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工业高炉怎么用不了(我的世界工业高炉怎么用)
“碳”索之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家园,正在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事。我国已宣布,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条“碳”索之路上,科学研究者们早就开启了各自的探索。
二氧化碳精算、工业减排、清洁煤炭、碳卫星监测、生态固碳、太阳能发电和二氧化碳制淀粉……在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近日举行的双碳专场讲座上,这些涉及了工程热物理、大气物理、地理、生物技术等不同学科的话题,出现在同一个屋檐下。
“想要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第一个办法是减排,用可持续的能源来替代化肥和燃料;第二个办法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陆地和海洋的碳汇。”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说。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土地使用变化的气候反馈,等等。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庆山主要从事流态化、过程强化、资源化工等方面的研究。他和他的研究团队正在跟鞍钢合作一个万吨级示范项目,这个备受国内外关注的项目将利用风电电解水制氢、流化床氢气直接还原炼铁这样一套工艺,探索中国工业的低碳重塑之路。
从碳卫星如何洞悉全球碳足迹,到太阳能光热发电在未来电网中的重要意义,从煤炭清洁燃烧与低碳利用的最新成果,到如何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人类所需的淀粉。不同的道路指向了同一个目标——碳中和、碳达峰。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庆山站在格致论道的讲台上。中科院格致论道供图
摸清中国碳家底
“(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像给地球穿了一件棉袄。”朱庆山站在格致论道的讲台上,从二氧化碳开始讲起,“所以我们要努力把地球的温升,控制在1.5度以内,它的核心实际上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浓度。”
他向大家科普,二氧化碳浓度之所以会上升,是因为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了人类所消耗的二氧化碳,要想不上升,排放和消耗必须相等。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碳中和。”他解释。
投影上的示例一页一页翻过。朱庆山介绍,目前国内的碳排放大概是100亿吨,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电力。其次是工业,占了39%。工业再细分,可以大概分为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炼铁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把三氧化二铁里面的氧去掉,得到金属铁,传统的高炉炼铁方式是用碳跟氧结合,用朱庆山的话说,这个过程“会产生二氧化碳”。
有色、建材、化工等领域也是一样,制造氢气的过程会产生二氧化碳,碳酸钙分解会产生二氧化碳。当前的工业是通过化石能源来支撑的,提供能量的过程,同样会产生二氧化碳。
朱庆山设想的工业低碳重塑过程,就是从能源、原料到流程,都尽可能抹去二氧化碳的身影。
“在科技部和基金委的支持下,我们国家过去几十年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也为我国达成碳中和目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支撑。”朴世龙说。他在演讲中介绍了如何“计算生态碳收支、摸清中国碳家底”。
哪些硬核科技能派上用场
走在“碳”索之路上的另一位研究者,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清刚。作为中科院“双碳”战略行动计划首个先导专项“煤炭清洁燃烧与低碳利用”的专项负责人,吕清刚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突破煤炭的燃烧和利用技术门槛,保障我国能源和产业链的安全。
吕清刚探索的清洁煤炭之路,用一句话来描述是:如何让煤炭更清洁、更高效。
能不能让煤炭像气体燃料一样好用?吕清刚问自己。通过思考和研究,他和他的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做了上百次大型的试验,累计试验时长3000多小时,寻找一种让煤炭“更好烧”的办法:煤粉预热燃烧技术。如今,他们已经在工业锅炉上实现了应用。
在刚刚闭幕的第24届中国科协年会上,10个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产业技术问题发布,其中包括了“碳中和背景下如何实现火电行业的低碳发展”。这正是吕清刚正在谋求解决的问题。
“现代化的燃煤发电厂在我们国家超过1000座,这种清洁高效的电厂,实现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粉尘等常规污染物超低排放,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但火电也是真正的碳排放大户。”吕清刚说。目前,他们正在用预热燃烧技术解决火电支撑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促进电力低碳。
他盼望到2060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电网能真正敞开怀抱,百分之百地接受可再生能源电力,不再有“弃风”“弃光”的现象,大幅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
“要想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硬核的科技。”这是朱庆山的感慨。
高手过招中的“剑走偏锋”
“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家都在探索不用高炉炼铁的方法,提出了非高炉路线。我们流化床直接还原技术就是一个非高炉的方法。我们几代研究者,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朱庆山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在这条“碳”索的道路上,除了工业减排、清洁煤炭的常规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展示出了超出许多人想象力的一面。比如,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蔡韬,就在格致论道的讲坛上,分享了如何将二氧化碳变成人类所需的淀粉。
这一技术就像是在一场关于碳的武林大会中,使出了“剑走偏锋”的一招。
“二氧化碳”和“淀粉”?这两个词关联起来,听上去甚至有一点科幻。这条新闻去年年底就已经引发了大量关注,一度成为“热搜”词条。
据蔡韬解释,人工合成淀粉这个项目的初衷,就是把淀粉生产的农业化过程,变成一个工业化过程。
“人类用原始的双腿行走奔跑,速度的天花板可能是博尔特的百米9秒,我和他赛跑的话,结果不言而喻。但如果给我一匹快马、一辆跑车的话,我轻易就可以超过他,这就是范式改变所带来的魅力。”蔡韬说。
蔡韬和团队成员希望,能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直接制造淀粉,他们给这个项目起了个名字,叫“凭‘空’制造”。
对这个团队来说,思考原料来源的问题,相当于思考“二氧化碳从哪来”。据蔡韬介绍,国家的热电厂、水泥厂等,每年固定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是40亿吨到50亿吨,“我们可以很容易拿到高浓度的二氧化碳”。
6年的时间,蔡韬和团队成员用33本实验记录,记下了他们在2000多个日夜里,对淀粉人工合成的追求和探索。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目标初步实现之后,很多人问他,你们合成的淀粉能吃吗?蔡韬承认,自己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现在实验室里合成出来的淀粉,大约只有1克左右。
“我们不是不敢吃,是实在舍不得吃!”他开玩笑地说。
接下来的工作是如何加速推进这个项目,解决其中许多基础的科学问题。蔡韬希望有一天,实验室里能够生产公斤级甚至吨级的淀粉。他承认,从实验室阶段到实现产业化应用,还需要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但这并不妨碍他去畅想这个技术在未来到底能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可以生产淀粉,也可以生产各种各样的化学品,这样就能建立一条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新的工业路线。”蔡韬说。
碳中和需要年轻人去实现
2020年9月,中国政府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7月,教育部也印发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随之而来的是,“双碳”一词持续走热,不但成为去年的两会热词,也是“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之一;今年“618”,碳中和也成了电商平台热点主题之一,某电商平台的消费者购买标有“绿色商品”的产品,或在购买商品时选择简单包装,就能获得“绿动乐园”的“小绿花”,用来兑换环保商品或参与公益。
作为最年轻的新晋两院院士,朴世龙常年在互联网上进行“碳”的科普,讨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其在“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
据朴世龙介绍,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森林蓄积量提高到175.6亿立方米。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由10.1%提高到41.11%。我国森林资源中幼龄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61%,中幼龄林处于高生长阶段,具有较高的固碳速率和较大的碳汇增长潜力。
他也试着强调,生态系统就像一个容器,现在正在被不断地装满。如果有一天这个容器装满了,有可能再也装不下。碳汇也是类似的过程。
在他看来,构建一个天空地一体化的生物生态系统和碳汇的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碳中和跟我有关系吗?”朱庆山看到过一些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他的答案是,碳中和跟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碳中和。
他计算了一下,等到“碳达峰”实现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而“碳中和”实现的时候,现在刚刚大学毕业的那些学生,到时候“可能也该退休了”。但在他的设想中,这条“碳”索之路,未来几十年也许会产生一些新的赛道,带来新的机遇。
“这些需要年轻人去抓住,去实现。”朱庆山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宝钢的故事——2号高炉设备的制造
为什么宝钢2号高炉设备能自己造?
——掌握技术的正确方式
#宝钢的故事 #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引进
现代高炉
宝钢1号高炉是新日铁总承包,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世界先进水平,1985年9月点火投产。1号高炉设备基本上都是新日铁指定的国外企业制造。
宝钢2号高炉是中国冶金设备总公司和重庆钢铁设计院总承包,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1号高炉水平,部分经济指标甚至好于1号高炉,1991年6月点火投产。除了少量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大部分设备是国内企业制造。
在宝钢1号高炉建成之前,国内建造的最大高炉是鞍钢7号高炉,高炉容积2580立方米。但是鞍钢7号高炉的技术经济指标差,寿命短,与宝钢1号高炉差距甚远。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之内,中国企业就能制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设备?
中国人具有特殊能力,什么东西看一眼就能复制?
当然不是!
宝钢2号高炉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是冶金部精心组织和努力奋斗的结果。
宝钢2号高炉设备的制造,有基础,有准备,讲方法,有组织,是艰苦奋斗的结果。
宝钢2号高炉设备的制造,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组织和发展能力。
有基础
1、技术基础:中国已经掌握了2000 立方米等级的高炉技术。
在156项工程时期,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了专门生产冶金设备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第一重机厂,并提供了1000立方米和1500 立方米两个等级的高炉技术。
50年代的高炉
在三线建设时期,攀钢的冶炼设备是国内自主设计制造的,这是中国完全掌握苏联技术的标志。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钢铁工业建设了4座2000 立方米等级的高炉。
中国钢铁工业的高炉技术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拥有完整的设计制造能力,只是与世界最先进水平有些差距。
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北京钢铁设计研究院以及鞍钢、武钢等钢铁企业的设计研究院都拥有技术能力。
此外,虽然宝钢1号高炉的设备基本是引进的,但是高炉的建设和设备安装是国内企业执行的,这也是技术基础的一部分。
这是我们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
2、设备制造企业:中国拥有制造高炉设备的重型机械厂。
第一重机厂是苏联援助建设的以冶金设备为主要产品的重型机械制造厂,第二重机厂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制造冶金设备的重型机械制造厂。
除此之外,沈阳重机厂、太原重机厂、抚顺重机厂、上海重机厂等企业也都拥有高炉设备制造能力。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厂
为什么其它国家无法模仿中国的发展模式,因为他们完全没有基础。
即使建设了几个现代工业项目,备品备件也需要依靠国外,实现设备制造就更是天方夜谭。
解放前中国的钢铁工业就是这种情况,例如汉冶萍公司。
汉阳铁厂的设备全部都是从外国购买的,本国不具备设备制造能力,因此无法升级设备。
有准备
建设宝钢2号高炉之前,在冶金部的组织下,国内的冶金设备制造企业已经从国外引进了多项技术,并逐步掌握了这些引进的技术。
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制造的新设备也已经在国内的钢铁企业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炉的部分设备在单机设计和试制上取得成功。
例如西安冶金机械厂从卢森堡PW公司引进技术成功生产出合格的无料钟炉顶设备
例如秦皇岛冶金机械厂、钢研总院、冶建总院协作试制了新型热风阀;
北京科技大学、攀钢、西安冶金机械厂协作试制的矮身液压泥炮,吸取了日本、西德几个国家的长处,融合成中国式的新型泥炮;还有新型风口、热烧结矿振动筛等。
这些试制的设备都安装在生产的高炉上,经受了考验。
这些设备的成功制造,给冶金部和国内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信心:既然这几种比较复杂的设备我们能制造出来,那么其它设备也一定可以造出来。
从宝钢工程开始,我们就组织对引进设备的分解测绘,先易后难,选择一些制造技术比较简单、工艺操作不太复杂的单项设备进行试制,结果成功了,使这些部件不再进口了。为推而广之,冶金部接连四年召开了引进技术消化移植会议,累计试制设备达到176 项之多。这个成功大大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敢于拍胸膛提出要求:由国内承担宝钢二高炉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和施工。政府部门支持这个成套设备国产化的创议,在3.15 万吨设备中,国内制造占92 %。(周传典,《把冶金科技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引进技术的消化移植的轨道上来》,1986年。)
讲方法
高炉炼铁是钢铁厂生产中的第一道工序,将铁矿石炼成铁水。
高炉系统是一套复杂的体系,包括了多个子系统。
宝钢2号高炉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子系统:
1、原料储存、筛分和上料设备;
2、无料钟炉顶装料设备和均排压系统及探尺;
3、高炉炉体结构和冷却设备;
4、出铁场主要机械设备;
5、铁、渣处理设备;
6、热风炉系统及各种阀门;
7、煤粉喷吹设备;
8、煤气除尘清洗设备;
9、检测设备;
10、高炉鼓风机;
11、高炉三电自动化控制系统。
设计和制造一座高炉,首先考验的是一个国家冶金设备制造业的系统集成能力,其次才是考验各个子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能力。
对于试制一个先进的复杂系统,首先要保证整体系统的成功,其次再保证各个子系统的先进性。
对于宝钢2号高炉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总承包的中国冶金设备总公司和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采取了十分务实的做法:
1、对于技术难度较大的子系统,全部引进。
宝钢2号高炉两个子系统采用外购的方式,分别是:高炉鼓风机和余压发电系统。
关于大型高炉鼓风机,国内陕西鼓风机厂经过多年生产研制,于2010年为国内迁钢和莱钢4000m3级大型高炉提供两套大型轴流式高炉鼓风机,运行良好。这就结束了我国大型高炉鼓风机长期依靠进的历史,为大型现代化高炉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对于技术有技术难度但可以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子系统,采取引进技术、联合制造的方式。
宝钢2号高炉两个子系统采用引进技术、联合制造的方式,分别是:无料钟炉顶和“三电”设备。
无料钟炉顶装料设备是引进卢森堡PW公司的技术,由国内企业制造。
3、对于其余设备,全部由国内企业设计、制造。
宝钢二期的2号高炉系统,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和机械工业的水平及能力,经过慎重的调研、论证,最后由国务院领导作出决定:“立足国内进行工艺设计和设备制造”,“对国内尚不能解决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可作小成套引进或同外商进行联合设计、合作制造。”
事实证明,当初的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的。
高炉设备系统哪些自己能造,哪些需要全部引进,哪些需要购买技术国内制造,冶金部有清晰和客观的认识。
既不盲目自大,又不完全依靠国外,相比自己以前的水平有提高,又要能保证系统整体成功,这是对冶金部的重大考验。
对比印度重大技术设备的发展如阿琼主战坦克、LCA战斗机,由于不切实际的高目标通常导致项目进度拖延严重,甚至最终失败。
有组织
2号高炉设备国内制造部分,总承包联合体通过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现场考察和专家论证、评估、比较,从冶金、机械、电子、船舶、航空航天、有色冶金、化工、核工业等专业制造厂中选择了200个工厂,承担制造和供应任务。
总承包方打破了行业、部门、系统、地区界限,择优选厂,在全国范围内集中优势兵力,实行横向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从而形成整体实力。
主要设备制造企业是:
1、西安冶金机械厂。
该厂为冶金设备专业制造厂,2号高炉的无料钟炉顶装料设备是该厂和卢森堡PW公司合作,液压泥炮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完成的。
2、武汉冶金设备制造公司。
该公司制造大型钢结构具有一定经验,企业通过较大的改造,新建了高跨厂房,增加了关键的成形、卷取设备,承担了难度较大的高炉炉壳制造任务以及框架、除尘系统一文、二文脱水器,炉底水冷装置的制作。
3、渤海造船厂。
该厂是我国船舶系统装备条件、技术水平、质量控制和管理能力很好的重点大型企业,承担了热风炉系统全部炉体钢结构约8000吨。
4、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和晨光机器厂。
该厂为国内知名的装备、技术很强的专业厂,承担了高炉上水冷系统的密封装置和多种波纹管的制造任务。
5、大连重型机器厂。
该厂是国内制造铁水罐和冶金车辆有经验的工厂,承担了320吨鱼雷型混铁车的制造任务。
6、沈阳有色冶金机械厂。
该厂对有色冶金铸造经验比较丰富,承担了纯铜铸造冷却板的制造任务。
7、秦皇岛冶金机械阀门总厂。
该厂是制造高炉所用阀门的专业厂,承担了制造热风炉中各种阀门22项,78台套的任务。
此外,鞍钢机械制造公司、常州冶金机械厂、苏州冶金机械厂、扬州冶金机械厂、嘉兴冶金机械厂、吉林冶金机电设备厂、第一重型机器厂、上海重型机器厂、中船武汉712研究所、武汉船用机械厂、中国冶金设备南京公司、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冶金部自动化研究所、乐山冶金机械轧辊长和石家庄阀门一厂等25家企业和院所,分别承担了部分专项设备的制造。
宝钢2号高炉系统的设备制造,是在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冶金部和机械工业部的领导下,中国冶金设备总公司具体组织,全国工业系统的企业分工合作完成的。
在当时国内企业制造水平尚处于较低的情况下,为了完成先进技术装备的制造,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企业,这也需要党的组织能力。
有共识有担当: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宝钢2号高炉设备的制造,也离不开国家领导人、冶金工业、机械工业、上海市、宝钢(甲方)、设备制造企业(乙方)等各方的共识。
宝钢2号高炉由国内企业总承包,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改革开放之初,虽然国内机械制造能力是很大的,但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都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制造现代化设备的要求。
以国内为主自行建造宝钢2号高炉是相当困难的。
但与此同时,很多人也存在着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希望实现国产化的强烈愿望。
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共识,才使得冶金部党组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85年4月毅然决定由中国冶金设备制造总公司负责,并与中国冶金设备公司、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组成联合承包体,负责宝钢2号高炉的建设。
宝钢2号高炉制造结果和意义
宝钢2号高炉的设备制造是成功的。
1991年6月宝钢2号高炉正式点火投产。
宝钢1号高炉于1986年建成,其设备全部从国外进口;
1991年2号高炉诞生,设备国产化率为91.5%,并有所创新;
1994年3号高炉投产,在2号高炉的基础上,设备方面又作了不少改进与提高,国产化率达到95%;
2005年4号高炉建成,设备方面比3号高炉又作了一些改进与完善;
宝钢4座高炉中于2009年最晚建成的新1号高炉,其设备除高炉鼓风机是进口的,其余全部采用了国产设备。
宝钢2号高炉设备的成功制造,破除技术的神秘性,提高钢铁工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企业的自信心。
宝钢2号高炉设备总重35000吨,其中90.5%的设备是国内制造的。
既然2号高炉设备这么复杂的大型设备我们能够制造,那么其它冶金设备我们也能够造出来。
将复杂成套设备分解,是破除神秘性的开始。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制造现代冶金设备有困难,也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通过宝钢二期成套设备的成功制造,我们有力的回应了这种质疑。
现在,我国的半导体工业遭受了西方国家的制裁,美国施压荷兰不卖先进的光刻机给我们。
我们能不能造出光刻机呢?
我想历史上宝钢2号高炉设备的制造能给我们启发。
重磅!多地大规模关停1000m³以下高炉!
在我国环保政策的推动下,今年以来,多个省份相继发文提出淘汰1200或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逐步减少独立烧结、热轧企业数量等方案,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的整治力度。
河南
2023年3月13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加快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方案提出,原则上到2024年年底,钢铁冶炼企业1200立方米以下炼铁高炉、100吨以下炼钢转炉、100吨以下炼钢电弧炉(50吨以下合金钢电弧炉)有序退出或完成装备大型化改造,鼓励退出产能向周口、许昌等地转移。
河北
河北省是钢铁行业重镇,拥有众多的钢铁企业,河北省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提出全面淘汰1000m³以下高炉!
2023年2月7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官网发布《河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焦化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逐步减少独立烧结、热轧企业数量,全面淘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步进式烧结机和球团竖炉,推动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到2025年全省电炉钢达到5%-10%。
山西
2023年1月10日,山西生态环境厅发布《山西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加大污染严重地区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力度,加快推动重点行业落后和过剩产能退出,2023年底前全面关停退出炭化室高度4.3米焦炉以及达不到超低排放要求的其他焦炉,逐步淘汰1200立方米以下高炉、100吨以下转炉、步进式烧结机、球团竖炉以及半封闭式硅锰合金、镍铁、高碳铬铁、高碳锰铁电炉。
减少独立热轧企业
除了明确要淘汰1200m³以下或1000m³以下高炉以外,河北也提出减少独立烧结、独立轧钢企业。江苏、天津两地也明确要减少独立热轧企业。
江苏
2023年1月9日,《江苏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印发,其中提出推进工业领域协同增效。对能源消耗占比高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等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组织实施节能降碳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大幅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研究建立大气环境容量约束下钢铁等行业优存量限增量长效机制,逐步减少独立烧结、热轧企业数量。大力支持电炉短流程工艺发展。
天津
2023年1月3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印发《天津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工业领域协同增效行动。加快传统行业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有序减少独立热轧企业及工序,做好粗钢产量压减工作,推进全废钢电炉工艺。
长远来看,淘汰落后设备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钢铁企业将会迎来更严格的环保标准,为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另一方面,这也将促进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推动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总之,多个省发文提出淘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表明我国正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整治力度,对钢企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环境治理、技术升级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行业将会进一步洗牌和发展。
武钢一号高炉焕新 留住一段钢铁工业历史
新华社武汉9月20日电 题:武钢一号高炉焕新 留住一段钢铁工业历史
新华社记者邓楠
长江之滨,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厂区里正在生产。轰鸣声中,运料火车穿行而过,高耸的烟囱不时冒出白色水蒸气。一栋铁红色建筑在一排以蓝灰色为主调的炼铁高炉中格外显眼,经过1年多的设计改造,武钢一号高炉重新亮相。
图为改造后的武钢一号高炉外观。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铁水的武钢一号高炉,是我国钢铁产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50年代,武钢一号高炉投产使用,在此后半个多世纪时间里,累计生产生铁5426.16万吨,并历经2次产能升级。
图为20世纪50年代,建设中的武钢一号高炉。(资料照片)
2019年,随着钢铁业转型发展,武钢一号高炉停产。2021年,武钢一号高炉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为留存红色基因,传承钢铁文化,武钢一号高炉工业遗址公园改建项目2021年3月开始筹备实施。
项目包括一号高炉本体和工业遗址公园。“一号高炉就像我们的‘老伙计’,承载着一代代炼铁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炼铁厂党委副书记黄超说,“设计之初,我们就确定了‘修旧如旧、传承历史’的改建理念。”
图为长江之滨的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改建之初,基于高炉周边设施在正常运转的情况,团队历时3个多月,围绕高炉打造绿色景观带,拆移部分已有运行设施。正式开工后,又对高炉西面下料炉口、炉身表层进行防锈与加固。高炉本体被覆以大面积的红色,其外部地面的铁轨保留。
“运料火车继续在铁轨上通行,为周围5座还在生产的高炉服务,一号高炉的西面也维持原貌。一号高炉东面的上下两层分别搭建史料陈列馆、复原铁水出炉的场景。”黄超说。
高炉正对面,是工业遗址公园的主要区域之一——李凤恩广场。曾是炼铁厂炉前总技师的李凤恩生前多次获得劳动模范的荣誉,是老一辈产业工人的代表。
图为改造后的武钢一号高炉外观。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史料陈列馆展厅内,记录了1958年高炉建成至今的重要历史时刻。馆内有一排特殊的储物柜,装有退休工人们保存的奖章、日记、照片等物品。馆内工作人员回忆说,得知武钢一号高炉有了纪念场所,退休工人们纷纷把自己珍藏的“宝贝”捐献出来。
图为史料陈列馆里摆放的退休工人们捐献的旧物。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踏上二楼阶梯,围栏里,一号高炉的炉身与出铁口一览无余。一组炼铁工人身穿工作服、手拿氧气管,准备迎接铁水出炉的雕像,再现了工人们的工作场景。炉身下方,一排排青砖石上还有黝黑的印记。围栏外,新增了观看出铁的眺台。游客轻按其下方的触摸屏,就有铁水的光影“流”出。
今年7月1日,武钢一号高炉工业遗址公园正式揭幕。访客可以通过团体预约的方式参观游览。截至9月初,共有97批游客共3214人次走进工业遗址公园。
“工业遗产刻录工业发展史,武钢一号高炉是天然的科普基地与红色文化传承基地。”黄超说。
再过不久,武钢一号高炉工业遗址公园将作为武钢文化旅游区核心景观面向公众开放。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22/169624600840105.html