 农历二十五到三十号4:00-12:30是best赶海时间
各园区可赶海项目李家台赶海园:鱼、虾、蟹、海螺、海菜任家台赶海园:鱼、虾、扇贝、海螺多岛海风景区:月亮贝、螃蟹、猫眼螺、海参肥家庄赶海园:海星、海蛎子、海虹、海菜
赶海结束后吃饭肚子里的馋虫已经被赶海时遇见的海鲜勾起来了,回日照市区,海鲜相约巧克力渔家拥有梭子蟹、、深海鱼等海鲜,蒜瓣肉的海鱼+Q弹的营养丰富,鲜甜可口,吃起来太过瘾了,新鲜的现蒸生蚝口感鲜甜~排队人多的话可以去同家店—前王院海鲜食府。
赶海工具:铁耙、铁锹、捞鱼网、螃蟹钳、橡胶手套、水桶、防晒帽、防晒衣、小凳子、水鞋(工具备全,事半功倍哦)
赶海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外地游客对海边不熟悉可能会影响收获,放平心态,zui重要的还是体验感~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23/169625617292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